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门静脉系统抗凝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Xue H  Zhang H  Zhang Y  Jiang Q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1):855-857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方法 将7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为2组:A组36例在断流术中经脾静脉分支插入抗凝管,术后行门静脉系统凝治疗;B组35例断流术后未行门静脉系抗凝治疗。结果 术后3个月内彩超检查,A组门静脉系均未见血栓形成,B组门静脉系血栓形成13例(37.14%)。结论 门静脉系统抗凝治疗是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门静脉供血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002年4月至2005年8月实施肝移植504例,肝移植术后7d内,每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检测门静脉血流1次,无异常发现者改为每周1次,1个月后改为每月1次,半年后改为每3个月1次。对于CDFI有异常发现者,予严密监视,并行CT门静脉成像证实。对诊断明确的门静脉狭窄患者早期进行介入治疗。结果504例肝移植中,共发生门静脉供血障碍性并发症12例(2.38%),其中单纯吻合口狭窄9例(1.78%)、吻合口狭窄并局部血栓形成2例(0.40%)、门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1例(0.20%),均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肝移植术后采用CDFI技术的跟踪检查对于早期发现门静脉供血障碍性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CT血管成像具有确诊价值。门静脉狭窄的早期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广泛血栓形成者应尽早行2次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院2000年8月至2007年6月共为226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施行了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本文对其中1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形成血栓将病例分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和无血栓形成两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术前凝血酶原比值(PTR)、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术前及术后1、7、14 d血小板水平、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出血量各指标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 在154例病人中,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31例,123例无血栓形成.Logistic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有关;术前凝血酶原比值(PTR)、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术前及术后1、7、14 d血小板水平、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胆红素、术中出血量水平与门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结论 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可能是影响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越多,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233例病人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并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流速.结果: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为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占其中25.89%,联合手术后血栓形成率为10.91%.与术前相比,血栓组术后门静脉(PV)和脾静脉(SV)流速下降显著,无血栓组术后PV和SV的流速无显著下降.术后血栓组SV的流速与无血栓组病人比较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术前和术后的相同时间,病人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T延长时间两组手术前后及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高达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液流速减缓在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脾切除后病人血小板升高并非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在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脾腔分流联合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脾腔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为防治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脾腔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的110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及接受断流术的92例病人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诊治以及继发消化道再出血情况,并比较两种术式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联合手术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10.O%,再出血率3.6%,低于断流组的22.8%(P<0.05)和10.8%(P<0.05).结论 脾腔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是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理想术式,术后早期抗凝治疗对预防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门静脉高压症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预后极差。我院1986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5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血栓形成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重点扫查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探讨超声诊断价值。结果: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24例患者中,发生于门静脉左支5例,右支3例,左支伴主干5例,右支伴主干4例,主干3例,肠系膜上静脉1例,脾静脉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准确反映血栓部位、梗阻程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硬化晚期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的一种较为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原因可能主要与患者的凝血机制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形成的急缓、阻塞部位和程度等因素.其治疗原则以改善微循环、解除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展为主.但在临床工作中,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体征常不典型.如果发生漏诊延误治疗,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就目前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急性和亚急性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门静脉(portal vein,PV)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21例急性和亚急性SMV—PV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选择经颈静脉途径经肝穿刺门静脉[即通过经颈静脉肝内门脉系统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approach,TIPS途径)]介入治疗(12例)和经导管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溶栓治疗(9例)。结果治疗成功19例,无严重并发症。11例经TIPS途径治疗的患者于治疗结束时造影显示大部分血栓被清除,门静脉系统有血流通过,临床症状缓解。1例虽然SMV—PV恢复血流,但12d后死于腹腔脓肿、MODS。经导管SMA内溶栓治疗9例,术后症状逐渐改善8例,无效1例。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和经导管SMA溶栓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SMV—PV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ou S  He XS  Hu AB  Xiong J  Wu LW  Wang DP  Wang GD  Ma Y  Ju WQ  Huang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3):176-178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 回顾2003年1月至2007年2月期间402例接受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9例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预后及诊治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均接受全身抗凝、祛聚治疗,其中1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并血管内支架置入术、1例行经皮门静脉置管溶栓并再次肝移植、1例行外科手术取栓治疗.