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口服,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1次/d,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0. 0%和52. 5%,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均明显加快(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国际DHI眩晕障碍量表和欧洲眩晕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上颈部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青年人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推拿手法结合康复训练(McKenzie疗法),对照组仅用推拿手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眩晕评分的改善情况及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明显;治疗后两组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痊愈率改善明显;远期随访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颈部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青年人颈性眩晕取得良好的近、远期疗效,被动治疗与主动训练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使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枕下缘针刀松解与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3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松解组(186例)和推拿手法组(180例)。排除脱落病例,最后针刀松解组183例、推拿手法组176例纳入统计。针刀松解组采用针刀松解风池、枕下缘的阿是穴及枕下项线中外1/3的枕下缘处,每3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推拿手法组采用揉、捏、按、弹拨等传统的推拿手法,每2天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6、12个月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变化,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针刀松解组总有效率为92.3%(169/183),优于推拿手法组的85.2%(150/17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时点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治疗后及治疗后3、6个月的改善指数针刀松解组均优于推拿手法组(均P0.05),治疗后12个月DHI改善指数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随访针刀松解组复发率为10.3%(12/117),推拿手法组复发率为10.7%(11/1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短期疗效优于推拿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林乾炤  蔡阁  高山 《新中医》2021,53(24):46-49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加味联合针刺及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 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 例。对照组给予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及推拿治疗,2 组均治疗1 个月。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 水平及眩晕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81.58% (P<0.05)。治疗后,2 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FIB、TC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FIB、T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眩晕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聪明汤加味联合针刺及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降低FIB、TC 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整颈三步九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颈性眩晕患者纳入研究,并进行随机分配,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试验组患者给予“整颈三步九法”推拿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推拿治疗,两组患者均隔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6次以后,分别采用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评分、TCD检查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并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7.8%,经x2检验,(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DHI评分、TCD检查的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善程度,经t检验,(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整颈三步九法”对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有显著的作用,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14天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MOS-SF36生存质量量表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颈性眩晕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7.5%、92.5%,优于对照组的50.0%、80.0%(均为P0.05);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MOS-SF36生存质量量表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组给予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分析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1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45%,差异有性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通络活血,荣窍定眩,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眩晕症状,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枕下肌群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局部物理因子治疗及常规颈项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枕下肌群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20/3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H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0.05),且治疗组DH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枕下肌群推拿入手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眩晕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优于对照组的82.5%(P0.05);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部肌群牵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治疗组予以颈部肌群牵伸疗法,对照组予以传统推拿手法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颈部肌群牵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眩汤配合葛根素和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65例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葛根素点滴,每日1次;治疗组65例,在葛根素的基础上加服颈眩汤及推拿治疗,每日1次.2组均1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93.84%,对照组愈显率63.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5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口服泽泻汤加味,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症状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眩晕、头痛、恶心、耳鸣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效果更加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改善LVA、RVA、BA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仅在改善LV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LVA、BA方面效果更加显著(P<0.05).结论 泽泻汤加味能有效改善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症状、脑血流动力学,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日。治疗前后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评价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ESCV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7%和87.8%,对照组相应为35.0%和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早期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探索吴茱萸汤加味联合前庭康复训练预防性治疗,观察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同时予生活方式指导。治疗组口服吴茱萸汤加味4周,前庭康复训练3月。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10 mg,每晚1次,疗程3月。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第4周予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中医眩晕评定量表评估;治疗后4周、3月评估眩晕头痛严重程度评分、持续时间评分;3月后评估发作频率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后中医眩晕评定量表评分、DHI评分、眩晕头痛发作频率、发作程度,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吴茱萸汤加味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可预防性改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眩晕、头痛发作频率和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椎微调推拿手法配合舒颈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治疗组予以颈椎微调推拿手法配合舒颈定眩汤治疗,对照组单以推拿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统计。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20.6%和14.7%;总有效率分别为88.2%和73.5%。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微调推拿手法配合舒颈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颈椎微调推拿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6.
张卫 《山西中医》2013,29(8):29-30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与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血塞通和舒血宁治疗,两组均连续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为69.8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优于一般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双侧风池穴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配合双侧风池穴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及静脉点滴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14天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好转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愈28例,好转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7.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症状分级评分、脑血管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但以治疗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双侧风池穴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压痛点强刺激推拿,对照组予以传统推拿,治疗2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3.3%、对照组8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仰头摇正手法结合岐黄针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以仰头摇正手法结合岐黄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2.25%,对照组72.25% (P<0.05).两组治疗后DHI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后3个月改善指数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予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眩晕障碍评分(DHI)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1.43%、9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比较,组间DH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DHI评分改善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通过调整颈椎内外力学平衡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