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96例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同时加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超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观察血脂变化。结果 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结论 10mg/d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改善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王顺先  赵红宁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3):2175-2176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有效防治,是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阿托伐他汀钙是一种疗效确切的调脂药物,但其能否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相关研究不多。本研究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超声造影及CTA评估阿托伐他汀对于颈动脉软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患者规律服用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利用血脂检查、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CTA进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评估。结果共入选34例患者,治疗后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6个月的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后3个月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出现终点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超声造影及CTA可以用于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风险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1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83例)和对照组(81例)。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晚,阿司匹林100 mg/晚治疗12个月,对照组饮食控制。分别于治疗初、治疗后检测两组粥样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脂、纤维蛋白原、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结果 83例患者经阿托伐他汀钙和阿司匹林治疗12个月后粥样硬化斑块的IMT由(1.89±0.23)mm降为(0.98±0.24)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TC、TG、LDL-C与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通过降低LDL-C、拮抗炎症反应等,可稳定、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已降至目标值且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继续使用他汀类药物与停用他汀对LDL-C值、颈动脉斑块及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8年1月间因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随访的72例LDL-C达目标值1.8mmol/L以下且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继续低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治疗组(A组,n=36)和暂停他汀的对照组(B组,n=36)。比较6个月后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LDL-C维持于低水平,而B组LDL-C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易损斑块比例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肝、肾、肌损害及脑出血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即使降脂达目标值以下,继续低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有利于维持LDL-C于低水平,并有利于延缓颈动脉斑块的发展进程,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6.
陆铮  郭涛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4,35(11):118-12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tion,BPV)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95例门急诊老年高血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斑块组(研究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计算并比较2组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血压变异系数.结果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的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0.099 61±0.027 37) vs(0.084 04±0.176 01),P<0.01],白天舒张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0.11449 ±0.039 42) vs (0.091 88±0.026 77),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白天血压变异性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与颈动脉结构性重构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雷  王汐  刘莉 《医学综述》2013,19(10):1901-190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与颈动脉结构性重构及血脂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3例为高血压组,另选同期53例非老年高血压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同时采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研究对象的血脂指标。结果高血压组患者比对照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增厚组和斑块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IMT与血压、血脂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龚家俊 《中外医疗》2013,32(1):133+135-133,13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0-2012年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中患者46例,对照组中患者44例。对患者在入院时、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脂水平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IMT)。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中的患者无显著性血脂变化(P〉0.05),在6个月后干预组中颈动脉斑块ITM的厚度明显缩小,对照组中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并且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异化斑块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孙晓红 《中外医疗》2014,(27):48-49
目的探讨多达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70例,以收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多达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颈动脉斑块变化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观察组SBP、DBP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5.24、5.12,P〈0.05),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01、4.08,P〈0.05)。结论多达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能够进一步降低血压,促进斑块逆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北碚中医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每次注射200~400 m L,每日注射1次,1周为1疗程,连续注射2周。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g,1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周。观察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以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病情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观察组TC、TG、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4.32±0.98)mmol/L比(5.87±0.78)mmol/L,(2.65±0.31)mmol/L比(3.23±0.98)mmol/L,(2.45±0.99)mmol/L比(2.89±1.07)mmol/L],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2.42±0.29)mmol/L比(2.09±0.4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血浆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4.98±1.09)mPa·s比(5.61±1.42)mPa·s,(8.72±2.65)mPa·s比(11.32±3.18)mPa·s、(1.32±0.21)mPa·s比(1.48±0.29)m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42/45)比77.78%(3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22%(1/45)比13.3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他汀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治疗脑梗死患者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降低患者的血脂,对改善脑梗死疾病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王选琦  沈剑  聂书伟 《医学综述》2012,18(17):2917-291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CSA患者93例随机分为3组(各31):A组为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但不用降脂药物,B组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C组为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组。