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阳  喻红波  黎健 《铁道医学》2014,(2):128-131
目的:探讨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5例肝细胞癌(HCC)、26例肝硬化和50例健康人血清GPC3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并分析比较两者对原发性HCC的诊断价值。结果:HCC组、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GPC3分别为(4.16±2.35)、(3.13±1.19)和(1.92±1.23)ng·ml^-1,HCC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8和P〈0.001)。对于诊断HCC,GPC3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AFP为0.803;GPC3的敏感性为82.8%,特异性为56.5%;AFP的敏感性为62.8%,特异性为78.9%。GPC3与AFP联合应用诊断HCC则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45.6%。对于I期和Ⅱ期HCC,GPC3的阳性比例(11/14)高于AFP(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GPC3是一个敏感且特异的HCC标志物,检测血清GPC3有助于HCC的诊断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中p16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改变状况及其AFP、CEA临床意义的比较。[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64例HCC患者血清D16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改变情况,并分析与AFP、CEA敏感性、特异性的关系。[结果]HCC患者血清D16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为76.6%(49/64),而正常对照组和良性肝部疾病组血清未检出D16基因甲基化,AFP阳性检出率81.3%(52/64),CEA阳性检出率21.9%(14/64)。[结论]D16基因检出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是HCC辅助诊断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三者联合检测对肝癌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的3种肿瘤标志物脱-γ-异常凝血酶原(DC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甲胎蛋白(AFP)单独或联合检测,诊断HCC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CC组、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组患者血清DCP、AFP-L3%和AFP水平,并比较3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差异;利用诊断试验评价分析3种肿瘤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曲线下面积及Youden指数。结果:HCC组患者血清DCP、AFP-L3%和AFP水平均高于肝硬化和慢乙肝组患者(P0.01)。在40 mAU/ml的临界值下,DCP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7.88%和95.00%;在10%的临界值下,AFP-L3%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58%和90.00%;在20 ng/ml的临界值下,AFP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76%和63.33%;2种或3种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未高于DCP单独检测。结论:无论是DCP、AFP-L3%和AFP单独检测还是联合检测,DCP均具有最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或许可以作为发现HCC的主要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转移抑制因子(nm23)在肝细胞癌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标记物在54例HCC组织(27例HCC转移、27例HCC未转移)中的表达,比较单项和多项蛋白联合检测的准确性。结果3标记物在HCC转移组和未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检测GPC3、VEGF、nm23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6(P〈O.05)、0.838(P〈0.05)、O678(P〈0.05)。任意2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HCC转移组的检出率,其中以GPC3和nm23组合最能提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3指标联合应用时,检出率迭100%。结论合理选择多指标联合检测对HCC复发转移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C3和血清AFP,分析72例HCC患者、58例肝良性病变组和40例健康组血清GPC3和AFP水平。结果 HCC患者血清GPC3和AFP水平显著高于肝良性病变组和健康组(P<0.05);肝良性病变组和健康组中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表达与肿瘤大小、是否侵袭和病理分级有关(P<0.05);年龄、性别、有无HbsAg感染和包膜与两者表达无关(P>0.05)。单项检测灵敏度、准确度较低;联合检测灵敏度达84.7%,准确度达90.1%;两者在HCC中表达未存在直接关联(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GPC3和AFP水平有助于HCC的早期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血清甲胎蛋白(AFP)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linoma,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426例手术及179例肝穿刺活检的HBV相关HCC患者肝组织GPC3 (GPC3L)的表达,并检测其血清AFP及血清GPC3 (GPC3S)水平.结果 GPC3L可特异地表达于HCC细胞,而癌旁组织及肝硬化结节中无表达.手术切除的HCC组织中80.0%(341/426)为GPC3L阳性,且不同HCC分化程度之间GPC3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活检的HCC组织中74.9%(134/179)为GPC3L阳性.AFP≥400 μg/L对诊断HCC的敏感度为25.4%.AFP阴性和AFP≥400μg/L的HCC患者GPC3L阳性率分别为77.4%(328/424)和81.2%(147/181).GPC3L和AFP无相关性.在AFP<400μg/L组GPC3S为(12.63±1.63) μg/L,在AFP≥400 μg/L组为(20.20±2.11)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2±0.32) μg/L,P<0.01.以GPC3S cut-off值为3.5 μg/L,其在全部患者、AFP≥400 μg/L和AFP阴性的HCC患者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4.6%和75.0%、54.6%和80.0%、80.0%和76.0%.结论 GPC3L可作为鉴别诊断AFP阴性HCC与肝硬化良性结节标志物,血清AFP与GPC3S的联合检测可提高HCC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肝病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占总AFP的百分比(AFP-L3/AFP%),探讨两项指标单独及联合运用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依据病理学和影像诊断,将72例患者分为HCC组30例和良性肝病组 42例;对照组26名为体检正常者。使用美国雅培公司i-2000型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检测3组血清AFP和AFP-L3水平,计算AFP-L3/AFP%。结果:HCC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和AFP-L3/AFP%均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对照组(P<0.01)。