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的适宜剂量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ASAⅠ-Ⅱ上肢手术患者分为A、B、C、D组各20例,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后微泵分别注射0.25、0.5、0.8和1.0μg/kg右美托咪定,另选取对照组30例,注射生理盐水。观察镇静效果、手术遗忘程度及泵药后30min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A、B、C、D四组的Ramsay评分和遗忘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泵药后30min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的镇静效果(Ramsay评分)、遗忘程度和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最为显著,与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呼吸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的适宜剂量为0.5-0.8μg/kg,可达到最为显著的镇静效果,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且不引起呼吸抑制,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时的镇静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臂丛麻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臂丛麻醉效果满意即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观察组在注药结束后20 min开始手术,对照组也在相应的时间开始手术,记录两组Ramsay镇静评分,血氧饱和度,基础血压,静脉输注镇静药后10 min,切皮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给药前Ram-say镇静评分无差异(P>0.05),对照组在切皮时心率显著高于基础值(P<0.05),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值在切皮时显著低于基础值(P<0.05)。观察组的心率在注药后10 min及切皮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辅助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产生较好的镇静作用,并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前臂骨折手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9例前臂骨折患者,手术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纳入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右美托咪定(A组)、咪达唑仑(B组)和安慰剂(生理盐水、C组),比较三组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记录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并统计分析。结果:A组中随着麻醉和手术进展,心率、平均动脉压逐渐下降,在手术开始时、复位操作和手术结束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C组。B组患者于手术切皮时和复位操作时的呼吸频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并且显著低于A组和C组(P均<0.05)。A组、B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时、手术后30min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均<0.05),C组芬太尼使用量显著高于A组和B组(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有效地达到臂丛神经阻滞下前臂骨折手术的辅助镇痛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和肾上腺素辅助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神经阻滞用药均为0.2%罗哌卡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 L,其中对照组C组仅用生理盐水稀释,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肾上腺素组E组分别含有右美托咪定1μg/kg和肾上腺素200μg。比较3组患者术中局麻药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以及患者开始感觉疼痛的时间,以及对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影响。结果:D组、E组局麻药起效时间,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患者开始感觉疼痛的时间明显比C组延长(P<0.05),D、E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的BIS值在15~60min明显减低(P<0.05),其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1例患者更改麻醉方式。结论:右美托咪定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对肾上腺素使用禁忌者可替代其在局麻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Dex)辅助臂丛神经阻滞(BPB)用于断指再植术的效果。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行断指再植术急诊手外伤患者8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Dex组(D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每组40例。BPB成功后15min,D组患者10min内匀速静脉滴注4μg/ml Dex负荷剂量0.8μg/kg,继以0.4μg/(kg·h)持续静脉滴注至手术结束前30min;N组患者以相同方式静脉滴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患者麻醉前(T0)、静脉用药即刻(T1)、手术开始(T2)、手术15min(T3)、手术30min(T4)、手术60min(T5)及手术结束时(T6)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血糖(Glu)浓度。记录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与T0时间点相比,D组患者T2~T6时间点MAP、HR、BIS均较低(P<0.05),T2~T6时间点D组患者MAP、HR、BIS均明显低于N组(P<0.05);与T0时间点相比,D组、N组患者T2~T6时间点血Glu浓度均较低(P<0.05);T2~T6时间点D组患者血Glu浓度明显低于N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结论断指再植术时,Dex以负荷剂量0.8μg/kg、继以0.4μg/(kg·h)静脉滴注辅助BPB,镇静效果好,血流动力学稳定,并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7.
8.
梁飞;肖晓山;李俊;周代伟 《广东医学》2011,32(17)
目的 评价盐酸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作用。方法 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拟行肘关节以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0),采用1%罗哌卡因10 mL+2%利多卡因10 mL+盐酸右美托咪定0.8μg∕kg加生理盐水至30 mL。对照组(n=30),采用1%罗哌卡因10 mL+2%利多卡因10 mL+生理盐水至30 mL。观察两组患者的MAP、HR、SpO2、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与维持时间、术中患者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观察组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MAP、H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与T2,MAP、HR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局麻药延长了神经阻滞的时间,且术中能获得较好的镇静、镇痛效果,改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前臂手术中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辅助镇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6月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择期行前臂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D组)及对照组(N组),每组30例。D组患者麻醉前15 min予以右美托咪定0.7 μg/kg微量泵静注,0.4 μg/(kg·h)维持,N组患者入手术室后静卧15 min,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予0.375%左旋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时(T0)、穿刺前(T1)、穿刺时(T2)、穿刺后(T3)、切皮时(T4)及手术开始后20分钟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镇静评分(Ramsay评分),记录麻醉操作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开始切皮时VAS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术后记录麻醉满意度评分。结果 在T1、T2、T3、T4、T5时间点,D组患者的MAP低于N组(P<0.05),HR慢于N组(P<0.05),Ramsay评分高于N组(P<0.05);D组患者麻醉操作及手术开始切皮时VAS评分低于N组(P<0.05),麻醉满意度高于N组(P<0.05)。结论 在前臂骨科麻醉及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明显降低患者在麻醉穿刺操作时的不适感,切皮时麻醉效果更加完善,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利于维持麻醉及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同时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预防止血带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臂丛阻滞效果满意的上肢手术患者50例,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B组),每组25例.A组配制方法:200 μg右美托嘧定加生理盐水共50 mL;B组:200 μg右美托嘧定、1 mg布托啡诺、生理盐水共50 mL.A组以右美托嘧定1μg/kg负荷15 min,继以0.4 μg·kg-1·h-1维持至术毕;B组给予0.015 mg/kg布托啡诺后按A组方案给药.记录给药前(T0)、止血带充气毕(T1)、15 min(T2)、30 min(T3)、45 min (T4)、60 min (T5)、放气后10 min(T6)各时点VAS评分、BIS值、Ramsay镇静评分、心率(HR)、有创血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评估两组患者主观反应分类计数,以及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情况.T6时点查血气分析评估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HCO3-、血乳酸(LAC).