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腹腔动脉血管成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腹腔动脉的能力。方法  37例病人行腹腔动脉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平扫后行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 ,动脉期参数为层厚 3.2mm ,重建间隔 1.6mm ,螺距 1.2 5 ,延迟时间 2 5s ,对比剂量 70~ 90ml,动脉期数据传入工作站行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显示法重建。结果  34例常见型腹腔动脉 ;1例肝固有动脉缺如 ,2例富血供肝细胞癌 ,其中 1例肝左叶癌见肝左动脉供血 ,1例肝右叶癌见肝右动脉供血 ,供血动脉增粗毛糙。所有腹腔动脉的CT血管造影显示情况为脾动脉 10 0 % ( 37/37) ,肝总动脉 10 0 % ( 37/37) ,肝固有动脉 10 0 % ( 36/36) ,肝右动脉 90 % ( 31/37) ,肝左动脉 89% ( 30 /37) ,胃左动脉 60 % ( 2 0 /37) ,胃十二指肠动脉 90 % ( 31/37)。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显示法的显示能力相当 ,t=1.441,P =0 .2 0 0 (配对t检验 )。结论 腹腔动脉的CT血管造影是可行的 ,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显示法的显示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腹腔动脉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的腹腔动脉动脉瘤13例病例的CT资料,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腹部动脉重建.结果 13例患者中发现腹腔动脉动脉瘤13个,VR、MIP、MPVR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 螺旋CT血管造影对腹腔动脉动脉瘤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观察支气管动脉三维解剖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CTA显示支气管动脉三维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64层CT支气管动脉成像,以VR、MIP及MPR后处理技术显示支气管动脉解剖学特征。结果 35例患者中,共63支支气管动脉获得显示,右侧39支,左侧24支;支气管动脉正常起源34例,异常起源1例;4例有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共10支血管,1例存在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最常见的支气管动脉类型为R1L1型(18/35)。27例支气管动脉增粗,直径2~5 mm。结论 64层CTA支气管动脉成像可无创、直观显示支气管动脉及肺外体循环动脉的形态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DCTA)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最佳扫描参数、强化延时时间及图像重建方法.方法 125例胸、腹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连续性受检者,采用不同的扫描触发CT阈值、延时扫描时间和各种图像后处理方法,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解剖细节.结果最佳扫描参数为扫描速度0.5 s、层厚0.75 、螺距1.5;扫描触发CT阈值170 Hu;达到该阈值后再延迟18 s后自动启动扫描;原始数据按1 层厚、0.75 层距、B20f算法进行横断面图像重建;MPR、CPR和MIP在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方面具有优势.结论采用优化的扫描参数和恰当的图像重建技术,MDCTA能清晰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起止关系、分支情况和走行特点,可作为无创性血管成像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腹腔干异常的MSCT诊断和后处理选择。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上腹部MS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发现腹腔干变异和病变共65例,分析变异和病变的CT表现并比较三维重组的显示效果,结合临床表现、脏器灌注、疾病类型进行总结。结果 (1)腹腔干变异27例: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16例,表现为腹主动脉发出短粗的动脉干后直接分出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缺如2例,表现为肝总动脉与脾动脉分别单独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腹腔干一级分支起源变异9例,表现为肝总动脉或脾动脉不从腹腔干发出,而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VR能立体直观显示腹腔干变异。(2)腹腔干管壁病变32例:腹腔干孤立性夹层5例,表现为血管壁内膜撕裂形成真假双腔,其中2例合并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腹腔干动脉瘤20例,表现为管腔局限性囊状或梭形扩张,其中14例合并其它内脏动脉的动脉瘤或夹层。腹腔干附壁血栓7例,表现为腹腔干管壁血栓形成,管腔变窄。MPR能清楚显示夹层的破裂口及内膜片,VR可直观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3)中弓韧带(压迫)综合征6例:表现为腹腔干近端受中弓韧带压迫呈"鱼钩状"或"U形"狭窄及狭窄后扩张。斜矢状位MPR有助于观察。结论 CT增强血管成像能有效诊断及区分腹腔干的变异及病变,辅以恰当的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立体直观的显示腹腔干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头颅MSCT血管造影(MSCTA)对颞浅动脉(STA)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8例头颅MSCTA原始图像数据分别进行遮盖容积重建(SVR)、MIP及CPR,观察STA是否有明显分支,记录血管杈的位置,测量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的管径,并评价3种重建图像的质量。