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血涂片复检、复查对初步纠正电阻抗法(PLT-I)引起的血小板假性降低的意义。方法:选取64例PLT-I计数血小板提示有血小板直方图异常的标本,分别用光学法(PLT-O)计数血小板和涂片镜检观察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分布并间接计数血小板的数量,以PLT-O法计数血小板为参照,评价涂片间接计数法和PLT-I法计数血小板的准确性。结果:在64例标本中,1例患者存在小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14例患者同时存在小红细胞和大血小板,其余49例存在比例不等的大血小板,其中5例患者存在直径〉6μm的巨大血小板。对于存在大血小板的49例标本,PLT-I法与PLT-O法计数血小板相比,t=3.99,P〈0.01,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微镜间接计数与PLT-O法的相比,t=0.088,P〉0.05,2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涂片镜检复查对发现血小板减少及假性降低有提示作用,且显微镜间接计数对初步纠正由大血小板引起的血小板假性降低有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比较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对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搜集70f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100fl,血小板(PLT)≥100×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12fl,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17.2%的住院血液分析标本524例。以血小板手工计数法作为金标准,同时用电阻抗法和光学法检测血小板数量,分为:82fl≤MCV≤100fl且RDW14.5%;82fl≤MCV≤100fl且RDW≥14.5%;70fl≤MCV82fl且RDW14.5%;70fl≤MCV82fl且RDW≥14.5%四组,前两组和后两组分别用SPSS11.5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配对t检验分析显示,70fl≤MCV≤100fl范围内:当RDW14.5%时,电阻抗法,光学法和手工计数法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RDW≥14.5%时,电阻抗法和手工计数法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法和手工计数法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0fl≤MCV≤100fl范围,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差异受RDW影响而非MCV。血液分析检测中,70fl≤MCV≤100fl而RDW≥14.5%时,应当考虑用光学法复查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日本Sysmex公司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临床标本,探讨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计数血小板的准确性以及影响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计数血小板分别为PLT-I,PLT-O,PLT-F和PLT-M,分别用PLT-I,PLT-O,PLT-F对PLT-M作Bland-Altman图。结合CLIA188室间评估指标(血小板的允许误差限值为T±25%),分析2种方法的一致性;并统计分析对照组及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标本的红细胞碎片计数(FRC%)、小红细胞百分率(MicroR%)、网织血小板比率(IPF%)的95%可信区间,观察其对仪器法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比较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小红细胞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最高,偏差随着FRC%和或MicroR%的增多而变大,血小板直方图异常越明显,而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时FRC%和Micro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PF%无明显差别。幼稚(大)血小板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和光学法结果可信度低,且光学法最低,而荧光法与手工法一致性较好,此时IPF%明显升高。结论:XN-9000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在正常血液标本中,3种方法与手工法一致性好,结果均可靠。在小红细胞和或红细胞碎片干扰标本及血小板形态异常标本中,电阻抗法结果不可靠,可用荧光法或手工法进行复查。而光学法抗小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能力较强,对幼稚血小板会漏检。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住院的20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MPV)、聚集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385.61×10^12/L。治疗后192.67×10^12/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小板平均体积进行比较:治疗前9.53fl,治疗后11.58fl,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0.65,治疗后0.30,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严重程度病人之间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平均体积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未发现血小板计数与病情的关系(P〉0.05)。计算活动期、缓解期病人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血小板计数三者的相关系数,并进行统计学检验,未见相关(P〉0.05)。结论 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可能是UC肠道病变活动性的指标之一,并能反映疾病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的计数,探索采用Trima5.1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耗材采集单剂量和双剂量血小板安全可行的间隔期。方法:把外周血小板计数为170×10^9/L~23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3.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1组,把血小板计数为250×10^9/L~300×10^9/L捐献双剂量血小板(6.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2组,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献血者采前、采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献血者在采后30min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后15、30d分别对2组献血员进行血细胞计数,1组献血者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献血者采后15d,血小板计数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采后30d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献血者RBC、HGB、HCT、WBC在不同时段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献血者采后30min外周血小板计数全部〉100×10^9/L,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献血者机采前血小板计数〉17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的间隔期为15d是安全的;双剂量血小板捐献者采前血小板计数必须〉250×10^9/L,间隔期应为30d。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在采用电阻抗法检测时对血小板结计数的影响。