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诱导抗病毒蛋白基因多态性对慢生丙型肝炎抗(CHC)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168例CHC患者给予IFN:包括聚乙二醇IFN(PEGIFN)和普通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52、vk,随访26 wk,评价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情况.于基线时留取患者外周血标本,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病毒基因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病毒载量,同时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分析方法,检测患者抗病毒蛋白的MxA-88,-123位点及eIF-2α-reg2的SNP.结果:CHC患者中GT型、TT型与GG型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862,P=0.012;X2=12.941,P=0.001).GT型与TT型的比较.差异不显著.CA型和AA型与CC型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818,P=0.020;X2=4.498,P=0.046).但CA型与AA型的比较,差异不显著.eIF-2α-reg2位点(A/G),基因型AA与基因型为AG或GG的患者IFN疗效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xA-88为TT或GT型比GG型患者对IFN反应性好.MxA-123为AA或AC型比CC型疗效好.eIF-2α-reg2位点基因型与CHC IFN疗效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FN诱导的粘病毒抵抗蛋白A(MxA)和真核细胞起始因子2α调节区2 (eIF-2α-reg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CHB患者IFN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62例CHB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予IFNα治疗12个月,随访至停药后6个月时评价疗效,分为持续应答和非持续应答。应用PCR及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析方法,检测患者MxA启动子-88、-123位点及eIF-2α-reg2的SNP,并比较SNP与IFN疗效的关系。结果262例CHB患者IFN治疗的应答情况为持续应答50例(19.1%),非持续应答212例(80.9%)。MxA启动子-88位点(G/T),GG型患者与GT型CHB患者IFN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5.3,95%置信区间2.46~11.43,P<0.01);TT型与GT型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4.1, 95%置信区间1.86~9.09,P<0.01)。MxA启动子-123位点(C/A)、eIF-2α-reg2位点(A/G)各基因型及MxA启动子-88与-123组成4种可能的单体型患者IFN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xA启动子-88位点为GT基因型的CHB患者对IFN治疗反应好,可作为IFN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与TNF—α启动子-238、-857、-863位点,IL-10启动子-1082、-592位点及黏病毒抵抗蛋白A(MxA)启动子-8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关系。方法:305例CHB患者IFNα-1b治疗12个月,随访至停药后6个月判断疗效,分为持续应答(SR)和非持续应答(NSR)组。应用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TNF-α-238、-857、-863和IL-10—592、-1082及MxA-88位点的SNP。判断SNP与IFN疗效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失访43例。262例CHB患者IFNα-1b疗效SR为50例,占19.1%;NSR212例,占80.9%。在MxA-88位点,GT型分别与GG型、TT型患者IFN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119,OR:5.302,95%CI:2.458~11.433,P〈0.01;x^2=13.071,OR:4.110,95%CI:1.858~9.092,P〈0.01)。在TNF—α-863位点,CC型分别与CA型、AA型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628,0R:7.578,95%CI:3.444~16.672,P〈0.01;x^2=13.543,0R:4.513,95%CI:1.966~10.357,P〈0.01)。在TNF-α-857位点,CC与CT型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27,OR:0.293,95%CI:0.146~0.586,P〈0.01)。在IL广10-592位点,AA与CC型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84,OR:3.380,95%CI:1.484~7.697,P〈0.01)。结论:MxA-88位点为GT杂合型,TNF—α-863 CC纯合型,IL-10—592AA纯合型的CHB患者对IFNα-1b治疗反应好,可作为预测IFN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持续应答的关系. 方法 220例CHC患者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随访至停药后24周.检测IL-28B (rs8099917)位点,根据测序结果将HCV感染者分为TT组、GG组、GT组.探讨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和CHC患者抗病毒持续应答的关系. 结果 220例CHC患者中,182例(82.7%)疗程结束时获得病毒学应答(ETVR),TT组和GT+GG组获得ETVR的比例分别是93.5%和68.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287,P<0.01);获得持续应答(SVR)的比例分别是86.2%和60.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15.531,P< 0.01).获得SVR患者中,TT组与GT+GG组的比值比(OR)为4.063,95%可信区间(CI)为1.972 ~ 8.369,x2=15.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复发患者中,TT组与GT+ GG组的OR为0.246 (95%CI:0.119 ~ 0.507),x2=15.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28B (rs8099917)基因型与CHC患者抗病毒疗效密切,TT基因型患者较GT或GG型有更高的持续应答率及更低的复发率,可作为抗病毒疗效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rs3923113-GRB14,rs1802295-VPS26A,rs7178572-HMG20A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2型糖尿病(T2DM)及相关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HRM)小片段基因分型方法检测300例T2DM者及300例健康体检者3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各SNP基因型分布符合遗传平衡定律。