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分析102例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情况,分早期组(发病后24h内手术22例)、中期组(发病后24~48h手术60例)、延期组(发病48h后手术20例)。结果早期组无肠管坏死,住院时间平均9d;中期组局部肠管坏死10例占19.6%,平均住院时间10.5d;延期组肠管坏死9例占45%,住院期间复发再手术2例占9.5%,平均住院时间13d,早期手术组治愈率100%,死亡率为0,中期组治愈率96.67%,死亡率为3.33%,延期组治愈率90%,死亡率为10%。结论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及时手术治疗,最好发病后24h内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分析102例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情况,分早期组(发病后24h内手术22例)、中期组(发病后24~48h手术60例)、延期组(发病48h后手术20例)。结果:早期组无肠管坏死,住院时间平均9d;中期组局部肠管坏死10例占19.6%,平均住院时间10.5d;延期组肠管坏死9例占45%,住院期间复发再手术2例占9.5%,平均住院时间13d,早期手术组治愈率100%,死亡率为0,中期组治愈率96.67%,死亡率为3.33%,延期组治愈率90%,死亡率为10%。结论: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及时手术治疗,最好发病后24h内手术。  相似文献   

3.
李兴夫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0):1248-1248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分析82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情况,分早期组(发病后24小时手术10例)、中期组(发病后24~48小时手术51例)、延期组(发病48小时后手术21例)。结果:早期组无肠管坏死,住院时间平均9天;中期组局部肠管坏死10例占19.6% ,平均住院时间10.5天;延期组局部肠管坏死10例占47.6% ,多处肠管坏死11例占52.4% ,住院期间复发再手术2例占9.5% ,平均住院时间13天。结论: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及时手术治疗,最好发病后24小时内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及手术适应证。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外科就诊的急性肠梗阻患者65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65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5例,占7.69%,经抗生素治疗、切口换药后痊愈。所有患者治疗时间为9-19d,平均住院时间13d。结论肠梗阻起病凶险,病死率高,但是如果能及时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早期诊断要点及取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SMA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从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分为两组:A组7例,发病后8 h内行手术者;B组17例,发病8 h后行手术者.均行取栓术,术中在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术后应用肝素抗凝.根据肠管是否发生坏死,行或不行肠管部分切除.结果 A组取栓术后,4例小肠血运恢复正常,3例行肠切除;B组17例均行肠切除,其中12例为长段肠管切除.A组肠坏死率为42.9%,B组为100%;A组病死率为0,B组为41.2%(P<0.05).结论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SMAE有助于降低肠坏死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疗效差别。方法选择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12年11月间急性肠梗阻手术患者360例,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发病48h内实施手术共204例,B组为发病48h后实施手术共156例,比较A、B两组患者恢复时间、肠坏死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A组的恢复时间为(17.96±2.23)d,肠坏死6例,肠坏死发生率为2.9%,病死3例,病死率为1.5%.B组的恢复时间为(22.64±4.58)d,肠坏死15例,肠坏死发生率为9.6%,病死18例,病死率为11.5%,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肠梗阻患者需要按个体化治疗方案处理,适时进行手术,这样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以及减少术后死亡和肠坏死的发生,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术后肠梗阻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的掌握,对降低病死率及减少并发症极为重要,现就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术后肠梗阻69例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9例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龄14~81岁,平均41岁.住院3~42 d,平均17 d.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2例(32%),绞窄性肠梗阻9例(13%),慢性肠梗阻38例(55%).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消化道手术52例,妇产科手术7例.肠梗阻发病距手术时间为2 d至10年.肠梗阻发作1次23例(33%),2次19例(27%),3次及以上27例(39%).病史1 d至25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再手术的原因、治疗对策,分析再手术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再手术的3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31例患者再次手术距首次腹部手术为7~38d,平均时间为(18.42±8.91)d。其中,2例患者因术后8d切口缝合部位裂开,占6.45%;1例患者可见肠管紧密粘连,呈明显水肿样,未见明显梗阻点,占3.23%;早期粘连性肠梗阻者占48.39%;消化系统肿瘤漏诊患者为5例,占16.13%;3例患者为陈旧性肠粘连致肠管卡压,占9.67%;1例患者遗漏肠石,占3.23%;3例患者阑尾周围脓肿合并肠梗阻、合并急性阑尾炎,占9.67%;1例患者合并肠套叠,占3.23%。所有早期肠梗阻患者于再次手术后4~26d肠梗阻得到有效解除,平均时间为(12.52±6.86)d,无1例患者出现死亡。再手术后切口部位感染占16.13%,经腹部换药等处理后均痊愈。腹部感染占19.35%,其中,肺部感染、腹腔脓肿各占9.68%,经抗感染、腹腔脓肿引流等处理后痊愈。结论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主要为肠粘连,完善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手术操作、较好的术后处理及护理可降低肠梗阻的发生率;肠梗阻再手术方式的恰当选择、精细的术中操作可提高肠梗阻再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节约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8月至2010年7月以来收治的64例胆源性胰腺炎。结果27例在发病72h内行急诊手术,平均住院(15.37±9.4)d,30例经非手术治疗症状缓解,3周后行延期手术,平均住院(27.13±10.5)d,非手术组7例,平均住院(21.07±10.8)d。早期手术组4例死亡(病死率14.81%),延期手术组7例死亡(病死率23.33%),非手术组死亡2例(病死率28.57%)结论外科手术在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手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梗阻患者病因分析及手术时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肠梗阻发病原因及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7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急性肠梗阻196例临床资料。结果粘连性肠梗阻占43.4%,肿瘤性肠梗阻占37.8%,嵌顿疝引起肠梗阻占10.7%,其他8.1%;入院后48h内手术102例,48h后手术4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1例,死亡6例,病死率占3.1%。结论粘连和肿瘤是成人急性肠梗阻最常见病因,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正确诊断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是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腔镜手术的最佳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386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手术时间分为急诊组256例与对照组130例,急诊组:发病≤72 h手术;对照组:>72 h手术。比较两组病例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腹腔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急诊组:中转开腹12例,开腹率4.69%;平均手术时间65 min;平均腹腔引流量60 ml;术后并发症:胆瘘3例,发生率1.17%;平均住院时间6 d。对照组:中转开腹8例,开腹率6.15%;平均手术时间90 min;平均腹腔引流量50 ml;术后并发症:胆瘘2例,发生率1.54%;平均住院时间12 d。两组比较,急诊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最佳手术时机为发病后72 h内。  相似文献   

12.