结果 两组T4、T5时点VAS评分、BIS值、Ramsay评分、HR、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观反应表现为佳和差者分别为9、4例,B组为13、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及低血压;血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应用于臂丛麻醉下上肢手术能显著预防止血带反应,效果优于单用右美托咪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术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臂丛神经阻滞后10 min,右美托咪啶组患者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对照组患者泵入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前(T0)、臂丛神经阻滞后10 min(T1)、静脉给药后5(T2)、10(T3)、30(T4)、60 min(T5)及手术结束时(T6)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并观察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评估患者的麻醉满意度。结果 T0~T2时,2组患者MAP、HR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6时,右美托咪啶组患者MAP和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T3~T6时患者MAP和HR显著低于T0时(P<0.05),对照组T3~T6时患者MAP和HR与T0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6时,2组患者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镇静镇痛效果更好,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啶(Dex)和丙泊酚复合臂丛麻醉在断指再植术中对患者镇静和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根据病情分级为Ⅰ~Ⅱ级的急诊断指再植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Dex组:负荷量1.0 μg/kg微量泵15 min注入,后给予维持量0.5 μg/(kg·h);丙泊酚组按血浆靶浓度1~2 μg/mL靶控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用药后的循环、呼吸和镇静Ramsay评分效果.结果 给药后各时点丙泊酚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均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Dex组仅HR和RR出现明显下降,但RR仍高于同时点的丙泊酚组(P<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腋路臂丛阻滞用于小儿多指手术的比较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小儿多指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不同剂量Dex组(D1-3组)和对照组(C组).D1-3组腋路臂丛用药分别为Dex 0.25、0.5、0.7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L/kg,C组为0.25%罗哌卡因0.20 mL/kg.记录阻滞完成、起效、维持及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D2组及D3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比C组短,而维持时间长,D3组比D1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缩短,而维持时间长.D1-3组的阻滞成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方面,4组未出现血肿病例,各有1例患儿出现喉返神经阻滞,各有1例呼吸抑制,2或3例霍纳综合征,D3组出现1例患儿心率<70 min,经处理均安全恢复.结论 单纯罗哌卡因或复合Dex臂丛神经阻滞,均可以用于小儿多指手术,中剂量Dex(0.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L/kg的配伍较佳. 相似文献
15.
16.
右美托咪定对焦虑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中焦虑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焦虑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中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焦虑情绪并经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总分〉50分的年龄20—60岁、ASAⅠ-Ⅱ级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D组,n=30)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n=30)。D组患者麻醉前右美托咪定总量为1μg/kg持续15min静脉泵注后进行麻醉操作。M组患者麻醉操作前15min常规咪达唑仑0.04mg/kg静注。两组患者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记录并分析入室后(T0)、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T1)、手术切皮开始前(T2)Ramsay镇静评分、MAP、HR、SPO2、患者的疼痛刺激反应、谵妄人数及低氧血症需呼吸支持率。结果两组患者T1和T2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R(P〈0.05);D组患者T1时点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低于M组(P〈0.05)。两组患者T2时点MAP、HR均分别低于R时点(P〈0.05),D组T1时点的MAP、HR值低于其T0时点值P〈0.05。D组患者观察过程中疼痛刺激体动反应、谵妄及低氧血症需呼吸支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M组。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焦虑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中可以明显抑制患者的焦虑情绪且无明显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7.
肌间沟两点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3种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93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1例。A组于C。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1.0%利多卡因+0.3%罗哌卡因混合液25ml(内含1:20万肾上腺素);B组于C,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触及横突时注入上述麻药25ml;C组分别同A、B组方法注入上述麻药12.5ml。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分Ⅰ~Ⅲ级。结果B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组(P〈0.05),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组(P〈0.05);C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B组(P〈0.01),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臂、前臂、手部手术,肌问沟两点臂丛阻滞的效果明显优于各自的单点阻滞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氢吗啡酮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臂
骨折手术患者60 例,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各30 例。Ⅰ组使用0.375% 罗哌卡因20 ml,Ⅱ组在Ⅰ组基础上
加入4 μg/kg 氢吗啡酮;分别记录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镇痛维持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
后9 h(T1)、12 h(T2)、15 h(T3)镇痛效果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中镇痛药的用量;观察两组术中和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长于Ⅱ组,但镇痛维持时间短于Ⅱ组(P <0.05);Ⅰ组各时
间的静息VAS 评分高于Ⅱ组,PCIA 使用总量高于Ⅱ组(P <0.05);两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氢
吗啡酮可增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在上肢骨折手术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传统方法组(A组)、神经刺激器组(B组)、彩色超声引导组(C组)、彩色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组(D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30 ml。记录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评价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A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其他3组,而且C、D组明显短于B组(P<0.01),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优等率C、D组明显高于A、B组(P<0.05),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中神经刺激器是否引出上肢肌群收缩不影响麻醉效果(P>0.05)。A组中有4例并发症,B组中有2例并发症,但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与传统方法和神经刺激器方法相比,彩色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提高了麻醉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在使用彩色超声时神经刺激器的辅助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定位与传统异感法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2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以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收缩反应其中之一出现作为穿刺针正确定位标志;Ⅱ组采用传统找异感法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药用0.25%罗哌卡因。观察并记录2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Ⅱ组(P(0.05),而并发症低于Ⅱ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显著提高麻醉效果,且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