通过受体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AFP-L3/AFP%的曲线下面积大于AFP。AFP-L3/AFP%和AFP作为独立指标诊断HCC的Youden指数分别为0.504和0.450。联合应用两项指标,当血清AFP水平>42.0 ng/ml、AFP-L3/AFP%>14.1%,诊断HCC的敏感性为75.4%,特异度为89.1%,此时的Youden指数最高,为0.645。结论:AFP-L3/AFP%是比AFP诊断HCC更好的指标。联合应用AFP与AFP-L3/AFP%更有利于HC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常凝血酶原(PIVKA- Ⅱ)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14 年9 月-2015 年1 月于贵州省肿瘤医院收治的HCC 患者84 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54 例、慢性乙肝患者88 例及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和肝功能正常者39 例,采用化学发光/ 酶联免疫技术检测血清PIVKA- Ⅱ和甲胎蛋白(AFP)。结果 HCC 组血清PIVKA- Ⅱ和AFP 水平高于其余各组,PIVKA- Ⅱ与AFP 联合检测用于疾病诊断的敏感性为90.50%,优于单独诊断。结论 血清PIVKA- Ⅱ的检测在HCC 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该项目可以作为AFP 检测的补充,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 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谷氨酰转肽酶(GGT)、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承德市中心医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55例PHC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AFP水平、速率法检测GGT水平、ELISA法检测GPC3水平.结果:PHC 患者血清GPC3、GGT和AFP阳性率分别为81.8%、90.9%、74.5%,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独检测,GPC3检出率最高;两个指标联合检测,AFP+GPC3最优;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及准确度虽有所升高,但特异度明显较低.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AFP、GGT、GPC3对PH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GPC3和AFP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PHC的诊断率,特别是AFP阴性或AFP低浓度的PHC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LK1蛋白及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8例HCC患者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DLK1及AFP的表达。结果88例HCC患者肝癌组织中DLK1蛋白阳性50例(56.8%),AFP阳性39例(44.3%)。其中在AFP阴性组中仍有高达25.0%的DLK1蛋白呈明显的阳性表达。DLK1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FP。所有患者癌旁肝组织DLK1蛋白及AFP均为阴性。结论DLK1蛋白检测对HCC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肝组织DLK1蛋白和AFP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HCC的病理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法(TR-FIA)检测79例肝癌、47例肝硬化、30例慢性肝炎及28名正常人血清中GP-73浓度,分析GP-73阳性率与肝癌大小及门脉转移的关系;同步比较GP-73浓度与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GGT-Ⅱ)、甲胎蛋白(AFP)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探讨三者对肝癌的联合诊断价值。结果肝癌组血清GP-73浓度明显高于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根据ROC曲线,当界值为78.1 ng/L时,曲线下面积为0.814,GP-73对肝癌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3.4%和79.0%。肝癌患者GP-73阳性率与肿瘤大小及有无门脉转移无相关性;血清GP-73、GGT-Ⅱ及AFP之间无相关性,联合检测三项指标可将诊断敏感度提高至96.3%。结论联合检测GP-73、GGT-Ⅱ和AFP可提高肝癌定性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及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铁蛋白(SF)、糖基抗原(CA19-9、CA15-3、CA125)、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肽酶(GGT)、亮氨酸氨基转肽酶(LAP)等肿瘤标志物单项和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5例慢性乙肝、74例乙肝肝硬化、133例HBsAg阳性肝癌患者及4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对GP73及AFP、CEA、SF、CA19-9、CA15-3、CA125、ALP、GGT、LAP等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血清GP73与AFP、CEA、SF、CA19-9、CA15-3、CA125、ALP、GGT、LAP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均P<0.05),除CA125外,肝癌组的相关系数均比非肝癌组小;但只有GP73与AFP、GGT及LAP的相关性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P73、AFP、CEA、SF、CA19-9、CA15-3、CA125、ALP、GGT、LAP在慢性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肝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癌组的GP73、AFP、LAP的血清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单项指标中以GP73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92),但与AFP和ALP的差异不大(Z=0.127、1.908,P=0.899、0.056)。通过logistic回归对上述指标构建新的预测模型,联合预测因子(PRE)的AUC显著高于其它单项指标(均P<0.05)。结论 GP73单项检测有较好的诊断作用,GP73联合AFP、CEA、SF、CA19-9、CA15-3、CA125、ALP、GGT、LAP检测可提高对HBsAg阳性肝癌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和NM23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HCC,62例肝硬化及23例正常肝组织HPA和NM2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PA阳性率在HCC中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00)及正常肝组(P=0.001);在临床TNM分期中Ⅰ、Ⅱ期明显低于Ⅲ、Ⅳ期(P=0.001);无转移组明显低于转移组(P=0.000);在AFP≥400μg/L组、有门脉癌栓组和多个肿瘤结节组分别明显高于AFP〈400ptg/L组(P=0.01)、无门脉癌栓组(P=0.000)和单个肿瘤结节组(P=0.000)。NM23阳性率在HCC中明显低于肝硬化组(P=0.009)及正常肝组(P=0.000);在TNM分期Ⅰ、Ⅱ期明显高于Ⅲ、Ⅳ期(P=0.001);在无转移组明显高于转移组(P=0.000);在AFP≥400μg/L组和有门脉癌栓组分别明显低于AFP〈400μg/L组(P=0.02)和无门脉癌栓组(P=0.005)。HPA与NM23表达呈负相关(r=-0.271,P=0.001)。