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游离中鼻甲粘膜瓣在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垂体腺瘤鞍底重建中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 2018年6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45例直径1~2.5 cm的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经单鼻孔手术25例(单鼻孔组),双鼻孔手术20例(双鼻孔组)。术中均采用游离中鼻甲粘膜瓣重建鞍底。结果 肿瘤均全切除。术后随访 6个月,两组均未出现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均无鼻腔干燥、异味等鼻部并发症;单鼻孔组术后嗅觉障碍发生率(16.0%,4/25)明显低于双鼻孔组(90.00%,18/20;P<0.05)。结论 对于直径1~2.5 cm的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中鞍底缺损直径约2 cm,采用游离中鼻甲粘膜瓣进行鞍底重建,可有效预防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单鼻孔组术后嗅觉障碍发生率较双鼻孔组低。  相似文献   

2.
微侵袭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鞍底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微侵袭手术(显微或神经内镜辅助)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PAs)的鞍底修复技术与效果。方法对入院的458例PAs患者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微侵袭手术切除肿瘤,以不同的手术技术修复鞍底。其中299例(65.3%)为PAs切除后鞍隔膜完好,无脑脊液(CSF)漏,仅有鞍底骨质缺损而行“单纯鞍底修复术”;159例(34.7%)因术中鞍隔膜破裂而有CSF漏液,行“严密鞍底修复术”。结果432例(94.3%)鞍底修复术后疗效良好,未出现CSF漏和其它并发症;26例(5.7%)经蝶术后发生CSF漏,其中18例行早期修补术,8例以腰椎穿刺CSF持续引流而治愈。结论对施行经蝶入路微侵袭手术切除PAs后的鞍底修复很有必要,这是防止CSF漏和垂体脱位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不同人工材料鞍底重建技术在单鼻孔经蝶窦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003年1月全2006年12月应用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安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和鞍Ⅸ病变86例,切除病变后,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封闭鞍底.结果 本组86例中35例(41%)选用不同材料重建鞍底.术后3例脑脊液漏,经腰池引流脑脊液治愈,无颅内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牛.结论 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病变后如发生腑脊液漏和(或)骨质广泛破坏,鞍底重建是必要的.不同人工材料的效果及安全性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复位联合鼻中隔粘膜瓣进行鞍底重建在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11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36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复位联合鼻中隔粘膜瓣重建鞍底。结果 36例完成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制作、复位,其中10例切除肿瘤过程中鞍隔破裂,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结合鼻中隔粘膜瓣完成鞍底重建。肿瘤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5例;肿瘤全切除率为86.1%(31/36)。术后无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术后随访3~12个月,无鞍底粘膜骨瓣移位,无迟发性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结论 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复位联合鼻中隔粘膜瓣重建鞍底,方法简单,可有效预防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切除术后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技术和手术显微镜结合经单鼻孔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技巧。方法对14例经CT扫描和MRI检查确诊为垂体瘤患者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单鼻孔入路,磨除蝶窦前壁,暴露鞍底,显微镜下切除垂体瘤主体后内镜下切除残余肿瘤。结果全切11例,近全切3例。术后3例出现一过性脑脊液漏,尿崩5例。7例内分泌检查正常,8例视力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辅助单鼻孔经蝶入路能良好地显示蝶窦、鞍区等结构,弥补显微镜的盲区,而手术显微镜能提供三维视野,在经鼻入路过程及切除鞍区肿瘤主体具有优势,二者结合有利于肿瘤的全切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经蝶切除术发生脑脊液漏的治疗及疗效。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6例鞍区肿瘤均经蝶手术切除,其中发生脑脊液漏16例;所有脑脊液漏患者均行鞍底修补重建治疗。现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一期手术修补12例,二次手术修补4例。全部病例修补成功。术后随访3月-2年均无脑脊液漏复发。结论鞍区肿瘤经蝶切除术中和术后发生的脑脊液漏可利用自身肌肉组织、筋膜、脂肪及止血材料多层复合修补重建,辅以围术期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与鞍底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及鞍底重建的方法。