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T10脊髓横断(SCT)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干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和模型组(36只)。通过手术建立T10 SCT模型,采用脊髓损伤行为学(BBB)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指标对术后大鼠进行模型评价。术后第15天,将模型复制成功大鼠再次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2只)、电针组(12只)和电针对照组(12只)。电针组以"大椎"和"次髎"穴("次髎"穴隔日左右更替)电针干预;电针对照组于相同时间以"大椎"和"次髎"穴远脊柱侧("次髎"穴用法同上)1 cm处为针刺点,进行电针干预。电针采用疏密波(疏波10 Hz/9 s,密波50 Hz/5 s),电针20 min,强度以针刺处出现规律性收缩抽动为宜,每日1次,连续1周。末次电针干预后各组大鼠行尿流动力学检测,采用RT-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Wnt-1和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电针对照组和电针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和最大压力升高(P<0.05或P<0.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明显降低(P<0.01);模型对照组和电针对照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最大压力和漏尿点压力明显降低(P<0.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升高(P<0.01)。与电针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最大压力和漏尿点压力降低(P<0.05或P<0.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升高(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电针对照组和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Wnt-1和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Wnt-1和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电针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Wnt-1和β-catenin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电针"大椎"和"次髎"穴对T10 SCT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了解电针治疗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部分机制.方法 制作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电针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采用尿流动力学、HE染色观察电针对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 膀胱最大容量检测结果显示:造模后第14天即治疗前1天模型组、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7d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造模后大鼠膀胱最大容量呈下降趋势,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膀胱最大容量使其趋于稳定.HE染色结果显示:电针可减轻膀胱组织形态病理损害程度,且针刺穴位组效果优于针刺对照点组.结论电针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可明显改善膀胱最大容量的稳定性,减轻膀胱组织病理损害程度,从而抑制膀胱逼尿肌亢进,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髓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素3(NT-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抽取24只分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各12只),其余36只大鼠采用脊髓横断法进行手术造模,再选取经评价符合模型标准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2只),模型成功后各组予以相应干预,连续7 d。各组动物行尿流动力学评估后处死,取膀胱组织切片观察逼尿肌功能,取脊髓组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测定髓内NGF和NT-3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提示,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膀胱上皮细胞结构破坏,逼尿肌肌纤维增生,有严重出血改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完整膀胱上皮细胞增多,逼尿肌肌纤维增生程度减轻,出血改变减少。尿流动力学结果提示,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降低(P<0.01),膀胱漏尿点压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增加(P<0.01),膀胱漏尿点压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和RT-PCR结果提示,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髓内NGF蛋白及其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1),NT-3蛋白及其mRNA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髓内NGF、NT-3蛋白及其mRNA含量均升高(P<0.05)。结论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可升高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脊髓组织中NGF和NT-3蛋白及其mRNA含量,改善膀胱神经支配,提高受累膀胱储尿控尿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系统评价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电子检索2019年6月1日前在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Pubmed、Google Schalor、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 Data)和维普数据库(VIP Data)发表的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人员依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9项RCT研究,共1 3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电针治疗后,2组患者在临床有效率[RR=1.38,95%CI(1.22,1.56),P<0.000 01]、最大膀胱容量[MD=-41.86, 95%CI(25.07, 64.53),P<0.000 0]、最大尿流率[MD=1.15, 95%CI(0.40, 1.89),P=0.002]、最大尿道闭合压[MD=5.86, 95%CI(2.41, 9.32),P=0.000 9]、日平均排尿次数[MD=0.71, 95%CI(0.22, 2.31),P=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神经源性膀胱表现为尿失禁时,结果显示电针组对患者膀胱残余尿量的改善较为明显[MD=-14.32,95%CI(-23.56,-5.07),P=0.002];电针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71,95%CI(0.22,2.31),P=0.57]。结论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效,包括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日平均排尿次数,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通腑茯苓饮联合电针通过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信号通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雌性大鼠分为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37只)。实验组37只大鼠先复制SSCI模型,再复制SSCI后NB模型,其中5只大鼠模型复制失败,其余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腑茯苓饮组、电针组及联合组,每组8只。通腑茯苓饮组给予通腑茯苓饮6.25 g/(kg·d)灌胃处理;电针组对长强穴和维胞穴进行电针治疗,留针20 min,1次/d;联合组同时予以2种治疗;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均连续治疗14 d。检测各组大鼠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及尿流动力学指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学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脊髓组织NGF、TrkA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通腑茯苓饮组、电针组及联合组大鼠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增加,膀胱漏尿点压力、病理评分升高(P <0.05),膀胱顺应性降低,膀胱最大容量减少,N...