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69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两组,分别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能量表(MMSE)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1、2、4、8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有显著下降,其中西酞普兰治疗1周后HAMD评分下降更加明显;2周后西酞普兰组MMSE评分显著升高,4周后明显高于阿米替林组;治疗后西酞普兰组TESS分值明显低于阿米替林组。结论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与阿米替林相比,起效较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效果,以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均分为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西酞普兰组(观察组)和西酞普兰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定其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并加以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1%和61.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西酞普兰对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较明显,优于单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周国庆 《中外医疗》2014,(32):18-19
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短期疗效临床观察。方法 8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实验组)40例和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对照组)40例,疗程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2周以后HAMD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以后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及HAMD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苯酞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治疗卒中后抑郁比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临床疗效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尼莫地平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SD)的疗效观察。方法:将普宁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5例PSD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氟西汀组,尼莫地平+氟西汀组,乌灵胶囊+尼莫地平+氟西汀组(以下简称联合组),每组各35例,三组患者均继续按常规的神经营养剂、脑血管病药物及康复治疗,氟西汀组采用口服氟西汀治疗,尼莫地平+氟西汀组采用氟西汀联合尼莫地平口服治疗,联合组采用乌灵胶囊、尼莫地平联合氟西汀口服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结果:尼莫地平+氟西汀组患者治疗后第4周、第6周及第8周的MMSE评分均高于氟西汀组,治疗后第4周、第6周及第8周的HAMD、NIHSS评分均低于氟西汀组治疗方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6周及第8周的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氟西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6周及第8周的HAMD、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氟西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第6周及第8周的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尼莫地平+氟西汀组,HAMD、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尼莫地平+氟西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灵胶囊,尼莫地平联合氟西汀治疗PSD效果更为理想,可更好的降低PSD患者的抑郁状况,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喹硫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将5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西酞普兰合并喹硫平治疗) 29例和对照组(西酞普兰单用治疗) 27例,疗程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及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 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P>0.05 ).两组HAMD 评分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均<0.05);以研究组在治疗1 周和治疗2 周时HAMD 评分降分显著(t=2.78,2.61;P均<0.05),治疗4 周和治疗8 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1.09;P均>0.05).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喹硫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单用西酞普兰疗效相当,但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西酞普兰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2012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西酞普兰结合常规的脑卒中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脑卒中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NIHSS评分、HAMD评分、BI指数、MMSE评分、神经肽Y以及血浆P物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结果 经过3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MMSE评分、BI指数较对照组显著上升、血浆P物质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神经肽Y、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西酞普兰有利于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疏导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西酞普兰治疗,治疗组给予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MMSE、MB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能减轻抑郁程度,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恢复期脑卒中抑郁状态患者,分为西酞普兰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脑血管病治疗,西酞普兰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酞普兰20mg,每日早饭后口服,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HAMD量表评定抑郁症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P物质(SP)和神经肽Y(NPY)含量。结果经8周治疗后,西酞普兰组患者HAMD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提高(P〈0.05);同时血浆SP含量明显降低,NPY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及NIHSS评分、ADL评分、血浆SP和NPY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西酞普兰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血浆NPY含量增加和SP含量降低可能是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另外一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60例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帕金森病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灵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病症状改善[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血清载脂蛋白-J(Apo-J)水平、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智力[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UPDRSⅠ、UPDRSⅡ、UPDRSⅢ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Apo-J水平低于对照组,MoCA和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8周后,研究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灵胶囊联合艾司西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8周、16周HAMD、MADR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MAD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16周两组患者HAMD、MADRS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观察组患者HAMD、MADRS评分下降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比起西酞普兰治疗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效果更优,安全性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转归。方法: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的2019例脑血管病患者中,提取符合条件的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111例,于发病2周后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进行评估,并行头颅MRI扫描,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患者随机给予西酞普兰或氟西汀治疗,3个月后随访。结果:在随访期内,有44例患者被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率为39.6%;左侧大脑半球梗死、额顶颞叶、基底核区及丘脑梗死与PSD发生具有相关性[比数比(OR)〉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D组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简明智能量表(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抗抑郁治疗3个月后,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患者的HAMD和ADL评分治疗均有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SD发病率较高,与大脑半球的梗死、范围及脑部基础病变有相关性。PSD可影响ADL和认知功能;西酞普兰和氟西汀均为有效的抗抑郁药物,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黛力新与多塞平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其对病人神经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抑郁病人80例,随机分为黛力新组和多塞平组,各40例,分别给予黛力新和多塞平,均治疗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对2组病人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检测2组血浆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2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黛力新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多塞平组(P<0.01).2组病人治疗后HAMD、NIHS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黛力新组治疗后第2、4、8周的HAMD评分均低于多塞平组(P<0.05~P<0.01),Barthel指数均高于多塞平组(P<0.05~P<0.01),治疗后第8周的NIHSS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多塞平组(P<0.01).2组病人治疗后5-HT、DA及NE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黛力新组病人的5-HT、DA及NE的水平升高程度均显著高于多塞平组(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黛力新对脑卒中后抑郁具有良好疗效,并能够有效提高病人神经介质的表达水平,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奎硫平合并西肽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西肽普兰,研究组口服西肽普兰合并奎硫平。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周和8周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老年抑郁量表(GDS)、药物副作用症状量表(TESS)。结果在治疗老年期抑郁症中,研究组在临床疗效、HAMD、GDS评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药物副作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合用喹硫平治疗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适宜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应用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6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1、2、4、6周末分别评定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各周HAMD评分较前下降(P<0.05),其中治疗后2周末,西酞普兰组评分较阿米替林组评分下降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第6周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西酞普兰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阿米替林(P<0.01)。结论西酞普兰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而西酞普兰起效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活血疏肝解郁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西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活血疏肝解郁汤口服及足浴1号方浸足,两组均同时进行心理干预,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血清NSE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AMD评分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7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NIHSS评分及血清NSE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HAMD评分、NIHSS评分及血清NSE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结论:活血疏肝解郁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降低患者的血清NSE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训练联合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浙江省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86例急性脑卒中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百忧解治疗,观察组加用早期康复护理训练。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的抑郁情况;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量表(BI)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NIHSS和BI均优于治疗前(P〈0.05或P〈0.01);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的HAMD评分分别为(24.46±5.71)分和(12.62±1.8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5.68±3.82)分和(26.15±2.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和BI评分分别为(16.45±3.21)分和(71.27±8.2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3.83±2.36)分和(58.43±7.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训练联合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较好,不仅可缓解抑郁症状,而且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病后抑郁及残留期抑郁使用西酞普兰(喜普妙)与氟西汀疗效的对比。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疗程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以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或P〈0.01),TESS评分均未见明显增加。两组间比较HAMD,T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西酞普兰与氟西汀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后抑郁及残留期抑郁表现均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但西酞普兰组在减少复发及多药合用等方面较氟西汀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8.
杨华  裴静云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066-2067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合用丁螺环酮对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西酞普兰合用丁螺环酮)和对照组(单用西酞普兰),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两周,治疗组HAMD、HAMA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起效快.治疗4、6、8周末,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酞普兰合并丁螺环酮治疗老年抑郁症起效快,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