方法52例垂体腺瘤患者,在内镜控制下,经单鼻孔进入,直接自蝶窦开口打开蝶窦前壁,经鞍底切除垂体腺瘤,术中有脑脊液漏者,使用多层修补法修补鞍底。结果术中颈内动脉损伤1例。39例垂体瘤全部切除,13例垂体瘤次切除。术后随访3个月。术前39例有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者,术后一个月内均改善。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率为1.9%。12例术后发生暂时性尿崩症。6例术前激素水平增高的患者术后下降到正常水平。无颅内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是一种能有效切除垂体瘤的微侵袭手术方法;鞍底多层修补能安全有效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探讨神经内镜单鼻孔经蝶入路治疗鞍区非完全鞍上Rathke囊肿(RCC)的手术疗效、方法和技巧。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3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单鼻孔经蝶入路切除18例鞍区非完全鞍上RCC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鞍内13例, 鞍内向鞍上生长5例。18例患者术中均完全清除囊液及囊内结节, 并行囊壁部分切除,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6例发生暂时性尿崩症, 无脑脊液鼻漏、新发内分泌功能障碍或死亡等并发症发生;12例头痛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术后1个月垂体MRI检查显示囊肿均完全切除。1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3.0±5.3)个月。5例视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后3~6个月均改善;8例内分泌功能障碍患者术后6个月均恢复正常;至末次随访, 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经鼻-蝶鞍区病变手术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经鼻蝶鞍区病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蝶显微手术切除的196例鞍区病变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病变全切168例,次全切26例,2例未切除。术后永久性尿崩2例,术后出血3例,脑脊液鼻漏21例,脑膜炎8例。视力障碍加重5例。本组死亡5例(2.55%)。结论准确的术前诊断、细致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术中神经导航的应用、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以及术后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可以大大提高经鼻蝶鞍区病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水密缝合修补技术进行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鞍结节脑膜瘤切除后颅底重建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14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 颅底重建时采用阔筋膜对鞍底硬脑膜缺损进行水密缝合修补, 修补后鞍底再覆盖一层较大的阔筋膜加固, 均未应用鼻中隔黏膜瓣。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14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得影像学全切除;术中经Valsalva通气试验证实, 要达到水密缝合状态, 至少需要缝合12针。14例患者中, 13例获得了水密缝合状态, 均未发生脑脊液漏;1例因术中鞍底硬脑膜受肿瘤侵犯而切除较多, 未达到水密缝合状态, 术后出现短暂性脑脊液漏, 卧床2周后脑脊液漏消失。11例视力视野损害患者中, 9例明显改善, 2例无改善。14例患者术后随访(26.8±8.4)个月(范围5~53个月), 均未发现肿瘤复发, 均无脑脊液漏发生;2例视力视野无改善患者截至末次随访时视力视野仍无明显改善。结论采用阔筋膜对鞍底硬脑膜缺损行水密缝合修补的方式进行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鞍结节脑膜瘤切除后颅底重建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维螺旋CT在鼻-蝶鞍区影像解剖及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入路的鞍底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鼻-蝶鞍区螺旋CT扫描数据,以3D重建和剪切技术重建和观察鼻-蝶鞍区的3D解剖结构.分析鼻尖-耳轮上缘连线(鼻-耳轮线)与鞍底的关系.对14例垂体瘤患者术前、术后行螺旋CT扫描和重建,评估3D - CT和鼻-耳轮线在经鼻-蝶窦垂体瘤术前规划和术中鞍底定位中的可行性.结果 鼻-耳轮线在所有的研究对象中均与蝶窦相交,其中与鞍底相交者12例占42%.鞍底-斜坡交点至鼻-耳轮线的垂直距离是(3.6±1.8)mm.3D - CT能清晰地显示鼻-蝶鞍区的解剖结构,包括蝶窦及其分隔、颈动脉和视神经管隆起、鞍底等.为模拟手术入路和术中鞍底定位提供重要信息.结论 3D - CT技术可获得鼻-蝶鞍区高清晰度的三维空间解剖图像,有助于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蝶窦和鞍底的定位.鼻-耳轮线可作为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路径的体表定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内镜下经蝶窦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246例经蝶窦手术过程中出现的脑脊液漏病例,分析出现脑脊液漏的原因,与肿瘤大小、性质、位置和类型的关系。结果内镜下经蝶窦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中共出现脑脊液漏42例,经术中积极处理取得满意效果,除1例死亡外其余未出现脑脊液鼻漏。结论经蝶窦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发生与术者操作,肿瘤大小、性质、位置和类型关系密切。