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宝鸡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确定受到污染的食品类别,为消除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隐患,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加强卫生监督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国家食品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及《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GB/T 4789. 30-2008,GB4789. 30-2010,GB 4789. 30-2016规定的检验方法,对宝鸡市13类食品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宝鸡市13类2 357份市售食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200株,检出率为8. 49%;宝鸡市市售食品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调理肉制品44. 44%、冷冻肉糜制品36. 36%、凉拌菜20. 36%、生畜肉19. 04%、生禽肉17. 24%、水产品冷冻挂浆制品14. 29%、动物性水产品10. 37%,以生肉制品、水产品和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率较高。结论宝鸡市市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即食食品(凉拌菜),对其生产和销售环节要加强监管,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周雪萍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6):110-111
目的了解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情况,预防李斯特菌病的发生和流行。方法样品的分离和菌株鉴定均按GB4784-200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进行。结果食品受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较严重。结论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原材料生产、加工、存储中的卫生监督和管理,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鉴定的经验,提高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能力,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标准程序检测。结果:我市食品风险监测样品中,经对46份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离鉴定,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株,检出率为6.5﹪。结论:凉拌菜中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的危险,需加强食凉拌菜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预包装熟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污染状况,确定熟肉制品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该菌的分布情况和可能污染源。方法 2015年6月和9月各采样一次,采样在工厂各个车间进行,对操作人员、生产环境以及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进行采样。依据国标方法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结果在采集的119份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出率为21.85%,不同车间样品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11,P0.05),而不同种类样品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2,P0.05)。结论在灌肠食品的原辅料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率高,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消毒,防止发生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恩施市市售豆制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状况,为该市的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年二次分别对恩施市4大农贸市场和4家大型连锁超市出售的豆制品进行随机抽样,共采集样品62份,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从62份豆制品中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5株,总的检出率为8.1%。结论恩施市市售豆制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地方主管机构应加强豆制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安全监督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6.
开放饲养的普通昆明小鼠的回盲部内容物中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离率5%)。本实验对分离株做了多项生化特性的测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行了实验感染,用24h肉汤培养物注射家兔24h后单核细胞可达24%。接种清洁级的ICR小鼠24-96h单核细胞增多平均达10%。  相似文献   

7.
蒋建章 《医学动物防制》2010,(12):1145-1145
目的了解江阴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区域内11家餐饮单位和3家超市制售的熟食卤菜和米面制品进行卫生监测。结果监测的两类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总检出率为3.67%,餐饮单位制售的熟食卤菜中检出率为13.64%。结论必须加强食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卫生监测,进行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调查时增加对该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以下简称LM),是一种短小的革兰阳性无芽胞兼性厌氧杆菌,能产生溶血性外毒素,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可引起爆发性食物中毒.病死率可高达30%~70%,。因此,近年来LM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已将其列为90年代食品中四大病原菌之一。各国学者正深入地开展对LM流行病学和检验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深圳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污染状况,并评价不同方法的检测效果。方法分别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和荧光PCR方法进行分离培养及检出鉴定。结果从178份样品中检出3份(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检出率为1.68%。结论深圳市食品中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污染的危险,需加强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监测。用传统方法结合荧光PCR方法能提高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带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了解李期特菌在我省各类食品中的污染状况。方法 调查检验了7类食品共487份样品。按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GB4789.30-94规定的检验程序,通过形态学鉴定,生化特征及动物实验等综合判定。结果 487份样品中检出38株李斯特菌(其中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33株英诺克李斯特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总污染率1.03%。污染程度最严重的是生肉3.53%,其次是肉制品1%和水产品0.5%。结论 应加强对李斯特菌科学有效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PCR方法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验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特异性扩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溶血素基因(hly A),用PCR方法检测80份长春地区的食品样品。结果:在706 bp处出现hlyA基因的目的片段,食品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阳性检出12份,阳性率为15%,与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步进行的国标法检测结果一致,二者符合率100%。结论:PCR方法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更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高,适用于基层单位开展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的调查及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以不同方法检测食品中污染产单核李斯特菌(LMO)效果,并对其检测方法进行优化。方法同时用国标法、改良国标法、改良分子信标-实时荧光PCR法、免疫磁性分离法对深圳市2004—2006年食品样品进行LMO分离鉴定并进行比较。结果228份样品中8份增菌液LMO实时荧光PCR阳性,其中6份LMO细菌培养阳性。国标法、改良国标法,改良分子信标-实时荧光PCR法、免疫磁性分离法都能栓出LMO,栓出率分别为2、63%、2.63%、3.50%、2、63%。深圳市食品中LMO的污染率为2.63%(国标法),速食类冻品污染率为12.8%(国标法)。结论荧光PCR法栓出率最高,将检测时间由原来的至少4—5d缩短至1d,可用于食品污染LMO状况调查的初筛扣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国标法与改良国标法的栓出率相等,而后者的操作更方便。免疫磁性分离法的栓出率最低。  相似文献   