有6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30、34、40、48、62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长期存活.结论 门静脉病变、血流状态改变、高凝状态及手术操作不当是造成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对已形成的病变早期诊断,积极的综合性干预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间收治资料完整的4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在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两组间各项凝血功能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唯门静脉血流速度在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减慢(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15例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结果:6例门静脉部分或完全再通,2例出现小肠坏死转为手术治疗,1例死亡,6例好转。手术患者无并发症和死亡。15例2周后血清D-dimmer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应早期诊断,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细胞间粘附因子-1在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在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的表达及其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 对3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和34例单纯脾破裂患者的脾静脉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行ICAM—1原位杂交并行定量分析,术后观察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中膜平滑肌增生,内膜增厚,门静脉高压组和脾破裂组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ICAM—1mRNA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脾破裂组术后无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有8例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内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ICAM—1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及其内皮细胞ICAM—1mRNA过度表达可能是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肝移植2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栓的处理方法,评价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形成对肝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270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267例受者中,术中明确存在门静脉血栓者21例,占7.8%,其中12例术前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按照Yerdel门静脉血栓分级法,1级8例,2级5例,3级6例,4级2例。肝移植术中根据门静脉血栓分级的不同,采取相应处理方式:1级和2级者选择单纯血栓切除或血栓累及段门静脉切除,然后将供、受者的相应血管行端端吻合;3级和4级者采取供者肠系膜上静脉或髂静脉在供肝门静脉与受者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系统属支间架桥等方式重建供肝门静脉循环。结果21例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4例Yerdel分级为3级的受者术后早期(8~21d)死亡,死亡率为19.0%,显著高于术前无门静脉血栓者(8.5%,P(0.01)。21例受者中,1例术后3个月时再次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再次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8%,显著高于术前无门静脉血栓形成者(0.8%,P〈0.01)。17例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肝移植后康复出院,其1年存活率为94.1%,与术前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良性肝病受者(9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存在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并非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术中根据门静脉血栓分级选择适宜的手术处理方式可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并取得与无门静脉血栓形成者相近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Wang MC  Li S  Zhu JY  Leng XS  Du R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5):269-271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2~ 2 0 0 1年施行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伴脾切除术 32 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中 4 3例 (13 1% )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 3例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中 ,1例发生感染性门静脉炎死亡 ,其余均康复出院。单纯行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患者 138例 ,血栓形成 2 6例 (18 8% ) ;行脾切除加分流术患者 191例 ,血栓形成 17例 (8 9% ) ,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8 4 4 ,P <0 0 1)。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 ,且与选择不同术式导致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手术操作规范化、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总数、常规彩超检查及早期行抗凝祛聚疗法是防治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深部血管阻塞性疾病。1868年Balfour和Stewart报道了第一例门静脉血栓,患者表现为脾大、腹水和食道静脉曲张。慢性门静脉血栓可能只表现为厌食、乏力等非典型症状,所以如果不对患者进行超声多普勒等有效的影像学检查,这些患者可能会漏诊,因此,很难得到门静脉血栓的精确的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门静脉主干以及门静脉属支内血栓形成。由于PVT常缺乏特征性表现,主要依赖于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甚至在术中偶然发现PVT。随着我国肝移植事业的不断发展,移植过程中发现PVT的案例越来越多,PVT已不再是肝移植禁忌证。因此,针对PVT的诊断、治疗以及移植过程中的处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经典文献报道,对肝移植中PVT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介入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对7例术前确诊为门静脉血栓形成者行开腹经肠系膜上静脉的门静脉内手术取栓、局部溶栓和门静脉狭窄/闭塞段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术。2例因小肠坏死、1例因肠腔明显狭窄而同时行部分小肠切除术。结果 7例均治疗成功。术前腹痛、腹胀及消化道症状消失,腹水基本消失。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均健在,无消化道出血。多普勒超声复查显示门静脉血流通畅。结论 介入联合手术是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13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均由增强CT或MRI/MRA检杏确诊.其中5例患者接受以抗凝和溶栓为主的非手术治疗,2例死亡;8例接受手术治疗(经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及置管抗凝和溶栓),其中5例术中发现有部分小肠坏死,同时切除坏死肠段,均痊愈出院.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在解剖学上胰腺和门静脉系统存在的密切关系,胰腺的病变有时可以影响门静脉系统的正常血液回流而引起区域性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称为胰源性门脉高压症(pancreatic sinistral portal hypertension PSPH),多是由于胰腺疾病及其并发症致使脾静脉受压、扭曲、管壁炎性增厚或管内堵塞,孤立性脾静脉血栓形成,影响脾静脉回流,导致脾静脉压力增高,最终脾脏肿大和脾胃区静脉压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