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对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的干燥鳞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8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川贝酮(chuanbeinone,Ⅰ)、梭砂贝母酮(delavinone,Ⅱ)、贝母乙素(peiminine,Ⅲ)、西贝素(imperialine,Ⅳ)、petilidine(Ⅴ)、贝母甲素(peimine,Ⅵ)、贝母辛(peimisine,Ⅶ)、solanidine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Ⅷ)。结论 化合物Ⅰ、Ⅱ、Ⅳ、Ⅴ、Ⅷ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掌叶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结果 从掌叶大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过氧化麦角甾醇(Ⅰ)、β-谷甾醇(Ⅱ)、大黄酚(Ⅲ)、大黄素甲醚(Ⅳ)、大黄素(Ⅴ)、芦荟大黄酸(Ⅵ)、大黄酸(Ⅶ)、反式1,2-二苯乙烯(Ⅷ)、反式桂皮酸(Ⅸ)、没食子酸(Ⅹ)、丹叶大黄素(Ⅺ)、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β-D-葡萄糖苷(ⅩⅡ)、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ⅩⅢ)、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ⅩⅣ)、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ⅩⅤ)。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Ⅱ、Ⅷ、Ⅸ和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木犀科丁香属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 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色谱方法反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化学方法及参照文献鉴定单体成分结构。结果 从紫丁香叶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methyl-1-oxo-octahydro-cyclopenta [c] pyran-4-carboxylic acid (Ⅰ)、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莨菪亭)(Ⅱ)、5,7,4′-三羟基黄酮(芹菜素)(Ⅲ)、白桦酸(Ⅳ)、乌苏酸(Ⅴ)、19α-羟基乌苏酸(Ⅵ)、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Ⅶ)、胡萝卜苷(Ⅷ)。结论 化合物Ⅰ为环烯醚萜氧化产物,化合物Ⅱ、Ⅲ、Ⅵ、Ⅶ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黑骨藤Periploca forrestii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反复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黑骨藤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乙酰基-乌苏-12-烯-11-酮(Ⅰ)、3β-羟基-齐墩果-11,13(18)-二烯-28-羧酸(Ⅱ)、齐墩果酸(Ⅲ)、滇杠柳苷元A(Ⅳ)、正十六烷酸(Ⅴ)、正十七烷(Ⅵ)、东莨菪素(Ⅶ)、山柰酚(Ⅷ)、槲皮素(Ⅸ)。结论 除化合物Ⅳ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Ⅱ、Ⅶ为首次从杠柳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大叶千斤拔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及薄层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异黄酮4个,双氢黄酮3个,黄烷醇1个,分别是染料木素(Ⅰ)、5,7,3′,4′-四羟基异黄酮(Ⅱ)、5,7,4′-三羟基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5,7,4′-三羟基-8,3′-二异戊烯基双氢黄酮(Ⅳ)、5,7,4′-三羟基-6-异戊烯基异黄酮(Ⅴ)、云南千斤拔素(flemichin D,Ⅵ)、胡枝子黄烷酮A(lespedezaflavanone A,Ⅶ)、赛金莲木儿茶精(ouratea-catechin,Ⅷ)、3,4,5-三甲氧基苯-O-β-D-葡萄糖苷(Ⅸ)、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Ⅹ)、豆甾醇(Ⅺ)。结论 化合物Ⅲ~Ⅴ、Ⅶ~Ⅺ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化合物Ⅰ~Ⅺ为首次从该植物根中得到,其中以生理活性成分染料木素为代表的异黄酮为该植物根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了通关藤Marsdenia tenacissim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分离提纯,经理化常数测定,结合MS、IR、UV、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学技术确定了其结构。结果 从通关藤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美国商陆脑苷(poke-weed cerebroside,Ⅰ)、β-D-黄夹吡喃糖苷-(1→4)-β-D-磁麻吡喃糖甲苷(Ⅱ)、11α、12β-丙酮缩二羟基-通关藤苷元B(Ⅲ)、牛奶菜醇A(Ⅳ)、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2-甲氧基-4-[1-(E)-丙烯-3-醇]-苯氧基}-丙烷-1,3-二醇(赤式)(Ⅴ)、半乳糖醇(Ⅵ)、东莨菪素(Ⅶ)、直立牛奶菜双糖(marsectobiose,Ⅷ)、胡萝卜苷(Ⅸ)、丁二酸(Ⅹ)。