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学中蕴含丰富"全科"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天人合参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内外相因的疾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针药并用的医技观等,这些观念涵盖了现代全科医学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当今中医的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文章旨在通过对中医学中全科医学观的探源,理清中医学之"全科"与现代全科医学之"全科"的联系与区别,为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杨霞 《光明中医》2012,27(6):1067-1069
中医学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以和为贵”的精神取向要求人与外界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黄帝内经》在研究人体、自然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主要从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宇琨  黄宇琛  邱氟 《河南中医》2011,31(11):1236-1238
中医学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医学,研究人类健康、疾病和治疗的关系,体现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的医学整体论。中医学医学模式是时空-人-药-食的四维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把人的健康、疾病、防治、养生和保健有机地联系起来,反映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 ,创造了一整套完整的阴阳时间医学 ,为现代时间治疗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古代学者重视时间节律的成因、中医学阴阳时间观的形成及阴阳时间观在中医学中的体现等几个方面 ,论述了中医阴阳时间观的理论依据是“天人相应” ,这也正是现代时间治疗医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健康概念及其测量操作化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中医学关于健康的概念和中医学健康观的基本特点出发,吸取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有关“操作化”的思路和程序,围绕中医学健康概念及其测量操作化的相关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应用操作化方法构建基于中医学理论的健康评测量表的框架、相关维度、指标和条目。  相似文献   

6.
正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观念为指导是继承、运用和发展中医的基础与关键。毫无疑问,研读《黄帝内经》对学习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与观念,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推崇。其对人体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与养生观(五观)的论述,体现了古代先知对人体生命现象独特的认识,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体现了中医学包涵的人文、社会属性和古人的高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传统的“形神一体”生命观,在现代心身医学的发展下得到新的关注。“形神一体观”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但历代医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讨论。本文主要从《黄帝内经》的认识出发,比较形神理论与心身医学的异同,结合临床观察,从形神病机、察神揣穴、形神治法3个方面论述“形神一体观”对针灸临床诊疗的指导,厘清了“形”与“神”在疾病、诊断、治法不同层面的指代对象,讨论了“形神一体观”视域下的针灸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卵巢癌是妇科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推广和发展,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而中医学自古对情志致病就有系统的记载和论述。我们拟从情志伏邪角度出发,通过结合伏邪理论、“情志伏邪”的致病特点,阐述女性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下形成卵巢癌的机制,并结合脏腑辨证,从肝、脾、肾三脏论治卵巢癌,以期为预防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浅谈心理护理在辨证施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卫丽 《河北中医》2005,27(10):784-785
中医学早在《内经》时代就建立了以古代辨证法为基础的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重视心理活动即情志活动在保持健康和疾病转归中的重要作用。其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又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心身疾病观和一整套心理疗法及护理方法。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实际上属于神的范畴,包括七情、思维、  相似文献   

10.
中医健康量表的建立和初步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中医学关于健康的概念和中医学健康观的基本特点出发,吸取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有关“操作化”的思路和程序,构建基于中医学理论的中医健康量表的预试稿(iHSTCM)。2002年11月—2003年1月在广州市以652例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内容筛选,通过数理统计方法,确立了中医健康量表(HSTCM)的领域、方面和条目。中医健康量表具有理论和应用上的合理性,可以进一步应用于中医药临床。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国内经典中医专著及有关文献,结合现代预防医学思想与措施,对祖国医学中疾病预防与保健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祖国医学不仅对疾病治疗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总结,而且对疾病预防也有深刻的认识和表述.充满了朴素的预防、保健养生思想,对如何防病.如何养生已有相当的认识。深入研究中医学中的预防保健思想,对我们坚持“预防为主”,开展健康教育,保持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澄清“未病”与“亚健康”之间是否为同一概念,是否在理论、临床上相等同。方法:从医学哲学、古医籍、现代医学研究,临床和体检人群中“亚健康”人群问卷,四诊诊察,证型归类等方面获得理论和临床依据。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就病证痛苦人群讲,“未病”含括“亚健康”,但亚健康决不能替代中医“未病”学。结论:未病学是中国中医学博大精神理论体系在人类健康与疾病观、病证防治观、社会人文观等方面的核心表述,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自身精确的认知检测理论与方法,以及有效的辨证施治手段,而亚健康仅说明在现代医学诊断模式之外还存在着不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于疾病预防观,其关键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维持机体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阴阳学说角度出发,认为“阴平阳秘”中医理论与现代健康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结合“三因学说”理念,提出“内修、外防、注节制”的中医治未病观点,提高防病治病意识,通过积极采取预防手段,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三因学说”所蕴藏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现代疾病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非健康非疾病的“第三状态”,是由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属于中医学的“未病”范畴。如若不及时干预治疗,进一步发展会形成多种疾病,甚至导致心脑血管、肿瘤等严重疾患。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该思想正符合现代预防医学诊治亚健康状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医对心身疾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金阶 《河北中医》2001,23(7):548-549
心身疾病是以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引起的躯体疾病。是从心理和躯体两个方面对人类疾病进行研究的科学。 1977年美国学者思格尔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西医的医学观、人体观、疾病观发生了重大变革。近2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心身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临床的一个重要学科。 中医学中虽没有“心身疾病”这个病名,但是,祖国医学整体观中的“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学术思想,构筑起朴素的心身医学体系,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国际…  相似文献   

16.
浅论中医冬病夏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其机理是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从根本上调整人体阴阳,使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恢复。这种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防病于未然”的疾病预防观。  相似文献   

17.
浅论中医学的健康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宇鹏  杨威  于峥 《中医杂志》2007,48(2):186-187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的组织法对“健康”概念作出解释是:“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体弱。”这种健康观体现了人对生命的追求与信念,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比较而言,中医学对健康观的理解要比现代医学的认识丰富的多,也更加贴近临床实践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信息     
医学模式将向“人天观”发展西方医学的模式原来是———生物模式。 2 0世纪后期才发现不对 ,最后承认医学的模式应该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是一个进步 ,但我认为仍然不全面。虽然已重视了心理和社会对疾病的重要性 ,还没有把人提到最重要的地位。中医与西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西医着重治病 ,中医着重治病人。中医学是把人放在首位 ,根据宏观理论把人放在天地人群之间进行观察、诊断与治疗的。中医学受中华文化“天人合一”观的影响 ,如果要找个中医学模式的话 ,应是“天人相应”观 ,简称“人天观”。即把人放在时间、地域、人…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深度参与我国历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过程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过程中,中西医结合协同运用使我国疫情防控成绩举世瞩目。中西医结合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预防为主是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和策略,新的公共卫生形势对我国预防医学人才的定位、能力素质的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将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与西医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理念相结合,以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为本,疾病发展规律为纲,预防医学理念为目,从“西学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及思政教学等方面入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西医结合疾控体系建设,进而组建基层应用型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人才队伍作为补充,来满足当前我国对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自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来,相继推行“治未病”科建设,印发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大力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等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保健的思维模式,而健康管理是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评估、干预与随访跟踪的全过程。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法,从历史源流、思想内涵、指导思想及关键策略与技术等方面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进行了深入对比剖析,发掘了中医“治未病”在理论层面和综合调理手段上优势更为明显,而现代健康管理在应用流程与技术方法更为先进;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对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追求,强调整体医学观念及对影响健康之“因”的关注,且在理论与实践、核心理念及技术方法上存在可能融合点。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未病-未传-未复”阶段性监测-评估-干预应为中医健康管理的主导思路,当前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亚健康、体质偏颇、慢性病等人群的健康管理(预防、治疗及康复干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医健康或疾病风险监测与评估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