结果 88例中,80例左侧STA(LSTA)及77例右侧STA(RSTA)可见明显额支及顶支,血管杈均位于颧弓上或颧弓水平;8例LSTA及11例RSTA未见明显额支或顶支。L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直径分别为(2.26±0.39)mm、(1.71±0.25)mm及(1.74±0.26)mm;R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直径分别为(2.32±0.46)mm、(1.81±0.25)mm及(1.81±0.19)mm。SVR与MIP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1,P>0.05),且均高于CPR(Z=-7.94、-7.48,P均<0.01)。2名诊断医师对SVR及MIP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0.92、0.85),对CPR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一般(Kappa=0.51)。结论 头颅MSCTA可清晰、准确地显示STA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使用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研究窦房结动脉的形态特征,并描述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144例患者[男1991例,女1153例,年龄(59±14)岁]的320排CTCA影像资料.由于图像质量不佳,51例患者被排除.根据分别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确定为右或左(R或L)窦房结动脉;根据其各自走行于右心耳内侧或右心房的后面确定为R1或R2亚型;根据其各自的走行于左心耳内侧、后侧或左心房的后面确定为L1、L2或L3.然后,每种类型根据走行末端终止于上腔静脉周围的关系再分为上腔静脉前、上腔静脉后和上腔静脉周围型.如果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中段,走行于左心耳内侧,另外增加一个亚型(R1M).S-型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左旋支,向后走行于左心耳和左上肺静脉开口之间,然后向前终止于左心房的前壁.结果 3093例中共显示窦房结动脉3082例(96.4%),其中2943例(95.5%)为单支窦房结动脉,1669支(54.2%)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1274支(41.3%)起源于左侧冠状动脉旋支.139例(4.5%)为双支窦房结动脉,并且为左右各1支,分别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和左侧冠状动脉旋支.本文最常见的亚型是R1型1753支(54.4%),其次是L1型805支(25.0%)和L2型551支(17.1%),少见的亚型包括P,2型45支(1.4%)、L3型57支(1.8%)和R1m型10支(0.3%).3221支窦房结动脉终止类型包括上腔静脉前、上腔静脉后、上腔静脉周围型分别有552支(17.1%)、1836支(57.0%)、833支(25.9%).不同窦房结动脉起源的终止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32,P=0.25).右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右侧冠状动脉开口间距离为(13.8 ±8.4)mm;左侧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左侧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间距离为(11.7±6.1)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4,P=0.476).右窦房结动脉直径为(1.66±0.29)mm,左窦房结动脉直径为(1.61±0.26)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4,P=0.557).S型窦房结动脉被发现31例(2%).结论 320排CTCA描述了窦房结动脉常见的分型,可以为外科和介入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避免医源性损伤.显示窦房结动脉的变异相当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A对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以及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与性别、动脉瘤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8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均经常规扫描后行VR及MIP重建,分析CTA图像对于血管异常的显示情况,比较男、女性患者及是否合并动脉瘤的患者间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发病率的差异。 结果 1468例患者中,检出头颈动脉开窗畸形92例(92/1468,6.27%),其中1例存在4处开窗畸形,4例为2处病变。92例中共有99处开窗畸形,47处位于基底动脉(47/99,47.48%),21处位于大脑前动脉(21/99,21.21%),14处位于前交通动脉(14/99,14.14%),13处位于椎动脉(13/99,13.13%),4处位于大脑中动脉(4/99,4.04%)。99处开窗畸形中裂隙型35处,凸透镜型39处,重复型25处;71处两支开窗血管对称,28处两支开窗血管粗细不均。男、女性患者开窗畸形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05)。92例开窗畸形患者中,14例(14/92,15.22%)伴有动脉瘤,动脉瘤的发病率在有无开窗畸形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P>0.05)。 