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继革 《北京中医》2009,(12):961-962
目的探讨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弛缓期瘫痪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主动康复组、被动活动组和综合治疗组,按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1个月后患者出现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结果综合治疗组在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一月后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明显低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Fusl—Meyer评分明显高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除肩痛的评分P〈0.01,余评定均P〈0.001。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上肢弛缓性瘫痪综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被动运动和单纯的主动康复。  相似文献   

2.
上肢康复机器人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运动神经康复治疗技术,越来越多研究证实机器人可以实现长期、稳定的重复训练,具备目标导向性和任务导向性等特点,保证了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弥补了传统康复训练方法的不足。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偏瘫性肩痛(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HSP)是指卒中后患者肩关节被动或主动活动时出现的疼痛,是卒中后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1],多发生在卒中后第2周内,也可早于2周或2周以后发生[2]。有文献报道HSP的发生率为5%~84%[3-4]。 HSP 不但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对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产生影响,而且还阻碍了患者整体康复的进程,因此HSP预防应该作为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目标之一。2011-05-2013-02,我们在西医常规干预治疗基础上对卒中后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措施预防HSP 81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干预治疗8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5.
康复治疗偏瘫后肩痛76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肩痛是中风后偏瘫最常出现的合并症 ,它的出现或存在既会阻碍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也会使已恢复的功能因二次损伤而丧失 ,因此偏瘫后肩痛的治疗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探讨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措施 ,结合传统针灸与现代运动医学的治疗方法 ,本文就 76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病例来源于 1999年 7月至 2 0 0 1年 6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福建中医学院国医堂和福州市鼓楼区医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 76例患者。其中男 4 9例 ,女 2 7例 ;平均年龄 5 6 .2岁。所有病例按入院日期之奇偶数随机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淄博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Fugl-Mer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及步行能力[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MA、MBI评分、腓总神经、胫神经SCV及腓总神经、胫神经MC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评分、10 mMW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能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若出现偏瘫、手功能障碍将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早期对该类患者实行上肢功能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现将我院2004年以来对58例该类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2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温针灸治疗,观察2组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巴塞尔指数(Barthel指数)、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以及临床痉挛指数(CSI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 72%)高于对照组(72. 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在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以及CSI指数方面,组间差异不明显(P 0. 05);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CS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风偏瘫患者在治疗期间,温针灸疗法的应用,对于提升疗效、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降低CSI指数,效果显著,最终为上肢功能障碍的改善以及加快病情康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能力(MBI)的影响.方法:对91例急性发病首次住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均常规给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彩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平均于病后一周内开始按康复流程进行综合康复流程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每四周一疗程,每天一次,最后采用Fugl-wdfer(FUA)评分法[1]及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组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29名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综合组46例、康复组42例及电针组41例,综合组采用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予常规电针治疗,比较三组效果。结果:综合组上肢运动功能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电针组与康复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能够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分析偏瘫后肩痛的病因,提倡早期介入综合康复治疗,并合理选择具体措施,以达到经济化、合理化、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陈少军  槐雅萍  杨伟伟  王宇轩 《河北中医》2023,(8):1314-1317+1322
目的 观察早期伸肌康复治疗策略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92例脑梗死上肢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接受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和康复科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46例予早期伸肌康复治疗策略,对照组46例予早期屈肌康复治疗策略。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肢肌纤维长度(FL)、肌纤维厚度(MT)和回声强度(EI),并比较2组表面积肌电图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R),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价2组上肢功能。结果 2组治疗后患肢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屈肘时肱二头肌、伸肘时肱三头肌RMS及患肢伸肘、屈肘时的CR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患肢肌肉FL、MT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0.05),EI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患肢肌肉FL、MT均高于对照组(P<0.05),EI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MA-UE、FMA-肩肘评分(FMA-SE)、FMA腕手部评分(FMA-WH)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相似文献   

13.
刘牧军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265-1266
对60例中风病偏瘫患者实施上肢导引功法康复护理,6周为1个疗程,治疗及护理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认为"上肢导引功法"康复护理对中风病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具有非常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刺络拔罐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方法:将88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刺络拔罐进行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两组组间比较(P<0.05),刺络拔罐康复组优于康复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刺络拔罐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偏瘫肩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志刚  尤斌 《现代中医》2001,14(1):40-4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偏瘫患者早期实施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宁河区医院神经内科病区2018年1月—11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偏瘫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52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ADL评分均明显升高,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 23%,明显高于对照组75. 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早期针灸治疗可极大提高患者的疗效,改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 5 4例 ,在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神经体征 4 8h内不再进展时 ,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结果 实施肢体康复训练后 ,无一例发生肢体挛缩 ,瘫痪肢体的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 ,可以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 ,使其身心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恢复 ,及早回归社会 ,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塞偏瘫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脑梗塞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1999年5月~2001年5月,我们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6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焦建凯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6-17,55
目的探讨上肢导引功法对中风病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 90例中风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患者实施上肢导引功法,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6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组STEF、上肢FMA评定及MBI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上肢导引功法对提高中风病偏瘫上肢功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吴佶  崔晓  周翠侠  汪军 《四川中医》2013,(1):129-131
目的:观察推拿点压井穴治疗中风弛缓期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点压井穴推拿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疗法。结果:经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功能Brunnstrom分级指数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两组间Barthel指数和Barthel指数增加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推拿治疗对于诱导卒中弛缓期患者出现主动运动,改善上肢功能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加用点压井穴的手法,可进一步缩短患者弛缓期,更快诱导患者出现主动运动,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