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药行业是我国最有发展前景的传统行业之一,中药现代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中药研究中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特别是应用生命科学的新技术、新理论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中药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对中药微生物的深入研究,是认识微生物相关中药的形成机制、开发珍贵中药的替代资源、对中药进行二次开发、寻找新的中药资源,甚至是研究一些中药药理的重要途径。同时,微生物学在为中药现代化作贡献的过程中,也为微生物学的发展找到其独特的发展空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微生物学研究体系。概述微生物与中药的多方面关系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可以预见,充分利用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必将为中药发展带来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生物转化和双向固体发酵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是在继承传统中药发酵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对中药开发利用的结果,能够显著提升传统中药的临床疗效、发现传统中药的临床新价值、显著提高中药材资源的利用率、批量创新中药,从而促进中药的产业化发展。将生物技术融入中药研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转化研究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加速中药新药的开发和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提高我国中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中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 生物转化是利用植物离体细胞或器官、动物细胞、微生物及其细胞器,以及游离酶对外源性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的生化反应。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该项技术广泛用于天然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合成、有机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药物前体化合物的转化、光学活性化合物的拆分和药物代谢研究等诸多领域。  相似文献   

4.
中药生物转化是我国传统中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有效融合的产物,而肝微粒体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外代谢研究是中药生物转化一个重要领域。肝微粒体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外代谢研究对于中药药性改变、疗效提高、降低毒副作用、中药有效成分代谢途径的确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肝微粒体体外代谢研究为指导临床合理、安全用药、中药的二次开发利用以及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主要针对肝微粒体体外代谢在中药生物转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开展中药生物转化研究意义深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国内外文献,结合笔者开展中药生物转化研究的体会,介绍了国内外中药生物转化的研究现状以及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意义,提出了开展中药全成分转化的思路并分析了进行中药全成分转化研究的可行性及一般方法,并就开展中药全成分转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加强的工作等进行了讨论。认为开展中药全成分生物转化研究对充分发挥中药的潜在价值和我国的中药资源优势开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转化研究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药生物转化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使传统的中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的重要课题.通过生物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中药进行生物转化的步骤、影响因素、转化方法、优势,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为中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是中药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物与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肠道微生物对黄酮类和异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方法分析细枝真杆菌(Eubacterium ramulus)等肠道微生物对以槲皮素及其苷类为代表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情况。结果肠道菌群能对黄酮类及异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代谢转化。结论在研究饮食黄酮的生物利用度和它们的功效时应该考虑肠道微生物对它们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近年来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微生物转化机制、转化途径和各类化学成分的转化实例,认为中药化学成分经微生物转化后起到了结构修饰的作用,可提高药效成分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同时产生了重要的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参考文献32篇。  相似文献   

9.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对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各种疑难杂症频繁出现,中药的发展潜力更是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和重视。伴随着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中药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微生物转化是当前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就微生物转化的概念、特点以及微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并对中药微生物转化的发展前景做展望。  相似文献   

10.
韩斌青  冯冰  马百平 《医学教育探索》2009,40(10):1664-1668
皂苷是存在于中药中的一类较复杂的糖苷类化合物。生物转化是利用各种酶体系对天然活性化合物进行合成与结构修饰。利用生物转化技术能对皂苷完成一些有机合成难以进行的反应,得到更具新药开发价值的目标化合物。综述近几年微生物和游离酶转化技术对皂苷结构修饰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生物转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它能较全面反映中药中所含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能更好地表明中药的内在质量,成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核心技术。对近年来薄层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高速逆流色谱、微乳色谱等现代色谱分析技术在指纹图谱研究的应用作一概述,综述了各种色谱指纹图谱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简要阐述了国内外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技术和手段。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指纹图谱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中药指纹图谱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中药谱效关系是当前中药研究的前沿课题,其在中药质量控制和疗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谱效关系研究方法中,药效评价方法及其与化学指纹图谱的联系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现行药理学评价指标多是总体宏观指标,与化学指纹图谱数学关联度不高。系统化学生物学研究对象及内容和中药谱效关系结合紧密,而系统化学生物学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对生物大分子的调控作用即体现为药效,化学信息学和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为精确表述它们的关系拓宽了思路。通过对中药谱效关系研究的分析,指出将系统化学生物学方法运用到中药谱效关系研究中,旨在为谱效关系研究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药国际化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我国中药在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立法管理及认知情况,从药品法规、文化差异、准入障碍、国际市场分析、拟采取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使中药界正确认识当前的困难和机遇。并提出通过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中药产业现代化、中药标准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来实现中药的国际化。同时,也为中药走向国际提供战备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磊  陆茵  郑仕中 《医学教育探索》2009,40(6):841-843,882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经典方剂二次开发,尤其是针对已有中成药进行的二次开发,成为许多制药企业研发重点。在经典方的二次开发中,药物代谢动力学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目前我国对经典方的药动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解释方剂配伍的合理性,以及指导临床用药这两方面上,较少的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经典方的二次开发。尝试从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分类的角度,浅析药动学在经典方二次开发中的应用,以探寻可以申报新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固体分散技术具有增加中药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延缓、控制药物的释放,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中药多种剂型的制备。随着固体分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新载体材料、新设备的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必将在中药的剂型发展与创新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药由于所含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双复杂性,难以用现行生物医学理论解释,严重地制约了中药的现代化。现代中药应采用能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标准,并通过大力推行药材生产的GAP和药品生产的GMP来保证。在中药作用机制方面,应采用“利用基因芯片(DNA microarray)建立基因表达差异谱”技术,将中药与基因表达差异谱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同时以基因表达差异谱为基础建立一种全新的现代中药筛选方法,使中药真正实现现代化、国际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我国1998-2003年授予中药专利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中药专利授权的数量,中药复方与有效成分专利数量、中药职务与非职务专利数量的发展差异,结果表明发明专利明显多于中药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中药复方专利大大超过中药有效成分专利,与中药职务专利比较中药非职务专利占绝对优势。而在授予中药专利中,中药有效成分专利、中药职务专利的比例,恰恰正是衡量中药是否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指标。这一差异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中药专利创造性较低的现状。在我国中药专利创造性认定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提出我国专利法应尽快确定并完善中药专利创造性标准,加大力度鼓励企业与个人在技术上提高中药的创造性,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中药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循证医学自1992年提出以来,其理念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在规范和解决临床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口腔医学领域,循证医学的开展与普及情况尚不理想。在此从临床决策和临床科研两个方面,论述了开展口腔循证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口腔循证医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