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七氟醚对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影响的性别差异.方法 30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ASA Ⅰ级或Ⅱ级,分为男性组(M组,n=15)和女性组(F组,n=15).所有患者插管后均靶控输注3μg/L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和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当呼气末浓度稳定为1.3 MAC后继续维持40min,静脉注射总量为45μg/kg的顺式阿曲库铵,用TOF GUARD(丹麦)加速度仪进行肌松监测.顺式阿曲库铵45μg/kg分为3等份分次静注,记录每次注药(15μg/kg)后的起效时间及最大阻滞效应.在最后一次注药后记录:T1恢复到25%、50%、75%的时间(T125%、T150%、T175%);TOF比值(T4/T1)恢复到70%的时间(TOFR 0.7)以及恢复指数(RI).结果 1.3 MAC七氟醚麻醉下顺式阿曲库铵女性患者ED50和ED95分别为22.2(15.8~27.2)和38.4(32.1~54.4)μg/kg;男性患者分别为25.6(19.7~30.8)和42.8(36.3~58.2)μg/k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顺式阿曲库铵恢复至T175%和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较M组快,恢复至T125%、T150%和TOFR 0.7较M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1.3 MAC七氟醚对顺式阿曲库铵ED5o和ED95的影响无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起效较快,其对顺式阿曲库铵恢复至T125%、T150%及TOFR 0.7所需时间长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许斌兵  柏林  徐颖  谭延哲  叶茂 《中国药房》2012,(22):2065-2067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时间对患儿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颜面、颈部手术(唇裂修复术、腭裂修复术和甲舌囊肿切除术)的患儿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8岁,按用药情况分为吸入七氟醚30min组(S30组)、吸入七氟醚60min组(S60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T组),各20例。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1,S30组和S60组插管后即刻吸入七氟醚,维持呼气末浓度2.5%,分别吸入30min和60min;T组全凭静脉麻醉。行连续4个成串刺激(TOF)方式,采用肌松监测仪监测拇内收肌的肌松情况。记录肌松起效时间(Tonset)、最大效应持续时间(DURp)、临床作用时间(DURc)、恢复指数(RI)、体内作用时间(DURt)及TOFR(T4/T1)恢复至90%的时间(TOFR0.9)。结果:3组Tonse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S30组和S60组DURp、DURc、TOFR0.9延长,S60组DURt、RI延长(P<0.05);与S30组比较,S60组DURp、DURc、DURt和TOFR0.9延长(P<0.05)。结论:2.5%七氟醚可增强患儿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效应,且随吸入时间延长而增强,持续吸入60min可延迟自然恢复,吸入时间不超过30min则不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和七氟醚吸入麻醉对顺式阿曲库胺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34例,ASA Ⅰ或Ⅱ级,30~72岁,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组(P组)和七氟醚吸入组(S组),每组17例.静注咪唑达仑0.05 ~ 0.1 mg/kg,芬太尼3~5 μg/kg,丙泊酚1~2 mg/kg,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启TOF - Watch SX型加速度肌松监测仪对尺神经行连续4个成串刺激(TOF),观察拇内收肌的加速度变化.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 ~5 μg/ml,)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6 ng/ml).S组吸入七氟烷(七氟烷吸入浓度为1% ~2%),复合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6 ng/ml)维持麻醉.记录术前、气管插管后1 min、5 min时的MAP、HR、SpO2,顺式阿曲库铵的临床效应时间、T1恢复到25%时间、T1恢复到75%时间、恢复指数.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皮肤潮红及支气管痉挛等症状.结果 P组与S组术前、气管插管后1 min、5 min时的MAP、HR、SpO2,顺式阿曲库铵的临床效应时间、T1恢复到25%时间、T1恢复到75%时间、恢复指数,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烷麻醉对肌松恢复的影响无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单次插管剂量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ASA Ⅰ或Ⅱ级的择期全麻患者42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P)组和七氟烷(S)组.麻醉诱导后给予0.2 mg/kg的顺式阿曲库铵后插管;P组和s组麻醉维持分别采用丙泊酚TCI-泵注瑞芬太尼和吸入1.3倍肺泡最小有效浓度(1.3 MAC)七氟烷-泵注瑞芬太尼.使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观察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肌松维持时间及恢复指数(RI)等指标.