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脑电图特征。方法总结在该院小儿科住院的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的癫痫发生率、临床类型、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CT)、脑电图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抗癫痫治疗效果。结果 139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32例合并癫痫,占23.0%;常见的癫痫类型为强直—阵挛发作12例(37.5%)和部分性发作6例(18.8%);癫痫多发生于痉挛性脑性瘫痪(68.8%);25例(78.1%)癫痫首发于1岁前;合并癫痫患儿的头颅影像异常及脑电图异常分别为30例(93.8%)和27例(84.4%),而未合并癫痫患者分别为75例(81.5%)和20例(35.7%),脑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合并癫痫患儿常见的头颅异常为脑发育不良11例(36.7%)、脑积水6例(20.0%),余为脑萎缩、缺氧缺血性脑病样改变等13例(43.3%);脑电图异常中局灶性和弥漫性异常所占比例为48.2%和51.9%;81.2%的癫痫患儿需要2种及2种以上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结论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痫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学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性异常为主;脑性瘫痪儿童的癫痫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脑电图特征.方法 总结在该院小儿科住院的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的癫痫发生率、临床类型、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CT)、脑电图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抗癫痫治疗效果.结果 139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32例合并癫痫,占23.0%;常见的癫痫类型为强直-阵挛发作12例(37.5%)和部分性发作6例(18.8%);癫痫多发生于痉挛性脑性瘫痪(68.8%);25例(78.1%)癫痫首发于1岁前;合并癫痫患儿的头颅影像异常及脑电图异常分别为30例(93.8%)和27例(84.4%),而未合并癫痫患者分别为75例(81.5%)和20例(35.7%),脑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合并癫痫患儿常见的头颅异常为脑发育不良11例(36.7%)、脑积水6例(20.0%),余为脑萎缩、缺氧缺血性脑病样改变等13例(43.3%);脑电图异常中局灶性和弥漫性异常所占比例为48.2%和51.9%;81.2%的癫痫患儿需要2种及2种以上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结论 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痫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学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性异常为主;脑性瘫痪儿童的癫痫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先天代谢缺陷病合并癫痫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诊治对策。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新乡医学院确诊的52例先天代谢性缺陷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儿合并癫痫发作,占总数的61.5%,其中以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癫痫最多,占合并癫痫患者总数的40.6%(13/32),惊厥发作形式以多种形式为主。32例合并癫痫患者脑电图异常27例;正常5例;20例无癫痫患儿脑电图正常18例,异常2例。结论先天代谢性缺陷是导致小儿癫痫的重要病因之一,其并发癫痫惊厥发病早,病种多,一般脑电图检查可作出确诊。建议除结合患儿病因、病种、患儿发育情况等给予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15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未实施不规则抗体检测,观察组患者在输血前实施不规则抗体检测,并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输血前筛检。分析观察组患者的不规则抗体占比,比较观察组患者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输血前实施不规则抗体检测,常见的不规则抗体类型包括抗-E抗体、抗-e抗体、抗-C抗体、抗-c抗体、抗-D抗体,其中抗-C抗体患者1例、占比为1.33%(1/75),抗-e抗体患者2例、占比为2.67%(2/75),抗-E抗体患者4例、占比为5.33%(4/75),抗-c抗体患者2例、占比为2.67%(2/75),抗-D抗体患者3例、占比为4.00%(3/75)。观察组患者中共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12例,女性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女性有妊娠史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无妊娠史患者,输血>2次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输血2次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前实施不规则抗体检测,有助于提高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癫痫的病因以及辅助应用西比灵在抗癫痫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7 8例老年癫痫的患者一方面分析其病因:另一方面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西比灵,随访1年观察疗效.结果(1)78例病人中有明确病因的为55例(70.5%),脑血管病最多,占27例,病因不明确者23例(19.5%);(2)脑肿瘤、外伤,脑萎缩,代谢、电解质紊乱,中毒等也可导致老年癫痫;(3)辅助应用西比灵可明显增加效率(48.8%)和总有效率(88.4%),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癫痫大多病因明确且以脑血管病最多.西比灵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癫痫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显效52例(69.33%),有效20例(26.67%),无效3例(4.00%),总有效率为96.00%。结论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坚持应用抗癫痫药物,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发作性疾病患者进行VEEG检测,并与普通脑电图(REEG)进行比较分析。结果:REEG监测正常28例(71.8%),异常11例(28.2%),其中痫样放电8例(20.5%),临床发作1例(2.5%)。而VEEG监测正常11例(28.2%),异常28例(71.8%),其中痫样放电24例(61.5%),临床发作10例(33.3%)。结论:VEEG对癫痫发作及非癫痫发作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423-425
