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与子代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妇幼保健机构体检的婴儿母亲,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母亲的一般情况、孕期增重及子代出生体重、身长等情况.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为12.3%(199例),孕期增重过高的检出率为52.1%(842例).超重/肥胖组其子代出生体重、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均较高(P<0.05),而子代的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低体重儿发生率、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以及大于胎龄儿发生率均在孕期增重过高组,增重适宜组和增重不足组间存在差异(P<0.05).在控制了母亲年龄等因素后,孕前超重/肥胖增加了巨大儿(OR=1.7, 95% CI:1.2~2.6)、大于胎龄儿(OR=1.7,95% CI:1.1~2.5)的发生风险,孕期增重过高则增加了巨大儿(OR=1.7,95% CI:1.2~2.5)、大于胎龄儿(OR=1.7,95% CI:1.1~2.4)的发生风险.而孕期增重不足能增加低体重儿(OR=2.2,95% CI:1.1~4.4)、小于胎龄儿(OR=2.0,95% CI:1.2~3.4)的发生风险.结论 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均与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孕期增重不足与低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孕期保健应该加强对孕妇体重的监测,防止其对新生儿出生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建国 《中国病案》2022,(7):109-112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孕期血脂及其他因素对单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收集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分娩的430例巨大儿孕产妇及同期860例正常体重新生儿孕产妇病例,记录孕妇的孕前BMI,孕期增重、孕期血脂等数据,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孕妇孕期BMI、孕期增重、孕期血脂等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结果 巨大儿组产妇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甘油三酯(TG)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体重儿组甘油三酯(TG)平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HDL)平均水平均低于正常体重儿组孕产妇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24.0(OR:1.688,95%CI:1.223~2.329)、孕期增重过多(OR:1.645,95%CI:1.245~2.173)、孕晚期总胆固醇(OR:1.189,95%CI:1.023~1.382)、孕晚期甘油三酯(OR:1.168,95%CI:1.037~1.136)、糖尿病(OR:1.66,95%CI:1.205~2.287)、初经产(OR:1.664,95...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西南地区孕妇孕期奶类摄入现况,探讨孕期奶类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成都市某三甲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孕8~14周单胎健康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3 d 24小时膳食回顾法分别于孕8~14周、孕24~28周及孕32~36周收集孕早、中、晚期奶及奶制品的摄入信息,计算总奶类摄入量和饮奶率;参照《中国孕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的奶类推荐量(300 g/d)为标准计算达标率,同时将研究对象分为不饮奶组、饮奶不足组和饮奶适宜组。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等资料。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奶类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962例有效样本。孕早、中、晚期平均奶类摄入量〔中位数(P25,P75)〕分别为125.0(0,236.1) g/d、208.3(0,284.7) g/d、250.0(150.0,416.7) g/d,达标率分别为12.6%、33.2%和48.4%。平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 225.0±399.8) g,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为8.3%,大于胎龄儿发生率为3.9%。孕中期饮奶适宜组发生小于胎龄儿的风险较不饮奶组降低〔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 OR)=0.78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385~0.976〕。孕晚期饮奶不足组和饮奶适宜组发生小于胎龄儿的风险较不饮奶组降低(分别为OR=0.672,95%CI:0.477~0.821和OR=0.497,95%CI:0.116~0.807)。未观察到孕早期奶类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和孕中、晚期奶类摄入量与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有关。  结论  西南地区孕妇各孕期奶类摄入不足问题突出,亟待改善。孕期奶类摄入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有关,孕中、晚期奶类摄入量增加可能降低小于胎龄儿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基于大样本人群出生队列研究,探索不同孕期增重速率与子代出生至2岁内体格发育轨迹的关联,为 健康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于武汉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行健康体检的1831 对母婴对,并随访至子代2岁。