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樱  杜长虹 《护士进修杂志》2014,(24):2213-2215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肠内营养方法对重症颅脑疾病患者发生返流误吸风险的差异。方法将84例需行肠内营养的ICU重症颅脑疾病患者随机分成鼻胃管组和鼻肠管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以鼻饲泵持续泵入肠内营养液进行营养,两组喂养72h内采集气管插管气囊上分泌物,检测胃蛋白酶含量,判断返流误吸风险。结果鼻胃管组返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鼻肠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肠管鼻饲能有效减少因胃内容物返流误吸风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早期使用螺旋型鼻肠管,对重症颅脑疾病患者的预后及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效果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支持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 9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组60例和对照组(常规禁食、补液)30例.EN组为术后次日起应用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肛门排气与排便时间;胃潴留、腹胀、腹泻、呕吐、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鼻黏膜损伤发生率;监测术前及术后第7天营养指标:体重、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LC).结果 EN组术后排气与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P<0.05);胃潴留、腹胀较对照组少(P<0.05).EN组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LC)明显升高(P<0.05);术后体重减轻较对照组少.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精心的护理是确保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腔营养管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内营养(EN)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三腔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三腔组置入FRECA三腔营养管,一腔置于Trial's韧带下20-30 cm进行肠内营养,一腔置于胃内引流胃液,另一腔置入空肠充气预防营养液返流;对照组置普通胃肠营养管进行EN。对2组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APACHEⅡ)、Balthaza CT严重指数(CTSI)评分及病死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三腔组1周APACHEⅡ评分、2周Balthaza CT严重指数、血清蛋白水平、血淀粉酶降至正常时间、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病死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SAP患者应用三腔营养管行EN,既能使肠内营养有效,又能减轻胰腺负担,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肠道术后肠内营养液通过鼻肠管滴入的最佳滴速。方法 将60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的患者按循证获得的实证,随机分成高剂量组(n=30例,起始滴速为60ml/h)和低剂量组(n=30例,起始速度为20ml/h)。观察肠内营养液不同滴注速度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肠痉挛、胃潴留等不良反应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肠痉挛、胃潴留的发生数无差异(P>0.05)。腹泻的发生数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经干预6h后能恢复肠内营养。而低剂量组由于滴注速度缓慢,不能按时完成肠内营养计划,热量和氮量不足,大部分仍由肠外营养补充。结论 肠内营养液通过鼻肠管滴入的最佳初始速度为60ml/h,以每日增加10ml/h的速度递增,达100ml/h维持,连续滴注8天。  相似文献   

5.
卢婉娴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6):1483-1484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幽门后置管实施早期空肠内营养返流、误吸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12月200例危重患者,于入院后24~48 h内床边徒手幽门后置管,置管后常规X线腹部平片证实营养管头端在空肠,血流动力稳定后实施早期空肠内营养,观察患者的返流、误吸、腹泻、腹胀、便秘等肠道耐受情况.结果 200例患者发生返流、误吸6例,误吸率为3%,腹泻47例占23.5%,便秘68例,占34%.结论 重症患者幽门后置管实施肠内营养并不能完全避免返流、误吸,空肠内营养仍可能发生误吸的风险.返流、误吸的原因与患者的基础疾病、胃动力、喂养方式、喂养配方有关,优化喂养环节可有效减低危重病人误吸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及实施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方法:将11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胃肠内营养组(EN)和胃肠外营养组(PN),观察和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肠外组应激性溃疡、高血糖、腹泻、腹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肠内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营养支持及有效的护理,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12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内营养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为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方法与技巧。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食物返流、吸入性肺炎、胃潴留、腹胀、便秘等。认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时掌握一定方法与技巧,可有效避免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颅脑损伤早期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可能影响营养支持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8例患者在伤后5~7d内达到1500~2000ml/d的鼻饲量;创伤后1周内消化道并发症以腹胀、呕吐、胃内容物返流和误吸多见,1周后则以腹泻和便次增多多见,多数情况仅需对症处理即可缓解症状;5例患者在创伤早期存在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其中4例仍按常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均耐受良好。结论多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在伤后5~7d后经肠内营养支持获得足够的营养。  相似文献   

9.
