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为了有效地加强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交接转运的风险管理,提高急诊危重患者内外部交接时的工作效率、转运途中的安全性和护理记录的完整性。方法通过分析急诊科危重患者交接转运过程中存在的人身及信息安全问题,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制定院内交接转运流程,培训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急救技能,加强急救药品、物品、设备的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结果院内交接转运时护理事故为"0",危重患者及时明确诊断得到快速救护,家属满意度升高,交接问题减少,交接效率提高,部门合作矛盾减少。结论加强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交接转运的风险管理,对保证危重病及时诊治与救护、提高急诊护理服务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术患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原因及管理措施.方法 分析总结本院288例术后患者转运途中的风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和交接流程.结果 患者术后的转运时间虽然很短,但仍然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和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患者的安危,认真遵守交接流程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关键,交接流程的安全、规范是医院护理安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手术患者术后安全转运交接流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惠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816-3817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术后安全转运的措施。方法:分析总结本院105例术后患者转运途中的风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和交接流程。结果:患者术后的转运时间虽然很短,但仍然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和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安危,认真遵守交接流程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关键,交接流程的安全、规范是医院护理安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有效地加强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交接转运的安全性,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内部交接时的工作效率,转运途中的安全性和护理记录的完整性。方法在2016年1月到6月400例危重症患者转运的全过程应用护理程序分阶段对患者的安全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并且分别针对患者病情发展在患者的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应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问题。是整个过程有连续性动态性综合性。通过和2015年同期的转运结果相对比,结果显示提高了院内转运的安全性,院内交接转运护理事故为0.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家属满意度升高,交接效率提高,相关科室满意度也提高。结论护理程序在急症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应用降低了转运风险,对保证危重症病及时整治与就和,提高服务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袁代辉 《吉林医学》2011,32(23):4945-4945
目的:总结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关键环节与措施,方法:对213例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情况分析。结果:213例患者中5例发生轻微意外,转运过程无患者死亡。结论:采用医护专人护送,转送前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及风险评估;转运前备好药品、物品;与相关科室及检查部门提前联系;对创伤患者进行综合评估;重视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及管道护理并做好危重患者口头、书面的交接,杜绝急危重患者转运途中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6.
目的加强基层医院创伤患者院前转运风险管理,减少意外事件,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2年12月接诊的创伤患者417例,其中2011年1-12月采用传统方式转运患者169例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转运创伤患者248例为观察组,采用"5MIE"加强院前转运5个要素的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转运途中死亡率及护理纠纷投诉率。结果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转运途中死亡率及护理纠纷投诉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从易影响创伤患者院前转运质量的人、机、物、法、环方面加强管理,可降低创伤患者院前转运的护理风险,提高质量安全和服务效果,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周正群 《吉林医学》2014,(21):4814-4815
目的:探讨骨科高龄患者长途转运的安全转运措施,保证患者顺利安全到达目的地。方法:分析、总结以往长途转运高龄患者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护理风险因素,从围转运期的环节入手,通过建立转运风险评估表进行预见性评估,医护配合,实施规范性护理流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老年患者的风险护理。结果:2011年~2012年长途转运骨科高龄患者108例,107例顺利完成转运,患者及家属满意。结论:重视院前急救,转运全程安全坚持"预防为主",加强转运途中的护理,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减少与出诊相关的意外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8.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洋洋 《吉林医学》2013,34(11):2148-2149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35例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安全转运过程中的护理措施。结果:335例急诊危重患者均能安全到达相关科室。结论:妥善准备好转运前的各项具体工作,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护理,积极完善交接管理,确保患者院内的安全转运。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从我院急诊科转运至病房的危重患者2188例,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做好转运前物品的准备、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及转运后病情的交待等.结果:2188例患者采取上述护理后均安全转运至病房,无一例患者途中发生意外.结论: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措施后,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科室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笔者根据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对本院急诊外科两年内发生的107例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内转运及途中监护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发现从急诊科到辅助检查科室或住院部,途中存在诸多威胁患者生命的隐患,易引起医疗纠纷,故急诊转运此类病人时,应采取转运前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准备必要的抢救物品,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到达病房后应与接诊护士认真交接患者的病情及抢救过程等措施,保证患者及时安全的到达相关科室.  相似文献   

11.
