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 (TEA )技术阻滞心脏交感神经干 (第 1~ 5胸椎 )治疗严重冠心病 16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 0 0 0年 4月至 10月住我院监护病房严重冠心病患者 16例 ,临床诊断符合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 WH 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 16例中急性心肌梗死 10例 ,男 9例 ,女 1例 ,年龄 38~ 72岁 ,平均 5 8岁。梗死部位 :下壁 5例、下壁加右室壁 1例 ,下壁加后壁 1例 ,前壁 1例 ,前间壁 1例。顽固性心绞痛 6例 ,均为男性 ,年龄 5 2~ 80岁 ,平均 6 6…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病人术中应用硬膜外联合全麻对血液动力学和内分泌的影响 ,并与单纯全麻组对比 ,为临床麻醉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选择ASAⅡ~Ⅲ级 ,高血压Ⅰ~Ⅱ期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病人 4 0例 ,年龄 5 0~ 75岁 ,随机分成两组 ,A组采用硬膜外加全麻 ,B组采用单纯全麻。两组病人均术前口服降压药控制SBP 14 0~ 16 0mmHg ,DBP 95~ 90mmHg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采用 1992年WHO ISH标准 :SBP≥ 14 0mmHg ,DBP≥ 90mmHg。术前 30分钟肌注东莨菪碱 0 3mg ,鲁米那纳0 1g ,入室开放静脉 ,A组先… 相似文献
3.
郑楠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3):113-114
目的探讨冠心病上腹部手术行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冠心病行上腹部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照组采取单纯全身麻醉。比较2组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心脏指数(CI)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 2组术中HR、BP、SpO2与PET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CI值升高(P<0.05),对照组麻醉后NE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观察组CI高于对照组,NE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上腹部手术患者行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EB)对非心肺转流冠脉搭桥(OPCAB)患者血液动力学及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NT-proBNP)浓度的影响。方法 20例拟行OPCAB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单用全麻,B组用全麻复合TEB。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术后1h(T1)、24h(T2)和48h(T3)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血浆NT-proBNP浓度;并记录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与T0比较,A组于T1-3时点HR和MAP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T1-3时点HR和MAP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cTnI和NT-proBNP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论上胸段TEB可减轻OPCAB患者心肌损害,有助于维持OPCAB患者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单纯全麻和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应激反应的的影响。方法 选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观察组于手术前一天行T4-5硬膜外穿刺置管,用0.8%利多卡因,确认硬膜外阻滞有效后再行全麻诱导插管。对照组不做硬膜外阻滞。分别于手术开始前、结束后1h、结束后24h及结束后48h各抽取动脉血5ml,分离出血浆冷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标本中内皮素(ET)、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值。结果 两组血浆中ET,TNF-α,IL-6,IL-8和IL-10水平在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术后ET,TNF-α,IL-6,IL-8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与麻醉诱导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24h时后开始下降。观察组术后TNF-α,IL-6,IL-8,IL-10水平也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相对于单纯全麻能明显降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 (TEA)对血糖和血清皮质醇 (Cs)浓度的影响。方法 5 9例胆囊手术者随机分成两组 ,其中全身麻醉 (GA) 3 0例 ,全麻复合硬膜外 (GA EA) 2 9例。GA EA于T8~ 9行硬膜外穿刺 ,术中用利多卡因维持硬膜外阻滞 ,其余步骤同GA组。分别于入室后麻醉前 (T1 )、手术切皮后 5min(T2 )、手术 3 0min(T3)、手术结束时 (T4 )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血糖。结果 Cor :GA EA各时点与T1 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GAT4 与T1 比明显增高 (P <0 .0 5 )。血糖 :GA EA组各时点与T1 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GA组T3逐渐增高 ,T4 与T1 比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GA EA与单纯全麻比较 ,可有效减轻上腹部及胸部手术围术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在术后镇痛应用已受到关注。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使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EA)+PCA治疗顽固性心绞痛16例,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上腹部手术全麻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血清生长激素(GH)的影响。方法:30例ASAⅠ ̄Ⅱ级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A组为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为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切皮前(T2)、手术30分钟(T3),手术1小时(T4)、手术2小时(T5)抽取中心静脉血,连续监测并记录(每3分钟1次)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记录术中出血量、液体出入量、手术时间、药物用量等。所采血样分别送检血清GH。结果:(1)两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比较:A组中MAP或HR增加的事件明显多于B组(P<0.05);B组中MAP或HR降低的事件明显多于A组(P<0.05)。(2)两组病人血清GH含量从T1时间点开始随着麻醉和手术的进行逐渐升高,在T4时间点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组间比较:T3时间点,GH血清含量A组>B组,即AT3>BT3(P<0.01)。T4时间点,AT4>BT4(P<0.01)。T5时间点,AT5>BT5(P<0.01)。结论: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病人术中应激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可明显减轻术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纯全麻和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对冠心病患者开胸手术围术期平均动脉压、心率、ST-T段的变化及肌钙蛋白T(TnT)释放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仅采用单纯全身麻醉,Ⅱ组术中采用TEA复合全身麻醉,观察两组围术期平均动脉压、心率、ST-T段的变化及TnT释放水平。结果各个时间点Ⅰ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Ⅱ组各时点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改善Ⅰ组总有效率为33.3%,Ⅱ组总有效率为86.7%;TnT含量在术后1h开始升高(P〈0.05),24h达峰值(P〈0.05),术后48h有所下降,组间比较术后24h及48hⅡ组患者TnT水平低于Ⅰ组(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稳定,心肌缺血改善明显,TnT值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能有效地抑制术中应激反应,减轻心肌损伤,有利于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常规全麻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行乳腺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观察组应用全身麻醉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案,对照组应用常规全麻方案,对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 相似文献
14.