结论 CTA能够准确显示头颈动脉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头颈动脉开窗畸形与性别、动脉瘤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千伏设置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颈联合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进行头颈联合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2组.A组35例扫描的千伏设为100 kV;B组35例扫描的千伏设为120 kV.扫描后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重建,以九位法来显示动脉的位置.对两组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16±0.36和2.8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的图像质量,颈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B组的平均辐射剂量高于A组.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千伏可以获得满意的CT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最佳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方法将4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采用Siemens Cardiac 64层螺旋CT行CT血管成像检查.确定增强扫描范围、最佳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对比剂注射速率一组为3.0 ml/s,另一组为4.0 ml/s.将获得的图像传人Wizard工作站进行MIP、VR、SSD、VE等后处理,比较两组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24例有DSA对照.每一病人做两次血管成像,一组一次全部成像,另一组为分三段成像.结果注射速率为4.0 ml/s血管增强效果及重建图像质量要明显优于注射速率为3.0ml/s者.分段重建显示血管明显优于一次成像.结论正确的注射速率和重建方法选择是提高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320层CTA显示和评价Adamkiewicz动脉(AKA),并探讨适宜的扫描方案。方法将120例患者因临床疑诊主动脉病变而接受全主动脉CTA检查,将其随机分为A1、A2、B1、B2组,分别采用不同扫描方案:A1、A2组对比剂浓度为350mgI/ml,B1、B2组为370mgI/ml;降主动脉近端CT值达100HU时,A1、B1组延迟15s触发扫描,A2、B2组延迟18s触发扫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每例患者的CT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AKA,统计AKA起源水平及位置,计算各组AKA显示率,比较不同延迟触发时间及碘对比剂浓度对AKA显示率的影响;采用Cohen检验评估两位医师评价的一致性。结果 1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检查。85例显示AKA,共计98支,起自T7~L1水平,82.65%(81/98)AKA起自T9~L1水平,75支(75/98,76.53%)起自左侧肋间动脉或腰动脉。4组患者AKA显示率分别为A1组63.33%(19/30),A2组66.67%(20/30),B1组70.00%(21/30);B2组83.33%(25/30)。不同延迟触发时间和对比剂浓度组间显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B2组AKA显示率达83.33%,高于其他3组。两名医师评价AKA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4)。结论采用适宜扫描方案,320层全主动脉CTA可在评价主动脉疾病的同时对AKA进行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成像在评价骨骼肌血流灌注改变和侧支动脉生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一侧后肢的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3、7、14、21、42 d行MSCTP成像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两侧后肢小腿腓肠肌感兴趣区(ROD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相关灌注参数特点,并对生成的侧支动脉计数.结果 术后3 d术侧后肢血流灌注较对侧急剧减少,TDC相对峰值和各项灌注指标(BF、BV、MTT及PS)在术后7 d内恢复非常缓慢,较健侧均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7 d开始灌注恢复逐渐加快,14~42 d相对峰值、PS与MTT及BV逐步接近正常水平,但BF在42 d仍有差异(P<0.05).7 d内侧支动脉生成较少,7~21 d生成增多(P均<0.01),21~42 d侧支动脉生成缓慢(P=0.257);CTA侧支动脉与相对峰值、BF和BV明显相关(R2=0.56、0.51和0.56,P均<0.001).结论 缺血肌组织血流的恢复与侧支动脉的生成相关;CTP结合CTA成像能够无创、定量、较准确地评估动物后肢缺血模型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肌肉组织灌注和侧支动脉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利用智能追踪(Smart Prep)技术探讨不同碘流率时肾动脉CTA的最佳触发阈值及其对肾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临床需行肾动脉CTA检查的患者420例,利用Smart Prep技术进行扫描。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入A~D组,碘流率分别为0.90、1.11、1.20和1.48 gI/s。每组随机平均分为7个亚组,分别按照不同阈值扫描,各亚组触发阈值分别为140~<150 HU、150~<160 HU、160~<170 HU、170~<180 HU、180~<190 HU、190~<200 HU和200~210 HU。采用5分制评分评价图像质量。