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多种炎症指标水平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1月28日至3月3日在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住院110例COVID-19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7版)》诊断标准分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3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以及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4+ T lymphocyte,CD4+ T)、CD8+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 lymphocyte,CD8+ T)各指标水平;各组炎症指标表达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普通组、重型组、危重型组肺炎组间数据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炎症指标鉴别诊断价值采用受试工作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选取最佳诊断炎症指标。结果:对于血清IL-6、IL-10、CRP、PCT水平,危重型组>重型组>普通型组,ALB、CD4+ T、CD8+ T水平,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IL-1β、IL-8水平在各临床分组中变化不明显,P值分别为0.388和0.128,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与CRP/ALB 2个指标联合后AUC为0.931,敏感度为0.885,特异性为0.825。结论:血清多种炎症指标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实时检测有助于判断 COVID-19患者的临床病情评价,作为治疗效果评估、危重程度及预后等的重要参考,联合监测血清IL-6与CRP/ALB将大大提高预测COVID-19危重程度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周国忠  杨明霞  钱颖 《浙江医学》2020,42(21):2347-235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自然杀伤性T细胞(NKT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检测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至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确诊26例COVID-19患者,其中普通型14例,重型12例,分析比较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B淋巴细胞(CD19)、NK细胞和NKT细胞浓度。结果重型组治疗后T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NK细胞百分率和浓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普通型组治疗后T细胞百分率及浓度、CD8细胞浓度和CD19浓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NK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与普通型组治疗前比较,重型组治疗前T细胞百分率及浓度、CD8细胞百分率及浓度、CD4细胞浓度、NKT细胞百分率和NKT细胞浓度均明显下降(均P<0.05),重型组治疗前NKT细胞百分率和CD19百分率均明显上升(均P<0.05);与普通型组治疗后比较,重型组治疗后T细胞百分率及浓度、CD4细胞浓度、CD8细胞浓度和NKT细胞浓度均明显下降(均P<0.05),重型组治疗后NK细胞浓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NK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淋巴细胞可作为COVID-19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状况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脓毒症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与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3月— 2018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脓毒症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炎症因子[血沉(ESR)、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采用Pearson检验T淋巴细胞亚群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入院时CD8+及血清PCT、CRP、IL-6、TNF-α、IL-10、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CD4+、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PCT、CRP、IL-6、IL-10、TNF-α在入院6?h达到峰值;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各个时间点的CD4+、CD4+/CD8+低于脓毒症组,CD8+、PCT、CRP、IL-6、IL-10、TNF-α高于脓毒症组,ESR在入院5?d时高于脓毒症组,而HMGB-1在入院7?d时高于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症休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者的CD4+、CD8+、CD4+/CD8+与血清PCT、CRP、IL-6、IL-10、TNF-α和HMGB-1均呈线性相关(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存在明显的T淋巴细胞紊乱和促炎/抗炎失衡,且病情越重其免疫-炎症紊乱越明显,动态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水平可为病情评估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检验指标与病情轻重的关系,旨在早期识别重症病人。方法收集86例COVID-19病人资料,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重症组(n=68)和重症组(n=18)。分析2组的实验室检查,采用SPSS 18.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重症和重症组病人性别、年龄及武汉旅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人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T细胞亚群中总T淋巴细胞、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均低于非重症肺炎病人,而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细胞介素-6重症组均高于非重症组(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H升高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加重的危险因素,CD4+淋巴细胞降低是保护性因素。结论COVID-19病人的多项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变化,对于病情轻重的评估有参考价值,尤其LDH的升高和CD4+淋巴细胞的减少在重症病人中的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征。