结果:2组之间肌松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及单刺激肌颤搐强度(T1)25%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组25%四个成串刺激比(TOFr)及恢复指数较P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单次插管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在丙泊酚TCI-泵注瑞芬太尼麻醉下肌松维持及恢复无明显变化,而在吸入1.3 MAC七氟烷-泵注瑞芬太尼麻醉下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提示以七氟烷维持全麻,顺式阿曲库铵剂量应酌减,以免术后肌松残留.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七氟烷联合顺式阿曲库铵持续输注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手术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2组均应用顺式阿曲库铵肌松药。对比2组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肌松维持时间、各时点输注速度和输注总量,比较2组停药后恢复指数,TOF比值(TOFR)恢复到0.9的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2组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松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顺式阿曲库铵输注总量少于对照组,恢复指数高于对照组,TOF恢复到0.9的时间和拔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0、60、90、120、150、180min各时点的顺式阿曲库铵输注速度低于omin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可增强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作用,延长肌松恢复时间,呈时间依赖性。提示临床应用七氟烷麻醉,需要减少顺式阿曲库铵肌松药的用量,避免肌松药残留。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异氟烷对顺式阿曲库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腹部手术实行全身麻醉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异氟烷加顺式阿曲库铵组和丙泊酚加顺式阿曲库铵的对照组。使用加速度肌松检测仪刺激前臂尺神经,观察拇内收肌收缩反应,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肌松维持时间、恢复指数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及T125%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异氟烷组25%四个成串刺激比(TOFr)恢复时间、恢复指数、拔管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异氟烷用于吸入麻醉能明显延长顺式阿曲库铵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闭环肌松输注罗库溴铵药效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或II级,年龄40~60岁,择期拟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手术时间2~3h左右)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七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两组患者采用咪唑安定、舒芬太尼、丙泊酚TCI、罗库溴铵麻醉诱导,罗库溴铵用闭环肌松注射系统(CLMRIS-I)采用T1模式进行肌松监测并且闭环输注。气管插管后S组停止丙泊酚输注,吸入3%七氟醚;P组继续丙泊酚TCI。根据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调整七氟醚的吸入浓度和丙泊酚TCI浓度。记录罗库溴铵的第1、2、3次的增药时间、肌松恢复情况及用药总量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罗库溴铵的第1次增药时间及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相比,S组2、3次增药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P组相比,S组T125%时间、TOFr25%时间延长(P<0.05);与P组相比,S组用药总量减少(P<0.05)。结论七氟醚对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有增效作用,连续吸入2h七氟醚比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罗库溴铵的用量减少38%,但两组患者的肌松恢复指数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许斌兵  柏林  叶茂 《中国药房》2011,(34):3220-3222
目的:研究全凭静脉、七氟醚静吸复合2种麻醉维持方法下小儿苯磺顺阿曲库铵的药效学。方法: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颜面、颈部手术的9个月~13岁小儿60例,按麻醉维持方法,分为全凭静脉组(T组)和七氟醚静吸复合组(S组)。麻醉诱导后,单次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0.15mg·kg-1,麻醉维持:全部患儿均给予瑞芬太尼15μg·kg-1·h-1、丙泊酚8mg·kg-1·h-1微量泵注入;S组插管后吸入1MAC(最小肺泡内浓度)的七氟醚。以TOF-Watch SX监测仪对尺神经进行连续4个成串刺激(TOF),观察拇内收肌的加速度变化。记录2组起效时间、最大效应持续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体内作用时间及TOFR(T4/T1)恢复到90%的时间(TOFR0.9)。结果:2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最大效应持续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体内作用时间和TOFR0.9均显著长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可增强小儿苯磺顺阿曲库铵的肌松效应,延长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9.