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骶管内药物注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4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骶管内药物注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Crede手压法、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骶管内药物注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等。【结果】1个月的疗程结束后,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骶管内药物注射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骶管内药物注射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任脉灸对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SSCI后NB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患者鸠尾穴至中极穴的任脉段给予任脉灸,每次灸治1h,3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42-145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膀胱康复对脊髓损伤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9月我院收治的62例脊髓损伤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膀胱功能训练及间歇导尿术,治疗组针刺时间为15:00~17:00的任一时刻,按子午流注法选取每日开穴,并选取膀胱经相关治疗穴位,连接电针进行治疗;对照组针刺时间为8:00~12:00的任一时刻,选取膀胱经相关治疗穴位,常规留针。针刺时间每次30 min,每天1次,治疗30 d后评定疗效。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功能积分进行比较评定,并参照《实用理疗手册》中的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功能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疗效标准评价,治疗组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有效率为80.64%(P0.05)。结论 在膀胱功能训练及间歇导尿术的基础上给予特定时段电针法比普通针刺法可更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使患者尽早实现自主排尿,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王晓红  邵彬  黄礼群 《重庆医学》2012,41(25):2577-2580,2564
目的 观察高压氧结合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后大鼠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分析.方法 将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压氧组及高压氧结合电针组(结合电针组),每组20只.所有大鼠用Allen′s重物撞击法制造SCI模型,其中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高压氧组及结合电针组在造模成功12 h后每天接受高压氧治疗或高压氧结合电针治疗1次.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4 h,3、7、14 d在乌拉坦麻醉下尿道置管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后处死.观察比较3组大鼠脊髓中及膀胱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及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在各时间点上,高压氧组及结合电针组脊髓及膀胱组织中nNOS表达明显高于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和观察组(40例,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记录2组排尿日志并比较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肾功能指标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结果 观察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锻炼方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30例,记录患者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平均膀胱容量、尿中白细胞数和清洁尿培养细菌数来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锻炼后平均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最大排尿量增加、残尿量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减小、尿中白细胞数及清洁尿培养细菌数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锻炼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尿源干细胞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功能和组织学变化,探索尿源干细胞对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的修复治疗作用.方法 45只健康清洁的正常SD大鼠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正常组、损伤组、干细胞组,每组15只.治疗组建模7d后,尾静脉注射尿源性干细胞.28 d后,尿动力学检测大鼠尿动力各项指标,肌条实验观察膀胱收缩情况,Western blot观察P2Y4在膀胱中的表达,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干细胞组大鼠膀胱湿质量(0.31±0.01)g和膀胱湿质量/体质量值(1.19±0.41)、尿动力指标[收缩时间(112.75±16.52)s、离体膀胱逼尿肌肌条指标[收缩时间(16.47 ±2.29)s]、膀胱肌细胞凋亡率(28.22±11.08)%均优于损伤组[膀胱湿质量(0.66 ±0.07)g,膀胱湿质量/体质量值(2.30±0.26),尿动力指标:收缩时间(59.00 ±5.68)s,离体膀胱逼尿肌肌条指标:收缩时间(19.80 ±3.77)s,膀胱肌细胞凋亡率(59.80 ±14.18)%].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干细胞组的蛋白P2Y4的表达低于损伤组.结论 尿源干细胞可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 spinal cord injury is devastating and produces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life style of the individual and his family. It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bladder and sphincter behaviour on the basis of clinical somatic neurological deficits.  相似文献   

17.
秦美满  刘萍  李运  方波 《广东医学》2016,(23):3494-3496
目的 研究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脊髓屏障的影响.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S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电针预处理组(E组).IR组和E组大鼠阻断胸主动脉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只开胸暴露胸主动脉但不阻断,E组在夹闭胸主动脉前行电针刺激预处理.观察记录术后48 h大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依文思兰荧光法测定血脊髓屏障通透性,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AQP-4表达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明显增加,AQP-4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IR组比较,E组神经功能评分增高,血脊髓通透性降低,AQP-4表达减少(P<0.05).结论 电针预处理可以明显抑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QP-4的表达,降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进而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后的治疗方法众多,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和分类,本文阐述了如何实施康复护理和膀胱功能训练,尽可能地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膀胱功能,从而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