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Stargardt病及眼底黄色斑点症(fundus flavimaculatus,FF)的临床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ein angiography,FFA)特征。方法回顾分析65例Stargarclt病及FF患者130只眼的眼底和FFA检查资料。结果 Stargardt病及FF患者59.0%的患眼视力在0.1以下;90.8%的患眼检眼镜检查可见黄斑区呈“金箔样”反光,其中67.8%的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呈椭圆型萎缩,萎缩灶范围在1~2个视盘直径(disc diameter,DD)之间,FFA检查黄斑区均表现为横椭圆形强透见荧光,其中52.3%的患眼合并有暗脉络膜背景荧光;23.1%的患眼同时有黄斑及后极部的黄色斑点,FFA检查表现为斑驳状荧光。结论 stargardt病及FIF的临床特征为低视力、黄斑“金箔样”反光,FFA表现为黄斑区横椭圆形透见荧光及斑驳状荧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argardt病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视觉电生理检查的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5例(68只眼)Stargardt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视觉电生理检查(EOG、FERG、PVEP)。结果:(1)Stargardt病患者中视力低于0.1者54只眼;0.2-0.4者10只眼;0.5-0.9者4只眼。(2)64只眼眼底黄斑区均有1.5-3.2PD大小的横椭圆形萎缩性病灶,呈金属样或银箔样发光;56只眼眼底有黄色斑点。(3)FFA检查:64只眼黄斑病变为强透见荧光,典型者呈“牛眼”状;合并黄色斑点病变者多数为透见荧光,少数为遮蔽荧光;60只眼呈现脉络膜湮没征。所有病例均未见荧光素渗漏。(4)EOG:58只眼表现为光峰电位降低或Arden比降低;FERG:大部分患眼有不同程度的ERG波形异常,表现为ERGa,b波幅轻度、中度降低;PVEP:46只眼P100波幅降低和峰时延迟,18只眼为熄灭型。结论:(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对Stargardt病的诊断提供充分证据,尤其对此病的早期诊断优于其他方法。(2)视觉电生理检查对Stargardt病的诊断、病程演进及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眼挫伤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临床表现。方法对68例(78眼)眼球挫伤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结果视网膜震荡43眼中33眼FFA表现为视网膜动脉静脉稍迂曲、黄斑区点状透见荧光。10眼FFA表现为低荧光,无荧光渗漏。视网膜出血8眼FFA表现出血区荧光遮蔽。脉络膜裂伤9眼FFA表现为血管下方弧形弱荧光、造影晚期呈高荧光。黄斑孔6眼:其中板层孔4眼,FFA未见异常荧光;全层孔2眼FFA显示为黄斑区圆形透见荧光。视神经挫伤12眼FFA表现视盘毛细血管扩张及渗漏,晚期呈强荧光;其中1眼视盘灌注时间晚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灌注。结论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眼球挫伤后损伤部位和程度,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应作为眼球挫伤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Stargardts病(STGD)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在荧光素造影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变化.方法 对65例(130眼)STGD患者行常规眼科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 FFA检查:所有病例黄斑部呈现斑点状透见荧光,部分带有斑点状遮蔽荧光.44眼呈现典型的"牛眼征",4眼黄斑萎缩区显露脉络膜的粗大血管,56眼黄斑区以外散在点状透见荧光,116眼呈暗脉络膜征,22眼视盘高荧光,6眼视盘分支静脉充盈迟缓,1眼可见小血管着染伴渗漏.结论 根据STGD患者出现的FFA异常变化,可以初步了解其所处的病变程度,提示FFA是一种诊断STGD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左眼球转移性绒毛膜上皮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23例(46眼)Stargardt病及黄色斑点状眼底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所见.其中单纯黄斑变性16例,中心凹周围有斑点的黄斑变性5例,黄斑变性伴后极部弥散性黄色斑点1例,无黄斑变性的后极部弥散斑点1例.黄斑变性区表现为密集点状透见荧光,夹杂点状遮蔽荧光.大多数黄色斑点呈透见荧光,少数呈遮蔽荧光.4例显示脉络膜湮没征象.所有病例均未见荧光素渗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3,9:93-94)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Stargardt病中眼底自发荧光(FAF)的临床特征,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观察相应的视网膜微结构改变,进一步探讨两者联合应用在Stargardt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应用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德国Heidelberg公司)对Stargardt病患者9例18眼进行蓝光自发荧光(BL-FAF,激发光488nm,滤光片>500nm)、Spectralis OCT检查、眼底照相、mfERG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其中7例同时接受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 分析Stargardt病FAF分布特征及Spectralis OCT所示视网膜微结构的对应改变。

