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内界膜反转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所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我院眼科接受治疗的52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观察组29例术中联合施行内界膜剥除及内界膜反转填塞治疗,对照组23例施行单纯内界膜剥除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光学断层成像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界膜反转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内界膜剥离的效果,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显著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45例(47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24眼行自体内界膜剥除并填塞手术(填塞组);23眼单纯内界膜剥除术(未填塞组)。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眼底照相、FFA、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填塞组与未填塞组术前视力分别为(1.63±0.48)LogMAR和(1.65±0.48)LogMAR,术后6~12个月时患者的视力分别为(1.00±0.12)LogMAR和(1.04±0.07)LogMA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填塞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22/24),未填塞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65.2%(15/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塞组网膜均复位,无视网膜脱落复发,未填塞组视网膜脱落复发率为8.6%(2/23)。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从解剖上封闭黄斑裂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80例高度近视MHRD患者以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各40例。两组均行玻璃体切除术,A组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B组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比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恢复及眼压变化情况。结果 A组黄斑裂孔闭合率高于B组(χ2=5.17,P=0.023);两组视网膜复位率、logMAR BCVA下降幅度及高眼压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度近视MHRD患者治疗中,采用玻璃体切除+内界膜翻转填塞手术、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均可有效促进视网膜复位以及视力恢复,但前者可有效提升黄斑裂孔闭合率,可预防视网膜再脱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应用价值及其前景。方法选择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23例(23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眼内气体填充,随访6—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以视力、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为主要评价标准。结果23例(23只眼)术后1个月,19例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证实裂孔闭合,其中18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以上;4例裂孔未闭合,3个月后复发,行注油术后裂孔闭合。结论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选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有利于提高一次性手术复位率及视功能,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自体血封闭应用于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玻璃体腔消毒空气注入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效果。方法选取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28眼病例,分为A组: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玻璃体腔消毒空气注入术,B组:在内界膜翻转填塞基础上行自体血封闭黄斑裂孔;2组各14例,14眼。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检查、眼底镜检查及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A组病人手术后1、3和6个月得分均较手术前下降(P < 0.05~P < 0.01);B组病人术后1、3和6个月得分均较手术前显著下降(P < 0.01),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得分亦有所下降(P < 0.05)。至复查结束A组裂孔闭合率为92.6%,B组100.0%。所有病人均未出现术后高眼压及视网膜脱离的现象。结论2组病人术后视力均呈逐渐上升趋势,自体血封闭术后裂孔闭合率达100.0%,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内界膜剥除术与填塞术治疗较大直径陈旧性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裂孔直径大于600μm的IMH患者30例(30眼),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内界膜剥除组(15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及惰性气体眼内填充,内界膜填塞组(15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及惰性气体眼内填充,比较术后1个月2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视力、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及视网膜内复合体厚度变化。结果 术后1个月2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视力、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及视网膜内复合体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裂孔直径大于600μm的IMH,内界膜填塞术较剥除术无明显短期预后改善效果,无证据支持临床中应优先选择内界膜填塞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黄斑前膜手术内界膜剥离对视网膜全层的影响。方法 选择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后界膜剥离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内界膜剥除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和术后6月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黄斑区暗点数、固视稳定性、黄斑中心凹厚度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月、3月、6月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6月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月、6月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高于术前(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月、3月、6月黄斑区暗点数较术前增加(P<0.05),且多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各时段固视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3月、6月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3月、6月黄斑中心凹厚度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均能有效、安全地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联合内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硅油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研究,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16例(16眼),术中使用曲安奈德染色,内界膜剥离,术中注入硅油,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手术效果。结果:随访4~6个月行硅油取出术,16眼黄斑孔性视网膜复位15眼(93.75%),黄斑裂孔闭合,1眼黄斑裂孔未闭合视网膜仍浅脱;最佳矫正视力(BCVA)提高10眼(62.5%),不变4例(25.0%),视力下降2眼(12.5%)。结论:硅油填充能获得较好的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可作为首选填充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结果:15例15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力提高率100%。