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韩飞 《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720-172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57例颈动脉狭窄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CTA诊断结果和DSA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评价CTA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结果:DSA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96.5%(55/57),CTA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87.8%(50/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SA对于颈动脉狭窄I级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显著高于CTA检查的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颈动脉狭窄Ⅱ级、Ⅲ级及Ⅳ级的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准确判断是指导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颈动脉CTA作为一种微侵袭性检查技术,在检查颈动脉狭窄的程度、长度及血管内表面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准确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颈动脉超声(US)和CT血管造影(CTA)检测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对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94例已初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于入院后1周内作US和CTA检查,并对其中的5例患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二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4.17%.以DSA为金标准时,CTA正确诊断1例患者颈内动脉闭塞,但US低估为中度狭窄(50% ~69%).此外,US发现的16处斑块溃疡、斑块内出血及血栓形成,CTA未能显示.结论 CTA和US作为无创、简便、快捷检测颈部血管形态的技术,可以互补、联合应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A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100~150ml,注射速率为4.5ml/s,采用对比剂智能团注跟踪技术,进行增强扫描并准确控制延迟时间。比较CTA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本组30例患者共检测60支颈动脉,其中正常血管18支,狭窄血管42支。CT血管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血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的CT测量值为(490±112)HU,纤维斑块(48±19)HU,软斑块(7±28)HU。结论:CTA检查不仅可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且能更直观、确切的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可取代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行超声造影、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动脉狭窄情况,对比三者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为金标准,23例46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94.7%,准确性为93.8%,Kappa=0.861;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9.5%,准确性为95.9%,Kappa=0.863;超声造影联合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4.7%,准确性为97.9%,Kappa=0.945。结论: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超声造影各有优缺点,相互之间存在互补性,有机地将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相结合,可从多侧面、多方位地了解颈动脉的狭窄情况,能基本替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re 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在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3例患者的3D CEMRA及DSA资料,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比较3D CEMRA与DSA在不同程度血管狭窄方面的符合程度。结果与DSA相比,3D CEMRA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97.5%,特异度为95.9%,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在五种狭窄程度(Ⅰ-Ⅴ)3D CE-MRA与DSA比较符合度分别为97.5%,91.7%,88.9%,93.8%,100%。结论 3D CEMR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上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基本可以替代DSA。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血管超声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DSA作为金标准,血管超声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敏感性为79.16%,特异性为94.82%;诊断颈总动脉狭窄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98.24%。结论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以及随访。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本研究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和超声(US)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查的价值,并比较MS—CTA不同重建技术对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对31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同时作MS-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4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MS-CTA重建方式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三种技术,分别在轴位、MPR、MIP和VR图像上测量颈动脉的狭窄程度。颈总动脉颈膨大和颈内动脉段起始段的狭窄率分别按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标准计算,然后将其分为五个等级:无狭窄、轻度狭窄(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和完全闭塞。结果:31例患者共62条颈动脉,其中23条在MS-CTA和US上同时发现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两种方法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一致性为81%。对颈动脉各段狭窄程度进行分级时,MS-CTA不同重建技术图像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与DSA比较,MS—CTA确诊3条颈内动脉闭塞。而其中1条US未能发现。结论:US、MS—CTA等非侵入性检查可较好地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并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方面具有互补作用。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并综合采用多种重建方式,MS—CTA可较好地用于评价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angioplasty and stent,CAAS)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在CAAS手术前后分别进行CEUS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计算颈动脉狭窄率和血管内径.分别对CEUS和DSA的检测结果进行狭窄分级,Kappa检验评价两种方法的检测一致性.结果 CEUS检测显示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从术前(83.12±16.23)%降至术后(15.32±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P<0.01);DSA检测显示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从术前(81.32±13.63)%降至术后(13.11±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P<0.01).血管内径从术前(1.51±0.61)mm提高至术后(4.36±0.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9,P<0.01).24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及15处颈动脉分叉段狭窄CEUS和DSA检测狭窄分级一致性均较好(Kappa=0.753、0.779,P<0.01).结论 CEUS可作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筛查、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的检查方法,对不便接受DSA检查的患者能基本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患者经彩超或CTA筛查发现共42支血管有病变,再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评价其价值.结果 颈动脉狭窄≥70%者26支,占61.9 %;颈动脉狭窄≤70%者13支,占31.0%;无狭窄3支,占7.1%.