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在学习经典和搜集了大量资料、插图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比较,对足三阴经在胸腹部的循行这个既敏感、重要,但各家又多回避不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介绍了三种不同意见,并对当前主要以《十四经发挥》为依据的循行方式和画法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对经络学说的产生、内行线和外行线的不同来源、性质及与循经感传现象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2.
经络学说中的每条经脉循行分布均由体表循行线(又称“有穴通路”)和体内循行线(又称“无穴通路”)两部分组成。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沿下肢内侧上行,走向胸腹部。目前的教材和相关书籍均认为足三阴经在胸腹部的循行分布是体表循行线。对此,笔者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路玫  曹大明 《中国针灸》2008,28(5):368-368
经络学说中的每条经脉循行分布均由体表循行线(又称"有穴通路")和体内循行线(又称"无穴通路")两部分组成.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沿下肢内侧上行,走向胸腹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索古代文献中有关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各腧穴的相关论述,归纳整理出足三阴经高频主治证.方法:应用计算机光盘检索清代以及清代以前中医古籍703部,其中涉及足三阴经腧穴的古籍215部.统计各腧穴主治证出现频次,确定足三阴经各腧穴的5个高频主治症,并整理出足三阴经各经的高频主治症.结论:足三阴经腧穴主治病证既有特性,又有共性.符合中医的肝脾肾理论.足三阴经经脉走行相近,治疗特点相似,经常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5.
三阴交作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理应循行至此相交。但教学中发现存在分歧。根据历代文献记载,三阴交的不同定位可能是造成足三阴经在三阴交穴相交与否的主要原因。结合腧穴主治及经脉特点,内踝高点上八寸处可能是足三阴经交会之处,因此足三阴经循行路线在三阴交穴并非绝对相交,明确这一内容对于正确理解足三阴经的经脉循行及经络腧穴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王斌  陈燕荔  潘玥  陈波  王琮  潘战宇  郭义 《河南中医》2020,40(2):193-195
人体胸腹部属阴,足阳明胃经为三阳中阳气最盛之经,其循行于胸腹部,既可充养阳经,又可固护阴经,有平衡阴阳之意。胃经为阳,冲脉为阴,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可能也与平衡冲脉之阴有关。胃的盛衰影响五脏,胃既可以充养人体的气血,又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足阳明胃经气血旺盛,循行于阴盛的胸腹部,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经脉的作用,同时也濡养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胃虽然为阳土,但其实有母寓之阴,其脉既循行于属阳的区域,又循行于属阴的区域,体现了胃阳中寓阴的特征。足阳明胃经向里循行至胸腹部与太阴相接,使太阴经气得开,衔接了开合枢。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8.
《内经》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脉是人体的大周天,根据十二经脉交接的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汇于四肢末端,阳经交汇于头面部,阴经交汇于胸腹部。但是在胸腹部除阴经外,足阳明胃经也循行其中。如“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相似文献   

9.
10.
Objective:To explore whether or not the changes in body surface resistance at yuan-source points of three yin meridians of foot can specifically responds the on...  相似文献   

11.
将十二经脉分为12个实验组,采用同一的6×6拉丁方实验设计,把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的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与内关穴分别作为一个整体,在同等条件下分析比较了电针对正常人收缩时间间期(STI)的效应差异。结果发现,在正常人和不同性别正常人的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五输穴和内关穴之间,各穴位组对左心功能的电针效应均无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浅谈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之机理223900江苏泗洪83424部队卫生队郑明立屠云富主题词胃经经络循行阴阳五行八卦笔者在研读中医基础理论和有关经络循行原文时,发现足阳明胃经在胸腹部的循行线路有别于其他经络的阴阳循行规律。根据脏腑经络阴阳学说,认为阴经...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6,(8):1072-1073
目的:分析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合远端取穴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在脑卒中早期足下垂内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早期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合远端取穴治疗,治疗组接受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合远端取穴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坐位踝关节背曲度、仰卧位踝关节背曲度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WG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足下垂内翻治疗中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合远端取穴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可显著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阴经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针刺一次为30min,10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及下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足三阴经井穴与合穴之间的关系,探求“补井补其合”理论的试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成年人,男女各半,取足三阴经的井穴与合穴,以艾条温和灸刺激2穴,利用经络定位仪测定2穴的电流量,通过其前后变化来研究井穴与合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足三阴经的井穴与合穴之间具有相关性,二者可相互影响,成正相关关系;合穴的电流强度要大于井穴的电流强度。结论:足三阴经的井穴与合穴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合穴为多气多血之穴位;“补井补其合”的理论有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3种代表性的妇科病症(痛经、盆腔炎、多囊卵巢综合征)为例,探讨经络腧穴诊察在妇科病症针灸诊疗中的应用方法。临床诊疗时,在患者足三阴经小腿段的循行部位进行循按诊察,探求经络腧穴的阳性反应(颜色、形态、皮温变化及感觉异常等),于此阳性反应处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经络腧穴诊察可为经络辨证提供依据,从而指导选穴处方;有助于明确病性之虚实寒热,指导刺灸方法的选择;辅助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阴原穴对高血压、低血压动物模型血压的影响,探究足三阴原穴的经穴特异性作用。方法研究分为高血压和低血压部分。两部分均分为足三阴经原穴组、非穴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每组6只。除了模型组和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针刺治疗,连续7 d。治疗结束后均进行血压检测,每只大鼠连续测量5次,取平均血压值。结果各治疗组高血压大鼠各时间点血压均高于空白组,但血压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足三阴经原穴具有降压作用。其中太冲与太溪降压效果较太白和非穴显著(P0.05),太冲与太溪降压效果相当(P0.05),太白降压效果与非穴相当(P0.05)。各治疗组低血压大鼠各时间点血压均低于空白组,但血压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足三阴经原穴具有升压作用。其中非穴组升压作用低于各治疗组(P0.05),太白与太溪升压效果相当,但升压作用弱于太冲(P0.05)。结论针刺足三阴经原穴具有双向调控血压的特异性作用,其中太冲穴的双向调节血压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18.
19.
失眠是指不易人寐,睡梦易惊,或昼夜不得眠.即大脑兴奋性提高,造成睡眠时间减少或睡眠不深的一种症状.中医学称为不寐、目不瞑、不得卧,认为系思虑过度内伤心脾、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胃中不和等心神被扰而不得安寐.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惊恐等,此外消化不良、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也易导致大脑皮层调节功能失衡,而以兴奋占优势,破坏了高级神经正常规律而出现失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运用针刺足三阴的方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面部痉挛患者,针刺双侧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进行治疗。结果:60例病例中,治愈21例,显效15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