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攻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治先天缺牙所致中线偏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梁某,女,19岁。主诉:左上颌侧牙齿缺失,上前牙间隙,上中线偏,要求正畸治疗。 一、临床检查 面部正侧面观无异常。恒牙[牙合],左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缺牙间隙减小,左侧尖牙与第一前磨牙间隙2mm左右,左侧尖牙反[牙合]。上中切牙左侧移位并倾斜致使上颌中线左偏;左侧尖牙近中倾斜,相应部位牙槽骨和牙弓欠丰满。前牙浅覆[牙合]浅覆盖,磨牙关系为:右侧中性,左侧远中。下前牙轻度拥挤(图1)。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10岁,前牙不能咬物而就诊. 1.临床检查:患者面部左右基本对称,下颌前突,息止(牙合)位时舌位于上下牙列之间.替牙牙台,磨牙关系为完全近中关系,左下第一磨牙残根,左上中切牙外翻,左侧切牙唇侧牙颈部黏膜隆起,右侧切牙内翻,第一前磨牙至前牙反骀,下颌不能退至对刃,前牙开牙(牙合)3mm,反覆盖4mm,上中线左偏I.5mm,下中线左偏2.5mm,上牙弓拥挤度Ⅱ度6mm,开口度及开口型未见异常,关节区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3.
改良摆形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改良摆形矫治器远移磨牙效果及对牙颌面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11例安氏Ⅱ类错[牙合]、上牙弓中度以下拥挤患者,采用改良摆形矫治器远移磨牙获得间隙,每一病例在应用改良摆形矫治器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1例患者在9.4±1.7周内上第一磨牙3.76mm、上第二前磨牙1.65mm的远中移动,伴切牙2.37mm的近中移动,同时上第一磨牙、切牙倾斜移动,且上第一磨牙、上第二前磨牙和切牙治疗前后的位置变化在水平方向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垂直方向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改良摆形矫治器具有简便、前牙支抗丢失少的优点,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几篇基层单位投来的稿件中,报道说用某种方法治疗前牙多少个,前磨牙多少个,后磨牙多少个。 牙体解剖学中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恒牙分为前牙、后牙;前牙是指切牙、尖牙;后牙是指前磨牙、磨牙。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21岁.因上前牙前突及牙列不齐就诊.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无口腔不良习惯,无家族遗传史,无既往颌面部外伤或手术史,无正畸治疗史. 一、临床检查 面部基本对称,凸面型,口唇闭合良好,颏唇沟深. 口内检查可见双侧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牙合)Ⅲ°,下切牙咬合于上切牙腭侧牙龈乳头处,深覆盖10 mm;上前牙区散在间隙,两侧上中切牙间隙约1.5 mm,下颌牙列轻度拥挤;上下颌中线(中切牙之间的假想线)与面部中线一致.上唇系带附着正常.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压痛,无弹响,开口度、开口型正常,下颌运动无异常.矫治前面(牙合)像及X线片见图1.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下颌支种植支抗钉远中移动下颌牙列,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探索牙移动的特点。方法:选择6例需要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患者,在双侧下颌支前缘植入种植支抗钉,加力于下颌尖牙远中,拉下牙列向远中移动。测量治疗前、后下颌切牙和第一磨牙冠根水平矢状向、垂直向位置,运用SPSS17.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切牙和磨牙远中移动量及移动方式。结果:6例患者均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和尖窝关系。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量在牙冠水平平均为4.88mm,在牙根水平平均为3.1mm,下颌切牙切缘远中移动平均为5.02mm,牙根远中移动平均为1.03mm。结论:下颌牙列可通过下颌支种植支抗技术获得有效的远中移动,磨牙达到整体移动,切牙主要为倾斜移动,该技术可用于前牙反牙合及前牙拥挤或唇倾的非拔牙矫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矫治轻度双颌前突病例后,上、下颌前牙及磨牙向拔牙间隙各自的牙移动量以及移动类型。方法收集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使用HX直丝弓矫治器,因轻度双颌前突求治而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病例26例,在头颅侧位片上,以治疗后猞平面、腭平面和下颌平面为参考平面,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切牙和磨牙向拔牙间隙移动量和移动类型。结果上颌拔牙间隙由前牙后移占(50.4±11.5)%,磨牙前移占(49.6±11.5)%;下颌拔牙间隙由前牙后移占(46.2--+10.7)%,磨牙前移占(53.8±10.7)%;上中切牙移动的旋转中心位于上中切牙根尖点根方-4.28~11.96mm的范围内(5.00±5.27mm),下中切牙移动的旋转中心位于下中切牙根尖点根方0.85-25.25mm的范围内(14.16±9.27mm);磨牙均为整体近中移动。结论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矫治轻度双颌前突,能较好地维持前牙的唇舌向倾斜度和前后向位置,并能较好地保持面部美观、微笑丰满度和后牙直立度,达到良好的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摆形矫治器对上颌磨牙远中移动的同时,观察对上颌前牙及双尖牙的副影响。方法 在临床上收集12名患者,男4名,女8名,平均年龄11.1岁,患者均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均使用摆形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来纠正Ⅱ类磨牙关系为Ⅰ类磨牙关系,牙弓内获得足够的间隙。比较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片。