血液透析在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在梗阻性黄疸 (OJ)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4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术前预防性透析组和非透析组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透析组除 1例并发电解紊乱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无 1例死亡 ,平均住院天数为 (14 .4± 5 .5 )d ;非透析组患者术后急性肾衰 7例、肝衰 3例 ,多脏器功能衰竭 (MODS) 3例 ,死亡 3例 ,平均住院天数为 (2 3± 6.8)d。结论 术前对OJ患者行预防性透析能够预防急性肾衰的发生 ,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 ,减少术后并发症 ,缩短住院天数 ,提高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关海燕 《医药世界》2010,(5):409-410
目的:观察早期空肠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治疗对象,发病7d之后置入空肠营养管,持续使用2周,并与同期采用静脉高营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为对照。结果:18例患者实施空肠营养,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45%。治疗前行空肠营养和静脉营养者APACHE-Ⅱ积分和CT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空肠营养组和静脉营养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9~33d、30~34d,住院平均费用分别约为45000~50000、55000~60000元,治愈率分别为95%、91%,病死率分别为5%、9%。结论:空肠营养者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缩短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急性肠梗阻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分组。A组在发病48h内接受手术治疗,B组在发病48h后接受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发现,B组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肠梗阻发作早期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预防肠段坏死,降低病死率,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DSA下粘连性肠梗阻采取经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4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取DSA下进行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进行治疗,定期经导管造影,观察肠蠕动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4例患者置入肠梗阻导管后即治愈11例(治愈率79%),好转3例(好转率21%),由肠梗阻转归为不全肠梗阻。其中7例在插管引流后5 d内肠梗阻缓解,4例在插管引流1周后肠梗阻缓解,10d内均达治愈标准,3例好转患者经15d治疗后梗阻症状基本消失。无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明显,治愈率高,显著降低了中转手术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手术治疗以及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并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于本院普外科术后发现炎性肠梗阻的患者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手术治疗患者34例为OG组,采用非手术治疗39例为TG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TG组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例数为36例,治愈率为92.31%,平均治疗时间为(15.6±3.3)d,6个月内肠梗阻复发2次患者2例,大于2次患者1例;OG组经手术治疗后痊愈例数为29例,治愈率为85.29%,平均治疗时间为(32.7±6.4)d,6个月内肠梗阻复发2次患者1例,大于2次患者4例。比较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对采取非手术方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老年人急性肠梗阻的最适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11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76例,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34例。行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中,将手术时间≤3d的记为实验组,〉3d的记为对照组,分别统计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110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中共有76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治愈72例,治愈率为94.74%,死亡病例为4例,死亡率为5.26%;未手术治疗的34例患者中,治愈病例14例,治愈率为50%,死亡病例为14例,死亡率为50%。此外行手术治疗的76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中,实验组病死率以及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肠梗阻应尽可能早行手术治疗,以降低其死亡率,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性阑尾炎患者22例作为治疗组,给予小切口手术治疗;另选取以往传统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1.48±0.19)h,平均住院天数(6.94±1.42)d,平均活动时间术后(6.55±1.08)h;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23±0.35)h,平均住院天数(7.84±2.04)d,平均活动时间术后(7.88±2.05)h。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生肠梗阻2例、肠痿0例、肠粘连3例、感染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肠梗阻8例、肠痿4例、肠粘连5例、感染12例,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手术相比传统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活动时间更短,且术后并发症产生率低,是急性阑尾炎的优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时机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确诊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住院患者328例,所有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且已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86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依据手术时间不同分为3组:早期组0~3d、中期组4~7d、晚期组8~21d。选择Hunt-Hess分级评价病情,颅脑CT采用Fisher分级,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介入弹簧圈栓塞术,我院以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为主要手术方式(80%以上),术后常规进行预防脑血管痉挛、维持基础血压、适当扩容、预防并发症等治疗。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住院病死率、致残率,并随访1月、1年病死率等。结果 286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5.6±5.0)岁,女性多见,占63.29%。3组年龄均数,性别比,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发病率,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以及动脉瘤的主要部位、Hunt-Hess分级、颅脑CT的Fisher分级、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时间组Hunt-Hess分级Ⅰ-Ⅲ级患者的致残率、住院病死率、1月病死率、1年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Hunt-Hess分级Ⅳ、Ⅴ级患者早期手术组致残率、住院病死率、1月病死率、1年病死率均低于诺中晚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间早晚对颅内动脉瘤破裂SAHHunt-Hess分级Ⅰ-Ⅲ级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但Ⅳ、Ⅴ级患者早期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刘振堂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19-62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施行LC的102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发病3天内手术,B组:发病4~7d手术,C组:发病距手术时间7天以上。分析发病距手术时间的长短对中转开腹、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共10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急症LC手术,其中A组患者47例,B组36例,C组19例。总的中转开腹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8%和10.78%,比较3组的中转开腹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区别,但早期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不论发病时间长短,老年人急症LC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