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立民  王利群  马博清  叶蔚  陈树春 《河北医药》2010,32(24):3489-349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经眼底检查或荧光造影,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眼底正常组(25例)、眼底渗出组(18例)及眼底增值组(15例);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患者血糖连续监测72h,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标准差(SD)、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并同时检测一般生化指标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视网膜病变组患者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bA1C均明显增高(P〈0.05);MBG、SD及MAGE随眼底病变程度逐渐增高(P〈0.05)。结论血糖波动是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氧化应激的影响,比较分析瑞格列奈与格列齐特对患者血糖波动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12月60例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瑞格列奈组和格列齐特组各30例。分别予以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治疗8周,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以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评估血糖波动,同时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反映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SH-Px、SOD水平与MAGE、MODD呈负相关(P<0.05),MDA水平与MAGE、MODD呈正相关(P<0.01)。瑞格列奈组和格列齐特组治疗后MAGE、MODD、MDA水平降低,血清GSH-Px、SOD水平增加,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瑞格列奈与格列齐特均可降低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及氧化应激水平,2种药物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动态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控制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内分泌科2010年2月-2012年2月住院4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接受动态血糖监测、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Care Link糖尿病管理软件联合治疗即3C治疗和CSⅡ治疗,每组22例.比较两组血糖波动控制的效果.结果 3C治疗组24 h平均血糖(MBG)、血糖波动系数(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优于CSⅡ治疗组(P<0.05),而两组间平均血糖波动次数(NGE) 、血糖<3.9 mmol/L的曲线下面积(AUC3.9)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3C治疗可以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情况下使血糖快速、平稳达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地特胰岛素联合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继发性磺脲类降糖药失效(SFS)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SFS 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联合格列齐特缓释片(D)组和门冬胰岛素30(R)组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体质指数(BMI)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24h血糖达标时段、24 h平均血糖(MBG)、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以及低血糖发生频率及程度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标时段均明显延长,MBG及HbA1c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MAGE及低血糖程度均低于R组(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格列齐特缓释片能有效控制SFS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张瑜  梁瑞景 《河北医药》2011,33(13):1945-1946
目的评估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儿童l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程度和疗效。方法选择在河北省老年病医院儿科住院的1型糖尿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CGMS+CSII组(C-C组)和非C-C组(除CSII之外其他胰岛素治疗方案,N组),每组30例,3个月后应用CGMS监测72 h,比较患儿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 h平均血糖浓度、白天和夜晚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事件和高血糖事件发生的例数。结果 2组治疗均可使血糖逐渐稳定,C-C组24 h平均血糖浓度较N组明显降低(P〈0.05);C-C组HbAlc较N组明显下降(P〈0.05);C-C组白天及夜间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及高血糖发生次数均明显少于N组(P均〈0.05)。结论 CGMS监测发现,CSII和其他胰岛素治疗方案均可使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下降,但CSII治疗具有血糖控制理想、24 h昼夜血糖变化小、低血糖和高血糖发生次数少等优点,依从性更好,是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更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章容  戴武  叶军  曹永红  刘燕  汪运生  张苏皖  匡蕾  邹玲玲 《安徽医药》2018,39(12):1462-1465
目的 动态血糖监测(CGM)评估血糖波动,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68例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R病变程度,将108例无DR的患者纳为NDR组,60例DR患者纳为DR组。对受试者进行连续72 h的CGM,计算平均血糖(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有效波动平均幅度(MAGE),同时检测HbAlc、血压、体质指数,评估HbA1c控制理想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糖波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R组患者病程(8.33±0.82)年、收缩压(138.20±11.84)mmHg、舒张压(86.53±8.57)mmHg、SDBG(2.73±0.54)、MAGE(3.98±0.70)mmol/L,均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MAGE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Al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DR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波动及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西格列汀前后使用持续动态血糖监测(CGM)24小时血糖的变化。