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营养支持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进行营养支持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 术后早期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一旦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血、尿淀粉酶正常,病情得以控制,就可由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尽早实施全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指标及营养支持并发症.结果 10例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后血总蛋白、白蛋白均高于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期间,发生高血糖1例、胃返流1例、腹胀1例、腹泻2例、空肠造瘘管堵塞1例.以上均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无不良后果.未发生误吸.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进行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护理工作中严密观察、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营养支持顺利实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炎性标记物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进行观察,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于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入院48 h内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分别于入院1、3、5、7和14 d测定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患者3、5、7、14d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第14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其他检测节点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早期的肠内营养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重症颅脑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并且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误吸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科ICU重症急性胰腺炎且机械通气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期间如何降低误吸的发生率。方法对40例APACHEⅡ评分≥8分并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通过空肠管喂养途径,经肠内营养泵匀速输注营养液,取30°半卧位,气管套管气囊采用最小漏气技术,口腔护理次1/4h,及时判断有无胃潴留、腹胀、返流等误吸危险因素。结果40例行肠内营养的机械通气患者误吸发生率为7.5%;发生误吸的3例患者经及时采取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无一例死亡。结论选择经卒肠输注肠内营养的方式,定时观察误吸相关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且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误吸导致的吸人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联合肠外营养(PN)营养支持(Ⅰ组);20例早期进行PN,1周后过渡为EN(Ⅱ组);20例早期单纯给予持续2周PN(Ⅲ组);20例早期单纯给予EN(Ⅳ组);20例给予延迟EN(Ⅴ组)。观察五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营养状况以及免疫指标变化。结果Ⅳ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在伤后第7天显著低于Ⅰ、Ⅱ、Ⅲ组(P0.05)。Ⅴ组伤后第7天和第14天各指标均显著低于Ⅰ、Ⅱ、Ⅲ组(P0.05)。结论早期给予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结合肠外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胃内喂养和肠内喂养的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检索万方、CNKI、维普数据库、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数据库以及中国、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号中有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内喂养与肠内喂养所致并发症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语言限制为中文和英文,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1年3月7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及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RCT文献,共计1234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肠内喂养组比胃内喂养组在肺部感染发生率[RR=2.00,95%CI(1.58,2.51),P<0.01]、误吸发生率[RR=2.69,95%CI(1.67,4.34),P<0.01]、腹胀发生率[RR=1.98,95%CI(1.10,3.58),P<0.0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RR=1.48,95%CI(1.05,2.08),P<0.05]、反流呕吐发生率[RR=4.15,95%CI(2.77,6.20),P<0.01]、胃潴留发生率[RR=2.32,95%CI(1.61,3.36),P<0.01]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肠内喂养组较胃内喂养组具有更低的肠内营养并发症,仅腹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R=1.28,95%CI(0.94,1.74),P>0.05]。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以优先考虑使用肠内喂养的方式实施肠内营养,以降低患者肺部感染、误吸、腹胀、消化道出血、返流呕吐、胃潴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患者胃管留置长度的循证护理实践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循证护理探讨脑卒中患者胃管置入长度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将我院116例经鼻胃管肠内营养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64),观察组根据循证步骤选取最佳的证据,改进胃管留置长度为患者眉心至脐的体表距离(约55~65 cm );对照组按《基础护理学》教材,胃管留置长度为患者前额发际至剑突的体表距离(约45~55 cm ),比较两组患者返流、呛咳及误吸的发生率和胃内残留量监测情况。结果 观察组返流、呛咳及误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内残留量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循证护理的方法制订科学、个性化的胃管留置长度,可准确反映胃内残留量,减少返流、呛咳及误吸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在胸腰段脊髓T10~L2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合并输尿管返流患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胸腰段脊髓损伤T10~L2排尿障碍合并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26例,经膀胱尿道造影成像联合尿流动力学检测,将其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组(n=21)和逼尿肌无反射组(n=5),并对2组在输尿管返流点和漏尿点的膀胱容量、逼尿肌压以及膀胱顺应性进行测定,应用SPSS 14.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结果经膀胱尿道造影成像联合尿流动力学检测发现,逼尿肌反射亢进组患者输尿管返流点的膀胱容量和顺应性分别为(122.46±87.89)ml和(5.94±4.96)ml/H2O,与逼尿肌无反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逼尿肌反射亢进组患者膀胱漏尿点的膀胱容量、逼尿肌压和顺应性分别为(210.81±69.72)ml、(42.29±9.57)cm H2O和(9.53±5.43)ml/H2O,与逼尿肌无反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逼尿肌反射亢进组输尿管返流点的逼尿肌压与组内膀胱漏尿点的逼尿肌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T10~L2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在膀胱容量较小、顺应性较低,伤后早期即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返流时逼尿肌压<40cm H2O;而逼尿肌无反射患者在逼尿肌压较低时亦会出现输尿管返流和膀胱漏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化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淋巴细胞数均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返流、腹胀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能更好满足患者代谢需要,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应激性溃疡发生,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减少返流、腹胀等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影响.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4例,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69例在入院或术后24 h内插管鼻饲进食,延迟肠内营养组(DEN组)65例在术后24 h后插管鼻饲进食.比较2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 EEN组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低于DEN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实施胃肠内营养,可以减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贲门癌手术患者60例临床资料,将其分为Ⅰ、Ⅱ与Ⅲ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后12h、24h及36h给予肠内营养,比较三组患者术后7d营养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Ⅰ组相比于Ⅱ组及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d三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贲门癌患者术后24h,其各项生命体征与循环系统恢复平稳,此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满足患者术后营养需求,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干预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施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比较2组患者营养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干预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外周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14 d后干预组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输液恒温器在肠内营养输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液恒温器在肠内营养输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6例肠内营养患者在采用输液泵持续输注营养液的同时使用输液恒温器保持营养液温度在33~37℃。结果86例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仅占6.98%[1例出现腹胀(1.16%),2例发生返流(2.23%),3例腹泻(3.49%)],经过调慢输入速度后症状均缓解。结论输液恒温器能保证肠内营养的恒定温度,保证了肠内营养的有效实施,避免了因低温刺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有效地减少了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返流、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提高了营养支持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