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酸浆Ph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i的活性成分。方法 酸浆的宿萼经乙醇渗漉提取,提取物经硅胶、Sephadex LH-20色谱分离,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酸浆苦素A(Ⅱ)、酸浆苦素B(Ⅲ)、酸浆苦素O(Ⅳ)、酸浆苦素L(Ⅴ)、酸浆苦素M(Ⅵ)、胡萝卜苷(Ⅶ)、商陆素(Ⅷ)、5,4′,5′-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醇(Ⅸ)、木犀草素(Ⅹ)、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Ⅺ)。结论 化合物Ⅸ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浆黄酮醇(physaflavonol)。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叶金花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12个有机酸化合物,鉴定了10个,分别鉴定为2,5-二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2,5-dihydroxybenzoate,Ⅰ)、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phthalic acid bis-(2-ethylhexyl)ester,Ⅱ]、棕榈酸(palmitic acid,Ⅳ)、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Ⅴ)、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Ⅶ)、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3-hydroxy-4-methoxybenzoic acid,Ⅷ)、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Ⅸ)、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Ⅹ)、对甲氧基苯甲酸(p-methoxy-benzoic acid,Ⅺ)、丁香酸(syringic acid,ⅩⅡ)。结论 化合物Ⅰ、Ⅱ、Ⅳ、Ⅶ、Ⅷ、Ⅹ、Ⅺ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柽柳Tamarix chinensis抗肿瘤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使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和HPLC分离、纯化,利用NMR技术确定结构。采用MTT法和SRB法测定了所得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分离鉴定了10个萜类化合物,分别为白桦脂醇(betulin,Ⅰ)、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Ⅱ)、羽扇豆醇(lupeol,Ⅲ)、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24-methylene-cycoartanol,Ⅳ)、杨梅二醇(myricadiol,Ⅴ)、异杨梅二醇(isomyricadiol,Ⅵ)、异油桐醇酸(isoaleuritolic acid,Ⅶ)、isoaleuritolic acid 3-p-hydroxycinnamate(Ⅷ)、2α-羟基齐墩果酸(maslinic acid,Ⅸ)和植醇(phytol,Ⅹ)。结论 化合物Ⅱ、Ⅳ、Ⅶ和Ⅸ首次从柽柳属中分离得到,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中得到。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显示在50 μg/mL下,化合物Ⅰ~Ⅳ、Ⅷ和Ⅸ对人肺癌细胞A-549,化合物Ⅹ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显示有意义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巴西人参Pfaffia paniculata根的化学成分,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技术和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蜕皮甾酮(Ⅰ)、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Ⅱ)、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醛酸苷(Ⅲ)、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Ⅳ)、齐墩果酸(Ⅴ)、豆甾醇-β-D-葡萄糖苷(Ⅵ)、豆甾醇(Ⅶ)、胡萝卜苷(Ⅷ)、β-谷甾醇(Ⅸ)、20,22-异丙亚二氧基-β-蜕皮激素(Ⅹ)、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S,4R)-2-[2′R-羟基-十六碳酰胺]-十八碳-4-烯-1,3-二醇(Ⅺ)、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苷(ⅩⅡ)。结论 化合物Ⅱ、Ⅲ、Ⅸ、Ⅹ、ⅩⅡ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Ⅳ、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进一步研究常山胡柚Citrus changshan-huyou Y. B. Chang皮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和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胡柚甲素(2′-羟基-丙二酰-3,4-二羟基-苯甲酸,Ⅰ)、3′-羟基-4′,5,6,7,8-五甲氧基黄酮(Ⅱ)、圣草酚(Ⅲ)、二十四酸(Ⅳ)、十二酸甘油酯(Ⅴ)、新圣草枸橼苷(Ⅵ)、柚皮苷(Ⅶ)、新橙皮苷(Ⅷ)、4-甲氧基-3-羟基苯甲酸(Ⅸ)、3,4-二羟基苯甲酸(Ⅹ)。结论 胡柚甲素为新化合物,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傣药芽鲁哈咪卖Rhinacanthus nasutus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色谱方法分离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和2个混合物,鉴定为C26~C32烷混合物(Ⅰ)、α-软脂酸单甘油酯(Ⅱ)、软脂酸(Ⅲ)、硬脂酸(Ⅳ)、木焦油酸(Ⅴ)、β-谷甾醇(Ⅵ)、羽扇豆醇(Ⅶ)、对羟基苯甲酸(Ⅷ)、胡萝卜苷(Ⅸ)、α-乙基-D-吡喃艾杜糖苷(Ⅹ)、硝酸钾与硝酸钠混合物(Ⅺ)。