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临床思维能力培训的认知情况,探讨临床思维能力培训的基本与必备条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2011至2013年在龙岩市3所三级医院实习的189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其临床思维能力培训的认知情况进行实习前、后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临床思维能力培训的认知、对临床思维基本条件和必备条件的认知,比较实习前后医学生的认知情况。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医学生实习前对临床思维能力培训的认知不足,仅16.93%(32/189)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实习后认为非常需要培训的学生比例提高到55.03%(104/189),无学生认为绝对不需要培训;实习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临床思维能力培训基本条件中“定期教学查房、临床教学讲座、医疗纠纷防范”几方面认知情况实习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必备条件中“医患沟通技巧、专科会诊查体、疑难病例讨论”几方面认知情况学生实习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对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有重要意义,实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当前医院在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训中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培训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医患关系、医患沟通能力的情况,并对开设医患沟通课程的必要性及传授方式进行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1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6.19%医学生对当前医患关系满意,见习过与没有见习过对当前医患&关系满意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能力,78.6%的医学生认为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是必须的,80.5%医学生认为应以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讲解<医患沟通>课程.结论:有必要增加在校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同时应改变以往教学方式,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传授,更快更好的提高在校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医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3年10月-2014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省3所医学院校5个年级共1 600例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淡路向性检验卡、医患认知及沟通知识状况问卷、人际沟通能力测评量表。分别调查医学生对医患关系认知与医学生沟通知识状况、评价医学生沟通能力得分、医学生内外向性格特征。根据医学生沟通能力得分,以得分达到总分的80%及以上者为绩优组,以得分低于总分的80%者为绩平组。分析影响医学生沟通能力现状的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 600份,回收1 460份,有效问卷1 381份,有效回收率为86.3%。1 381例医学生中,性格类型为外向型者455例(32.9%),中间型者598例(43.3%),内向型者328例(23.8%);认为医患关系会趋好者612例(44.3%),认为变化情况不一定者551例(39.9%),认为会趋坏者218例(15.8%)。医学生沟通能力平均得分为(115.9±20.1)分,沟通能力绩优组254例,平均得分为(142.7±10.0)分;绩平组1 127例,平均得分为(109.7±16.5)分。不同性别、年级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性格类型、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参加医患沟通课程以及不同医患关系态度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格类型、学生干部、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医患沟通课程、医患关系态度是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重要性象限图结果显示,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属于Ⅱ区,重要程度较高,但得分较低;性格类型和是否参加医患沟通课程属于Ⅳ区,重要程度和得分均较高,应继续维持。结论 医学生沟通能力整体水平较低,性格类型、是否为学生干部、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医患沟通课程和医患关系态度是影响医学生沟通能力的主要因素。可通过增强医学生自信心锻炼,增加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医学院校规范开设医患沟通课程等措施,促进医学生沟通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职业认知度的影响,分析成因并提出建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川北医学院800名在校医学生,内容涉及医患关系的认知、职业的认知以及当前医患关系对职业认知的影响3个方面,然后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布统计,并按α=0.05水准进行P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67.6%(536/793)的医学生认为当前医患关系对自己将来的求职观念产生影响。“当前医患关系”(x)和“医患矛盾对你未来的求职观念”(Y)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088,P=0.013。结论医患关系对医学生职业认知度的影响由医疗政策、学校教育及社会等共同作用形成,需要高校在相关教育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床位使用情况.方法 收集上海市中心城区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康健社区)、远郊的金山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工业区社区)城、郊两家中心住院患者的人口学及病房资料,同时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两家社区卫生中心某日住院患者的病种、平均住院天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住院目的、出院后的去向等情况进行现况调查.结果 康健社区住院患者共138例,工业区社区住院患者共77例,两中心住院患者≥60岁老人的比例分别为100.0%(138/138)、98.7%(76/77).康健社区住院患者前3位单病种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累计构成比86.9%(120/138);工业区社区住院患者前3位单病种分别为高血压、脑梗死、急慢性支气管炎(或肿瘤),累计构成比65.0%(50/77).