方法以收治的11例COVID-19确诊病例轻型/普通型患者(轻型/普通型COVID-19组)、4例重型/危重型患者(重型/危重型COVID-19组)、27例疑似病例(疑似组),22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不同组别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结果四组淋巴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呈逐项下降趋势:对照组疑似组轻型/普通型COVID-19组重型/危重型COVID-19组,其中重型/危重型COVID-19组患者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疑似组、轻型/普通型COVID-19组、重型/危重型COVID-19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降低,其中重型/危重型COVID-19组下降最为显著(P0.05)。重型/危重型COVID-19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疑似组、轻型/普通型COVID-19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恢复期与急性期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均升高(P0.05)。结论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有明显的细胞免疫损伤,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对COVID-19患者的诊断、病情进展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验室血液检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与江门市中心医院从2020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将其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版第七版)规定,进行临床分型,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病例组(共23例),并设立健康对照组(共30例),观察不同临床分型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的诊断价值特点。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按临床分型列组,对有差异项目采用Logistic模型计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高风险因素,为临床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研究依据。结果对比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相关资料发现,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情加重,淋巴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白细胞计数(WBC)、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血沉、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呈升高趋势,上述指标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WBC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之外,年龄、慢性基础性疾病、CRP、血沉、PCT、D-二聚体均与COVID-19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年龄、慢性基础性疾病、WBC、淋巴细胞计数、CRP、血沉、PCT、D-二聚体是导致COVID-19病情发展的危险因素。结论COVID-19患者外周血象及生化检测各项指标发生的检测结果是有意义的,特别是WBC、淋巴细胞计数、PCT、CRP、血沉、D-二聚体有显著性的变化,同时需要注意高龄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铁蛋白(SF)、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WBC/LYM)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严重程度评估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8日至2023年1月16日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366例,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中型组(226例)和重症组(140例),比较两组炎性标志物的差异,并筛选出对疾病进展有预测价值的指标。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氧合指数、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中型患者相比,重症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WBC/LYM、IL-6、SF、PCT、CRP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6和SF升高是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IL-6诊断重症患者的AUC为0.844,截断值为32.235 pg/ml;SF诊断重症患者的AUC为0.691,截断值为344.650 ng/ml。结论 IL-6、PCT、SF、CRP和WBC/LYM对COVID-19患者重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收集广州市13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出院1年随访资料,并分析总结其特点,为进一步评价COVID-19患者的远期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治愈出院1年并在该院康复门诊随访的134例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COVID-19患者住院时确定的轻型、普通型、重型为分组,分别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肺功能、胸部CT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随访患者新型冠状病毒IgG阳性105例(占78.4%);CD4+及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分别有34例(占25.4%)及20例(占14.9%);肺通气功能障碍者34例(25.4%),弥散功能障碍37例(27.6%)。三组患者对比,抗体IgG阳性比例、CD4+及CD8+淋巴细胞下降比例、肺功能异常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胸部CT基本正常89例(占66.4%),以慢性炎症为主10例(占7.5%),以纤维病灶为主31例(占23.1%),出现间质性改变4例(3.0%);相较而言,重型组患者更容易出现慢性炎症及间质性改变。