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患儿扩容术后尿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00年至2012年经手术治疗的48例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病例资料,对手术方式及术前、术后随访尿流动力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术前、术后最大膀胱容量、排尿前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残余尿量及膀胱顺应性变化,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最大膀胱容量增加(32.55±59.51)ml,排尿前逼尿肌压力降低(8.81±16.45)cmH2O,残余尿量明显下降(46.77±85.92)ml,膀胱顺应性升高(5.65±11.46)cmH2O。结论:应用回肠浆肌层补片术+双侧髂腰肌盆底悬吊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儿,术后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明显增加,膀胱逼尿肌压力及残余尿量有效降低,膀胱逼尿肌及括约肌协调性得到改善,因此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作为神经源性膀胱患儿扩容术后长远期随访的必备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溴吡斯的明联合坦索罗辛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8月—2022年3月于甘肃省肿瘤医院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12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A、B、C组,每组40例。A组术后5 d接受溴吡斯的明治疗;B组采取单纯导尿治疗;C组术后5 d接受溴吡斯的明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比较3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残余尿量、下尿路/膀胱功能障碍量表(MHU)评分、尿流动力学指标、并发症、留置导尿管总时间、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不同时间点的残余尿量、MHU评分、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初感容量、逼尿肌顺应性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残余尿量、MHU评分、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初感容量、逼尿肌顺应性有差异(P <0.05);(2)3组的残余尿量、MHU评分、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初感容量、逼尿肌顺应性有差异(P <0.05),C组术后2周、术后3周、术后2个月与术后3个月的残余尿量、MHU评分均低于A组、B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初感容量、逼尿肌顺应性均高于A组、B组;(3)3组残余尿量、MHU评分、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芪缩尿方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及规律应用胰岛素降糖、营养神经等药物。观察组加服丹芪缩尿方,每日1剂。观察治疗12周后2组患者尿动力学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残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最大尿意容量、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残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最大尿意容量均显著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芪缩尿方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②方法对36例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和10例前列腺增生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的尿动力学检查和对比分析。③结果在两组患者中,膀胱初尿意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逼尿肌收缩力和膀胱顺应性均有显著差别(P〈0.05),逼尿肌稳定性无明显差异(P〉0.05)。④结论前列腺增生合并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膀胱功能障碍,应及早干预,延缓膀胱功能障碍进展。  相似文献   

5.
女性糖尿病膀胱病变的临床和尿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女性糖尿病病人膀胱功能异常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女性糖尿病膀胱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明确尿流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结果:残尿量20-3000ml,最大膀脱容量110—3000d,最大尿流率Qmax0—22ml/s,膀胱感觉、顺应性和逼尿肌稳定性、收缩力均可发生改变。膀胱排空率0—94.9%。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收缩压Pdet Qmax 5—47cmH2O。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水平以及周围神经病与膀胱排尿功能相关。结论:女性糖尿病膀胱病变的临床表现多样,呈进行性发展,尿流动力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并且可以据此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脑梗死患者的排尿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9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脑梗死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记录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初尿意膀胱容量(FBS)、最大测压膀胱容量(MCBC)、最大逼尿肌压(MDP)、膀胱顺应性(BC).将患者资料按脑梗死病程(病程<1月为急性期、1月≤病程≤1年为恢复期组、病程>1年为后遗症期组)分为急性期组、恢复期组、后遗症期组共3组.对检查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Qmax(ml/s)表现为急性期(7.11±1.76)小于恢复期(10.77±1.24)和后遗症期(10.33±1.61)(P<0.01);PVR(ml)表现为急性期(361.33±43.10)大于后遗症期(129.62±30.82)和恢复期(83.31±14.95)(P<0.01);FBS(ml)表现为急性期(347.33±69.95)大于恢复期(132.27±13.16)和后遗症期(211.25±26.81)(P<0.01);MCBC(ml)表现为急性期(696.00±42.39)大于后遗症期(537.92±62.74)和恢复期(233.38±38.30)(P<0.01);MDP(cmH2O)表现为急性期(16.11±4.11)小于恢复期(55.18±14.40)及后遗症期(50.85±15.27)(P<0.01);BC(ml/cmH2O)表现为恢复期(11.85±1.21)小于急性期(52.22±2.64)及后遗症期(39.75±1.14)(P<0.0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对膀胱尿道功能影响最大,引起逼尿肌收缩无力;恢复期对膀胱尿道功能亦有较大影响,引起逼尿肌反射亢进,呈不稳定膀胱;后遗症期对膀胱尿道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a-硫辛酸与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将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5例随机分为3组,A组(35例)给予a-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B组(32例)给予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C组(18例)仅给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3周。