按照美国医学研究所2009年指南对不同孕期增重速率进行分类。采用基于组的轨迹模 型估算儿童0~2岁的身体质量指数Z分数(BMIZ)轨迹。采用多项 Logistic回归估算不同孕期增重速率与子代 BMIZ 轨迹的关联。结果 通过 BMIZ轨迹模拟识别出5个组:稳定慢生长组、赶上生长组、生长适宜组、稳定快生长组和生长 过快组。以孕早期增重速率适宜的孕妇作为对照组,孕早期增重速率过低可显著增加子代出现赶上生长轨迹(OR= 1.45,95%CI:1.13~1.87)和稳定快生长轨迹(OR=1.22,95%CI:1.01~1.47)的风险,而孕早期增重速率过高可显著 降低子代出现赶上生长轨迹的可能性(OR=0.72,95%CI:0.58~0.89)。以孕晚期增重速率适宜的孕妇作为对照组,孕 晚期增重速率过高与降低子代出现稳定慢生长轨迹的风险有关(OR=0.76,95%CI:0.59~0.98)。结论 过低或过高 的孕期增重速率可影响子代 BMIZ发育轨迹,提示孕妇控制合理孕期增重对子代健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15年4-12月产检并被诊断为GDM的单胎妊娠孕妇进行随访。分析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共590例GDM孕妇纳入本研究。根据BMI分类,10.6%(63/590)孕妇体质量偏轻,65.9%(389/590)体质量正常,17.6%(104/590)超重,5.9%(34/590)肥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348.6±465.4)g,巨大儿发生率为7.6%(45/590),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为2.4%(14/590)。随着孕前BMI增加,孕期增重过量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显著增加(P<0.01);随着孕期增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及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有关,与孕期增重正常者相比,孕期增重过量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2.57,P<0.01)。结论:GDM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更易分娩巨大儿,应注意将计划妊娠妇女孕前体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特别注意加强对孕前超重和肥胖GDM孕妇孕期体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中国西南地区育龄妇女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GDM组3 593例,对照组15 346例)的方法,选取18 939例于2013~2015年在四川、贵州、云南定期产检的单胎孕妇,测量身高及孕期体质量,于孕24~28周进行GDM筛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暴露水平1)、孕期增重(暴露水平2)与GDM结局的关系。结果 孕前超重和肥胖可增加GDM的发生风险〔比值比(OR)=2.44,95%可信区间(CI):1.98~2.99;OR=4.98,95%CI:2.52~9.91)。采用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IOM)孕期增重标准,调整了预产年龄及孕前BMI后,与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早期增重过多或孕中期增重过多均是GDM的危险因素(OR=1.33,95%CI:1.03~1.70;OR=1.48,95%CI:1.26~1.72)。孕早期,高龄组(预产年龄≥35岁)中,与增重适宜者相比,孕期增重过多发生GDM的风险更大〔OR和95%CI为1.42(1.02~2.28)〕,而非高龄组(预产年龄OR值无统计学意义;孕中期,高龄组和非高龄组发生GDM的风险均是增重过多者高于增重适宜者〔OR和95%CI分别为1.59(1.14~1.88)和1.49(1.20~1.72)〕。结论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妇女中,孕前超重和肥胖、孕期增重过多均是GDM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过多的高龄妇女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孕妇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和出生身长的影响.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三二四医院收治的400例足月单胎产妇,回顾性记录其身高、孕前体质量和孕晚期体质量,并记录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和出生身长,分析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身长和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 孕期增重超标组巨大儿发生率显著高于增重正常组(x2 =9.320,P<0.01),该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也显著高于增重正常组(F=48.572,P<0.01),而新生儿出生身长则没有显著变化(F=3.541,P>0.05).与增重正常组相比,孕期增重不足组的巨大儿发生率(x2 =0.072,P>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F=0.02,P>0.05)和新生儿出生身长(F=1.052,P>0.05)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存在重要影响,孕妇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控制孕期增重,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总增重、孕中晚期增重速度的现状及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收集了部分于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正常产检并分娩的孕妇进行前瞻性纵向研究.结果 ①孕中晚期增重速度及孕期总增重超出IOM标准组大于胎龄儿发生率高于低于IOM标准组.②孕中期增重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r=0.439,P< 0.001)呈正相关.孕晚期增重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r=0.224,P<0.001)呈正相关.