术中采用自身组织填塞辅以人工材料,术后卧床,必要时采用腰穿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脑脊液能有效防止术后脑脊液鼻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筷子技术"在鼻内镜经鼻入路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采用"筷子技术"进行鼻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切除的62例鞍区或鞍旁病变的临床资料。经鼻蝶入路43例,经鼻蝶扩大入路16例,经鼻经翼突入路1例,经鼻咽至齿状突入路1例,经鼻泪前隐窝入路1例。结果 62例中,垂体腺瘤46例,Rathke囊肿5例,颅咽管瘤4例,斜坡脑膜瘤2例,空泡蝶鞍1例,炎性肉芽肿1例,翼腭窝及海绵窦旁腺样囊性癌1例,颞下窝神经鞘瘤1例,脊髓空洞合并齿状突畸形1例;病灶全切除53例,次全切除9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4例、垂体功能低下9例、电解质紊乱17例、尿崩症11例。术后随访2~22个月,平均(12±6.2)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结论在鼻内镜经鼻入路手术中,应用"筷子"技术可以满意完成经筛、经蝶、经翼突、经泪前隐窝等多种入路操作,有效缓解了传统经鼻手术时主刀与助手间的不契合问题,改良术中体验,提升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鞍区及鞍旁区多层技术重建颅底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鞍区及鞍旁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咽管瘤4例,鞍区脑膜瘤3例,巨大垂体腺瘤5例;均行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并采用多层技术进行颅底重建。结果所有病例肿瘤均达全切除,颅底重建均1次修补成功。术后部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脑脊液漏、细菌性脑膜炎和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术中多层技术重建颅底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术后颅底重建(附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术后的颅底重建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术后的颅底重建经验。其中鞍结节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3例,垂体腺瘤10例。在切除肿瘤后均采用人工硬脑膜-明胶海绵和生物胶-人工硬脑膜的"三明治"式方法,同时辅以球囊支持修补材料和持续腰池引流。结果1次手术修补成功15例,短暂性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治愈3例,2例2次内镜下经鼻入路行颅底重建得以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4年,疗效满意。结论"三明治"式修补方法加球囊支撑和持续性腰池引流,可显著降低术后脑脊液鼻漏的发生,是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术后颅底重建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adiation-sterilized allografts of iliac bone and fascia lata from cadaver specimens to repair skull base defects after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Methods

Between May 2009 and January 2010, 31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went endonasal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and all patients received sellar reconstruction using allografts following tumor removal. The allograft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local tissue bank and harvested from cadaver donors. The specimens used in our approach were tensor fascia lata and the flat area of iliac bone. For preparation, allografts were treated with gamma irradiation after routine screening by culture, and then stored at -70℃.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after surgery was 12.6 months (range, 7.4-16 months). Overall,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leaks occurred in three patients (9.7%) and postoperative meningitis in one patient (3.2%). There was no definitive ev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at the routin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examination or during re-do surgery in three patients. Postoperative meningitis in one patient was improved with the use of antibiotics and prolonged CSF diversion.

Conclusion

We suggest that allograft materials can be a feasible alternative to autologous tissue grafts for sellar 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under selected circumstances such as no or little intraoperative CSF lea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