方法针对住院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西格列汀前CGM持续监测3 d,口服该药物16周后,CGM持续监测3 d。比较给药前后24小时平均血糖(MBG)、24小时血糖标准差(SDBG)、24小时血糖波动范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高血糖比例。结果给予西格列汀后MBG、SDBG、24小时血糖波动范围、MAGE、高血糖比例均减少。结论西格列汀可降低24小时血糖的平均水平及血糖的波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收集189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监测结果,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求回归方程,分析低血糖指数(LBGI)与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MBG),血糖〉10mmol/L、〈3.9mmol/L的曲线下面积(AUC10,AUC3.9),平均血糖波动次数(NGE)之间的相关性。用ROC曲线求约登指数。调整MBG对LBGI的影响后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LBGI与MAGE、SDBG的相关性。结果LBGI与MAGE、SDBG、AUC3.9呈显著正相关[r=0.167(P=0.011),r=0.172(P=0.009),r=0.279(P=0.000)],与MBG呈显著负相关(r=-0.179,P=0.007)。AUC3.9、MBG、SDBG进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MBG≥9.250mmol/L时,无低血糖风险。调整MBG对LBGI的影响后,LBGI与MAGE、SDBG相关性更大。结论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越低,血糖波动越大,低血糖发生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胰腺β细胞功能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7年8月至2014年7月于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采用美敦力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血糖监测,同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血生化实验检查,分析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h平均血糖(MBG)、基础C肽(B-CP)、HOMA-β指数及其他代谢指标等的关系.结果 随着MAGE水平不断升高,HbA1c水平逐渐升高,B-CP水平、HOMA-β指数逐渐降低(P<0.001).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MAGE与MBG(r=0.21,P<0.05)、MAGE与HbA1c(r=0.54、P<0.001)呈正相关,MAGE与B-CP(r=-0.53,P<0.001)、MAGE与HOMA-β指数(r=-0.37,P<0.001)呈负相关.结论 血糖波动可损伤胰腺β细胞功能,临床血糖管理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减少血糖波动,维持血糖稳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对新发2型糖尿病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血糖、血糖漂移及其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入组患者随机分为疏导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9例和38例)。疏导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心理疏导,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监测两组患者入组时、入组后半年及2年时血糖最高值、最低值、日平均血糖值、以及血糖最大漂移幅度,同时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并观察其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疏导组入组后半年和2年时,血糖最高值、最低值、日平均血糖值、血糖最大漂移幅度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对照组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疏导组入组后半年(除心理问题外)和2年时各指标均得到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理疏导对新发2型糖尿病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具有改善其血糖、血糖漂移及依从性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链式”护理服务对2型糖尿病独居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链式”护理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独居老年患者进行护理,观察1年后患者的行为改变。结论:采用“链式”护理后,患者在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自我观察病情、主动与他人沟通方面改善明显(P<0.05)。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明显下降(P<0.05)。结论:“链式”护理能提高糖尿病独居老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及遵医率,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行动态血糖监测的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组纳入40例女性患者,对照组按照同民族、年龄相差±3岁、糖尿病病程相差±3年做1∶1配比,纳入40例男性患者。应用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血糖标准差(SDBG)评估血糖波动,以2011年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作为血糖波动正常参考值的判定标准。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性别差异。结果: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MAGE([4.88±1.90)vs.(3.71±1.72)mmol.L-1,P<0.01]和SDBG([1.97±0.68)vs.(1.52±0.73)mmol.L-1,P<0.01]显著高于男性。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与MAGE、SDBG均显著相关(P<0.05)。在调整年龄、BMI、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治疗、总胆固醇、HbA1c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MAGE或SDBG)的重要影响因素,其OR值和95%CI为MAGE3.76(1.301~10.868,P=0.014)、SDBG 5.86(1.769~19.415,P=0.004)。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的血糖波动水平高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3.
李妍妍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528-352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Ic)与趾臂指数(TBI)及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将5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HbA1c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28例(HbA1c≤6.5%),B组28例(HbA1c〉6.5%),分别测定TBI、ABI。结果:A组的TBI、ABI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TBI、ABI与HbA1c有密切关系,降低HbA1c,强化降糖可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并防治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4.