目的分析和总结老年性癫痫患者临床特征,脑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60岁后发病的老年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脑电图及神经影像学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复杂部分性发作是最常见的发作类型。48例为症状性癫痫,12例为隐源性癫痫。脑血管病,脑肿瘤,代谢中毒性疾病,颅内感染,脑外伤等是最常见病因。脑电图异常以局灶性慢波最为常见。50例随防患者中,40例控制良好。结论老年人群是癫痫的高发人群。正确认识临床特征和脑电图特点是诊断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边越 《哈尔滨医药》2010,30(3):7-7,10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继发癫痫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其102例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中脑电图异常94例(占92%)。其中脑出血26例均为异常脑电图。病灶位于皮质区占74%(19/26)脑梗塞76例,正常范围脑电图8例,异常脑电图68例,病灶位于皮质区占69.7%(53/76)。在102例患者中失神性发作5例,局限性发作继发大发作12例,癫痫持续状态2例,脑电图的异常率为100%。强直阵挛性发作68例,脑电图异常率94%(63/68)。局限性发作12例,脑电图异常率83%(10/12)。精神运动性发作3例,脑电图异常率66%(2/3)。结论脑血管病是继发癫痫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病率高,脑电图阳性率高。脑皮质病灶明显多于深部病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药品导致的药疹进行归类并采取药学服务对策。方法统计75例药疹患者的一般情况、致敏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和疾病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 75例药疹患者,男30例,女45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28.4岁;药疹的疹型分为猩红热样型(13.33%)、麻疹样型(52.00%)、荨麻疹样型(28.00%)、固定型(2.67%)、多形红斑型(2.67%)、剥脱性皮炎型(1.33%);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菌药(70.67%)、解热镇痛抗炎药(14.67%)、中成药(6.67%)、生物制品(5.33%)、抗痛风药(1.33%)、心血管系统药(1.33%)。结论抗菌药是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别嘌醇片是重症药疹的致敏药。必须做好药品不良反应及治疗药疹药品的药学服务,保障患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手术切除脑软化灶治疗顽固性癫痫36例。36例头颅 CT 扫描均确诊为“脑软化灶”,脑电图检查均为异常,全部病例经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结果,近愈:癫痫发作完全控制1年以上21例(58.3%);显效:癫痫发作减少70%以上10例(27.7%);好转:癫痫发作减少50%左右3例(8.3%);无变化:癫痫发作基本同术前2例(5.5%)。复查脑电图,20例恢复正常,12例基本正常,3例中度异常,1例轻度异常。手术并发症9例,无死亡。本文对脑软化灶切除术治疗癫痫的理论、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术中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儿童继发性癫痫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24例继发性癫痫患儿,术中通过皮层脑电图定位癫痫灶,显微手术切除原发病变后,再根据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病灶部位及皮层脑电图监测所提示的异常脑电图波释放决定是否进行致痫灶切除、扩大致痫灶切除、皮层热灼术、前颞叶切除术、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及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术后规范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124例患儿切除病变前皮层脑电图均可记录到癫痫波,原发病变切除后即时皮层脑电图监测病变周围可记录到异常癫痫波112例,检出率为90.32%。其中38例致痫波发放区域位于非功能区者该范围内皮层予以完全切除,术后即时皮层脑电图提示癫痫波消失;74例位于或毗邻重要功能区者,采用低功率热灼该处皮层后,69例癫痫波消失,5例患者经联合胼胝体前部切开和(或)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后即时皮层脑电图监测效果满意。术后随访18个月至6年,按Engle标准评定疗效:Ⅰ级87例(68.50%),Ⅱ级30例(24.19%),Ⅲ级5例(4.03%),Ⅳ级2例(1.61%);手术总有效率为94.35%。89例患者停止服用抗癫痫药物满1年且无癫痫发作;24例患者低剂量维持;11例患者停药后癫痫复发再次服用初始量,发作频率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皮层脑电图监测下,不同术式应用可明显提高儿童继发性癫痫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视频脑电图鉴别与诊断315例拟诊癫痫的疗效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在癫痫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30例癫痫患者及85例可疑癫痫患者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并进行分析。结果癫痫组V-EEG痫性放电173例(75.2%),监测到临床发作26例,其中癫痫发作2l例,非癫痫发作5例;可疑癫痫组V-EEG痫性放电18例(21.2%),监测到临床发作11例,其中癫痫发作2例,非癫痫发作9例。191例痫性放电的患者中159例(83.2%)明确了癫痫发作的类型,25例的发作类型为重新确认,58例(30.4%)明确了癫痫综合征的诊断。结论视频脑电图监测在鉴别癫痫性发作、确定癫痫发作类型、评价脑电临床关系方面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小儿癫痫的临床特点,并与其脑电图变化进行分析。