治疗前后B超测定膀胱残余尿量及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3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2组膀胱初尿意容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尿流动力学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及最大尿流率改善程度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85.7%,明显高于B、C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硫辛酸及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均有效,其中硫辛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骶椎管病变患者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40例腰骶椎管病变患者,均经腰椎MRI检查确诊.40例行尿液分析及中段尿培养、血肌酐(SCr)测定;29例行泌尿系B超检查;30例行静脉泌尿系造影(IVU)检查;22例行膀胱返流造影检查;33例行尿动力学检查.以上尿路损害为应变量,以上尿路损害可能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0例有上尿路损害,其中肾、输尿管扩张积水者12例,膀胱输尿管返流(VUR)17例27侧,SCr水平平均为(98.2±86.3)μmol/L,异常升高者6例.尿路感染者17例.35例行剩余尿量测定,31例有剩余尿量,平均(262±232)ml.尿动力学检查显示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平均为(41±21)cm H2O,顺应性平均为(22±19)ml/cm H2O;排尿期出现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16例(48.5%),逼尿肌无反射16例(48.5%),逼尿肌反射减弱13例(39.4%).16例行静态尿道压力描记,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平均为(76±33)cm H2O.与上尿路损害可能相关的因素有低逼尿肌顺应性、高储尿期逼尿肌压、剩余尿量增多、高最大尿道闭合压、逼尿肌收缩力受损、DSD、尿路感染(P<0.05).与上尿路损害可能无关的因素有年龄、性别、腰骶椎管病变类型、术式、尿流率、膀胱容量(P>0.05).结论 低逼尿肌顺应性、高储尿期逼尿肌压、剩余尿量增多、高最大尿道闭合压、逼尿肌收缩力受损、DSD、尿路感染是腰骶椎管病变患者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小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0):1232-1233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女性排尿异常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明确尿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结果:早期组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下降,逼尿肌压力增加,初始尿意、残余尿量正常;晚期组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力下降明显,初始尿意、残余尿、膀胱容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王伟高  钟欢  李辉  俞彬  汤建儿  陈煜 《浙江医学》2010,32(7):1025-1027
目的 探讨并评价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的尿动力学特点,以期为该术式的施行提供动力学依据.方法 选取施行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的20例男性患者,术后6、12个月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就尿流率、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正常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压容量、充盈压、最大排尿压及顺应性等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自主排尿,无需再次导尿,拔除导尿管1周后尿量为110~570(188.4±24.8)ml.其中19例(95.0%)白天控尿良好,17例(85.0%)夜间控尿良好.术后6、12个月复查静脉肾盂造影示新膀胱位置、形态良好,肾、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患者术后12个月时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正常尿意膀胱容量、最大尿意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其它参数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最大尿道压、最大尿道闭合压及功能性尿道长度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具有容量大、相对低压、顺应性好和术后排尿、控尿功能更接近生理特征等特点,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原位膀胱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弥可保对糖尿病膀胱病变的疗效。方法:将我院糖尿病膀胱病变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患者采用弥可保治疗,Ⅱ组患者在Ⅰ组患者的基础上辅助膀胱功能训练和针灸,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治疗,积极控制患者血糖。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情况和膀胱功能。结果: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均得到有效控制,Ⅱ组患者平均尿流率[(11.99±2.46)ml/s]、高峰尿流率[(19.03±4.52)ml/s]和膀胱残余量[(80.18±27.83)ml]均优于Ⅰ组患者的[(9.88±2.51)、(13.57±2.69)ml/s、(126.82±41.54)ml],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14、7.078、5.685,均P〈0.05)。结论: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针灸联合弥可保综合治疗糖尿病膀胱病变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能够控制疾病的恶化,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神经阻滞时机与控制带状疱疹疼痛及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关系.方法将73例病程〈15 d且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分≥6分的患者,按病程分为Ⅰ组(病程≤7 d,37例)和Ⅱ组(病程〉7 d,36例).两组经常规治疗同时行责任神经阻滞及皮损区浸润治疗:颈椎、胸椎、腰椎椎旁神经分别用浓度为0.40%、0.40%、0.80%利多卡因液5 ml,加维生素B12 0.25 mg、地塞米松0.5 mg;神经丛和神经分支阻滞采用浓度为1.00%利多卡因液,加维生素B12 0.50 mg、地塞米松2.0 mg,剂量随部位而定;局部浸润用0.25%的利多卡因40 ml.比较两组治疗前、整个疗程完成后3 d时及1个月复诊时NRS评分的变化以及Ⅰ、Ⅱ组治愈率、有效率及治疗次数的差异.结果Ⅰ组、Ⅱ组患者经神经阻滞治疗后NR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整个疗程结束后3 d时,Ⅰ组从治疗前(7.37±1.43)分下降为(0.92±0.40)分(t=27.30,P〈0.01),Ⅱ组由(7.16±1.41)分下降为(0.75±0.39)分(t=29.62,P〈0.01);Ⅰ组、Ⅱ组患者治愈率、有效率及治疗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后73例患者NRS评分均〈3分.结论 神经阻滞能有效控制带状疱疹早期疼痛,可有效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测定不同分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背向散射积分值及肾脏体积,进而探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对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价值。[方法]将临床确诊的56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血肌酐水平分为三组。Ⅰ组(早期DN)30例,男14例,女16例,Ⅱ组(临床期DN)16例,男7例,女9例,Ⅲ组(终末期DN)10例,男6例,女4例。正常对照组48例,男21例,女27例。二维超声测量肾脏长、宽、厚三个径线,计算肾脏体积。