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瘤细胞分布于粘液样背景中,瘤细胞分布疏密不一.构成多细胞密集区与少细胞疏松区,瘤细胞呈短梭形、星状、上皮样。多细胞区瘤细胞呈束状围绕在血管周围.间质有丰富的薄壁小血管或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4例Vimentin、Desmin阳性.3例SMA阳性,S-100和CD34均阴性.结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为软组织粘液性肿瘤.好发于女性生殖道,起源于肌纤维母细胞或纤维母细胞.其诊斯与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类罕见的中间型间叶源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偶可发生于青少年。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化疗和放疗通常无效。该研究对11例成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方法:2013年2月—2017年11月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成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共11例。收集其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对治疗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11例患者中,男性5例(45%),女性6例(55%),中位年龄39岁(24~74岁)。原发病灶位于肺部者2例(18%),位于腹膜后者2例(18%),位于腹盆腔者7例(64%)。其中4例患者为腹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阳性率为82%(9/11),ALK基因重排阳性率为86%(6/7)。7例接受了ALK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的ALK阳性晚期患者中,缓解率为8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0.8个月(95%CI:7.6~34.0个月)。结论: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成人晚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和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患者具有非常高的缓解率和较长的缓解时间。这提示ALK信号通路在成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my myofibroblasti ctumor,IMT)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间叶性肿瘤,表现低度恶性或交界性肿瘤特点.近年WHO提出此命名,已逐渐得到广泛认同。肺IMT是由肌纤维母细胞和多种炎性细胞成分组成的肺内瘤样团块,较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现报道成人肺IMT伴淋巴结转移病例1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5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镜下观察。结果 肿瘤境界清楚,直径小于5 cm,瘤细胞呈梭形或较肥胖呈上皮样,形成围绕血管的富于细胞区及细胞稀少区。免疫组织化学示Vimentin,desmin,ER,PR,SMA阳性或部分阳性。结论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生育期女性外阴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罕见的主要由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构成的中间型软组织肿瘤[1]。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IMT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IMT发病年龄跨度较大,几乎在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但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平均发病年龄为10岁左右,且女性略多见[2]。其组织学形态多种多样,生物学行为总体上表现为交界性或低度恶性,部分病例出现复发,极少数发生转移。本文报道1例确诊为IMT的病例,通过分析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子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以期提高对IMT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6.
1例病理诊断为肺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肺部病变伴有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全身化疗后效果明显。提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虽然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但可发生全身转移,化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2例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的观察并随访。结果 瘤细胞呈梭形,伴不同程度的胶原化及各种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Vimentin,SMA,CD68,Desmin呈阳性表达,CK个别细胞阳性。结论 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以炎症为背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一种肿瘤,临床和影像学容易误诊,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1例病理诊断为肺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肺部病变伴有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全身化疔后效果明显.提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虽然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但可发生全身转移,化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的临床、病理、组织化学特性和诊断方法及预后。方法:总结1例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分析和归纳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患者女性,21岁,在我院全麻下行纵隔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中后纵隔"考虑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2年,患者再次因"出现左侧胸背部疼痛1月"入院,在全麻下行左后纵隔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示: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疼痛短暂缓解,3个月后因局部疼痛,行胸部CT提示再次复发,肿瘤生长速度较前明显加快,遂给予放射治疗,纵隔肿块直线加速器适形照射DT54Gy/28fx/46d,治疗期间及治疗后3个月,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稳定,患者带瘤生存。结论: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依据病理学检查,应与血管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手术控制不好的少数病例,可以考虑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分析3例女性生殖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 1例发生于外阴,2例发生于会阴及/或盆腔.组织学上见梭形或星形细胞增殖,间隔以广泛疏松的黏液样基质、明显的管径大小不一的血管及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瘤细胞vimentin(+++)(3/3),SMA(+/-~+)(3/3),PCNA(+/-~+)(2/3),S-100(-),CD68(-).结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少见的中间性(局部侵袭性)间叶性肿瘤,生长缓慢,但常局部浸润,易复发,彻底的局部切除可减少复发率.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其肌纤维母或纤维母细胞来源可能性大.需与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纤维上皮性息肉、浅表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及其他许多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1.
