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产科常见慢性疾病,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认识不断深入,中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研究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一种妇科常见病,以盆腔疼痛、月经失调及不孕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2003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杨峰 《西部中医药》2007,20(9):35-37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分析、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文献,从子宫内膜异位症产生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中医药的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阐述.结论:中医药治疗本病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受孕率,但尚缺乏对其机理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令人困惑的妇科常见病.近年来,随着对该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整体的、宏观的,具有可靠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治疗结合病机做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影响育龄妇女生育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约30%~58%的不孕症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中不孕症的发病率约为30%~50%.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的发病率高且呈上升的态势.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EMAB的阳性率和CA125水平呈特异性升高,导致不孕的发生.本文观察了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的疗效,并探讨其对EMAB和CA125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郭纪芬  万庆芝  张晓甦 《吉林中医药》2013,(10):1010-1011,1033
新生血管生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血管生成学说已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理论,体内某些血管生成因子活性增加及血管形成抑制因子活性降低,都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管过度生成,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医药可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提高抑制因子内抑素(ENS)的表达而达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高爱芝 《光明中医》2012,27(4):717-718
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已成为妇科常见病[1],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其发病机制复杂而且尚未完全清楚,有剖宫产手术、输卵管手术和宫腔手术史患者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明显增高.西医多采用性激素治疗及手术治疗,见效慢且容易复发.我们临床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中药口服及艾盒温灸,综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严余明 《养生月刊》2012,33(11):988-99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在子宫腔外的某些部位的妇科疾病.其中,异位于子宫肌层的,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症;异位于子宫肌层以外部位的,称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多,因而临床上一般所称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指前者.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发病率日益升高的妇科常见病,多见于30~40岁妇女.患者常并发不孕,一旦妊娠,异位内膜也呈蜕膜改变,病变缩小或消失,症状缓解.绝经后异位内膜也随卵巢功能衰退而逐渐萎缩吸收,但也偶见于绝经后发病者.子宫内膜异位分布范围甚广,常见于盆腔腹膜及盆腔器官的表面,如卵巢、子宫骶骨韧带、子宫下段后壁浆膜层以及覆盖于子宫直肠陷凹等处,故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称.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EM)属中医的痛经、瘕、不孕等病.其发病原因为多因素共同形成,其中免疫异常对内膜种植、粘附、增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常见妇科良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概括与总结,以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严余明 《养生月刊》2017,(4):301-30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 其中,异位于子宫肌层的,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症;异位于子宫肌层以外部位的,称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多,因而临床上所称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指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现状,以期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概括与总结,分别从其发病机理、辨证分型、临床治疗3个方面进行阐述.结论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副作用小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除引起盆腔疼痛、附件区包块外,约40%-60%患者还并发不孕.近年来现代医学及祖国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治疗不断发展,比较分析两者优劣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体质学角度论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颖  侯丽辉 《天津中医药》2009,26(6):466-467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疑难病,具有明显遗传倾向性,中医体质学认为个体体质差异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基础,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明显体病相父性,应用辨体论治原则结合临床证候表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体现治病求本及个体化诊疗思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273-127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与腹腔氧化作用有关。该文总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氧化应激的发病机制,结合中药降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现有研究,推测祛瘀解毒类中药可以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从而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病,病灶多位于盆腔脏器,也可发生在宫颈、阴道、会阴和腹部手术切口。与剖腹手术相关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较常见的盆腔外内膜异位症,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并不多见,但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手术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不同于盆腔内异症,现将我院5年来收治的10例切口内异症病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科常见病,且发病率逐年升高,痛经是其临床典型表现,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医、西医对该疾病疼痛机制认识不断深入,中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常见病,分布范围广。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少见,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或足月剖宫产术后。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上升。现对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05年7月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于子宫体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临床难治之症,该病多发生在青壮年生育年龄的妇女,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临床常表现为经期及经行前下腹痛、肛门坠痛、性交痛,且进行性加剧,出现月经失调,盆腔包块、结节,不孕等,其中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突出的表现。该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痛经”、“癥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血瘀密切相关。目前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有大量的研究探讨及报道,笔者将近年来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方法总结如下。1西医治疗性激素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雌激素合成,使异位种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在子宫腔及以外侵袭、黏附、种植、生长。随着三孩政策的放开,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已成为导致不孕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常出现局部或全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引起了很多学者关注。现主要从先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以及免疫炎症介质探讨针灸对子宫内膜组织介导的免疫稳态失衡的作用机制,旨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