再测量肾实质及肾窦区IBS值,以二者之比为肾实质校正IBS值,肾实质校正IBS值×100%,即IBS%,所得结果与同年龄段正常对照组肾实质IBS%对比分析。[结果]①Ⅰ组肾实质IBS%平均值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Ⅱ组肾实质IBS%平均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③Ⅲ组肾实质IBS%平均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④Ⅰ组及Ⅱ组肾脏体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且Ⅰ组及Ⅱ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组肾脏体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缩小(P〈0.01)。[结论]将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与二维肾脏体积测量结合起来可以成为临床无痛创评价糖尿病肾病各期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浦明昇  董波  马颖琳  秦薇 《西部医学》2009,21(6):975-97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硬膜外阻滞局麻药初量用量,为临床麻醉提供依据。方法总结400例低位硬膜外阻滞,100例20~50岁患者为对照组即Ⅰ组,300例老年病例,按年龄段分为3组,每组100例,即Ⅱ组60~69岁,Ⅲ组70~79岁,Ⅳ组大于80岁。所有患者均选择腰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结果Ⅰ、Ⅱ、Ⅲ、Ⅳ4组患者硬膜外阻滞局麻药初量分别为:(16.8±3.3)ml、(13.8±2.8)m1、(11.3±3.0)ml和(8.5±2.3)ml。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局麻药初量较对照组及各年龄段之间均有差异。结论低住硬膜外阻滞,Ⅱ、Ⅲ、Ⅳ组老年患者初量分别为对照组的82%、67%和51%。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垂体后叶素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止血作用。方法:将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35例,腹腔镜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Ⅱ组35例,腹腔镜术中应用催产素;Ⅲ组32例,不用任何药物。观察三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术中出血量:Ⅰ组(65±35)ml比Ⅱ组(120±55)ml、Ⅲ组(140±65)ml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和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Ⅰ组(61±25)min比Ⅱ组(88±27)min、Ⅲ组(95±24)min短,有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和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止血作用明显,便于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时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及其亚群PGⅠ、PGⅡ的测定,探讨血清PGⅠ、PGⅡ及PGⅠ/PGⅡ(PGR)比值对胃癌早期诊断的关系。方法:运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30例胃癌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空腹血清PGⅠ、PGⅡ的含量及PGR值,并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患者组血清PGⅠ含量及PGⅠ/PGⅡ(PGR)比值(36.65±12.79ng/ml;3.16±0.7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0.16±13.24ng/ml;5.26±0.88),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监测血清PGⅠ及PGⅠ/PGⅡ(PGR)比值变化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望作为胃癌早期筛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质量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腰麻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08例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低质量浓度重相对密度组(Ⅰ组)、低质量浓度轻相对密度组(Ⅱ组)和高质量浓度重相对密度组(Ⅲ组),每组36例。3组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并给予同等剂量的腰麻液甲磺酸罗哌卡因8.94 mg。监测记录3组患者的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麻醉前和麻醉后5 min、15 min、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3组患者感觉阻滞效果优良率均达到100%;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达3分的例数分别为26、25、36,3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组间比较:注药后15 min 3组MAP分别为(114.86±13.65)、(113.56±16.54)、(75.21±15.65)mmHg;HR分别为(94.51±16.53)、(94.65±16.12)、(112.65±23.56)次·min-1,Ⅰ、Ⅱ组与Ⅲ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组内比较:Ⅰ、Ⅱ组与相应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注药前与注药15 min后MAP分别为(116.53±15.32)和(75.21±15.6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Ⅰ、Ⅱ组(P〈0.05)。结论:低质量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效果满意,副作用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溴吡斯的明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2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给予α-硫辛酸、溴吡斯的明联合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B超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超测定的膀胱残余尿量(40±8)ml较治疗前(205±11)ml有明显减少(t=6.677,P〈0.001);停药4周后B超测定的膀胱残余尿量(20±5)ml,较治疗前(205±11)ml有明显减少(t=7.033,P〈0.001)。结论:α-硫辛酸、溴吡斯的明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可以明显改善尿潴留,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纳洛酮对芬太尼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及副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全麻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术后行48h PCIA,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Ⅰ组(芬太尼组):芬太尼0.2μg·kg^-1·h^-1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50ml;Ⅱ组(芬太尼复合纳洛酮组):在Ⅰ组中加入纳洛酮0.05μg·kg^-1·h^-1记录术后PCIA治疗期间4、8、12、24、48h各时间点患者的镇痛和镇静评分、PCA有效按压次数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的VAS评分和PCA有效按压次数在术后48h内各时间点显著低,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Ⅱ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Ⅰ组(P〈0.05)。结论纳洛酮0.05bμg·kg^-1·h^-1可有效减少芬太尼PCIA的副作用,同时增强芬太尼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