方法以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脑电图室检测的癫痫患儿3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改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2例患儿中出现脑电图异常患儿28例,异常率为87.5%,无明显病因较多见,各年龄阶段的脑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异常脑电图中以基本节律改变的慢波增多最为多见,暴发性抑制多见于低龄患儿,其余各种异常脑电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多发于婴幼儿,了解该病的临床特征与脑电图的变化,利于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睡眠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监测在小儿癫痫(epilepsy, EP)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南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的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小儿癫痫的患儿5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睡眠EEG监测下癫痫样放电阳性率、出现部位及与睡眠时相的关系。结果 56例患儿中36例(64%)曾行常规清醒EEG监测结果正常, 结果异常20例(36%);56例患儿睡眠EEG正常9例(16%), 异常47例(84%);2种状态下EEG监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8, P < 0.001)。47例异常EEG中阵发性异常即癫痫样放电44例, 非特异性异常3例;44例描记到癫痫样放电的患儿中, 清醒期即出现癫痫样放电的5例(11%), 思睡期出现11例(25%), 浅睡期出现28例(64%)。EEG癫痫放电出现部位:44例中癫痫样放电以中央颞区为主9例(21%), 颞区为主8例(18%), 以顶枕区为主1例(2%), 额区为主5例(11%), 额颞区为主6例(14%), 广泛性放电14例(32%), 广泛性高度失律1例(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4小时脑电图(AEEG)监测在老年癫痫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4例老年癫痫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脑电图(EEG)及AEEG监测,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监测结果。结果84例患者AEEG监测总异常率为70.2%,明显高于EEG监测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4小时脑电图可以提高老年癫痫患者的异常检出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沈梅 《中国实用医药》2020,(10):152-15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72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癫痫发作时间的不同分为早发型癫痫组(即时~14 d,30例)和晚发型癫痫组(14 d^36个月,4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脑部卒中类型、发作类型、发作期间脑电图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发作类型、脑部卒中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脑电图(VEEG)的异常波、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分别为94.4%、59.3%,均高于常规脑电图(REEG)的73.1%、23.1%,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发型癫痫患者REEG的异常波和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分别为66.7%、8.3%,晚发型癫痫患者分别为78.6%、35.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癫痫患者VEEG的异常波和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分别为88.9%、61.1%,晚发型癫痫组患者分别为97.2%、5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癫痫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7%高于晚发型癫痫组的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后,早发型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晚发型癫痫患者,应积极给予药物治疗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8.
卢洁  张明  王春芝  丁勇明 《江西医药》2003,38(6):391-393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对发作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发作性疾病患者进行VEEG监测,并与普通脑电图(REE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REEG正常47例(75.8%),异常15例(24.2%),其中痫样放电13例(21.0%),临床发作1例(1.6%)。而VEEG监测正常20例(32.3%),异常42例(67.7%),其中痫样放电38例(61.3%),监测到临床发作22例(35.5%)。最终诊断癫痫性发作38例,非癫痫性发作24例。结论:VEEG监测对癫痫发作及非癫痫发作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75例无精神症状的病毒性脑炎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其精神症状以混合型多见(79%),伴随的躯体症状体征出现率低(33%~4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误诊率高于对照组(32.2%vs15.8%,P<0.005),实验室检查中脑电图较脑脊液、CT、MR阳性率高。75例患者经抗病毒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后,除2例死亡,4例自动出院外,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对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如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中耳炎、口唇疱疹等病史,应动态观察病人有无意识障碍、智能减退,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脑电图是否有异常变化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以治疗脑炎为主的同时辅以少量短期的抗精神病药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偏头痛的脑电图及临床特点,与头痛性癫痫的鉴别及脑电图在小儿偏头痛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98例患者的脑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98例仅中29例(29%)脑电图显示异常,其中22例为基本节律慢化,3例阵发高幅θ节律,2例α波前移,2例左右恒定性失对称。结论:小儿偏头痛的脑电图,均表现为非特异性异常,为可逆性的脑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