结果:黄斑部椭圆形病变区域呈现BL-FAF均为低荧光,活动期病例可见边缘厚薄不一的强荧光。OCT显示病变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RPE)和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s,PR)萎缩,神经上皮层菲薄。 FFA早期可出现散在的点状透见荧光,晚期黄斑部出现与萎缩灶大小相符的牛眼状透见荧光; 病变晚期 ICGA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个别病例可见新生血管。

结论:眼底自发荧光联合Spectralis OCT及mf-ERG是诊断Stargardt病十分有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其特征性改变提示病变存在RPE及PR 的共同退化,同时也揭示脂褐素这种荧光性物质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Star-gardt病.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北医大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21例(42只眼)Stargardt病的SD-OCT和FFA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Stargardt病双眼病变对称,不同病变时期FFA和SD-OCT表现不同的特征.早期:眼底黄斑区污秽,色素紊乱,少量黄色斑点;FFA呈横椭圆形斑驳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反射信号减弱或缺失,其余各层基本正常.中期:眼底黄斑区横椭圆形轻度萎缩灶,周围黄色斑点;FFA呈横椭圆形斑驳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外核层反射信号缺失,外丛状层塌陷,视网膜变薄;晚期:眼底黄斑区金箔样反光,横椭圆形萎缩灶,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周围大量黄色斑点;FFA呈“靶环”状透见荧光,周围斑点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外核层、外丛状层反射信号缺失,RPE层反射信号条带明显变薄,脉络膜反射信号明显增强,黄斑全层萎缩.结论 SD-OCT联合FFA可以明确诊断Star-gardt病,SD-OCT有助于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特发性眼底血管样条纹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3例(26眼)特发性眼底血管样条纹患者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表现。结果11眼视力≤0.3,占42.31%。26眼眼底后极部均可见类似血管样的放射状条纹,5眼为斑驳状外观,占19.23%;17眼条纹通过黄斑,占65.38%;1眼(3.8%)合并眼外伤致多发性脉络膜破裂出血。FFA显示26眼血管样条纹均表现为透见荧光,11眼黄斑区可见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影,其亮度逐渐增强,后期有明显的荧光素渗漏。黄斑区OCT检查发现11眼有CNV表现。Ⅰ型CNV(生长于RPE光带下):表现为在隆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光带下有不均匀的中或高反射带;混合型CNV:表现为CNV侵入RPE光带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空间,RPE光带中断,呈现边界不清的高反射组织。结论眼底、FFA及OCT典型表现的综合分析有助于特发性眼底血管样条纹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眼底血管样条纹(angioid streaks,AS)的临床特征与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表现,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方法:分析13例26眼血管样条纹患者的临床表现,全身状况及眼底荧光造影表现。结果:有11眼视力≤0.3(42%);眼底表现:26眼后极部均可见类似血管样的放射状条纹,5眼(19%)斑驳状(桔皮状)外观,15眼(58%)条纹通过黄斑,10眼(38%)可见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硬性渗出及新生血管膜,1眼(4%)合并眼外伤致多发性脉络膜破裂出血。FFA:26眼血管样条纹均表现为透见荧光,11眼黄斑在造影早期见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影,其亮度逐渐增强,后期渗漏明显。结论:眼底血管样条纹患者的眼底及FFA表现典型,FFA结果有助于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6例112眼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 49例98眼FFA显示活动性病变:后极部及黄斑区有视网膜下散在的多发的荧光素渗漏点,不断增大、融合,形成多囊状的视网膜下液体积存区。7例14眼陈旧性病变呈不同程度的透见荧光。结论 FFA对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S)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对10例(20只眼)VKHS患者做了详细的眼部检查,并行眼底彩色照相和FFA检查。