结果 上颌磨牙远中倾斜8.34°(SD=8.37°),远中移动3.37mm(SD=2.10mm);上颌切牙移动2.4mm(SD=4.57);(牙合)平面向前上倾斜1.09°(SD=1.76°);下面高(ANS-Me)增加2.79mm(SD=2.03mm)。结论对摆形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是肯定的,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支抗的丧失,上颌切牙的唇倾、前牙覆(牙合)覆盖增加以及下面高的增加是治疗的副影响,而且磨牙远中移动的过程中,伴有牙冠较大量的远中倾斜。因此,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类似的矫治器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22岁,主诉牙列散在间隙、上下前牙前突。检查:面部比例协调、对称,上下唇肥厚、前突;牙龈薄弱;恒牙已完全萌出建[牙合]( 除外), 过小牙;右侧安氏I类磨牙、尖牙关系,左侧安氏II类磨牙、尖牙关系;下中线左偏2mm;前牙覆骀、覆盖正常;上牙弓间隙6.5ram,下牙弓间隙5.0ram,Bolton比不调,前牙比81.6%,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改良摆形矫治器远移磨牙效果及对牙颌面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11例安氏Ⅱ类错、上牙弓中度以下拥挤患者,采用改良摆形矫治器远移磨牙获得间隙,每一病例在应用改良摆形矫治器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1例患者在9.4±1.7周内上第一磨牙3.76mm、上第二前磨牙1.65mm的远中移动,伴切牙2.37mm的近中移动,同时上第一磨牙、切牙倾斜移动,且上第一磨牙、上第二前磨牙和切牙治疗前后的位置变化在水平方向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垂直方向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改良摆形矫治器具有简便、前牙支抗丢失少的优点,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一、病情简介 患者,女,20岁,主诉“牙有缝”。恒牙黯,牙列中无左上尖牙,左上乳尖牙滞留。磨牙中性关系。左上中切牙侧切牙间隙约1.5mm,下牙列散在间隙,右下中切牙及左下第二双尖牙扭转、间隙不足。前牙深覆5冶5mm,覆盖正常。上唇前突,开唇露齿。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左上恒尖牙异位埋伏阻生,  相似文献   

12.
深覆牙合的危害之一是下前牙对上前牙产生过大的水平向力,使上前牙唇向倾斜,切牙间出现间隙,侧面观上颌前突,开唇露齿。笔者采用综合疗法,对7例成人深覆牙合导致上前牙唇向飘移的患者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7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37~51岁。覆牙合Ⅱ°~Ⅲ°,2例下前牙咬伤上腭黏膜,覆盖5 mm~10mm,6个上前牙牙间隙3 mm~7mm,松动度Ⅰ°~Ⅱ°,都有深浅不等的牙周袋。X线片示上、下前牙牙槽骨吸收均少于根长的一半。2. 治疗方法①首先,行全口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减少牙周袋深度。对咬伤上腭黏膜的下前牙先…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13岁。主诉:“地包天”求治。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无口腔不良习惯,无家族遗传史。一、临床检查患者正面观颜面基本对称,侧面观呈凹面型。口腔卫生较差。恒牙殆,上牙弓拥挤Ⅲ。,13、23颊向,未完全萌出,间隙不足,上前牙无明显唇倾,下牙弓拥挤I°,下前牙轻度唇倾,Spee曲线深约3mm,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反殆,反覆盖约3m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Nance弓矫治上颌第二磨牙正锁伴前牙深覆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改良Nance弓矫治40例上颌第二磨牙正锁伴前牙深覆患者,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进行测量分析和测量临床牙冠高度,并设空白对照组24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经过3~4个月的矫治,上颌第二磨牙正锁解除,前面高平均增加(2.63±0.57)mm,后面高平均增加(1.66±0.26)mm,覆平均减少(2.59±1.28)mm,上下前磨牙临床牙冠高度均有显著增加,下颌多于上颌。下磨牙临床牙冠高度亦明显增加,上磨牙不明显。结论改良Nance弓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矫治上颌第二磨牙正锁的口内装置,并能快速打开咬合,尤其适用于深覆低角型患者。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10岁,前牙不能咬物而就诊。1.临床检查:患者面部左右基本对称,下颌前突,息止位时舌位于上下牙列之间。替牙,磨牙关系为完全近中关系,左下第一磨牙残根,左上中切牙外翻,左侧切牙唇侧牙颈部黏膜隆起,右侧切牙内翻,第一前磨牙至前牙反,下颌不能退至对刃,前牙开3mm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头帽肌激动器和普通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上下牙列变化,从而进一步探讨功能矫治器治疗Ⅱ类错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Van Bee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22例(简称VB治疗组),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患者23例(简称TB治疗组)。分别选取性别和骨型对应Van Beek治疗前后患者的未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各88例,Twinblock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各9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拍头颅侧位片。结果VB组治疗后,上切牙压低,上切牙突度减少,上切牙唇倾度无改变,上第一磨牙推向后,下前牙唇倾度无变化,下第一磨牙伸长。TB治疗组,上切牙伸长,突度减少,上前牙明显舌倾,上第一磨牙推向后,下前牙唇倾,下第一磨牙伸长。结论Van Beek矫治器能压低上前牙,对上切牙转矩有效控制,能控制下前牙唇倾度。普通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使上前牙舌倾,下前牙唇倾。两类矫治器均能使上牙弓远中移动,但Van Beek矫治器作用更大,且均能使下第一磨牙伸长。  相似文献   

17.
