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方剂药物组成青麻、明雄各3000克,猴骨300克,陈皮、陈艾各240克,麻黄、防风、荆芥、牙皂、眼活、草乌、桂枝、油朴、银花、蝉蜕、苍术各120克,土苓、连翘、川芎、白芷、南星、秦艽、升麻、葛根、香薷、北辛、苏木、管仲、青香、木香、二郎箭、木瓜、羌活、牛膝、石斛各90克,僵蚕、红花、鹤虱、甲珠、雷丸、木鳖子各75克,大风子150个,虎骨60克,蜈蚣60条,斑蝥150个,蒜梗360克,石菖蒲、豹骨各1000克,冰片45克,月石、樟脑各180克,麝香2.5克,蟾酥9克。  相似文献   

2.
关玲  冀来喜 《中国针灸》2010,30(4):337-340
谢锡亮,著名的针灸临床大家,山西省名老中医,承淡安先生的嫡传弟子,澄江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多年来扎根基层,为大众服务,治病方法力求简便廉验,提倡并改进了直接灸法。他教学方法独特,提倡医德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多次举办针灸学习班,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人才。他学验俱丰,特别是在针灸基本功的提倡和艾灸的推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关吉多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针灸学家,自幼立志学医救人,从事针灸教学及临床工作60余载,一生笔耕不辍,诲人不倦,殚精竭虑,见微知著,学贯古今,博采众长,将毕生心血都致力于针灸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深研经络辨证,注重选穴配伍,推崇无痛进针,并研制无烟灸条,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年逾90仍坚持坐诊,为后人所赞誉.  相似文献   

4.
刘屹  刘巍 《中国针灸》2009,29(5):412
叶德明是成都市首届名老中医,主任医师,针灸学特殊门派叶氏金针的代表人物,人称"叶金针".他以独特的针刺手法、配穴方法及重视先后天的理论基础,多年耕耘于临床,金针度人,造福病患.先后在两所市级医院成立金针科,建设人才梯队,形成门诊、住院部并重的科室规模;多次主讲金针学习班,传帮带后继人才,为针灸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士杰先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指定的500名老中医之一。张老倡导古法针刺,治病独具特色,在诊断上四诊合参,援物比类;在治疗上遵循古法,取穴稀疏并独钟太溪,主张气调而止,间日一刺;在理论上,张老览观众学,满腹经纶,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在施治中,善于因人制宜,针药并行;在带教中他严格认真,一方面当头棒喝,严厉无情,一方面又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展现出精诚大医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6.
介绍杜晓山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医德高尚,对职位高低新老亲疏均一视同仁;学验俱丰,精研医道,擅治各类常见病和诸多疑难急重病症;师古创新,独创速刺缓捻进针法和杜氏热补法;传道授业,弘扬针灸,为促进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浙江的针灸事业长盛不衰,浙江的针灸医家也可谓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们曾对楼百层、高镇五等10位名家的临证精要进行了总结[1-2],本文继续在参考部分他人总结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整理总结陈同丰、王正、马士林、王樟连、方剑乔5位当代浙江省针灸名家的临证经验之精要.  相似文献   

8.
浙江的针灸事业长盛不衰,浙江的针灸医家也可谓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由于浙江当代针灸名家汇聚,临证经验丰富,不仅使针灸医学造福于广大患者,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曾对楼百层、高镇五等名家的临证精要进行了总结[1-3],本文继续在参考部分他人总结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整理宣丽华、陈华德、王锦槐、孔尧其、王元潮5位当代浙江省针灸名家的临证经验之精要.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对每位医家的生平、成长之路、治学经验、医德医风、科研教学成果等不作叙述.  相似文献   