13.
以流式细胞仪 (FCM)分析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及细胞形态学改变为指标 ,研究单核细胞增多型李氏忒菌 (LM)感染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发现 ,LM能诱导小鼠胸腺细胞产生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 ;FCM分析显示特征性的凋亡峰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显示胸腺细胞出现典型的DNA“梯状带” ;胸腺细胞凋亡于LM(5× 10 5CFU)感染后 8h出现 ,48h达高峰 ;胸腺萎缩于LM感染后 16h出现 ,48h达最低水平 ;胸腺细胞凋亡百分率随LM感染剂量增加而增高。提示 ,LM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Met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作为抗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感染新型药物
的可能性。方法6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卡博替尼组、氨苄青霉素(Amp)组、卡博替尼和氨苄青霉素联合用药组和PBS
对照组。腹腔注射LM菌液后,再分别灌胃给予卡博替尼20 μg/g、腹腔注射氨苄青霉素20 μg/g、卡博替尼和氨苄青霉素联合用
药、以及腹腔注射等量PBS,比较4组小鼠的生存曲线、血液和脑组织细菌载量、血清IL-10和脑脊液中NF-κB p65含量、脑组织
中依文思蓝(EB)含量以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卡博替尼组比对照组小鼠生存率增高、血液和脑组织的细菌载量明显减少
(P<0.05,P<0.001);血清IL-10和NF-κB p65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脑组织EB量降低(P<0.001),脑组织病理变化减
轻。联合用药组比卡博替尼单独用药组小鼠血液和脑细菌载量(P均<0.001)、血清IL-10和NF-κB p65含量(P<0.01,P<0.001)、
脑组织EB量均明显减少(P<0.001)。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对LM感染具有阻断作用,为研发新型抗胞内感染药物
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及药敏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m)的污染状况及药敏情况。方法:菌株分离鉴定应用国家卫生标准检验方法、API法和多聚酶链反应(PCR);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结果:李斯特氏菌(李氏菌)总污染率为5.18%(16/309),其中生肉和水产品均为8%、熟肉制品为11.51%、生牛奶为3.51%、乳制品和蔬菜均未检出,Lm检出率为1.29%(4/309),经PCR测定4株Lm同时含有内化素基因和李氏溶血素O基因,并且溶血试验与小鼠致病力试验均为阳性。药敏试验选用12种抗生素,4株Lm对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头孢噻吩、头孢唑啉敏感;对依诺沙星和呋喃妥因耐药。结论:李氏菌在多种食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4株Lm小鼠致病力阳性;溶血试验和PCR测定的溶血素基因是鉴别Lm的一个重要方法,Lm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对依诺沙星和呋喃妥因耐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鉴定1例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培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并进行基因组进化和耐药性分析,探讨患者病情迅速进展和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从该例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培养、分离并鉴定出LM,采用Illumina HiSeq 3000系统进行细菌De novo测序,利用基因组装、基因预测、基因注释、...  相似文献   

17.
以一种新的培养基用于斜光照射法快速鉴别李氏菌,它优于加入抑制剂的分离培养基,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通过对几种选择性增菌液的比较,发现CRT的增菌效果最好.它与新的分离平板结合使用,分离灵敏度比原方法提高5~10倍。同时简化了内脏匀浆分离李氏菌的方法。并用此法和改进后的CRT方法对人工感染的动物进行了分离,结果证实这两种方法切实可行.对北京地区几个单位的动物也进行了分离,结果为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江阴市制售的熟食卤菜卫生质量,为食源性疾病调查和食品污染物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5个乡镇的熟食卤菜店及餐饮服务单位各20家、5家超市制售的熟食卤菜进行微生物污染监测。结果熟食卤菜中微生物总合格率为52.49%。2010年超标率达70.51%,其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2项均超标的超标率、致病菌的检出率显著增加。一季度大肠菌群的超标率为25.29%,四季度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0.81%。餐饮服务单位制售的熟食卤菜中大肠菌群的超标率为21.48%,熟食卤菜店销售的熟食,其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2项均超标的超标率为31.41%,致病菌的检出率为8.36%。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溶藻性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气单胞菌等食源性致病菌41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溶藻性弧菌的污染严重。结论我市制售的熟食卤菜中微生物污染严重,2010年的超标率最高,食源性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溶藻性弧菌污染严重。必须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进行食源性疾病调查及食品污染物监测时要加强气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Met受体阻断剂卡博替尼(Cabozantinib,XL-184)能否抑制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进入Caco-2细胞并降低对细胞的损伤.方法 通过侵袭实验研究XL-184在抑制LM进入Caco-2细胞中的作用,并研究剂量及时间与侵袭率的关系;Caco-2细胞种植于Transwell上室,LM感染单层Caco-2细胞,然后在上室中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过测定跨上皮细胞电阻(TEER)值及计数从上室渗透到下室的LM数量和HRP浓度,预测X-184对单层细胞通透性的保护作用;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推测细胞膜的渗透性;荧光染色鉴定细胞活性.结果 相比对照组,侵袭实验显示,XL-184处理组的LM侵袭率明显降低(P=0.000),且侵袭率随XL-184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独用药(P<0.05).细胞通透性实验表明,XL-184可明显抑制LM诱导的跨上皮细胞电阻(TEER)的降低(P<0.05),并可降低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细菌介导的细胞通透性(P=0.000);细胞活性实验表明,XL-184可提高细胞存活率(P<0.01);同时,可显著降低LM诱导的LDH释放(P<0.05).结论 XL-184可能在抑制LM侵袭Caco-2及降低LM诱导的Caco-2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因此,XL-184有望成为潜在的治疗和预防李斯特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