古粤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5)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食管癌根治手术期间对血压、心率(HR)、术后苏醒时间及麻醉用药的影响.方法 选择需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ASAI~Ⅱ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复合组和全麻组,每组各50例.复合组行胸段硬膜外阻滞麻醉置管后,行气管内插管全麻,全麻组按常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全麻,两组的全麻诱导和维持用药种类和方法相同.连续监测,比较两组麻醉前、气管插管时和拔管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HR的变化,并记录两组异丙酚的用量和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复合组在气管插管时和拔管时SBP、DBP和HR的变化接近于麻醉前,全麻组出现明显的变化,尤其在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明显高于麻醉前,复合组的SBP、DBP和HR与全麻组在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异丙酚和维库溴铵的用量显著减少,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麻醉苏醒时间明显少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对血压、HR影响小,可减轻应激反应,减少麻醉用药量,术后苏醒迅速完全,术后躁动少,术后镇痛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58例拟行择期上腹部手术的患者,给予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全麻诱导前给予胸段硬膜外穿刺置管,B组单纯使用全麻.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麻醉药物用量A组明显少于B组,全麻开始至全麻清醒,A组时间少于B组,拔除气管套管后患者躁动、疼痛发生1组少于B组.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可以明显减少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联合麻醉较单纯全麻术中循环的波动范围小,麻醉使用药物用药量减少,术后患者迅速苏醒,更早拔除气管插管,在术后镇痛时间长,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对油酸致猪急性肺损伤时血管外肺水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家猪14只,肌肉注射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经口气管插管,机械控制呼吸,吸入氧浓度100%,潮气量10~15 ml/kg,将猪侧卧位,经T3,4行硬膜外穿刺(经X线造影证实)向头置管5 cm备用.将油酸0.1 ml/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经颈内静脉以40 l/h的速率持续静脉输注,每5 min测动脉血气1次,直至动脉血氧分压(PaO2)<200 mm Hg且维持30 min标志急性肺损伤(ALI)模型成功.ALI模型成功后,将动物随机分S组(生理盐水组,n=7):向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 ml;R组(罗哌卡因组,n=7):向硬膜外腔注入0.25%的罗哌卡因5 ml.随后2组均以2 ml/h的速率持续泵入生理盐水及0.25%罗哌卡因,于麻醉后稳定30 min,测定2组动物的平均动脉压(MAP),经颈动脉抽血测定PaO2、血红蛋白(HGB)作为基础值,并分别于ALI成功时(T0)及给罗哌卡因或生理盐水1 h(T1) 、2 h(T2)、3 h(T3)、4 h(T4)测定2组动物的MAP、PaO2及HGB.实验结束后,取肺组织,测定血管外肺水含量,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T2组PaO2 均降低(P<0.01),MAP差异无显著性(P>0.05).给药后各时间点PaO2 2组均降低,MAP R组降低更明显(P<0.01),S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基础及To时PaO2和MAP差异无显著性(P>0.05),给药后各时间点PaO2 R组高于S组,MAP低于S组(P<0.05或0.01).血管外肺水含量R组较S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光镜观察,R组肺组织病理学较S组明显减轻.结论 胸段硬膜外阻滞可减少油酸致猪急性肺损伤时血管外肺水含量,对肺组织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对我院 1 4 5例镇痛与非镇痛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以探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1年 2月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宫缩进入活跃期的单胎足月产妇〔排除病理妊娠、胎膜早破、脐带异常、妊娠合并症、胎盘粘连或植入、臀位、巨大儿、子宫内生长迟缓 (IUGR)、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及社会因素剖宫产者〕共 1 4 5例 ,其中硬膜外阻滞镇痛组 92例 ,对照组 53例。两组产妇一般情况见表 1。由表 1可以看出两组产妇年龄、体块指数、孕周等情况具有可比性。1 … 相似文献
19.
硬脊膜外腔神经阻滞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麻醉方法 ,它具有镇痛较完善 ,肌肉松弛效果好 ,术中术后管理方便等优点。但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甚至危及生命。麻醉实施过程中应从各个环节予以重视。1 临床资料自 1990— 2 0 0 1年行硬膜外麻醉 70 0 0例 ,其中男 2 70 0例 ,女 43 0 0例 ,年龄 3~ 82岁。出现低血压 66例 ,心动过缓 3 0例 ,严重呼吸抑制 2例 ,局麻药毒性反应 4例 ,穿破硬脊膜 6例 ,感染 1例 ,导管误入血管 9例 ,退管困难 1例 ,恶心、呕吐 10例。2 讨 论2 .1 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 :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为常见并发症 ,… 相似文献
20.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胸科手术病人儿茶酚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纯全身麻醉(GA)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GEA)用于胸部手术对病人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的影响。方法将30例肺叶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GA和GEA两组,分别于手术前1d,切皮后45、90、135min,术后第1d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结果NE与术前基础值比较,GEA组术中术后各时点无明显升高;GA组术中明显升高,术后1d达峰。E与术前基础值比较,两组各时点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施行胸部手术能减少NE的分泌,从而减轻患者术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