结论 孕中晚期增重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建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加强孕妇孕期营养知识的宣教及孕期体重的监测及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孕期增重和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396例定期产检,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孕妇进行研究。与IOM增重指南比较,将孕期增重分为低、中、高三组,妊娠结局使用χ2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共396例孕妇纳入研究。和孕期增重在IOM指南内的孕妇相比,高增重组出生大于胎龄儿及早产、初次剖宫产率高,而低增重组出生小于胎龄儿的几率高,且多数孕妇维持饮食治疗,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结论:孕期增重超过IOM指南的糖代谢异常孕妇,早产、巨大儿、初次剖宫产率高,而增重较低的孕妇更可能维持饮食控制,但有分娩小于胎龄儿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孕期增重过多已越来越普遍,但合理营养管理仍然存在争议,低血糖生成指数(GI)或低血糖负荷(GL)膳食可能比其他膳食方案减重更加明显。目的 对孕妇孕期进行低GL膳食干预,观察其对孕妇孕期增重及新生儿体质量和身长的影响,旨在为孕期合理膳食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7月在安徽省某妇幼保健院产检的孕妇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其中干预组按孕前体质指数和各孕期增重等级进行低GL膳食干预,从孕妇第1次产检开始,干预结点为新生儿出生;而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干预。孕妇的资本资料使用孕期基本信息调查表进行获取,并采用连续3日24 h膳食记录表收集孕妇各孕期膳食摄入情况并计算GI、GL值,记录孕妇孕期增重及新生儿出生身长、体质量、Apgar评分。结果 对照组失访6例,干预组失访3例,最终对照组94例、干预组97例纳入研究。两组孕妇孕早期GI、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孕中期、孕晚期GI、GL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孕(26±2)周前增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孕妇孕期总增重、孕期增重超标者占比、孕(34±2)周前增重、分娩前增重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及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孕妇实施低GL膳食干预,可使孕中、晚期增重速度放缓,减轻孕期总增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抑郁情绪与新生儿出生体重间的关系,验证两者关系是否受分娩时孕周及新生儿性别调节.方法 以1 800例在孕32~36周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调查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统计学信息并进行抑郁症状评价.分娩后获得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等出生结局.结果 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对于足月孕产妇,妊娠晚期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产孕产妇,妊娠晚期抑郁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低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以无妊娠晚期抑郁孕妇分娩的男婴为对照,妊娠晚期抑郁孕妇分娩的男婴小于胎龄儿(SGA)发生风险无显著增加(OR=0.86, 95%CI:0.20~3.76),而妊娠晚期抑郁孕妇分娩的女婴SGA风险显著增加(OR=4.37, 95%CI: 2.08~9.18).结论 孕32~36周高水平抑郁情绪可能显著减少早产儿出生体重,特别是女婴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孕中期膳食模式,探讨膳食模式与孕期增重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成都市某三甲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孕8~14周单胎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孕8~14周、孕24~28周、孕32~36周采用3天24 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孕妇摄入的所有食物种类及数量并计算能量摄入量,通过因子分析建立孕中期膳食模式并计算因子得分。分别在孕8~14周、孕24~28周及分娩前1周测量孕妇体质量,计算孕期总增重、孕中期和孕晚期增重速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孕中期膳食模式与孕期增重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有效样本1 004例,获得3种孕中期膳食模式:奶蛋全谷物型膳食模式、饮料甜点型膳食模式和传统型膳食模式。平均孕期总增重为(13.2±4.5) kg,平均孕中期增重速率为(0.4±0.2) kg/周,平均孕晚期增重速率为(0.5±0.3) kg/周。调整孕妇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膳食能量摄入量及体力活动水平等混杂因素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料甜点型膳食模式因子得分与孕期总增重和孕晚期增重速率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β=0.37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103,0.636),P=0.007;β=0.014,95%CI:(0.000,0.027),P=0.049〕,传统型膳食模式因子得分与孕期总增重呈负相关关系〔β=?0.285,95%CI:(?0.555,?0.015),P=0.039〕。未发现奶蛋全谷物型膳食模式与孕期增重相关。  结论  孕中期膳食模式与孕期增重有关,饮料甜点型膳食模式可增加孕期总增重及孕晚期增重速率,传统型膳食模式有利于控制孕期总增重。  相似文献   

13.