结论:HPA高表达与NM23低表达在H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HPA与NM23蛋白指标有助于HCC诊断和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定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筛选赣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近5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患者43例(术前均未经任何抗肿瘤治疗),应用免疫组化通用型二步法检测并对比GPC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对比分析GPC3和AF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1.GPC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与在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PC3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GPC3与AFP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GPC3对肝癌免疫组化诊断敏感性更高(P<0.0005).结论 1.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AFP相比,GPC3具有更高的免疫组化诊断敏感性,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免疫标志物应用于肝癌的临床免疫组化诊断和鉴别诊断.2.GPC3表达强度与肝癌患者肿瘤细胞分化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诊治的150例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50例,慢性丙型肝炎组50例,原发性肝癌组50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日本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PIVKA-Ⅱ浓度,德国罗氏Cobas 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浓度。   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PIVKA-Ⅱ和AFP浓度均明显高于慢性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 < 0.05)。PIVKA-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5.3%;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76.0%,特异性为9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和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3和0.848。   结论   血清PIVKA-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优于AFP,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超氧化物歧化酶铜伴侣蛋白(CCS)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外科切除的10例肝细胞癌肿瘤标本以及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CCS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IHC)染色法检测Ki67,CD34,vimentin及glypican-3(GPC3)表达情况。用Wilcoxon秩和检验法分析CCS表达水平与各肝细胞癌恶性相关生物学指标Ki67,CD34,vimentin及GPC3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CCS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0例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标本中,7例CCS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低(7/10),3例CCS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高(3/10)。肝细胞癌CCS低表达组的Ki67,vimentin及GPC3表达水平高于CCS高表达组(Z=-2.400,P=0.016;Z=-2.423,P=0.015;Z=-2.400,P=0.016);肝细胞癌CCS低表达组CD34表达水平低于CCS低表达组(Z=-2.423,P=0.015);CCS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之间在年龄、性别、乙肝病史、肝硬化、术前AFP水平、肿瘤大小、ES分级、微血管侵犯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面均未呈现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多数肝细胞癌的CCS表达水平低于相应癌旁组织,且与CCS高表达的肝细胞癌相比,CCS低表达的肝细胞癌Ki67,vimentin及GPC3表达水平较高,提示CCS表达降低与肝细胞癌增殖、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CCS低表达组CD34表达水平低于CCS高表达组,但其相关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肝脏组织相比,CCS在肝癌中的表达多呈下降趋势,其表达水平可能成为肝细胞癌治疗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对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以及Westem blot和Elisa 2种检测方法的优劣.方法 收集人外周血血清120例,其中肝细胞肝癌、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健康志愿者各30例.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和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GP73的表达水平,计算并比较诊断肝细胞肝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并与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的血清甲胎蛋白(AFP)进行比较.结果 Western blot和Elisa 2种方法检测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GP73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方法和Elisa方法检测GP73诊断肝细胞肝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A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Westemblot方法相比,Elisa方法检测的GP73诊断HCC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estern blot和Elisa 2种方法均可有效地检测人体外周血清中GP73的表达水平,但Elisa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快速,可作为血清中GP73表达水平检测的首选方法;血清GP73检测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优于AFP,有望成为肝细胞肝癌诊断的血清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α-L-岩藻糖苷酶(AFU)及甲胎蛋白(AFP)三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HC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原发性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健康人群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GP73、AFU及AFP的含量,并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组AFP、GP73及AFU水平均明显高于后3组,原发性肝癌组AFP、GP73及AFU阳性率分别为64.58%、83.33%、75.00%,三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HCC阳性率达95.83%,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73、AFU及AFP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HCC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