结论 对出院随访满1年的COVID-19康复期患者,大部分IgG抗体呈阳性,绝大多数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肺功能及胸部CT均可恢复正常,但有部分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肺通气功能受损和弥散功能障碍,胸部CT可见慢性炎症、纤维病灶及间质性改变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新冠肺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冠肺炎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新冠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加,淋巴细胞百分数和淋巴细胞绝对数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58.33%新冠肺炎患者CD3+细胞绝对数下降,54.17%患者CD4+细胞绝对数下降,45.83%患者CD8+细胞绝对数下降,恢复期患者CD3+、CD4+、CD8+细胞绝对数高于急性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CD3+、CD4+、CD8+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与急性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常规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OVID-19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及百分比,并与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OVID-19组患者CD3+、CD4+和CD8+细胞绝对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与对照组比较,COVID-19组患者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绝对数和百分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及百分数指标下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中性粒细胞绝对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OVID-19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1.
探讨T细胞亚群及降钙素原(PCT)监测在学龄前儿童支原体肺炎(MPP)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91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实验组),根据患儿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组和单纯MPP组,以同期幼儿园体检正常的61 例儿童为对照组。实验组患儿随临床治疗,动态监测T 淋巴细胞亚群和PCT水平,比较各组的结果。结果比较单纯MPP 组和细菌感染组疗效:单纯MPP组的TCD4+和PCT 指标比细菌感染组变化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其余指标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TCD4+、TCD8+及TCD4+/TCD8+ 3 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细菌感染组的PCT指标仍高于对照组及单纯MPP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CD4+和PCT水平监测在MPP及合并细菌感染患儿的诊治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CT测定在婴幼儿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症肺炎75例,其中细菌性肺炎40例,病毒性肺炎25例,支原体肺炎10例,分别在急性期及恢复期给予PCT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细菌性肺炎患儿PCT值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患儿(P〈0.05);病毒性肺炎患儿CRP显著低于细菌性与支原体性肺炎患儿(P〈0.05);病毒性肺炎患儿WBC显著低于细菌性肺炎(P〈0.01)。重症细菌性肺炎上述三项指标恢复期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结论:临床检测血清PCT值,有助于细菌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并指导治疗。血清PCT浓度与婴幼儿肺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同时可随病情的控制而逐渐降低,PCT可作为婴幼儿重症肺炎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血清PCT、CRP、WBC、变化特点,评价PCT、CRP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肺炎作为研究对象,纳入重症肺炎患者80例,纳入重症组,按照年龄(±2)、性别一对一选择同期收治的普通肺炎患者纳入普通组,分别在治疗前、入院48 h、72 h、感染控制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并检测CRP、PCT水平。结果重症组PCT、CRP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敏感度93%、特异度88%、符合率90%,CRP则为89%、75%、82%,PCT敏感度、特异度与符合率高于WBC,PCT特异度高于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PCT低于治疗前,72 h后、感染控制时PCT、CRP、WBC低于治疗前与48 h后,感染控制时低于72 h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PCT、CRP、WBC水平与PSI、APACHEⅡ均具有相关性,其中PCT相关性系数高于其他指标。结论血清PCT、CRP可作为重症肺炎鉴别诊断标准,评估治疗效果,PCT对治疗更敏感变化速度快,CRP可反映一个阶段内疾病与治疗关系,若在72h内开始下降反映治疗起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痰涂片联合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对老年细菌性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100例老年细菌性肺炎患者作为细菌性肺炎组,另取同期60例老年病毒性肺炎患者作为病毒性肺炎组。两组均接受痰涂片及CRP、PCT及IL-6水平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痰涂片联合CRP、PCT及IL-6水平检测对老年细菌性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细菌性肺炎组痰涂片阳性率较病毒性肺炎组高(P <0.05)。细菌性肺炎组WBC、CRP、PCT、IL-6较病毒性肺炎组高(P <0.05)。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WBC、CRP、PCT、IL-6水平与细菌性肺炎呈正相关(r =0.626、0.618、0.676和0.586,均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痰涂片诊断细菌性肺炎的敏感性为0.870(95% CI:0.811,0.931)、特异性为0.867(95% CI:0.806,0.922),CRP敏感性为0.800(95% CI:0.789,0.902)、特异性为0.883(95% CI:0.824,0.953),PCT敏感性为0.850(95% CI:0.802,0.925)、特异性为0.917(95% CI:0.889,0.988),IL-6敏感性为0.790(95% CI:0.725,0.865)、特异性为0.767(95% CI:0.712,0.864),四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0.950(95% CI:0.845,0.978)、特异性为0.769(95% CI:0.713,0.878)。结论 痰涂片、CRP、PCT、IL-6水平可有效鉴别老年细菌性肺炎与病毒性肺炎,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流感染(BSI)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NEU)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BS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血培养实验最终确诊病毒感染42例作为病毒组,细菌感染58例作为细菌组。检测受检者PCT、CRP、WBC、NEU水平,分析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细菌感染科室分布情况,并分析病毒组与细菌组PCT、CRP、WBC、NEU变化水平及与BSI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BSI患者经血培养实验显示,细菌组共分离出病原菌58株,包括革兰阳性菌14株,革兰阴性菌33株,真菌11株;细菌感染率为58.00%,其中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检出率最高,为76.19%,外科检出率最低,为0.00%。