陈志军  黄惠霞 《医学文选》2003,22(3):269-27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中小于胎龄儿(SGA)与适于胎龄儿(AGA)患肺透明膜病(HMD)的差异。方法 将VLBWI72例按出生体重与胎龄关系及是否患HMD分组,从围产因素、胎龄、出生体重、患病率、起病时间、病情及3d内病死率等因素分析比较。结果 在VLBWI中,围产因素如窒息、剖宫产、前置胎盘等可增加患HMD的危险,尤其在SGA是主要致病因素;AGA胎龄越小,越易患HMD,而SGA此种关系不明显;出生体重近似的SGA与AGA患病率无明显差异;患病的SGA与AGA病情及3d内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起病时间则SGA较晚。结论 VLBWI在胎龄、围产因素等影响下,体重近似的SGA和AGA的HMD患病率、病情等可无明显差异;要降低HMD发病率,除了延长患儿胎龄外,还应尽量减少围产期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孕妇孕期增加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669例产妇资料,均为初产、单胎妊娠,年龄25~34岁,孕前体重指数(BMI)为(18.5~23.9)kg/m2.将孕期增加体重分为三组:A组(体重增加≤9 kg,n=60)、B组[体重增加(9~18)kg,n=305]和C组(体重增加≥18 kg,n=45).记录每例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B组和C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是(2993.43 ± 348.70)g、(3161.68 ± 464.56)g和(3330.82 ± 415.8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孕期增加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2月分娩的2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正常孕妇(NGT)+AGA组50例、NGT4-LGA组50例、GDM4-AGA组50例、GDM+LGA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孕妇血清RBP4水平,并记录孕早期体质指数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等指标。结果:(1)GDM+AGA组、GDM4-LGA组血清RBP4水平[(11.99±0.30)、(12.03±0.27)μg/mL]均高于NGT4-AGA组[(9.00±0.26)μg/mL](P〈0.05);(2)NGT+LGA组血清RBP4水平[(12.01±0.24)μg/mL]高于NGT4-AGA组(P〈0.05)。结论:GDM患者中血清RBP4水平升高,在没有明显糖耐量受损的情况下,RBP4可能参与加速胎儿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早产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方便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早产产妇及足月产产妇各120例为调查对象,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①胎膜早破、较高的孕前体重指数和罹患子痫前期均为早产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56(95%CI 3.51~9.66)、1.76(95% CI 1.35~2.84)、3.88(95% CI 3.37~8.49)(P<0.05);②产前保健、常住地址为城镇是早产的保护性因素,OR值分别为0.75(95%CI 0.44~0.98)、1.63(95%CI 1.28~3.54)(P<0.05)。结论早产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规范产前检查,增加孕期保健,并积极处理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从而有效降低早产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孕早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的关联,以及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孕期增重情况对这一关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募集的孕前BMI ≥18.5 kg/m2的双胎孕妇,采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孕早期血清hsCRP,前瞻性随访得到孕期增重和GDM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sCRP与GDM的关联效应,转换得到风险比(risk ratio, RR),采用分层卡方检验、中介效应分析BMI、孕期增重情况对hsCRP与GDM关联的影响。结果: 570名双胎妊娠孕妇中,31.6%发生了GDM,26.1%孕前超重或肥胖,49.5%孕期增重超过推荐范围。调整混杂因素后,孕早期血清hsCRP中三分位和上三分位发生GDM的风险是下三分位的1.42倍(95%CI:1.02~1.89)和1.54倍(95%CI:1.12~2.02),且呈线性趋势(P=0.022)。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孕前BMI对高水平hsCRP增加GDM风险的解释程度为23.84% (P < 0.001),对两者的关联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联合hsCRP和孕期增重情况发现,孕期增重超过推荐范围且hsCRP较高水平(>1.21 mg/L)者发生GDM的风险是孕期增重在推荐范围内且hsCRP在下三分位者的2.31倍(P < 0.01)。结论: 孕早期高水平hsCRP显著增加双胎妊娠发生GDM的风险,hsCRP-GDM关联独立于孕期增重,且孕前BMI对hsCRP-GDM关联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双胎妊娠孕期管理要同时注重全身炎症反应和孕期体质量,以降低GDM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