分析各组的最佳阈值亚组,并进一步比较各最佳阈值亚组的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A~D组中,最佳触发扫描阈值范围分别为170~<190 HU、160~<190 HU、170~<180 HU和160~<180 HU。触发阈值为170~<180 HU时能够满足不同碘流率时肾动脉CTA的成像要求。各最佳阈值亚组间肾动脉CTA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碘流率配合最佳扫描触发阈值可获得优良的肾CTA图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窦性心动过速(>100次/分)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期相,评价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影像质鼍的影响.方法 47 例窦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原始数据先行自动化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最佳舒张期的冠状动脉影像,再以R-R间期的5%为固定间隔行多期相重建获得多期相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进行分段.使用多组等级资料的X2检验对总体及各支血管的多期相影像评分进行统计检验,并评价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47例患者平均心率(110.15±7.95)次/分.总体冠状动脉最佳期相位于自动重建所选的最佳收缩期(86%)、R-R间期的 45%(83%)和40%(83%),但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冠状动脉(RCA)的最佳期相为R-R间期的45%(95%),左前降支(LAD)为35%(85%),左回旋支(LCX)为40%(77%).平均心率与总体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无相关性,与LCX影像质量呈负相关(r=-0.420,P=0.003),与RCA和IAD无相关性(P>0.05);心率变异性与总体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无相关性,与LAD影像质量呈正相关(r=0.400,P=0.005).结论 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在舒张期难以获得满意的影像,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期相为R-R间期的40%~45%及自动重建所获最佳收缩期,各支冠状动脉的最佳期相不同,集中于R-R间期的35%~45%.平均心率和心牢变异性对总体冠状动脉影像无影响,平均心率仅对LCX影像质量有影响,而心率变异性仅对LAD影像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54岁.患者于5年前始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心前区憋胀不适,每次持续数分钟不等,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无头晕及意识丧失.入院前10天上述症状频繁发作,多在活动中出现,发作时行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T波低平.入院查体:T 36.8℃,P 70次/分,R 19次/分,BP 125/70 mmHg;心界不大,心律齐,心音弱,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临床疑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心绞痛,遂于我科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心脏增强扫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7岁,发热、胁腹痛2天,无外伤史.体格检查:体温38℃,血压135/90 mmHg,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有右肾区叩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47×109/L,红细胞5×1012/L,血小板204×109/L,尿常规、血糖、血脂正常.肾脏彩超未见异常.CT增强扫描及肾动脉CTA:右肾动脉中远段增粗,内见偏一侧撕裂的内膜片(图1);累及范围长约27 mm,右肾动脉后支闭塞,右肾中下极呈局限性低密度,增强后未见强化.综合诊断:自发性右肾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术前定量评估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患者肺动脉及体肺侧支发育的价值.方法 20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患者同期接受DSCT、心血管造影(CA)和超声心动图检查(ECHO),以临床诊断为标准,对照分析3种检查对各种心脏畸形的检出率;着重对照同一患者肺动脉和体肺侧支相同位置的DSCT和CA测量值,并分别计算相应McGoon比值、肺动脉指数(PAI)和总体新生肺动脉指数(TNPAI)比值,对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各种心脏畸形共55处,其中DSCT检出52处(94.55%),ECHO检出43处(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体肺侧支DSCT检出14例(共37支),CA检出13例(32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肺动脉融合部DSCT检出16例,CA检出10例(P=0.047);DSCT和CA测量肺动脉、体肺侧支及膈水平胸主动脉直径的定量比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5~0.98,P<0.01);相应McGoon比值(DSCT:1.18±0.60;CA:1.23±0.64)、PAI[DSCT:(130.96±99.38)mm2/m2;CA:(140.91±107.87)mm2/m2]和TNPAI[DSCT:(160.31±125.62)mm2/m2;CA:(169.14±122.81)mm2/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无需获取压力等血流动力学资料的情况下,DSCT结合多普勒超声能够初步取代CA,成为肺动脉闭锁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