异氟醚对老年患者顺式阿曲库铵肌肉松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红灿  张卫  侯建民 《中国医药》2010,5(6):557-558
目的 观察异氟醚对老年患者顺式阿曲库铵肌肉松弛效应的影响.方法 60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Ⅱ级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丙泊酚组持续输注丙泊酚4~6 mg/(kg·h),依据需要静注芬太尼维持麻醉;异氟醚组1.0 MAC异氟醚吸入,依据需要静注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肌松起效时间、作用时间、术中维持速率、T1 25%、75%恢复时间、TOF比值恢复到70%的时间及恢复指数.结果 异氟醚组起效时间[(231.32±25.48)s]及恢复指数[(14.83±3.42)min]与丙泊酚组[(237.41±31.33)s、(13.07±3,7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氟醚组作用时间[(42.37±5.32)min]、T1 25%、75%恢复时间[(53.94±8.20)min、(70.78±7.65)min],明显长于丙泊酚组[(29.46±4.73)min、(41.31±6.43)min、(55.74±6.19)min,P<0.05],异氟醚组术中维持速率[(88.32±13.25)μg/(kg·h)],明显小于丙泊酚组[(115.64±17.52)μg/(kg·h)].结论 异氟醚能显著延长老年患者顺式阿曲库铵的作用时间及恢复时间,减小术中维持速率,但对恢复指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术前用药对诱导剂量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及再次注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无神经肌肉疾患并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成盐酸戊乙奎醚组(Ⅰ组,15例)和阿托品组(Ⅱ组,15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30 min分别肌注阿托品或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采用TOF刺激方式,持续监测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TOF≥25%时追加肌松药,记录两组患者神经肌肉阻滞的起效时间及T1从0恢复至25%的时间。应用静脉麻醉诱导,七氟烷吸入麻醉维持。结果与阿托品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组肌松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再次注药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术前肌注盐酸戊乙奎醚能明显缩短诱导剂量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增加临床肌松维持时间,延长再次注药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七氟烷和瑞芬太尼在老年手术麻醉中维库溴铵的协同作用及术后苏醒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均采用咪达唑仑(0.05mg/kg)、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3.5μg/ml联合诱导插管,s组病例吸入七氟烷维持呼气末浓度为1.0MAC,R组病例静脉靶控瑞芬太尼(5ng/m1)。观察两组患者维库溴铵起效时间(onsettime)、临床持续时间(DUR25)、T1/T0(%)恢复到50%的时间(DUR50)、恢复指数(RI)、TOF(T4/T1)=0.7的时间以及停药到睁眼的时间。结果s组的起效时间、DUR25、DUR50均明显短于R组,而RI、TOF(T4-T1)=0.7的时间及睁眼时间均明显长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与复合瑞芬太尼相比,复合七氟烷麻醉能使维库溴铵肌松作用增强,消退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性别因素对七氟醚增强罗库溴铵肌松效应产生的影响。方法以丙泊酚作为对照,选择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180例,按性别不同随分为4个亚组。丙泊酚组:静脉输注丙泊酚,5min后输注罗库溴铵;七氟醚组:吸入七氟醚,七氟醚浓度稳定后静脉输注罗库溴铵。比较4组患者肌松起效时间、完全肌松时间、T1恢复到25%和90%的时间。结果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丙泊酚组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肌松效应起效时间更短,完全肌松时间、25%恢复时间、90%恢复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醚组女性患者较男性肌松效应起效时间更短,完全肌松时间、T1恢复到25%恢复时间和90%恢复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七氟醚组较女丙泊酚组90%恢复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七氟醚组较男丙泊酚组起效时间更短,完全肌松时间、25%恢复时间、90%恢复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患者七氟醚增强罗库溴铵肌松的作用效果强于女性,且男性患者七氟醚增强罗库溴铵肌松的作用比丙泊酚更为显著,性别因素对七氟醚增强罗库溴铵肌松效应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吸入不同浓度七氟醚联合丙泊酚麻醉对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 方法 选择 2014 年 11 月— 2015 年 2 月在我院行择期腹部手术患者 67 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3 组: 丙泊酚联合呼气末 0.5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七氟醚组(Ⅰ 组, 24 例);丙泊酚联合 0.75 MAC 七氟醚组(Ⅱ 组, 20 例);丙泊酚联合 1 MAC 七氟醚组(Ⅲ组, 23 例)。 3 组患者采用咪达唑仑 0.05 mg/kg、舒芬太尼 0.3 μg/kg、依托咪酯 0.3 mg/kg 诱导麻醉, 闭环肌松输注系统(CLMRIS)输注 2 倍 95%有效剂量(ED95)的罗库溴铵(0.6 mg/kg), 并采用 T1 模式进行肌松监测。 记录罗库溴铵平均使用剂量、恢复指数以及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平均使用剂量。 结果 Ⅰ ~Ⅲ 组罗库溴铵平均使用剂量依次降低( [ 9.71±2.38 vs 7.50±0.98 vs 6.90±1.14)μg· kg-1· min-1, F=18.562, P < 0.05], 3 组间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8.92± 2.62 vs 8.95±2.58 vs 10.30±3.65) min, F=1.577, P > 0.05], 同时Ⅲ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平均使用剂量较Ⅰ 组、Ⅱ 组降低(P < 0.05)。 结论 高浓度的七氟醚可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 同时可减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使用量。  相似文献   

14.