结论 化合物Ⅹ是分离过程产生的人工新化合物,化合物Ⅰ~Ⅴ、Ⅷ~Ⅺ是首次从傣药芽鲁哈咪卖中分得。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线叶蓟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线叶蓟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七醇(Ⅰ)、豆甾醇葡萄糖(Ⅱ)、β-谷甾醇(Ⅲ)、豆甾醇苷(Ⅳ)、乙基-β-D-吡喃果糖苷(Ⅴ)、胡萝卜苷(Ⅵ)、槲皮素(Ⅶ)、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Ⅷ)、KCl(Ⅸ)。结论 化合物Ⅰ~Ⅸ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骆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八烷醇(Ⅰ)、正三十二烷醇(Ⅱ)、豆甾-4-烯-3-酮(Ⅲ)、β-谷甾醇(Ⅳ)、胡萝卜苷(Ⅴ)、山柰酚(Ⅵ)、腺苷(Ⅶ)、紫云英苷(Ⅷ)、3″-O-磺酸基紫云英苷(Ⅸ)。结论 化合物Ⅰ~Ⅲ、Ⅶ、Ⅸ为首次从驼蹄瓣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了通关藤Marsdenia tenacissim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分离提纯,经理化常数测定,结合MS、IR、UV、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学技术确定了其结构。结果 从通关藤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美国商陆脑苷(poke-weed cerebroside,Ⅰ)、β-D-黄夹吡喃糖苷-(1→4)-β-D-磁麻吡喃糖甲苷(Ⅱ)、11α、12β-丙酮缩二羟基-通关藤苷元B(Ⅲ)、牛奶菜醇A(Ⅳ)、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2-甲氧基-4-[1-(E)-丙烯-3-醇]-苯氧基}-丙烷-1,3-二醇(赤式)(Ⅴ)、半乳糖醇(Ⅵ)、东莨菪素(Ⅶ)、直立牛奶菜双糖(marsectobiose,Ⅷ)、胡萝卜苷(Ⅸ)、丁二酸(Ⅹ)。结论 化合物Ⅰ、Ⅴ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Ⅵ~Ⅷ、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糙龙胆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共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β-amyrin,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Ⅲ)、乌苏醇(uvaol,Ⅳ)、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Ⅴ)、6-去甲氧基-7-甲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7-methylcapillarisin,Ⅵ)、芒果苷(mangiferin,Ⅶ)、异牡荆素(isovitexin,Ⅷ)和异牡荆素-7-O-葡萄糖苷(isovitexin-7-O-glucoside,Ⅸ)。结论 化合物Ⅰ~Ⅸ均为首次从糙龙胆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Ⅵ属首次从龙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红绒毛羊蹄甲中的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红绒毛羊蹄甲Bauhinia aure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90%乙醇提取,从醋酸乙酯萃取物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黄酮苷元,8个为黄酮苷,分别鉴定为白杨素(Ⅰ)、木犀草素(Ⅱ)、芹菜素(Ⅲ)、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Ⅳ)、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Ⅴ)、3,5,7-三羟基色原酮-3-O-α-L-鼠李糖苷(Ⅵ)、白杨素-7-O-β-D-葡萄糖苷(Ⅶ)、山柰素-3,7-二氧-α-L-双鼠李糖苷(Ⅷ)、槲皮素-3,7-二氧-α-L-双鼠李糖苷(Ⅸ)、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Ⅹ)、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Ⅺ)。结论 化合物Ⅱ、Ⅲ、Ⅵ、Ⅶ、Ⅹ和Ⅺ均为首次从羊蹄甲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掌叶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结果 从掌叶大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过氧化麦角甾醇(Ⅰ)、β-谷甾醇(Ⅱ)、大黄酚(Ⅲ)、大黄素甲醚(Ⅳ)、大黄素(Ⅴ)、芦荟大黄酸(Ⅵ)、大黄酸(Ⅶ)、反式1,2-二苯乙烯(Ⅷ)、反式桂皮酸(Ⅸ)、没食子酸(Ⅹ)、丹叶大黄素(Ⅺ)、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β-D-葡萄糖苷(ⅩⅡ)、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ⅩⅢ)、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ⅩⅣ)、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ⅩⅤ)。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Ⅱ、Ⅷ、Ⅸ和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野西瓜果实正丁醇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反复利用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化学方法及参照文献鉴定单体成分结构。结果 从野西瓜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bis(2-ethylhexyl)ester,Ⅰ]、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nic acid,Ⅱ)、尿嘧啶(uracil,Ⅲ)、α-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Ⅳ]、α-D-呋喃果糖甲苷[methyl α-D-fructofuranosides,Ⅴ]。