刘杰  李葱  高英 《现代肿瘤医学》2019,(14):2601-2604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作为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部位是肺、肠系膜、网膜,发生于乳腺的比较罕见,且往往单发。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均不典型,术前易造成误诊,本文复习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作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观察2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HE和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二步法)染色并复习文献。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四肢,主要有4个组织病理学特点:1)组织细胞样细胞、肌样细胞多结节状增生;2)假血管瘤样腔隙;3)瘤周形成假包膜及淋巴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4)瘤细胞表达Vimentin和CD68。组织学上应与皮肤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淋巴结转移性恶性肿瘤、血管瘤(血管内皮瘤和血管周细胞瘤)或血肿、肌纤维母细胞瘤及淋巴结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等鉴别。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少见分化不明确低度恶性潜能的软组织肿瘤,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nflammatory myof-broblastic tumors,IMTs)是近年认识到的一种较少见的软组织肿瘤,肺是其好发部位之一。本观察旨在研究肺IMTs有诊断价值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9例肺IMTs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对切除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 9例患者以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7例为良性,2例为恶性。良性IMTs的瘤细胞呈梭形,体积较大,胞质弱嗜酸性,核圆形或椭圆形,核分裂0~2个/50HPF,恶性IMTs在良性IMTs的基础之上表现为瘤细胞排列较紊乱,细胞异型性大,核仁明显,核分裂〉25个/50HPF,IMTs组织内均可见神经节样肌纤维母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检测显示全部病例瘤细胞呈波形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4-),部分病例的部分瘤细胞呈结蛋白、间变性淋巴瘤激酶1(4-),p53均呈(-)。结论 肺IMTs临床表现无典型性,肿瘤由大量具有肌纤维母细胞特征的瘤细胞构成,伴有较多炎细胞浸润,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良性者预后好,恶性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局部区域复发风险和影响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17年本院收治的58例首程治疗或首程辅助治疗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34个月,单纯手术50例,手术+辅助放疗7例。17例治疗失败,16例为LRR,3例DM中2例合并局部失败。5例死因为肿瘤复发或转移。5年LRRFS率为75%、OS率为90%。单因素分析提示手术切缘(P=0.018)及肿瘤局部分期(P=0)是影响LRRFS因素。结论 外科根治性切除联合辅助治疗是提高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浸润的一种间叶性肿瘤。IMT最常见于肺部,腹腔内罕见,而腹腔内IMT多见于肝脾,胃肠道的发生率更低,关于胃肠道IMT发病率的统计尚未有报道。2013年3月我院收治1例胃巨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现报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6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2月于2013-03-12入院,伴贫血,恶心,无呕吐,发热,纳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讨盆腹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对其病理学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06月我院接诊且病理科病理诊断为盆腹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巨检、镜检、免疫表型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病理标本进行分析,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复习相关文献,对盆腹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特点做进一步的研究。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紊乱,连成片状,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主要组成为上皮样细胞,肿瘤细胞形状呈圆形、短梭形、多边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细胞排列较为松散,弥散分布。肿瘤细胞核仁较大,镜下可见核分裂象和瘤巨细胞;间质中见明显的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炎性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有少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丰富,肿瘤细胞有明显水肿和黏液样变性。部分癌变区域排列较为密集,细胞形态不清。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desmin、核膜ALK、CD30弥漫性表达强阳性,而ALK特异性的在细胞核膜阳性表达。部分肿瘤细胞EMA、INI-1、AAT、SMA、CK部分、p53部分阳性。FISH检测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多有单一红色信号及红绿分离信号,多为阳性。结论:盆腹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发病较为罕见,是高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但是其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较为突出,根据病理学结果更有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近几年逐渐被认识和命名的肿瘤,该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肿物,伴有发热、胸痛、咳嗽咳痰、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局部生长,可侵犯周围血管,可复发,在影像学上形似恶性肿瘤,镜下显示不同数量的肌纤维母细胞伴炎细胞不同程度的浸润。肿瘤的病因尚不清楚,现已证实肿瘤内ALK基因重排以及表达增多。本文针对该病的认识过程、遗传学、影像学、病理学及治疗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非肾母细胞瘤性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儿童非肾母细胞瘤性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组织学:多囊性肾瘤(polycystic nephroma, CN)(4/24,16.7%),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囊内衬扁平或单层立方上皮。先天性中胚层细胞肾瘤(congenital mesoblastic nephroma, CMN)(6/24,25%),肿瘤主由束状或片状排列的肌纤维母细胞构成,类似婴儿型纤维肉瘤图像,并可见软骨结构。肾横纹肌样瘤(rhabdoid tumor of the kindey, RTK)(5/24,20.8%),肿瘤细胞呈巢状或片状排列,细胞类似肌纤维母细胞,可见包涵体。肾透明细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 of the kidney, CCSK)(6/24,25%),肿瘤呈巢状或片状分布,细胞透亮,其间有网状血管间隔。Xp11.2易位/TFE3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translocation/TFE3 fusion-associated renal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9.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近年被认识和正式命名的独立的中间型(低度恶性)肿瘤,涵盖了以往从炎性反应性病变到肿瘤的一系列诊断.发生于肺和全身各处,表现局部肿块,可伴有发热、体重减轻、盗汗及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病变以单发或多灶发生,局部浸润性生长,侵犯血管,局部复发,少数病程进展快而致死;较大肿块局部浸润性生长临床和影像学颇似恶性肿瘤.组织学显示炎症背景下不同数量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间质为粘液性、纤维血管性或胶原性.病变可类似炎症性反应性增生,也可出现坏死、细胞异型增生易与梭形细胞肉瘤/癌混淆.真正病因尚不清楚,已证实肿瘤内肌纤维母细胞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和表达,并有ALK基因与Rb-2蛋白基因的融合,证实肿瘤性增生本质.本文对该病的认识过程、遗传学研究、病理学、影像学及临床行为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涛  范嫏娣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9):645-647,651
目的:探索及鉴别近年内发现的三种起源于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的软组织肿瘤,分别为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s.AA)、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及细胞性血管纤维瘤(Cellular Angiofibroma,CAF)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结果:三种肿瘤均主要发生于外阴或阴道.多为生育期女性(本文报道1例为男性),临床常误诊为外阴巴氏腺囊肿。光镜下均以间质细胞和丰富的血管两种成份为主,起源均为间质的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免疫表型有部分相同性,但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却不一致.故鉴别诊断十分必要。结论:三种肿瘤在预后方面存在差异.必须以临床、病理、免疫组化三结合的方法方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