结论 化合物Ⅰ、Ⅴ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Ⅵ~Ⅷ、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益智Alpinia oxyphylla仁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益智仁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Ⅰ)、杨芽黄素(tectochrysin,Ⅱ)、益智酮甲(yakuchinone A,Ⅲ)、益智醇C(oxyphyllol C,Ⅳ)、刺参酮(oplopanone,Ⅴ)、7-表-香科酮(7-epi-teucrenone,Ⅵ)、胡萝卜苷棕榈酸酯(Ⅶ)、胡萝卜苷(Ⅷ)。结论 化合物Ⅴ~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也是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线叶蓟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线叶蓟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七醇(Ⅰ)、豆甾醇葡萄糖(Ⅱ)、β-谷甾醇(Ⅲ)、豆甾醇苷(Ⅳ)、乙基-β-D-吡喃果糖苷(Ⅴ)、胡萝卜苷(Ⅵ)、槲皮素(Ⅶ)、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Ⅷ)、KCl(Ⅸ)。结论 化合物Ⅰ~Ⅸ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糙龙胆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共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β-amyrin,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Ⅲ)、乌苏醇(uvaol,Ⅳ)、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Ⅴ)、6-去甲氧基-7-甲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7-methylcapillarisin,Ⅵ)、芒果苷(mangiferin,Ⅶ)、异牡荆素(isovitexin,Ⅷ)和异牡荆素-7-O-葡萄糖苷(isovitexin-7-O-glucoside,Ⅸ)。结论 化合物Ⅰ~Ⅸ均为首次从糙龙胆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Ⅵ属首次从龙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骆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八烷醇(Ⅰ)、正三十二烷醇(Ⅱ)、豆甾-4-烯-3-酮(Ⅲ)、β-谷甾醇(Ⅳ)、胡萝卜苷(Ⅴ)、山柰酚(Ⅵ)、腺苷(Ⅶ)、紫云英苷(Ⅷ)、3″-O-磺酸基紫云英苷(Ⅸ)。结论 化合物Ⅰ~Ⅲ、Ⅶ、Ⅸ为首次从驼蹄瓣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反向硅胶及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千斤拔根的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upinifolin(Ⅰ)、flemichin D(Ⅱ)、5,7,3′,4′-四羟基异黄酮(Ⅲ)、5,7,2′,3′,4′-五羟基异黄酮(Ⅳ)、染料木苷(Ⅴ)、槐属苷(Ⅵ)、大黄酚(Ⅶ)、大黄素甲醚(Ⅷ)、大黄素(Ⅸ)、岛青霉素(islandicin,Ⅹ)、咖啡酸二十八烷酯(Ⅺ)、单棕榈酸甘油酯(ⅩⅡ)、滨蒿内酯(ⅩⅢ)、水杨酸(ⅩⅣ)、对甲氧基苯丙酸(ⅩⅤ)、白桦酸(ⅩⅥ)、羽扇豆醇(ⅩⅦ)、β-谷甾醇(ⅩⅧ)。结论 以上化合物中,除Ⅱ、Ⅲ、Ⅴ、ⅩⅦ、ⅩⅧ外均为首次从千斤拔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Ⅳ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苎麻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荨麻科苎麻属植物苎麻Boehmeria nivea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反复利用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化学方法及参照文献鉴定单体成分结构。结果 从苎麻根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胡萝卜苷-10,13-二十碳二烯酸酯(Ⅰ)、胡萝卜苷(Ⅱ)、β-谷甾醇(Ⅲ)、三油酸甘油酯(Ⅳ)、白桦酸(Ⅴ)、齐墩果酸(Ⅵ)、19α-羟基乌苏酸(Ⅶ)。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苎麻根甲素(niveain A),化合物Ⅳ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益智复方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硅胶柱色谱和中压制备等手段进行分离,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法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益智复方汤的大孔吸附树脂70%乙醇洗脱部分分得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S)-人参皂苷Rg3(Ⅰ)、20(R)-人参皂苷Rg3(Ⅱ)、20(S)人参皂苷Rh1(Ⅲ)、20(S)人参皂苷Rh2(Ⅳ)、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Ⅴ)、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Ⅵ)、淫羊藿苷(Ⅶ)、淫羊藿次苷Ⅰ(Ⅷ)和对甲氧基肉桂醛(Ⅸ)。