对30例深覆深覆盖,需要拔除的患者,采用Begg技术治疗并以头颅侧位片评价Begg技术第I期打开咬合前后,牙、颌、面结构的改变。作者首次提出采用牙齿的抗力中心评价正畸牙的整体移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Begg技术打开咬合不仅是压低上下切牙,同时对上下磨牙有伸长作用;下切牙压入量大于上切牙,下磨牙伸长量大于上磨牙。本研究还对前后牙齿在水平向的移动方式,基骨及软组织的侧貌改变,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8.
严宏  张端强 《口腔正畸学》2009,16(4):230-231
患者,女性,12岁 一、主诉 “暴牙”要求正畸治疗 二、病史 1年半前患者因在当地诊所行牵引橡皮圈直接箍扎关闭过大上牙中缝后出现上中切牙松动曾来我院就诊。当时检查发现患者替牙[牙合],左右上中切牙Ⅲ度松动,前突明显。X光片示:上中切牙牙周骨组织严重吸收达根尖1/3(图1)。局麻下于牙周袋中取出五根误入龈下的牵引橡皮圈,再行上前牙松牙固定术。三个月后复诊,上中切牙无明显松动,X光片示:牙周骨组织恢复至根1/2;半年后复诊,上中切牙牙周骨组织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字型唇弓在方丝弓矫治技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人字型唇弓应用于5 8例前牙前突、拥挤及深覆牙合患者,分析人字型唇弓的适应症,矫治器的设计及应用,并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切牙被压低1.43mm ,下切牙被压低2 .5 9mm ,上磨牙有1.0 7mm的伸长,下磨牙有1.41mm的伸长。前磨牙前倾、尖牙后倾的趋势得到纠正,前后牙牙轴得到有效的控制,矫治后可获得良好的牙合关系。结论:人字型唇弓能有效地纠正和预防前磨牙前倾、尖牙后倾并可有效地打开咬合。  相似文献   

20.
替牙过程中正常切牙和磨牙位置的生长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替牙期至恒牙初期切牙和第一磨牙牙齿位置的纵向生长变化。方法选择20例(男性6例,女性14例)汉族正常儿童替牙期(9.5±0.9岁)至恒牙初期(13.7±1.3岁)的牙颌模型的纵向资料,通过照相方式获得平行于平面的二维图象,以正中腭平面和第三腭皱近心端作为重替标志,计算机辅助测量切牙和第一恒磨牙各标志点在横向、前后向的纵向变化。结果男性,右侧上、下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的移动没有统计学意义;左侧上、下颌第一磨牙分别向近中移动2.6mm、3.1mm(P<0.05)。女性,左、右上颌侧切牙唇向移动1.0mm(P<0.01)、1.1mm(P<0.05),左上侧切牙到正中腭平面的距离减少0.45mm(P<0.001)。右侧上、下颌第一磨牙分别向近中移动2.0mm(P<0.001)、2.1mm(P<0.05);左侧上、下颌第一磨牙分别向近中移动1.8mm、2.4mm(P<0.001)。结论替牙期至恒牙初期,相对于正中腭平面和第三腭皱,切牙位置和磨牙横向位置的变化均不明显。上、下颌磨牙明显向近中移动,且下颌磨牙的近中移动量大于上颌磨牙。牙弓深度的减少主要由磨牙前移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