结果10例(20只眼)VIOLS患者中,急性期患者FFA:造影早期所有患者双眼后极部均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水平的多发性细小点状荧光素渗漏,如墨渍样扩散并彼此融合,晚期呈大小不一多湖或单湖样高荧光,视盘荧光素着色。恢复期患者FFA:呈现斑驳状态,后极部弥慢性色素脱失,透见脉络膜荧光,显露脉络膜大血管,色素斑处荧光被遮蔽。结论VKHS具有选择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特点,FFA的特征性表现对该病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OCT与FFA/ICGA研究Stargardt病黄斑区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探讨OCT与FFA/ICGA在该病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7例(14只眼)Stargardt病患者进行FFA/ICGA检查,利用OCT观察黄斑部结构改变,测量黄斑中心凹的厚度、黄斑容积及黄斑6mm平均容积,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targardt病患眼视力低下,OCT观察Stargardt病患者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结构紊乱、变薄。中心凹厚度、黄斑容积及黄斑6mm平均容积与正常人有显著性差异。FFA表现为横椭圆形强透见荧光,部分合并有暗脉络膜背景荧光。ICGA则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不同程度萎缩。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容积与矫正视力成正相关。结论OCT与FFA/ICGA均可观察Stargardt病患者黄斑区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测患者的视网膜功能变化、对Stargardt病的诊断与病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眼底特征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129眼DR合并RVO患者的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DR合并RVO的患者118例中,双眼同时发病有11例22眼,其余皆为单眼,其中66眼表现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占51.2%,58眼表现为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占45.0%,其它分支静脉阻塞有5眼,占3.9%。FFA表现为:静脉阻塞区视网膜有大量神经纤维层出血,相应黄斑区荧光渗漏,掩盖了此眼DR的改变,对侧眼均可见DR不同级别的改变。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表现复杂,应与单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甄别。  相似文献   

14.
Stargardt病的FFA和ICGA同步造影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Stargardt病在同步进行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荧光表现。方法:使用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y,HRA),对7例14眼典型的Stargardt病患者进行FFA和ICGA同步造影检查,对所摄取的同步图像进行同期对比分析。结果:14只眼的FFA检查均表现出明显的脉络膜湮没征(choroidal silence sign or dark choroid),ICGA则能显现脉络膜血管,但有10只眼的脉络膜血管影像比正常的暗。黄斑部病变在FFA检查中,14只眼均表现为典型的横椭圆形强烈的透见荧光,而在ICGA检查中,早期14只上均表现出比周期更强的脉络膜血管荧光,晚期(>20分钟)有8只眼发现围绕黄斑病灶有一环形的弱荧光晕,8只眼除黄斑病灶外还伴有黄色斑点,在FFA检查中,黄色斑点大部分表现为高荧光斑,而在ICGA检查中则在大部分表现为低荧光斑,偶而有散在的高荧光点。结论:FFA和ICGA同步造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同一病变部位,在同一时刻,不同造影的不同荧光表现,其联合应用可以加深对Stargardt病病理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的临床特征及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12例PCV患者12只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其5例5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资料。 结果 12只眼均可见深层和(或)浅层出血,黄色脂质渗出。其中6只眼病变处见橘红色病灶,2只眼伴视网膜前出血。FFA检查,静脉期6只眼橘红色病灶内点状荧光,4只眼病变处可见脉络膜血管网。晚期均见息肉状强荧光点荧光素渗漏,2只视网膜前出血眼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ICGA检查,12只眼晚期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4只眼显示明显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4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窿状隆起,1只眼无改变。 结论 PCV眼底多见黄斑区出血性和(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黄色脂质渗出。FFA及ICGA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膨大息肉状扩张灶。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10-312)  相似文献   

16.