齐喜英  曹银利 《医药世界》2009,11(5):103-10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的各项危险因素。方法:对78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评定,将之分为抑郁症组和非抑郁症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文化、性别、有无家族史等)、FPG、2hPG、HbA1c、BMI、糖尿病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肾病)数量及糖尿病治疗花费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相比,女性患者数量、BMI指标、并发症数量、FPG、2hPG、HbA1c、糖尿病治疗总费用等抑郁症组高于非抑郁症组(P〈0.05),而年龄、文化程度和家族史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肥胖、血糖控制差、并发症数量多及治疗花费高的患者更容易患抑郁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应用磺脲类药物和二甲双胍后血糖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补充第3种药物控制血糖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19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56.1±14.0)岁,糖化血红蛋白A(1HbA1c)(9.1±1.6)%)分为3组,分别随机补充甘精胰岛素、罗格列酮、阿卡波糖,根据血糖调整3种药物用量。补充药物治疗24周前、后,分别测定3组患者的HbA1c、空腹血糖(FPG)、体质量等指标变化。结果:甘精胰岛素组血糖(HbA1c(-1.66±0.24)%,FPG(-3.68±0.28)mmol·L-1)改善比罗格列酮组(HbA1c(-1.15±0.17)%,FPG(-2.85±0.26)mmol·L-1)、阿卡波糖组(HbA1c(-0.75±0.22)%,FPG(-1.85±0.26)mmol·L-1)更明显(P<0.05)。与口服降糖药(罗格列酮或者阿卡波糖)比较,甘精胰岛素组患者外周水肿、胃肠道反应等发生几率更少或更轻微(P<0.05),仅体质量增加比阿卡波糖组明显(P<0.05)。3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和治疗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应用磺脲类药物和二甲双胍后血糖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补充甘精胰岛素比补充口服降糖药(罗格列酮或者阿卡波糖)降糖效力更强,且副作用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例,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甘精胰岛素每晚睡前(22:00)皮下注射1次,瑞格列奈3次/d随餐服用;对照组32例,采用诺和灵治疗,每日早晚2次餐前30 min皮下注射.治疗过程中进行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检查,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均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观察组患者2例发生心前区疼痛,对照组5例发生心前区疼痛或心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好,且不良反应发生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CGM)、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技术(hyperinsuline-mic-euglycemic clamp technique)评价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艾塞那肽及地特胰岛素对血糖波动、胰岛素敏感性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0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艾塞那肽组及地特胰岛素组,在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及地特胰岛素治疗,治疗期为3个月,测定20例患者治疗前后身高、体质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治疗前后分别应用动态血糖监测及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技术评估患者的血糖波动、胰岛素敏感性等相关指标。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艾塞那肽组及地特胰岛素组HbA1c较前明显下降[分别为(8.31±0.99)vs(6.80±0.77)mmol/L,(8.09±1.66)vs(6.94±1.25)mmol/L(均P<0.05)]。动态血糖监测显示治疗后艾塞那肽组的日平均血糖(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较前明显下降[分别为(10.16±0.60)vs(8.26±0.76)mmol/L,(2.25±0.55)vs(1.42±0.50)mmol/L,(5.38±1.65)vs(3.06±1.58)(均P<0.05)],地特胰岛素组上述指标及两组日间平均血糖绝对差(MODD)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艾塞那肽组M值较前明显升高(3.10±1.29 vs(4.44±1.26)mg/(min?kg),P<0.05),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较前明显下降[分别为(81.85±8.57)vs(79.51±8.24)kg,(28.27±3.39)vs(27.46±3.17)kg/m2,(均P<0.05)],地特胰岛素组M值、体质量及BMI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HbA1c、MBG、SDBG、MAGE、MODD、体质量、BMI及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严重低血糖发生。结论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艾塞那肽及地特胰岛素治疗,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同时艾塞那肽尚能减轻血糖波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减轻体质量,但与地特胰岛素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胡菊萍  陶冬青  张令晖 《中国药师》2009,12(11):1594-1595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用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吡格列酮联用瑞格列奈治疗,对照组单用瑞格列奈治疗,共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胰岛素(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压、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血糖、HbAlc、Fins、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P〈0.01),并能降低患者血脂(P〈0.05),血压影响不大,且无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结论:吡格列酮联用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对初诊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小剂量药物治疗与非药物干预的临床疗效,探讨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且年龄>60岁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格列美脲组、瑞格列奈组及非药物干预组,治疗12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计算以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个药物治疗组在降低FPG、2hPG、HbA1c上明显优于非药物组(P<0.01),且治疗前后患者HOMA-IR明显降低(P<0.05).在改善脂代谢、低血糖发生率、肝肾损害上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观察中药物治疗组在血糖达标、减轻胰岛素抵抗等方面优于单纯非药物干预,应用的2种药物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较为安全,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药选择及治疗的有益探索,同时提示高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更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