康健社区、工业区社区两中心住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609.6、253.8 d(F=2 604.000,P=0.000),极严重功能障碍和严重功能障碍患者合计占比分别为84.0%(116/138)、32.5%(35/77)(x^2=80.911,P=0.000),不愿出院者比例分别为87.7% (121/138)、57.1% (44/77),两社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以老年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住院病种相对集中.城、郊社区住院患者的住院目的、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目前的医疗环境背景下,旨在了解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并对医患关系紧张原因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自制《临床医学生对职业现状与医患关系的认知调查》问卷,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黑龙江省某医科大学2014级临床7年制和临床5年制的527名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及紧张原因进行横断面调查。其中调查主要从医护人员层面、患者及家属层面、医院层面和社会层面对医患关系紧张原因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 93.7%的医学生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不和谐,不同性别(P=0.029)、首次接触临床年级不同(P=0.003)和职业认同感不同的医学生(P<0.001)对医患关系和谐程度存在认知差异。结论 医学生对目前的医患关系评价较差,可以尝试通过建立医患沟通相关课程、增强医学生沟通技巧、提高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等措施,为构建未来的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医患关系紧张对临床医学教学的影响,指出培养医患沟通技能在医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从临床见习教学、案例教学、“健康教育志愿者”活动以及同伴教育等培养途径,加强对医学生通技能的培养,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不同课程设置的临床医学生对社区导向医学教育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课程设置的临床专业医学生对社区导向医学教育的态度。方法选取我校199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学生(分别为甲班、乙班),甲班较系统地进行社区医学和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乙班仍接受传统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于毕业前夕采集两班学生有关社区导向医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等相关问题,比较其回答上存在的差异。结果甲班学生全部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导向医学教育,乙班仅有66.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甲、乙两班学生对社区导向医学教育的理由的回答主要在3个问题上不同,即:社区导向医学教育“是将全科医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了解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及现状”和“加强了对慢性病及心理疾病的认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推广社区导向医学教育有利于医学生掌握为社区服务的实用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汕头大学医学院不同生源医学生医德认知现状,寻找适宜的医德教育对策。方法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不同年级医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医德的认知情况。结果28.2%的城镇来源学生认为医患关系和谐或比较和谐,高于18.2%的农村来源学生(P=0.001或0.019);40.0%的农村来源学生认为医患关系很紧张,明显高于28.4%的城镇来源学生(P=0.001);33.0%的城镇来源学生认为目前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履行的“较好”,明显高于25.5%的农村来源学生(P=0.019);而13.1%的农村来源学生认为目前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履行的“不好”,明显高于8.1%的城镇来源学生(P=0.026);12.7%的农村来源学生认为目前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有待提高”,高于7.5%的城镇来源学生(P=0.019);12.2%的农村来源学生认为产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为“医护人员态度恶劣”,高于7.3%的城镇来源学生(P=0.028)。在“医疗实践的选择倾向”上,城镇来源学生比农村来源学生更符合医德规范要求。结论医学院校应当关注城乡生源医学生教育本身存在的差异,加强医德教育及对农村生源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医动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镇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和就医意向,为就医新格局的形成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3年6-8月,在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区、天河区及海珠区抽取居民650例。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结构式问卷对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一般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利用、满意度及需求情况,患小病时的就医意向。以其中问卷填写有效的614例为调查对象。结果 614例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为62.7%(385/614),不同性别、学历、月收入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和医保类型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中,53.0%(204/385)知晓所在社区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2%(120/385)知晓所在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全科医生;26.7%(103/385)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价为满意,63.6%(245/385)对社区医生评价为满意。38.3%(235/614)的居民在患小病时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不同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居民患小病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中,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常见病诊治、购买常用药品、定期体检、出诊、老/妇/幼保健、计生指导、康复治疗及急诊服务的比例分别为60.5%(233/385)、51.2%(197/385)、51.2%(197/385)、45.2%(174/385)、36.6%(141/385)、27.3%(105/385)、25.2%(97/385)、19.0%(73/385)。