Stargardt病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荧光素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Stragardt病的临床表现及吲哚青绿血管造(indocyanine freen angiography,ICGA)在该病研究中的价值。 方法 对25例Stragardt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ICGA检查。 结果 Stargardt病患者90.0%的视力在0.1以下,眼底均有萎缩性黄斑病变,多为青灰色横椭圆形,横径为0.3-3.2PD。84.0%的眼底有黄色斑点。FFA检查全部黄斑部病变均为强透见荧光,典型者呈“牛眼”状,91.7%的眼底呈现暗脉络膜背景荧光。ICGA早期,黄斑部可见弱荧光区,以后显露不同层次的脉络膜血管形态;眼底黄色斑点为弱荧光。 结论 ICGA与FFA结合使用对Stragardt病的临床特征与病理机制研究有帮助。(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72-7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眼底血管样条纹(angioidstreaks,AS)的临床特征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fundus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表现.方法 对7例(14只眼)血管样条纹患者行眼科常规检查,眼底照相.其中6例(12只眼)患者行FFA及ICG检查.结果 眼底表现:14只眼眼底见视盘周围血管样放射状条纹,7只眼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黄白色硬性渗出,大小不一的灰黄色病灶(50.00%),3只眼见黄斑区萎缩瘢痕灶(21.43%);FFA表现:血管样条纹10眼表现为透见荧光(83.33%),2只眼表现为中央低荧光,两侧高荧光(16.67%),7只眼在黄斑区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强荧光(58.33%),3只眼黄斑区萎缩瘢痕灶晚期荧光着染(25.00%);ICG表现:12只眼血管样条纹表现为早期不显影,中期呈强荧光,7只眼CNV表现为强荧光,3只眼黄斑区萎缩瘢痕灶中2只眼见边界不清斑状CNV.结论 眼底血管样条纹患者的眼底较典型,FFA及ICG能进一步明确诊断,对疾病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脉络膜破裂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的临床特征、分型及眼底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17只眼)外伤性脉络膜破裂患者临床资料。17例(17只眼)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8只眼同时行脉络膜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FFA检查,17只眼中9只眼FFA早期病损部位呈条状或弯月形透见荧光或弱荧光,晚期呈现强、弱荧光或着染,或由于出血遮蔽难以显示破裂部位、大小及形态。ICGA检查,5只眼视网膜出血不多,早期表现为破裂灶周围脉络膜充盈缺损,破裂处可见脉络膜毛细血管断裂,大血管连续性良好,或者大血管亦断裂,晚期可清晰显示脉络膜破裂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多少。3只眼合并浓厚的出血,造影早期亦看不到明显改变,晚期则可见破裂灶。结论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如果合并眼底出血时,ICGA检查优于FFA,并可以根据ICGA检查将其分为脉络膜全层破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玻璃膜一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CBRC)断裂。  相似文献   

19.
刘新 《临床眼科杂志》2009,17(5):448-450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眼底特征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眼科45例(48只眼)DR合并RVO的患者的眼底图像及FFA特征。结果45例DR合并RVO的患者中,双眼同时发病3例,其余为单眼。其中中央静脉阻塞最多,31只眼(64.6%);其次为颞上分支静脉阻塞,8只眼(16.7%);其它分支静脉阻塞9只眼。FFA表现为:静脉阻塞区视网膜有大量神经纤维层出血遮蔽荧光,静脉迂曲扩张和管壁渗漏,相应黄斑区荧光渗漏,掩盖了患眼DR的改变,对侧眼见DR不同级别的改变。结论糖尿病并发RVO是又一特殊体征,也是严重损害视力的因素之一,应与单发的DR或RVO相鉴别,并应长期定时对眼底进行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多模式影像技术在Stargardt病不同病变阶段的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 对云南大学附属医院2016 年5 月至2019 年8 月确诊的28 例( 56 眼) Stargardt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 自发荧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炫彩眼底成像、 血流成像OCT( OCTA) 等多模式检查, 总结各类影像检查在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 结果: 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 随病变进 展黄斑区的萎缩病变逐渐扩大, 伴后极部眼底色泽改变。炫彩成像通过多波长的组合, 可用更好的 对比度和层次感显示出萎缩的细胞和范围。眼底自发荧光通过自发荧光的高低变化提示视网膜色 素上皮( RPE) 的受损情况, 同时能清楚直观地显示黄斑区萎缩病灶的大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 Stargardt病中的观察可直接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脉络膜血管的损伤程度。 随着Stargardt病的发展, 黄斑区RPE层萎缩范围扩大, 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继发进行性萎缩。 OCT提供了断层眼底的影 像信息, 随病变进展, 中心凹周围神经上皮层变薄, 光感受器不同程度萎缩、 消失, RPE层不同程 度萎缩, 反光减弱, 脉络膜层毛细血管萎缩, 从层次深度和范围的广度都体现了病变的发展。 OCTA 中本研究观察到随着病变的进展, 各层次血管密度呈减少趋势。扫描视网膜深层血管时, 透见了 下方的脉络膜血管, 随着萎缩加重, 透见的脉络膜血管的范围扩大。 结论: 不同的眼科影像技术在 Stargardt病的不同阶段表现有各自特点和优势, 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多角度的追踪随访、 病情评估 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