结论:内界膜剥离能提高患者视力,明显改善患者视物变形的情况,提高视网膜脱离复位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牵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15眼)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患者,病程3 ~ 20个月;行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次全切除、视网膜内界膜剥除联合10%全氟丙烷(C3F8)充填术,术后俯卧7~15天,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及OCT检查情况.结果 术后1、3、6个月矫正视力分别为0.27±0.12;0.33±0.13;0.45±0.17;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分别为( 263.52±27.53) μm;(223.65±21.34) μm;(152.06±12.98)μ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可解除玻璃体后皮质对黄斑区视网膜的牵拉,促进黄斑区结构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王兵 《中国医学工程》2014,(2):13-13,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观察1月、3月术前、术后黄斑区OCT检查结果情况及视力变化。结果①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OCT检查21眼黄斑裂孔已封闭,黄斑裂孔及视网膜总解剖复位率91.30%。②23例MHRD患者解剖复位的21眼中,视力改善19只眼,2眼视力无变化。结论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少,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蒋一大  胡竹林 《医学综述》2012,(22):3842-384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并C3F8填充术(联合术)对于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C3F8填充术,观察黄斑孔闭合情况。结果 15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高眼压2例,眼底出血1例。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C3F8填充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黄斑裂孔复位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研究,对近6年40例(40只眼)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屈光不正均≥-6.00 D,不伴有周边视网膜裂孔.结果 40例(40只眼)中,男8例,女32例.年龄33~76岁,平均59.3岁.平均随诊时间12.3个月.视网膜最终复位36只眼(90.0%).术后视力提高30只眼(75.0%),保持稳定5只眼(12.5%),下降5只眼.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提高(P=0.000).预示术后视力差的因素:伴有后巩膜葡萄肿(P=0.023),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P=0.001).术中剥除内界膜17只眼,保留内界膜23只眼,剥除内界膜组视网膜复位率(94.1%),保留内界膜组视网膜复位率(78.3%),两组术后视力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结论 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可以使视网膜脱离绝大多数复位,手术后大多数眼能改善或保持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观察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后极部裂孔(非黄斑裂孔)的形态及相关因素,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非黄斑裂孔的后极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的病例资料,观察裂孔的形态、位置、玻璃体牵拉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所有病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裂孔周围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中眼内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处理,如玻璃体腔内填充消毒空气、C3F8、硅油等,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9只眼中后极部裂孔呈裂隙状12只眼(63.2%),小马蹄形3只眼(15.8%),小圆形4只眼(21.0%)。其中<1/4 PD者10眼(52.6%),1/2~1/4 PD者7眼(36.9%),1~1/2 PD者2眼(10.5%)。裂孔位于下方血管弓旁9只眼(占47.4%),上方血管弓旁4只眼(占21.1%),视盘下方1-4个视盘直径距离5只眼(占26.3%),视盘上方2个视盘直径距离1只眼(占5.2%)。后巩膜葡萄肿18只眼(占94.7%),其中Ⅰ型(宽基底黄斑型)11只眼(占61.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部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36例(36只眼)黄斑部疾病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手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1、2周,1、3个月视网膜复位、视力、黄斑水肿消退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 27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均视网膜解剖复位;18例黄斑裂孔患者中16例黄斑裂孔闭合,2例黄斑裂孔缩小;12例黄斑水肿明显消退;10例黄斑前膜无复发,经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检查证实。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所有患者的视物变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是治疗黄斑部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改善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频谱光学相关断层扫描(SOCT)观察患者硅油眼行取油手术前后黄斑区形态的变化,探讨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区厚度及黄斑裂孔底径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例(20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硅油填充眼,其中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组9例(A组),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组11例(B组).在行硅油取出术前后进行眼科临床检查,包括BCVA、眼底照相及SOCT等.结果 A组取油前后BCVA变化与黄斑裂孔底径的变化无相关性(r=-1.02,P=0.394);B组取油前的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75,P=0.008),而取油前后BCVA变化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无相关性(r=-2.66,P=0.059).结论 SOCT作为无创观察黄斑区形态的辅助检查具有重要价值.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硅油填充时期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白内障的患者32例32只眼.先经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手术,然后做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彻底切除玻璃体并进行黄斑前膜剥除处理,然后行气液交换、眼内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了解该病患者机体免疫平衡状态。方法 :使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 (APAAP)检测 4 0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和 4 0例正常人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 ,并作对照分析。结果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组的 CD3+ 、CD4 + 细胞与细胞总数的比值较正常对照组低 (P <0 .0 5 ) ,CD8+细胞的比值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CD4 + / CD8+的比值比正常对照组低 (P <0 .0 1)。结论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存在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伴有周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收治的黄斑裂孔伴有周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采取23G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进行治疗。结果:黄斑裂孔伴有周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力高于术前,P<0.05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情况:3例出现术后一过性眼压增高,2例出现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结论:23G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黄斑裂孔伴有周边裂孔性视网膜脱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