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与CO中毒后遗症不同,后者的症状直接由急性期延续而来,而CO中毒迟发性脑病系指急性CO中毒昏迷清醒后经2周~3周突然发生痴呆、精神  相似文献   

2.
陈品 《临床医学》2013,(11):32-33
目的 分析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64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记为观察组;选择同期64例一氧化碳中毒后未发生迟发性脑病患者作对照,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特点.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症多、昏迷时间长、高压氧疗时间短且晚,恢复期多有精神刺激性表现.结论 迟发性脑病多发于高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临床给予及早、有效的高压氧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致残率与病死率都很高。迟发性脑病作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可以加重病情,影响预后。为进一步了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并发迟发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我们对69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相关因素及CT特征,探讨年龄、急性期昏迷时间、中毒程度及高压氧治疗时间等临床相关因素与迟发性脑病发生的关系,了解CT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病情判定、预测迟发性脑病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4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行CT检查,随诊2个月。结果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发生与年龄、昏迷时间长短、中毒后高压氧治疗时间有密切关系;迟发性脑病组患者的CT异常率高于无迟发性脑病组患者,且CT异常率与中毒程度呈平行关系。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通过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CT表现对预测迟发性脑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延续下来的神经精神症状,以往称急性CO中毒后续症、后发症、续发症,现统称为迟发性脑病。CO中毒迟发性脑病,目前尚无统一完整性治疗方案,国内目前多推荐首选高压氧(HBO)治疗加中枢神经营养剂治疗。我院自1999年10月起~2005年12月止共收治急性CO中毒患者981例,其中患迟发性脑病者56例,占5.7%。对发生迟发性脑病之患者,全部采用HBO治疗,取得可喜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齐金龙  赵琨 《临床荟萃》2010,25(17):1540-1541
急性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CO)中毒主要见于我国北部地区,与冬季用煤取暖时煤燃烧不全、室内通风不良有关,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edencephalopathyafteracutecarbonmonoxidepoisoning,DEACMP)指部分急性CO中毒患者在急性期经过抢救治疗恢复后,经过一段时问的假愈期(昏迷清醒后距迟发性脑病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7.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生活与工作中常见的窒息性中毒气体事件。部分中毒患者经过数天至数周的假愈期后,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目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为了更好的预测迟发性脑病的发生,本文对近几年来关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为临床上及早发现迟发性脑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 32例患者接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50%.结论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影像学检查对临床诊断十分有利,一经确诊,应立即展开对症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是指急性CO中毒患者在急性期的意识障碍恢复正常后,经过一段静止期又出现精神障碍、皮层功能障碍、基底核和锥体系损害等症状。应用免采血光子氧透射疗法合并药物治疗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36例,总有效率94%。证明免采血光子氧透射疗法治疗CO中毒后迟发脑病疗效满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又称迟发缺氧后脑病,系指急性CO中毒患者经过抢救症状缓解,经数天或数周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急性痴呆为主的一组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11.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脑病(delayed neuropsychological sequelae after CO poisoning,DNS)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困扰医学领域多年的难题,其确切的机制迄今尚不明了。致使迟发脑病的早期预测未能解决,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难度。急性CO中毒后约3%~lO%患者出现迟发脑病,在美国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病率为10%~30%。临床对CO急性中毒较为重视,但对DNS往往易被忽视而导致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EEG动态变化。结果: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EEG有明显异常,提示EEG可用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同时有助于了解大脑功能障碍程度,可做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是指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经抢救在急性中毒症状恢复后,经过数天或数周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的一组神经精神症状。一般发生在急性中毒后的2个月内,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对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特点是病情重,病程长,常规治疗效果差。2003年5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52例,均进行了以高压氧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较为满意效果,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压氧与中西医结合联用防治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98例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随机分成高压氧组(102例)和高压氧联合中西医结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加服血府逐瘀汤)治疗组(96例).高压氧治疗压力为0.2 MPa,每日1次,共20次.在一氧化碳中毒后15、20、25、30、45和60 d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迟发性脑病.结果:高压氧组102例中13例出现迟发性脑病,占12.75%;高压氧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96例中4例出现迟发性脑病,占4.17%.结论:高压氧联合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使患者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较单纯高压氧治疗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北方地区冬季取暖主要以烧煤,且寒冷门窗密闭通风差。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我院神经科自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共85例,本文就急性CO中毒及CO中毒迟发脑病的诊治经过做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高压氧治疗时机与预防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关系.方法:13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依据高压氧治疗时机分为2组,在通风、吸氧、内给氧、胞二磷胆碱应用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66例于一氧化碳中毒12 h内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66例于一氧化碳中毒12 h后行高压氧治疗,观察2纽迟发性脑病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迟发牲脑病发生率(3.0%)低于对照组(21.2%)(P<0.05).结论:早期行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有效降低迟发性脑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脑病疗效。方法:我院2002年2月-2005年7月共收28例CO中毒迟发脑病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治愈率21.4%,有效率60.71%.无效率17.86%。结论:高压氧是治疗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唯一可靠有效方法,应需要较长疗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相关因素及CT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相关因素及CT特征,探讨年龄、急性期昏迷时间、中毒程度及高压氧治疗时间等临床相关因素与迟发性脑病发生的关系,了解CT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病情判定、预测迟发性脑病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4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进行临床观察,并行CT检查,随诊2个月。结果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发生与年龄、昏迷时间长短、中毒后高压氧治疗时间有密切关系;迟发性脑病组患的CT异常率高于无迟发性脑病组患,且CT异常率与中毒程度呈平行关系。结论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通过分析观察患的临床相关因素、CT表现对预测迟发性脑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经抢救意识障碍恢复,在2~60 d基本正常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神经、精神症状.我们自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64例,经高压氧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