结论 广州市城镇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和患小病时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比例均较高,"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双导师制”的实施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5-6月对53名临床与社区导师和48名受训全科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双导师制”实施情况.结果 53名导师基本认同开展导师制的必要性,认为其非常有效和具有一定成效的临床导师、社区导师与住院医师分别占82.8%(24/29)、95.8% (23/24)和89.6%(43/48),主要体现在住院医师的临床、科研与沟通能力提高、顺利通过各项考核等方面.但对导师的责任及义务十分清楚的临床(13/29)与社区(11/24)导师均不足50%,93.1%(27/29)的临床导师和95.8%(23/24)的社区导师希望接受导师制相关培训课程.师生联系中均以导师主动占多数,临床导师为72.4%(21/29)、社区导师为75.0% (18/24);75.9% (22/29)的临床导师认为“住院医师不积极参与”是推行“双导师制”的主要障碍.导师对住院医师的指导内容主要集中在临床技能、科研方面及通过各项考核,指导方式主要为面谈、检查医疗文书质量和小讲课,仅有6.9%(2/29)的临床导师对住院医师进行门诊带教指导.83.3% (40/48)的受训全科住院医师认为“导师对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不明确”是推行“双导师制”的主要障碍.对于如何评价“双导师制”的成效,临床与社区导师均集中在住院医师考核成绩和住院医师评估两方面;对于目前使用的《导师/住院医师联系手册》,临床导师、社区导师和住院医师的评价均较低;87.5%(21/24)的社区导师认为“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是推行“双导师制”的主要障碍.结论 “双导师制”在师生中均得到广泛认可,定期进行导师培训与建立有效的导师考核、评估机制是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早期临床接触活动在改善医学生对当前医患关系认知方面的效果。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已参与早期临床接触活动的2010级(n=280)和未参与该活动的2011级(n=280)本科生中,各抽取14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用Microsoft Excel录入计算机,并用SPSS对2个年级的数据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应用焦点小组访谈法、深度访谈法对学生、带教教师、辅导员、从事医患关系研究的专家进行访谈,用主题分析法对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涉及的主要内容为:活动细节、活动参与度/兴趣、对医患关系总体认知、专业热爱度、择业观、活动对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方面的作用及对于活动的建议和意见。结果2010级收回有效问卷134份,2011级124份。2010级学生早期临床接触活动参与率为94.0%(126/134),2011级对该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占76.6%(95/124)。2010级学生在医患关系认知方面优于2011级(P=0.0192);早期临床接触活动对2个年级学生专业热爱度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2),对其择业观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访谈主题词聚类为“活动前准备不够充分”“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带教教师”“激发职业自豪感”。结论早期临床接触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医学生对当前医患关系的认知,但活动实施方法和相应政策方面尚存在不足,需要后期探究和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探索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随机抽取某高校506名年龄为16~22岁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青春期相关行为、性传播疾病、避孕、婚前性行为及妊娠等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发放调查问卷506份,收回有效问卷482份,平均年龄19.2&#177;2.3岁,能正确认识“遗精”、“自慰”、“性幻想”的分别占56.4%、43.1%、64.1%;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能正确回答的仅占65.2%;关于预防性病的手段,回答正确的仅占56.9%;能完整、正确回答安全套的使用相关问题的仅占11%,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2.0%和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对于婚前性行为态度,45.9%的学生认为不能接受,54.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或“很正常”,在城乡学生对比上,城乡学生持后者态度的比例分别为60.1%和4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问及“怀孕后会向谁寻求帮助”,47.5%的学生选择了“医生”,37.6%的学生选择了“朋友”,仅14.9%的学生选择“母亲”。在城乡学生对比上,50%的来自城市的学生选择向朋友求助,而59.2%的来自农村的学生选择了向医生求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低,性观念较开放,在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兼顾城乡学生特点的同伴教育和新媒体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某省县级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医患关系现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稳定,提高县级医院的服务质量.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资料来源,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随机采访法对某省13 所试点医院患者进行调查,用EpiData 3.0 和SPSS12.0 统计软件包分别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 调查的1539名患者中,门诊618人(40.2%),住院921人(59.8%); 医患关系整体评价均值水平为2.98分;患者认为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医患沟通、患者治疗期望值为影响县级医院医患关系最重要的四个因素.结论 试点医院的医患关系总体呈现比较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现象文化基础的视角出发,对当前医患关系存在的“主体撕裂”“价值撕裂”“行为撕裂”现象进行了客观描述和分析,并据此对中国式医患冲突做出初步判断,明确从医学文化视角看,当前医患关系虽已“撕裂”,还未“断裂”,尚可“医治”.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唯物辩证的思想为指导,对当前医患关系冲突现象进行了医学文化基础原因的深入分析,认为医学文化的社会基础要素、医学文化的自身基础要素的内在冲突是我国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文章明确提出了医学文化的4个社会基础要素和9个构成要素的理念,并且提出了解决医患冲突、重建医患关系的“5个和谐”之道,以弥合医患裂痕,实现医患和谐.  相似文献   

16.
