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梗阻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TAPVC)不同类型矫治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 1999年至2011年,共收治68例新生儿梗阻型TAPVC急诊手术治疗,平均年龄16天,其中心上型21例,心内型8例,心下型36例和混合型3例.心上型和心下型TAPVC是将肺静脉共汇与左心房后壁作侧侧吻合,心内型TAPVC在心房内将扩大的冠状窦去顶将异位的肺静脉隔入左心房.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占2.9%.随访6个月至3年,经超声心动图随访,肺静脉吻合口均无明显狭窄,血液流速1.10 ~ 1.42 m/s.结论 早期的梗阻型TAPVC的纠治中左心房后壁与肺静脉共汇的侧侧吻合远期效果良好,肺静脉的梗阻情况需要远期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外科治疗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ei YS  Guo LM  Zou CW  Wang AB  Zhang HZ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0):641-643
目的总结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5年7月至2004年6月,手术治疗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24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40d~35岁,其中6周岁以下23例,体重3.8~54.0kg。经右心房、房间隔切开左心房后壁和肺静脉共干吻合10例;横行切开双心房与肺静脉共干吻合8例;2例分别用人造血管补片和自体心包补片将垂直静脉入口和扩大的房间隔切口一并隔人左心房;1例行左心房后壁和肺静脉共干吻合的同时用自体心包补片将肺静脉共干人口和扩大的房间隔切口一并隔入左心房;3例行左心房顶和肺静脉共干吻合。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多巴胺、硝普钠辅助循环2~5d。结果手术死亡1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术后心包填塞1例,再次手术止血后治愈;心律失常6例,均治愈;急性肺水肿1例,二次手术重新开放垂直静脉延迟闭合治愈。术后随访3个月至7年,平均2.5年。术后2周严重室上性心律失常1例,治愈;远期因心包补片挛缩致肺静脉严重回流障碍二次手术1例,治愈;其余患者均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可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正确的手术方法和对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单纯应用右心房内补片应选用合适的修补材料,左心房顶和肺静脉共干吻合法暴露好、操作简单、心律失常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心房内吻合术治疗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效果。方法对32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新生儿实施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左心房内吻合术。结果本组手术顺利,23例患儿术后延迟关胸,无手术死亡病例。5例心脏复跳后心率较慢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术后1~5 d心率恢复正常。除2例因低心排综合征于术后早期死亡,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3例患儿术后反复出现肺部感染,2例出现气胸,给予抗感染,胸腔闭式引流均匀恢复。1例心脏超声提示发现主动脉弓有缩窄,再次手术解除主动脉弓缩窄,痊愈出院。28例随访3个月~5 a,行心脏超声、胸片检查。患儿心功能良好,吻合口血流速度正常。结论对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新生儿实施左房后壁心内吻合手术,吻合口充分,有利于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SVASD)外科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32例SVASD患者均伴有右侧部分或全部的肺静脉异位引流。上腔SVASD25例,其中22例采用双片心包补片修补,3例将异位引流的肺静脉改道、上腔静脉与右心耳吻合(Warden法)进行手术纠治。7例下腔SVASD患者中,3例为弯刀综合征,关闭房间隔缺损(ASD)的同时将异位引流的肺静脉离断后与左心房后壁吻合;其余4例采用单片心包补片修补ASD。结果 手术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随访28例,心电图检查均为窦性心律;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心内无残余分流、右肺静脉及腔静脉回流无梗阻。结论 SVASD特殊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其多伴右侧肺静脉异位引流,纠治上腔SVASD时应注意避免损伤窦房结,防止上腔静脉回流梗阻;但弯刀综合征多伴右肺发育不良,心功能情况还须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 18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 ,11例心上型患者除早期 1例经后径法矫治外 ,其他 10例经右心房切口径路矫治 ;7例心内型采用自体心包片将冠状静脉窦口经扩大的房间隔缺损隔入左心房 ,后 5例用 5 - 0 Prolene线连续缝合房间隔粗糙面后再矫治。结果 无手术死亡 ,2例心内型患者术后 6个月和 8个月再次手术 ,发生心律失常 7例 ,一过性肺水肿 2例 ,经治疗均痊愈。 16例随访 4个月~ 5年 ,心功能正常。 结论 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疗效的关键为 :术中吻合口要足够大 ,术后及时处理心律失常、肺水肿和低心排血量 ,心内型矫治时消除房间隔粗糙面可防止术后肺静脉梗阻。  相似文献   