9.
郑毓桂先生是齐鲁针灸名医,澄江针灸学派山东传人之一。文章通过整理郑毓桂先生相关论文、著作,总结其学术经验:认证细而明,取穴少而精,辨气施补泻,手法柔又轻;善于创新,发现了"风岩穴"等新穴位;重视灸法,创制了太阳灸法。郑毓桂先生传承针灸教育事业,对澄江针灸学派在山东地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夏寿人教授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事业。在50年的行医生涯中,他学贯中西,训诂创新,临床上坚持针少而力专,善用根结穴,对腧穴的特异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诊治三叉神经痛的针刺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夏寿人教授为针灸理论、实践及传承做出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针刺加细灸条着肤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带状疱疹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针灸组32例和西药组30例。针灸组采用针刺病灶相关神经节段夹脊穴加细灸条着肤灸治疗,西药组采用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维生素B1、维生素B12治疗。观察两组停止发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以及比较两组的疼痛缓解程度。结果:针灸组停止发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均短于西药组[(1.74±0.43)天VS(3.86±0.58)天,(2.03±0.52)天VS(5.46±0.65)天,(5.14±0.33)天VS(8.34±0.59)天,均P0.05];针灸组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均优于西药组[(10.41±12.1)VS(15.63±11.39),(4.78±0.45)天VS(8.12±0.63)天,均P0.05];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6.9%(31/32),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针灸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加细灸条着肤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能有效控制疱疹发展,缓解疼痛,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刘清国 《中国针灸》2008,28(4):297-301
杨甲三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针灸学家,少年习医,17岁独立悬壶,一生致力于发展针灸学术,师古不泥,勇于创新,成功地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针灸相结合,在针灸取穴方法、针刺技术、穴理研究、临床用穴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临床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精湛的技术,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以针灸名世,但方药的应用也炉火纯青。担纲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针灸科研、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为针灸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承担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并多次为外国高级领导人治愈顽疾,为祖国赢得了声誉。  相似文献   

13.
从上面我们可以概略地了解我国针灸的由来和发展情况。现在谈些关于古代针灸的理论和—些应知道的常识。关于针灸理论有人说针灸的理论太深奥难懂;有人说针灸的疗法有作用,理论却没什么作用。也就是说理论不合现代科学。我们知道:针灸乃是我国最古的医术,有它的理论根据,由于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4.
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作为岭南针灸新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其"三针疗法",享誉海内外,人称"靳三针"。"一根银针,一手绝活,一颗慈悲之心",这是2000年中央四台专访靳瑞教授时对他的真切描述。他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211工程学术带头人之一,博士生导师,著名针灸专家,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相似文献   

15.
郑毓琳先生是我国现代最卓越的针灸家之一。他一生秉承家学,勇于创新,成功地将内功与中国传统针灸针法相融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郑氏针法,用于治疗眼疾重症等疗效超群,誉隆四海。主要成就有:担纲中国中医研究院创院初期的针灸科研、教学、临床工作,为新中国培养出一大批针灸名家;首倡经络实质研究;受中央首长重托多次给友邦领导治愈顽疴,成为新中国政治外交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6.
辨合病合者同也,会也,二病三病相混同,谓之合病。盖其初感邪,表里同时受病,故设此目,以为治法之标准也。张介宾曰:今时之病,皆合病并病耳,合并二者治法之紧关,不可不明核,若内外并治,则不止难愈,百坏变  相似文献   

17.
<正>糖针和其他针法的不同点轻针浅刺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只是强调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应证而已。如"九变刺"中的络刺,方法是刺体表细小浮络而治疗络脉病;毛刺,方法是浅刺皮肤治疗邪客皮部之痹证。在"十二节刺"中有浮刺,方法是斜针浅刺浮络于病痛处,治疗肌肉拘急而风寒束表者。"五刺"中有半刺,方法是快速轻浅进出针,如拔毛状,  相似文献   

18.
<正>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扁鹊随俗为变,在不同的地方为不同科医生的记载。可见中医治病,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我们中医来到欧美,遇到的是以白人为主的社会,也就是说医治对象的人种有所不同。古人研创针灸的时候是否也曾经治疗过欧美人,尚不得而知,那么,现在的欧美人对针灸是否更敏感?中国针灸在遇到欧美人时,针法是否应该一样,适应证是否完全相同?欧美近代长期发达,生活相对舒适安逸,医疗追求舒适化,当地  相似文献   

19.
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海派中医流派陆氏针灸创始于我国著名针灸名家陆瘦燕先生。陆瘦燕(1909-1969),原籍嘉定,16岁中学毕业后,随生父当地针灸名家李培卿学医,后定居上海,开业设诊,以其精湛之针术,日诊百余人,常义务施诊,享誉沪上。1948年,陆先生与其夫人朱汝功兴办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针灸函授班,传授针灸医术;并研究针具改革,制作针灸经络穴位模型;于报刊设《燕庐医说》专栏,著文宣传针灸知识,影响远及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20.
四 祝先生认为,就养生而言,练习太极拳最大的好处是促使身体里边的协调.他说:"人为什么长瘤子呢?根本原因是经络不通,气血淤聚.比如说痔疮,就是因为微血管的血淤聚了,正常的血液循环受到阻塞,所以就得了痔疮.祝老认为,老年人养生关键在于睡眠和两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