结论 化合物Ⅰ、Ⅲ~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阔苞菊Pluchea indic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醛基吲哚(Ⅰ)、槲皮素(Ⅱ)、valene-1(10)-ene-8,11-diol(Ⅲ)、豆甾醇(Ⅳ)、豆甾醇葡萄糖苷(Ⅴ)、豆甾醇-6′-十六酸葡萄糖酯苷(Ⅵ)、4-allyl-2,6-dimethoxyphenyl glucoside(Ⅶ)、3,5-二咖啡奎尼酸(Ⅷ)、3,4-二咖啡奎尼酸(Ⅸ)、3,4,5-三咖啡奎尼酸(Ⅹ)、胆甾醇(Ⅺ)。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正相以及反相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应用NMR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鹅不食草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hymoquinol 2-O-β-glucopyranoside (Ⅰ)、thymoquinol 5-O-β-glucopyranoside (Ⅱ)、thymol 3-O-β-glucoside (Ⅲ)、3-甲氧基槲皮素(Ⅳ)、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Ⅴ)、槲皮素(Ⅵ)、dihydrohelenalin (Ⅶ)、咖啡酸乙酯(Ⅷ)、β-谷甾醇(Ⅸ)、豆甾醇(Ⅹ)。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黄连木食用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黄连木食用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乙醇提取,硅胶以及RP-18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黄连木食用部位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Ⅰ)、对羟基苯乙酸(Ⅱ)、没食子酸乙酯(Ⅲ)、赤杨二醇(Ⅳ)、穗花杉双黄酮(Ⅴ)、对羟基苯甲酸(Ⅵ)、原儿茶素(Ⅶ)、没食子酸(Ⅷ)、槲皮素-3-O-β-D-木糖苷(Ⅸ)、芦丁(Ⅹ)、胡萝卜苷(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ⅩⅡ)、槲皮素(ⅩⅢ)、山柰酚-3,7-O-α-L-二鼠李糖苷(ⅩⅣ)、柚皮素(ⅩⅤ)和4-羟基肉桂酸(ⅩⅥ)。结论 除化合物Ⅰ、Ⅲ、Ⅷ、ⅩⅡ和ⅩⅢ外,其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18等色谱手段对伞花木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伞花木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三十八烷醇(1)、豆甾醇(2)、乙酰齐墩果酸(3)、莨菪亭(4)、臭矢菜素A(5)、臭矢菜素B(6)、胡萝卜苷(7)、山柰苷(8)、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1→4)-α-L-鼠李糖苷-7-O-α-L-鼠李糖苷(9)、秦皮苷(10)。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林下参Panax ginseng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及制备HPLC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林下参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并鉴定为20(S)-人参皂苷Rg3(Ⅰ)、20(S)-人参皂苷Rh1(Ⅱ)、20(R)-人参皂苷Rh1(Ⅲ)、20(S)-人参皂苷Rg2(Ⅳ)、20(S)-人参皂苷Rh2(Ⅴ)、人参皂苷Rb3(Ⅵ)、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Ⅶ)、5,6-二氢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Ⅷ)、β-胡萝卜苷(Ⅸ)、β-谷甾醇(Ⅹ)。结论 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林下参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益智复方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硅胶柱色谱和中压制备等手段进行分离,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法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益智复方汤的大孔吸附树脂70%乙醇洗脱部分分得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S)-人参皂苷Rg3(Ⅰ)、20(R)-人参皂苷Rg3(Ⅱ)、20(S)人参皂苷Rh1(Ⅲ)、20(S)人参皂苷Rh2(Ⅳ)、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Ⅴ)、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Ⅵ)、淫羊藿苷(Ⅶ)、淫羊藿次苷Ⅰ(Ⅷ)和对甲氧基肉桂醛(Ⅸ)。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益智复方汤中分得,其中化合物Ⅰ~Ⅳ来源于红参;化合物Ⅴ、Ⅵ来源于何首乌;Ⅶ、Ⅷ来源于淫羊藿。  相似文献   

20.
蛇鳞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蛇鳞草Pronephrium triphyll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蛇鳞草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 4R)-4′- methoxy-8-methyl-[(4, 2″)(11, 2′′′)]-dioxidoflavan-5, 7- di-O-D-glucopyranoside(蛇鳞草苷A,1)、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2)、三羽新月蕨苷A(3)、6, 7-二羟基香豆素(4)、胡萝卜苷(5)、β-谷甾醇(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蛇鳞草苷A。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3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