张惠  陈娟  潘树林 《安徽医药》2014,(5):942-943
目的观察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鼻内镜手术对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气道压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在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七氟醚组(S组)。P组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复合异丙酚3~6mg·kg-1·min-1维持麻醉;S组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持续吸入七氟醚2%~3%,呼气末浓度维持在1.1~1.7 MAC。记录手术开始时﹑手术30 min,手术60 min﹑手术结束时及手术结束后5 min时的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气道压。结果两组各时点呼吸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麻醉对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气道压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喉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甲亢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0例ASAI~II级择期在全麻下实施甲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观察两组诱导及清醒情况。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前(T1)、插入喉罩即刻(T2)、切皮即刻(T3)、拔除喉罩前(T4)、拔除喉罩后即刻(T5)记录SPO2、PETCO2、HR、MAP。结果两组清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比较T1、T2时S组MAP下降(P<0.05);T1、T2时P组HR减慢、MAP下降(P<0.05);T1、T2时P组MAP低于S组(P<0.05);T2时HR慢于S组(P<0.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甲亢手术,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手术期间可维持接近生理状态的血流动力学,全麻后苏醒平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设盲原则,将50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七氟烷组(A组,n=25),单纯七氟烷组(B组,n=25).麻醉诱导前,A组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穴30 min;B组在手术室静置30 min.插管后,A、B两组静脉连续输注瑞芬太尼,持续吸入七氟烷,维持BIS值在40~ 50,A组继续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别在穴位刺激前(T0)、切皮时(T1)、开腹探查时(T2)、开腹探查后30 min(T3)、开腹探查后60 min(T4),采静脉血监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浓度,手术开始后每10 min记录1次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结果 A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1.4±0.2)%,明显低于B组的(1.9±0.4)%(t =3.147,P<0.01);两组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在T1、T2时间点较T0明显升高(F=2.256、2.432,2.132、2.334,均P<0.05),两组T1~T4时间点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9、2.232、2.453、2.602,均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降低了上腹部手术患者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应激反应,与七氟烷具有麻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姚颖  周泽军  陈萍 《中国药业》2010,19(23):59-61
目的评价吸入七氟醚诱导插管用于老年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且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级Ⅰ-Ⅱ级的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65~75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吸入诱导组表面麻醉后仅吸入8%七氟醚诱导,静脉诱导组按常规剂量先后依次快速注入咪唑安定、丙泊酚、舒芬太尼及维库溴铵,待麻醉深度适当时行气管插管。结果吸入诱导组意识消失平均时间接近静脉诱导组,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下降不如静脉诱导组明显(P〈0.05);两组诱导插管平均时间约5min(P〉0.05),插管条件均可接受,但吸入诱导组插管条件达到非常好者仅占60.00%,显著低于静脉诱导组(P〈0.05),而一次插管成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吸入诱导组平均动脉压下降率明显小于静脉诱导组(P〈0.05),心率变化趋势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吸入诱导组插管前呼吸未完全抑制者8例,给予插管后该组其余患者均恢复自主呼吸;两组诱导插管前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不联合肌松剂吸入8%七氟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患者的麻醉诱导插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