叶永青 《吉林医学》2013,34(19):3888-3889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情况。方法:将眼底荧光造影患者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护理安全管理组)80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80例,进行检查后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能成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安全隐患,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保障检查的顺利进行和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量的不断增长,就诊需求的改变,患者安全管理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宣武医院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门诊患者安全管理,即正确识别患者,落实查对制度,加强门诊用药安全管理,建立门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保护患者合法权益,支持患者参与医疗过程,加强候诊管理,优先处置急危重患者,配备安全设施,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等。上述管理措施虽初见成效,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医院将以问题为线索,以安全为核心,定期分析患者安全隐患,不断改进,提高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首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用最少数据、最短时间和最佳技能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的专业技术。它与院内急救有很大不同,从接到呼救、急救系统启动、奔赴现场、现场急救、转运,再到把患者送到医院进一步救治,每个环节在安全方面都面临挑战,院前急救的全程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院前急救的全程安全管理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与出诊相关的意外事故发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社会性强、时间紧急、随机性强、急救环境条件差,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文主要讨论了与院前急救安全管理相关的问题、院前急救安全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手术室外无痛苦胃镜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7月一2012年12月在胃镜室行无痛苦胃镜检查216例患者的资料,及其各环节存在风险的防范措施和效果。结果麻醉药物不良反应逐年减少,麻醉相关不良事件逐年减少,医疗风险逐年降低,胃镜室条件不断改善,建立和健全了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机制。结论对无痛胃镜检查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能有效减少或避免麻醉相关不良事件,降低医疗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危重病人转运的安全护理.方法将26例危重病人逐一用本院急救车转运.结果 25例危重病人安全送入上级医院诊治,1例患者转运途中发生病情变化.结论 熟悉患者各种病情治疗及护理.仔细观察病情,精心做好转运准备,对患者可能突发的情况做好预案,是确保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2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老年患者双肺移植围手术期的感染防护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例COVID-19老年患者双肺移植的临床资料,基于医护人员配备、呼吸道、压力性损伤、手术室空气、仪器设备、手术器械、病理标本以及信息化管理等,构建医护患防护体系。结果: 2例患者双肺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2~4 d顺利撤除体外膜氧合器,恢复良好。所有手术相关医护人员均无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结论: 充分进行术前准备、完善病理标本转运流程、妥善防护仪器设备、强化术中护理管理、重视预防压力性损伤并发症等措施,能够最大限度保障COVID-19手术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启用基于信息化手段支持并考虑患者安全及满意度的门诊化疗模式来有效释放病房及日间医疗部的医疗资源,解决患者留院时间长、入院手续繁琐等问题,在保证安全及患者满意度的前提下,将住院病房及日间医疗病房的化疗患者逐渐转至门诊,以进一步调节有限的住院床位资源,从而满足更多手术及疑难危重患者的住院需求,最终形成"大手术在病房、小手术至日间、微手术到门诊"的格局,进而探讨建立安全的门诊化疗模式对提高医院服务的效率,优化医疗资源供给,强化三级综合性医院服务定位的重要意义。 方法 本文通过将住院病房及日间医疗病房的化疗患者逐渐转至门诊的举措,从治疗总费用、留院时间、医疗资源成本及患者满意度等四个维度对门诊化疗的效果及意义进行分析。 结果 门诊化疗模式的开展,可以缩短患者留院时间,减少患者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助于提高医院服务效率、优化医疗资源供给,有利于强化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医疗服务定位。 结论 门诊化疗既能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经济的治疗,又能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降低治疗成本,是一种值得被广泛推广的医疗模式,对提高医院服务的效率,优化医疗资源供给,强化三级综合性医院服务定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存在的风险及护理管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2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需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78例,根据临床特点及存在风险实施针有针对性的护理,观察效果。结果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医患纠纷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透析前后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甘油三酯与白蛋白水平下降明显,说明血液透析对于降低患者血脂、白蛋白水平有显著作用,同时,医护人员素质整体上有所提高,医患关系得到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都明显得到提升。结论通过风险控制与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血液透析中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率,保证医护人员与病患的生命安全,提升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为手术室安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方便选取该院实施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室安全管理实施安全干预机制之前(2011年12月―2013年12月﹚260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安全干预机制后收治患者(2014年1月―2016年1月﹚225例为观察组,分析安全干预机制效果,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医疗事故以及医疗纠纷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7.3%﹚显著高于对照组(72.3%﹚(P<0.05﹚,观察组医疗纠纷(0.0%)和医疗事故发生率(0.0%)显著低于对照组医疗纠纷(5.4%﹚和医疗事故发生率(5.8%﹚(P<0.05﹚。结论手术室综合技术较强,建立安全管理机制,着重共安全评估、术中控制来提高风险应对能力,落实各项基本操作,手术室安全管理中实施安全干预机制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对缓解医患纠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孔萍 《吉林医学》2014,(25):5735-5737
目的:对老年患者在静脉输液时的安全要素与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并探讨适用于老年患者的安全、有效、可靠、人性化的静脉输液护理模式。方法:对24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将上述案例随机性地分成两组,每组120例,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医院常规静脉输液治疗,试验组在已有的常规输液治疗之下,再同步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并采用输液巡视卡。所有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与并发症情况。结果: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发现,试验组患者的穿刺部位皮肤情况、患者的满意度、患者对静脉输液的担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液过程中,依据病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避免与减少了各种输液并发症发生,改善护患关系,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性与满意度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