ACS患者在治疗2周前后分别测定血脂和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A、B、C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治疗2周后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这对临床研究AC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非洛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使用非洛地平5 mg,1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1次/晚,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IMT,血压,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收缩压、TG、TC、LPL-C均显著降低,治疗后的IMT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的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糖、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服用非洛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更好地延缓IMT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持续应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5岁以上冠心病、同时符合高脂血症诊断的老年患者60例,均经过阿托伐他汀钙每天10 mg治疗后血脂已达标。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钙每天10 mg治疗,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71.3±4.6)岁;对照组30例,停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70.7±4.3)岁,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期间均饮食治疗,其他按常规治疗;观察3、12个月后,抽血复查血脂水平,肝、肾功能;每月记录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等情况,观察调脂效果、肝肾功能、肌溶解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P<0.001),其中TC下降7.19%,TG下降12.74%,LDL-C下降12.02%;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TC、LDL-C仍有明显下降(P<0.001),TG稍下降(P>0.05);而BUN、Cr、GPT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观察3、12个月后TC、TG LDL-C均有明显升高(P<0.001),对照组中心力衰竭加重、心绞痛发作例数均较治疗组增多,治疗12个月时尤其明显(P<0.05)。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应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高脂血症患者,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肌溶解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贺晶  马彬  杨克虎  徐义先 《循证医学》2010,10(2):98-104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国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09年第2期)、PubMed(1966年至2009年7月)、EMBASE(1974年至2009年7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09年7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至2009年7月)、维普中文科技期刊(1989年至2009年7月)、万方数字化期刊群(1992年至2009年7月)等数据库,全面收集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C反应蛋白及血脂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严格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9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术后4周、术后12周、术后2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反应蛋白在术后24小时、术后2周、术后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肌钙蛋白I术后24小时、术后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心血管事件在两组之间无差异。结论目前的研究证据显示:在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C反应蛋白方面,阿托伐他汀20mg优于10mg,但在降低甘油三酯、肌钙蛋白I、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事件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两者目前并无差异。限于纳入研究的局限性以及缺乏对今后狭窄发生率的评价,尚需开展更高质量、大样本以及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高危患者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98例未进行降脂治疗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97例)和40mg/d(101例)治疗。观察6个月,分别于服药前、治疗后1月、2月及6月测定血脂水平和血肌酐、尿素氮、肌酸激酶、谷丙转氨酶水平、不良反应出现情况,观察比较两组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6月后,两组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但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40mg/d组TC、TG和LDL-C与20mg/d组比较下降更显著(P<0.05),降脂达标率更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阿伐他汀能更有效安全地降低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高危患者血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江油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各组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在此基础上,各组均每日口服1次阿托伐他汀,A组10 mg/d,B组20 mg/d,C组40 mg/d。比较各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与厚度变化以及脑血流指标。结果 B、C两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0.50±0.14)mm2比(0.64±0.21)mm2、(0.40±0.11)mm2比(0.65±0.19)m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41±0.16)mm比(1.63±0.33)mm、(1.23±0.12)mm比(1.62±0.33)mm]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C组斑块面积与IMT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B组、C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外周阻力与脑血管床特性阻抗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组间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三组间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有效缩小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降低脑卒中风险,而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动力学与脑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可能与阿托伐他汀的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18.
超重与肥胖对血脂和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首都医科大学459 例教职工的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和血糖的监测显示:男女血清总胆固醇( T C) 、三酰甘油( T G) 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体质量指数( B M I) 的增加,血脂、血压水平明显增高,高脂血症、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抽测人群年龄在女性为 T C、 T G 独立的影响因素, B M I为 T G 独立的因素。提示中老年人应重视体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a)[LP(a)]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用比色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患者组血清R以及TG、HDL.C、LDL.C水平。用免疫比浊法检测ApoAI、ApoB和LP(a);由专人检测收缩压与舒张压。结果①社区高血压组与对照组SBP、DBP、LDL-C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G、ApoB、Lp(a)间P〈0.05。Tc、APoAI、HDL—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上述两组中仅高血压组SBP与LDL—C相关r=0.354,P=0.027。结论降低社区高血压患者体内的LDL-C水平可以改善患者的收缩压水平,而控制患者的收缩压也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的LDL-C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