6.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是指左、右肺静脉未能直接与左心房相连,而与右心房或体静脉相连接。致使全肺静脉的氧合血,直接流入右心房。其发病率占全部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1~4%。我院自1975年9月~1986年9月,对20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护理得法、无一例死亡。效果满意。一、临床费料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心内修复术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4~23岁;心上型13例、心内型7例。有紫绀症状者17例。二、护理要点 (一) 呼吸道的观察与护理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病人,术前因肺静脉氧合血直接或间接的流到右心房,X线照片均示肺静脉充血,加之心上型和心下型手术需将肺静脉总干与左心房作一大的侧侧吻合,并闭合房间隔缺损和结扎垂直静脉。心内型需用人工补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新生儿、小婴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纠治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0年7月至2009年6月,共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7例.病婴出生15天~3.7月龄,其中1月龄以下9例,占52.9%;体重(4.10±0.95)kg,其中5 kg以下15例,占全组88.2%.4例低温低流量灌注下,经右心房切口,切开房间隔,左房与肺静脉吻合;13例深低温停循环灌注,采用心脏上翻法,左心房斜形切口与肺静脉无张力缝合,其中吻合口宽度保证在2.5~4.0 cm.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6例术后延迟关胸,5例发生肺高压危象,2例出现暂时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肺水肿,所有病婴均治愈出院.1例术后反复出现肺部感染,心脏超声发现吻合口流速明显增快(3.05 m/s)、严重肺动脉高压、三尖瓣重度反流,1年后失随访.16例随访1个月~9年,平均(51.8±35.0)个月.随访期均行心脏超声、X线胸片、心电图检查.多数病婴心功能良好,心影较术前明显缩小,肺充血消失,心电图示窦性节律,吻合口血流速度正常.结论 新生儿及婴幼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病情危重,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效果良好,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左心房与肺静脉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11月至1995年12月外科治疗1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病人,其中心上型7例,心内型4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10例生存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无远期吻合口狭窄和肺静脉梗阻发生。UCG检查发现右房、右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增大(P<0.002),心脏指数和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01);左房内径略有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共同肺静脉干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TAPVC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术前左心室发育及其顺应性;手术吻合口通畅和无远期吻合口狭窄或肺静脉梗阻  相似文献   

9.
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和外科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近16年收治TAPVD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37岁.心上型11例,心内型6例.心上型者经右、左心房联合切口矫正,心内型者切除肺静脉共干与左心房之间的组织,补片修补房缺.同时矫正合并畸形.结果超声检查误诊4例,其中3例为心内型,外院曾误诊为纵隔肿瘤1例.造影检查除3例心内型者均明确诊断.2例术中始发现合并的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心上型者再次手术矫正.1例术后死于呼吸衰竭.16例随访1.5~17.5年,心功能良好.结论超声心动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但有时需行心血管造影,甚至经术中探查方可确诊.本病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术中应常规探查和处理PDA,及早切开肺静脉共干引流,同时完全矫正心内畸形.手术成功率较高,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较少见,自然病程预后差,生后第1年内病死率约为80%,需早期手术治疗[1].心上型TAPVC是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最常见类型,约占TAPVC总数的50%,其手术治疗的关键是肺总静脉和左心房的吻合口足够大.现总结我们采用"翻盖式"吻合技术矫治44例心上型TAPVC的经验,探讨此技术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