方法:利用电阻抗法、荧光染色法与参考方法进行血小板检测,运用SPSS17.0ROC曲线分析MPV对电阻抗法检测血小板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甄选MPV对血小板影响的最佳阈值。结果:Sysmex XN-2000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测定血小板MPV13.5fl时,其测定值不准确,而F通道计数血小板更为准确。结论:Sysmex XN-2000F通道更适合低值血小板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26例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分析两者对患者临床病情程度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中、轻度患者(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中、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存负相关,与纤维蛋白原存在正相关。结论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测对判断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及其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对艾滋病(AIDS)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40例AIDS期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基线和治疗3、6、9、12个月末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肝功能。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检验,显示两组病人观察时间点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丙氨酸转氨酶(ALT)下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程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治疗组病人ALT下降程度较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结论中药复方能够提高AIDS期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减轻病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06例AL患者的263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讨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结果:①AL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3.35%;②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2.32%;③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AL发热组输注无效率高于未发热组(P〈0.01);脾脏肿大与无肿大组无效输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凝血功能。方法以我院60例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及20例健康对照为检测对象,检测指标包括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定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中度、重度之间,上述三个检测指标无差异(P〉0.05)。结论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凝血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细胞计数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39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为S0-S4五组,按肝组织炎症分级分为G1-G4四组;常规方法检测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计数(PLT),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RBC、WBC、和PLT与肝组织纤维化和炎症程度均呈负相关(P〈0.05),PLT相关性最好;PLT与肝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43、0.688。PLT分别在S0-S4、G1-G4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4期下降到正常值以下(95.08±20.57)。RBC、WBC二项指标在S3、S4与S0、S1和S2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4与G1、G2、G3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BC、WBC和PLT与肝组织纤维化和炎症程度负相关,PLT相关性最好,PLT降至正常界值以下,提示肝组织存在早期肝硬化,PLT下降接近正常界值下限时,提示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均很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由血栓弹力图(TEG)测定二磷酸腺苷激活血小板形成最大血凝块强度(MAADP),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与氯吡格雷治疗相关的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行PCI术的ACS患者360例。使用TEG检测其血小板的反应性,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并进行12个月随访,记录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全因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反复心绞痛导致再住院等)。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EG检测ACS患者HTPR的MA-ADP最佳界值47mm,并依此分组,HTPR组71例,NTPR组289例。与NTPR组相比,HTPR组女性(39.4%vs.23.9%,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4.1%vs.5.5%,P0.05),糖尿病(45.1%vs.31.5%,P0.05),高敏C反应蛋白(3.2vs.1.4,P0.05),纤维蛋白原[(3.2±0.7)vs.(2.9±0.7),P0.05]较高。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纤维蛋白原升高是TEG测定的HTPR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11,95%CI:1.144~3.533;OR=1.624,95%CI:1.122~2.350,P0.05);COX回归分析MAADP47mm是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HR=4.863,95%CI:2.505~9.439,P0.05)。结论:TEG测定的MAADP评价HTPR可预测ACS患者PCI术后再发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初期形状改变与聚集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制备小鼠、大鼠富血小板血浆(PRP)和人洗涤血小板,以生理盐水、贫血小板血浆(PPP)或Tyrode液调整血小板计数来建立不同的血小板体系,二磷酸腺苷(ADP)或胶原诱导聚集,光学法测定血小板形状变化指标(最大负值和达最大负值时间)以及最大聚集率。结果人的最大负值、达最大负值时间比小鼠增加(P均〈0.05),最大负值比大鼠增加(P〈0.01);大鼠达最大负值时间比小鼠增加(P〈0.01)。生理盐水稀释人PRP比PPP稀释人PRP最大负值减小,达最大负值时间延长(P均〈0.05)。在人PRP中,胶原所致最大负值比ADP减小(P〈0.05),达最大负值时间增加(P〈0.01);在人洗涤血小板中,胶原所致最大负值、达最大负值时间均比ADP增大(P均〈0.01);ADP和胶原在洗涤血小板中比PRP中的最大负值、达最大负值时间(除应用胶原变大外)减小(P均〈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聚集率与最大负值和达最大负值时间正相关(r分别为0.49、0.48,P均〈0.01)。结论血小板聚集初期变形促进聚集,人的比大鼠、小鼠增强,生理盐水稀释PRP和洗涤血小板减弱,在PRP中胶原比ADP所致变形减弱,在洗涤血小板中增强。  相似文献   