结论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于颈动脉狭窄病变是一种安全、可靠、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D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方法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检出率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DUS与DSA对该部位动脉狭窄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105例大脑缺血性患者行DUS、DSA检查,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法,将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分为4级,轻度(〈50%),中度(51%-69%),重度(70%-99%),闭塞(100%)。结果1例在DSA后出现脑梗死症状,105例210条颅外段颈内动脉DUS与DSA诊断相符合血管177条(84.3%),DUS对正常颅外段颈内动脉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3%、86.8%、90.O%;对轻度狭窄血管分别为60.O%、95.0%、91.4%;对中度狭窄血管分别为71.0%、97.9%、94.3%;对重度狭窄血管分别为81.8%、96.4%、93.3%;对闭塞血管为90.9%、100%、99.5%。结论DUS对评价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对轻度及中度狭窄的漏诊率较高,必要时尚需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对颈动脉狭窄模型的测量差异。方法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组(NASCET)标准,利用重力输液管制备30支血管模型,其中0级2支,1级(1%~<30%)6支,2级(30%~<70%)和3级(70%~<100%)各10支,血管闭塞(4级,100%)2支,分别进行MSCTA、直径10mm钢球校准后2DDSA和3DDSA成像分析(AVA),分别测量模型血管内径、狭窄段的直径狭窄率(DSR)和面积狭窄率(ASR),并评估其狭窄程度。结果与MSCTA和2DDSA比较,3DDSA对模型内径的测量误差最大[(3.08±0.0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95、11.89,P<0.01)。3种方法对同一血管狭窄模型所测出的ASR均大于DSR,3DDSA的ASR和DSR均较MSCTA和2DDSA有减低。以ASR和DSR为血管狭窄的评估参考指标,2DDSA为诊断“金标准”,MSCTA与钢球校准后2DDSA对血管狭窄程度分级的诊断一致性最佳(Kappa值分别为0.86和0.91),3DDSA对血管狭窄程度评估的可靠性较低,Kappa值为0.35和0.42。结论MSCTA能够提供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可替代常规DSA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性评价,相对于2DDSA和MSCTA,3DDSA对颈动脉的狭窄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低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本院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住院患者17例进行选择性颈动脉造影术(CA)和颈动脉IVUS检查,通过IVUS检查了解病变斑块性质与特征及计算病变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这两种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在IVUS指导下支架植入,并观察支架植入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 CA检测发现狭窄血管21处,偏心性狭窄9处,向心性狭窄12处;IVUS检测发现狭窄血管22处,偏心性斑块17处,向心性斑块5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IVUS所测值显著高于CA,分别为(66.9±11.2)%与(53.5±1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艾(P<0.05).病变最窄处血管面积狭窄率IVUS所测值显著高于CA,分别为(89.2±12.9)%与(76.1±13.1)%(P<0.05).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S)治疗20处血管病变,支架植入均获成功.结论 对于CA显示的狭窄病变,IVUS能更准确地判定管腔形态、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更有效地指导和评估支架植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颈动脉超声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入选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2组:A组,观察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管腔狭窄≥50%,A组患者再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冠状动脉病变亚组;B组,对照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管腔狭窄〈50%。分别对各组的HbAlC、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合并糖尿病资料进行比较,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A组患者HbAlc明显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明显,斑块形成及合并糖尿病患者较多,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累及支数越多,相对应HbAlc数值越高,内膜中层增厚患者越多,双支、三支亚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斑块形成及合并糖尿病,单支病变亚组患者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支及三支病变亚组患者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AlC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更好地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程度,对指导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与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 对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并进一步研究SMI和/或CEUS与二维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联合应用是否可以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分别运用SMI,CEUS,二维超声TIRADS, 二维超声TI-RADS联合CEUS,二维超声TI-RADS联合SMI,二维超声TI-RADS与SMI和CEUS 3项联合对甲状 腺结节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将甲状腺结节二维超声TI-RADS分类4b~5类,CEUS低增强,SMI周边为主型血流分布 并穿支血管检出作为恶性征象。以术后病理或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对比其诊断效力。结果:237 例患者共296个甲状腺结节被纳入研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在二维超声TI-RADS诊断时分别为78.4%,77.7%, 78.0%;在SMI诊断时分别为75.5%,86.6%,81.4%;在CEUS诊断时分别为82.0%,88.5%,85.5%;在二维超声TI-RADS 与SMI和CEUS 3项联合诊断时分别为92.1%,90.4%,9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在SMI,CEUS,二维超声TI-RAD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9,P=0.117);二维超声 TI-RADS联合CEUS(χ2=39.62,P<0.001),二维超声TI-RADS联合SMI(χ2=36.61,P<0.001)均优于二维超声TI-RADS;二 维超声TI- RA DS与SMI,CEUS 3项联合诊断优于二维超声TI- RA DS联合SMI(χ2=4.50,P=0.033)或二维超声TI- RA DS联合 CEUS(χ2=4.24,P=0.039)。结论:SMI周边为主型血流分布并穿支血管检出对诊断甲状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 CEUS低增强具有相当的诊断效力。SMI和/或CEUS与二维超声TI- RA DS联合应用均可以提高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效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颅外颈动脉血管病变,探讨不同类型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筛查并进行全脑及颈动脉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其血管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脑梗死患者中均存在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其中5例存在双侧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结论颈动脉血管病变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狭窄的DSA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加深对颈动脉狭窄DSA表现特征的认识 ,探讨DS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4 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选择性DSA造影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由 2名医生共同对其DSA表现进行动态观察、分析 ,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 颈动脉造影显示全部患者颈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其中狭窄程度≤ 5 0 %者 2 6例 ,>5 0 %而≤ 70 %者 66例 ,狭窄程度 >70 %者 5 0例。狭窄部位位于颈总动脉 14例 ,颈内动脉 12 8例 ;狭窄段长度 8~ 65mm ,平均 (14 .5± 2 .5 )mm。结论 DSA检查是颈动脉狭窄诊断的金标准 ,有利于估计其预后并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