马琳琳  陆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6):1993-1997
目的 了解同济大学大四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意愿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以同济大学的全体大四临床医学生(排除13例外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117例。于2016年11—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17例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全科医学概论》前后对全科医学的了解程度及收获,毕业后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意愿,吸引学生选择全科医学的原因及排斥选择全科医学的原因。共发放问卷117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0%。结果 117例学生学习《全科医学概论》前后对全科医学的了解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7例学生学习《全科医学概论》后最大的收获为了解全科与专科区别、了解全科基本理论、改变择业方向者分别占65.0%(76/117)、33.3%(39/117)、1.7%(2/117);在学习《全科医学概论》的过程中,对社区参观、全科思维、慢性病管理感兴趣者分别占48.7%(57/117)、37.6%(44/117)、13.7%(16/117)。117例学生毕业后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意愿为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愿意、非常不愿意者分别占2.6%(3/117)、15.4%(18/117)、55.5%(65/117)、26.5%(31/117)。不同性别、户口、第一志愿是否为医学、父母最高文化程度的学生毕业后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吸引其选择全科医学的原因排在前3位的是工作压力小(91.5%,107/117)、医患关系和谐(90.6%,106/117)、性价比高(74.4%,87/117);毕业后排斥选择全科医学的原因排在前3位的是薪资较低(92.3%,108/117)、社区硬件水平欠佳(90.6%,106/117)、认为全科全而不精(87.2%、102/117)。结论 学习《全科医学概论》后,学生对全科医学的了解程度增加,收获较多。非常愿意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比例过低,且多数学生对全科医生和全科工作存在认识误区。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全科医学的宣传力度,强调在医学生本科阶段完善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医教协同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保健质量的关键。沟通能力是全科医生必备核心能力之一,尽管我国开展了全科医生沟通技能培训,但效果不佳。研究显示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可快速满足临床需要,显著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探讨在医教协同背景下,全科医生沟通技能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0月选取“华西医院-社区”医教协同体下承担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社区基地为调查地点,以其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2家的全部全科医生104名为调查对象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全科医生基本情况、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既往参加沟通技能培训、沟通技能培训需求和参与意愿、医患沟通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全科医生沟通技能培训需求内容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95.2%(99/104)的全科医生认为医患沟通重要和非常重要,66.3%(69/104)的全科医生既往参加过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在既往培训中接受过建立关系培训的人占比最多,为82.6%(57/69),接受过表达同理心培训的人占比最少,为29.0%(20/69)。全科医生均对沟通技能培训有需求,在培训需求方面共同决策需求占比最高,为71.8%(61/85);采集病史需求占比最低,为16.4%(17/10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培训需求内容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培训经历、沟通能力和医患关系满意度的影响(P<0.05)。基于全科医生视角影响医患沟通的医方因素中排名第一是“工作任务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其次是“缺乏沟通技巧,不会和患者有效沟通”。结论 医教协同背景下全科医生对医患沟通重视,培训需求率高,参与意愿强烈。既往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存在差异,持续动态评估培训需求是保证全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体化医学理念在胃癌课程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8级本科学员共100人随机分为实验班(50人)和对照班(50人)。实验班在胃癌临床教学中引入个体化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实施个体化医学教学;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和答题考核评估教学效果,结果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人(88%)对新的教学方式有浓厚兴趣,91人(91%)认为新教学方式更好。课程效果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班50人中,44人(88%)认为新教学方式能增加探索临床问题的兴趣、43人(86%)认为能优化胃癌疾病诊治流程、40人(80%)认为能增强医患沟通、42人(84%)认为能拓宽诊治思路、45人(90%)认为能增强医学哲学辩证思维能力,相对于对照班学生评价自身所受教学方式在各调查项目上的选择情况[24人(48%)、23人(46%)、26人(52%)、25人(50%)、26人(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考核平均成绩为(86.26&#177;5.72)分,相比对照班的(77.00&#177;6.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胃癌教学中贯彻个体化医学理念,体现了个体化医学发展的要求,对于临床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医患关系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解医患关系现状和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75名住院患者及其45名家属作为调查对象,将120名调查对象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60人(医患关系困惑者),对照组60人(无医患关系困惑者),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被调查对象对医护工作的基本评价,以及两组成员之间的主要差异。结果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初步掌握了被调查者对医护工作的基本评价和需求,为今后改善医患关系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结论应当注意维护医务工作者“白衣天使”的崇高形象;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改善医患矛盾,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促进医疗卫生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饶昕  景秀京  李兰 《西部医学》2014,(8):1103-1104
目的 探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途径,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成都市某城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7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及业务情况、医疗服务、培训和教学条件等.结果 该城区76.5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9万,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总职工627人,其中招聘职工超过一半(55.66%),取得执业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78.63%,高级职称的不足5%(4.63%),本科以下学历尚有67.4%,学历和职称水平有待提升.全科师资不足(26.42%)、全科培训模式需要完善(43.17%)是当前全科医生培训最突出的现存实际问题.结论 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成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稳定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队伍,需在全科师资的培养、社区医生职称和学历的提升途径、全科医学社区培训基地的建设、与大型教学医院的合作建立、基层医疗配套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