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益智复方汤中分得,其中化合物Ⅰ~Ⅳ来源于红参;化合物Ⅴ、Ⅵ来源于何首乌;Ⅶ、Ⅷ来源于淫羊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宽叶荨麻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多种波谱数据以及和对照品对照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宽叶荨麻地上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6β-二羟基胡萝卜苷(Ⅰ)、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Ⅱ)、2,3,4,9-四氢-1H-吡啶骈[3,4-b]吲哚-3-羧酸(Ⅲ)、2,3,4,9-四氢-1-甲基-吡啶骈[3,4-b]吲哚-3-羧酸(Ⅳ)、东莨菪素(Ⅴ)、对羟基桂皮酸(Ⅵ)、对甲氧基苯甲酸(Ⅶ)、己二酸(Ⅷ)。结论 化合物Ⅰ~Ⅷ均为首次从宽叶荨麻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Ⅲ、Ⅳ为首次从荨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荆三棱Scirpus yagara根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和精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的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醇(Ⅰ)、木犀草素(Ⅱ)、槲皮素(Ⅲ)、白藜芦醇(Ⅳ)、白皮杉醇(Ⅴ)、荆三棱素A(Ⅵ)和荆三棱素B(Ⅶ)。结论 化合物Ⅱ和Ⅲ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少毛北前胡Peucedanum harry-smithii var subglabr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及制备薄层色谱法对少毛北前胡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少毛北前胡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北美芹素(pteryxin,Ⅰ)、trans-3′-acetyl-4′-senecioylkhellactone(Ⅱ)、亮蛇床定(selinidin,Ⅲ)、cis-3′,4′-diisovalerylkhellactone(Ⅳ)、白花前胡素E(Pd-Ⅲ,Ⅴ)、白花前胡丁素(Pd-Ⅱ,Ⅵ)、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Ⅷ)、甘露醇(mannitol,Ⅸ)。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新疆产准噶尔大戟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95%乙醇提取后用石油醚、氯仿和正丁醇梯度萃取,经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纯化等方法进行分离。结果 对分离得到的8个化合物用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Ⅰ)、邻苯二甲酸(2,5-二甲基己基)二酯(Ⅱ)、秦皮素(Ⅲ)、4-O-β-D-吡喃葡萄糖-3,5-二甲氧基-2E-苯丙烯醇(Ⅳ)、秦皮苷(Ⅴ)、3-甲基鞣花酸-3′-O-β-D-木糖苷(Ⅵ)、3,3′-二甲基鞣花酸硫酸酯(Ⅶ)和(+)异落叶松脂素-9-O-β-D-木糖苷(Ⅷ)。结论 化合物Ⅶ为一新天然产物,其余7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乌药Lindera aggregata 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运用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乌药叶中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quercetin,Ⅰ)、山柰酚(kaempferol,Ⅱ)、槲皮素-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avicularin,Ⅲ)、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afzelin,Ⅳ)、二氢山柰酚(dihydrokaempferol,Ⅴ)、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astragaline,Ⅵ)、山柰酚-3-O-β-D-木糖苷(kaempferol-3-O-β-D-xylopyranoside,Ⅶ)、山柰酚-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juglalin,Ⅷ)、kaempferol-3-O-(2″-O-β-D-glucopyranosyl)-α-L-rhamnopyranoside(Ⅸ)。结论 化合物Ⅲ~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Ⅴ~Ⅸ为首次从山胡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枫桦Betula costata的抗肿瘤活性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分离枫桦树皮中的抗肿瘤活性化学成分,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氯仿萃取相是枫桦活性部分,从中分离获得5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咖啡酸白桦醇酯(Ⅰ)、白桦脂醇(Ⅱ)、羽扇豆醇(Ⅲ)、白桦脂酸(Ⅳ)、白桦酮酸(Ⅴ)。这些化合物对Bel-7402、B16和A549肿瘤细胞显示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结论 化合物Ⅰ~Ⅴ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傣药芽鲁哈咪卖Rhinacanthus nasutus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色谱方法分离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和2个混合物,鉴定为C26~C32烷混合物(Ⅰ)、α-软脂酸单甘油酯(Ⅱ)、软脂酸(Ⅲ)、硬脂酸(Ⅳ)、木焦油酸(Ⅴ)、β-谷甾醇(Ⅵ)、羽扇豆醇(Ⅶ)、对羟基苯甲酸(Ⅷ)、胡萝卜苷(Ⅸ)、α-乙基-D-吡喃艾杜糖苷(Ⅹ)、硝酸钾与硝酸钠混合物(Ⅺ)。结论 化合物Ⅹ是分离过程产生的人工新化合物,化合物Ⅰ~Ⅴ、Ⅷ~Ⅺ是首次从傣药芽鲁哈咪卖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