14.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治疗产后大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治疗产后大出血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输血量〉2000ml的产后大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指标输注前及输入后1~2h患者:①凝血酶时间(TT);②凝血酶原时间(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计数PLT;⑥24h内有效止血率;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患者输注后1~2h比输前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Fbg及ALT显著增加(P〈0.01),平均止血时间为2.45±1.36h,24h止血有效率为96.15%。结论:在产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应用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联合输注有着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血小板制剂对血小板减少、尤其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患者的输注疗效,避免宝贵血源的浪费。方法:应用单抗固相微孔板(MASPAT)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进行血小板供者与患者之间的配合试验。结果:2005年6月-2007年11月对109例患者进行了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其中42例患者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8.5%),对含有血小板抗体的患者经适合性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计数有明显上升。结论:MASPAT法在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方面良好,操作快速、简便,判断可靠;易做到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据此建立的“适合性血小板输注”对含有血小板抗体的患者是有效的,可用于临床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和配合试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和抑郁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根据WHO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确定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为抑郁组及非抑郁组。将受试对象最终分为非冠心病非抑郁组(n=87例)、冠心病非抑郁组(n=94例)、非冠心病抑郁组(n=85例)、冠心病抑郁组(n=97例),分别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各组与非冠心病非抑郁组相比,PLT、MPV、PDW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冠心病非抑郁组和非冠心病抑郁组相比,PLT、MPV、PDW值升高或降低不明显,两组间PLT、MPV、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非抑郁组与冠心病抑郁组相比PLT值升高或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V、PDW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冠心病抑郁组与冠心病抑郁组相比,PLT值升高或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V、PDW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与抑郁均可使血小板活性增高,当两病共患时血小板活性增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HBV DNA水平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与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健康人、38例HBV DNA〈105拷贝/ml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6例HBV DNA〉105拷贝/ml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及31例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外周血PLT及MPV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与健康人相比,乙型肝炎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硬化患者PLT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相比,HBV DNA〉105拷贝/ml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PL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 DNA水平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PLT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人相比,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HBV DNA〉105拷贝/ml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MPV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相比,HBV DNA〉105拷贝/ml乙型肝炎肝硬化失偿代期患者MPV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 DNA水平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MPV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高载量HBV DNA对血小板参数降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应用去白细胞过滤器制备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以及经γ射线辐照单采血小板血小板参数与血浆部分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情况。方法:应用SysmexF-80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与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2、IL-6、INF-γ与TNF-α细胞因子。结果: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经γ射线辐照单采血小板悬液血小板包括:血小板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平均宽度、血小板压积以及血浆IL-2、IL-6、INF-γ与TNF-α含量与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经去白细胞或经γ射线辐照后,不会影响血小板参数与血浆部分细胞因子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602例肝癌合并肝硬化、200例肝硬化患者的相关资料。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分析用秩和检验。结果肝癌组的血小板(PLT)、血小板比容(PCT)值明显高于肝硬化组(t=5.019、5.017,P均=0.000),MPV/PLT值明显低于肝硬化组(t=5.877,P=0.000),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942,P=0.347;t=-1.040,P=0.298)。PLT、PCT、MPV/PLT诊断肝硬化后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36,0.633,0.639。PLT、PCT值减少与HCV感染密切相关。PLT、PCT值Child A级患者大于B级、C级(P0.01),肿瘤≥5 cm患者大于肿瘤≤2 cm和2~5cm者(P0.01)。MPV/PLT值Child A级患者小于B级、C级(P0.01),肿瘤≥5 cm患者小于肿瘤≤2 cm和2~5 cm者(P0.01)。结论 PLT、PCT、MPV/PLT可用于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辅助诊断,其值主要受HCV、Child分级和肿瘤大小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