细菌组PCT、CRP、WBC、NEU水平均高于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CT、CRP、WBC、NEU水平变化作为自变量,将BSI感染类型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检验,结果显示,PCT、CRP、WBC、NEU水平变化与BSI患者病情呈正相关(P<0.05),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4.100+0.002X1+0.079X2+1.117X3+0.009X4。结论 PCT、CRP、WBC、NEU水平与BSI患者病情呈正相关,可作为BSI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rocalitonin,PCT)检测在老年细菌性肺炎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100例老年细菌性肺炎患者、90例病毒性肺炎患者、85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PCT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检测,对比不同肺炎类型、不同疾病程度研究对象的血清PCT、CRP水平及阳性率。结果老年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血清PCT水平、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血清PCT和血清CRP水平及阳性率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加重而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血清PCT阳性率与血清CR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细菌性肺炎中应用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有效评估老年细菌性肺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血液中各指标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明确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不同临床分型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外周血白细胞、血清生化等指标检测结果,并对其中10例痊愈患者和3例死亡患者在病程早期(0~<10 d)、中期(10~<20 d)和后期(≥20 d)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78例患者中,轻型7例,普通型50例,重型9例,危重型12例。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程早期的淋巴细胞绝对值、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明显降低,而CK显著升高 (P<0.05),危重型患者的PCT、D-二聚体、AST、ALT以及MYO等指标均显著升高 (P<0.05);10例痊愈患者中,部分患者早期(0~<10 d)IL-6和30%的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病程中期(10~<20 d)部分患者出现LYM降低,NEUT和D-二聚体升高,病程后期(≥20 d)除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IL-6外,其余各项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CK指标在整个病程过程中无明显变化。3例死亡患者病程早期(0~<10 d)的NEUT、PCT、D-二聚体、IL-6、CK、MYO、C反应蛋白等指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LYM降低,一直到病程晚期(≥20 d)仍远高于正常水平的指标有D-二聚体、PCT、ALT、AST、CK、MYO和IL-6。MYO和IL-6在整个病程中呈进行性升高((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炎症反应比轻型和普通型患者重,更易出现心肌和肝功能损伤;CK、MYO、IL-6、C反应蛋白等指标在病程早期的持续明显升高,可作为临床上判断患者病情程度,提示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李丽  顾秀丽  于小玲 《中外医疗》2010,29(35):8-8,10
目的研究和探讨CR1、CR3含量的测定及变化与不同病原菌所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9例CAP患者,采取血培养、痰培养等方式检测常规细菌,然后根据不同种类的病原菌的进行分组,均为实验组,对照组30例。检测入院次日及第8天的血清CR1、CR3、CRP、WBC等含量的变化情况,通过RT-PCR检测CR1、CR3等表达情况。结果 CR1、CR3、PCT、CRP和血WBC的表达量均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CR1在细菌性肺炎组的相对含量(19.4±3.8),病毒性肺炎组的相对含量(7.3±1.6),细菌性肺炎组较A型病毒性肺炎显著升高(t=18.3,P〈0.01),有统计学意义;CR3在细菌性肺炎组的相对含量(62.1±12.6),病毒性肺炎组的相对含量(80.7±14.9),细菌性肺炎组与A型病毒性肺炎比较(t=1.775,P〉0.01),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CR1、CR3的检测,有助于CAP的诊断及疗效评价。CR1可作为一种提示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陈志勇  廖国仁 《中外医疗》2013,32(19):178-179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患儿体内CRP与WBC含量的区别,为临床鉴别小儿细菌性肺炎以及病毒性肺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细菌组肺炎患儿以及病毒组肺炎患儿分别给予临床医学检验,从而测定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含量以及白细胞计数情况。指定1~2名固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检查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血液中CRP以及WBC含量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细菌组肺炎患儿体内血液中CRP与WBC含量明显高于病毒组患儿以及对照组健康儿童,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毒组肺炎患儿体内血液中CRP、WBC含量与对照组健康儿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对肺炎患儿进行CRP与WBC检测,可根据检测结果准确判断患儿所发生的肺炎类型,从而为医生提供确诊疾病的可靠依据,避免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贻误患儿病情,最终提高患儿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腺法新对不同型别COVID-19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3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确诊的6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观察组),其中将采用胸腺法新治疗的31例患者作为胸腺法新组,未使用胸腺法新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非胸腺法新治疗组,另选取30名本院职工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