rs231362(KCNQl)的风险基因C患病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058倍(P=0.012,OR=1.058,95%CI:1.012-1.106)。rs231362(KCNQl)的3种基因型(TT、CT、CC)在T2DM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7%、19.9%、75.6Voo和2.7%、25.6%、71.7%,2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该位点在其隐性模型中(CCVSCT+TT),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OR=1.11,95%CI:1.01~1.22)。rs3923113-GRBl4、rs7178572-HMG20A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未见显著性差异。我们分析了对照组血糖血脂与各SNP位点基因型之间的关系,rs3923113在显性模型[(TT+GT)/GG]下TT+GT组总胆固醇(Tc)值低于GG组;TT+GT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1.07(0.90-1.19)mmol/L低于GG组1.21(1.02-1.41)mmol/L,P值分别为0.017与0.036。结论:rs231362-KCNQl可能与中国人群T2DM发病有关。rs3923113-GRBl4与TC及HDL-C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内皮素转化酶1(ECE-1)启动子T-839G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DSA或CTA、MRA诊断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与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对照者,各518例。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验ECE-1启动子区T-839G基因多态性。结果两组TT、TG、GG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74,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等位基因频率T略高于对照组(92.3%,89.8%),G略低于对照组(7.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3,P〈0.05)。两组总计(GG+TG)/TT的基因型频率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显示女性和〈64岁者(GG+TG)/TT基因型频率对照组均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女性:OR=0.59;95%CI:0.37~0.94;P=0.03。〈64岁者:OR=0.61;95%CI:0.38~0.97;P=0.04)结论ECE-1启动子区T-839G多态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降低女性及年龄〈64岁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自限感染和慢性感染与粘病毒抵抗基因-1(MxA)启动子的-88位点G/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抗-HBs和抗-HBc阳性的HBV自限感染者和340例慢性感染者的外周全血,提出基因组DNA;采用竞争分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为基础的方法进行MxA-88G/T基因分型;采用单因素Odds ratio和x^2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xA-88G/G基因型(低表达型)检出率为50.2%(221/440),T/T基因型(高表达型)检出率为5.5%(24/440),G/T杂合型检出率为44.3%(195/440)。与慢性感染患者相比,自限感染患者携带较低的G/G基因型(41.0%与52.9%,P〈0.05)、G等位基因(62.5%与75.3%,P〈0.01)和较高的T/T基因型(16.0%与2.4%,P〈0.01)、T等位基因(37.5%与24.7%,P〈0.01),而两者之间的G/T杂合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xA-88G/T基因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HBV感染的自然转归,有望成为临床上HBV感染转归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老年CHC患者(〉t60岁)(N:16)与中青年CHC患者(〈60岁)(N=46)接受PEG—IFNα-2a 180μg/周,利巴韦林800—1000mg/d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病毒应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差异。结果老年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P=0.044,OR(95%CI)=3.264(1.005~10.599);P=0,000,OR(95%CI)=2.875(1.935-4.271)]。两组患者SV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HC患者年龄与SVR率无明显关联。结论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CHC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时,加用益血生胶囊对防治IFN-α相关性骨髓抑制的作用。方法:105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HBeAg阳性CHB患者,给予IFN-α2b,5MU/次,每周3次,依患者意愿,其中62例加用益血生胶囊口服(试验组),43例未加用(对照组)。以Abbott EIA试剂检测HBeAg,以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所有统计学分析均采用意向治疗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IFN-α疗程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加用益血生胶囊2.0(1.0~3.2)个月。治疗结束时,试验组、对照组联合应答率分别为42.9%(27/62)和33.3%(14/42)(Х^2=0.960,P=0.327),随访6个月时分别为44.40%(28/62)和33.3%(14/43)(Х^2=1.296,P=0.255);试验组疗程中白细胞减少(〈4.0×10^9/L)发生率14.5%(9/62)、中性粒细胞减少(〈2.0×10^9/L)发生率19.4%(12/62)、血小板减少(〈100×10^9/L)发生率17.7%(11/62),对照组分别为34.9%(15/43)(Х^2=5.974,P=0.015)、37.2%(16/43)(Х^2=4.139,P=0.042)和41.9%(18/43)(Х^2=7.388,P=0.007)。结论:以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加用益血生胶囊可减少和减轻IFN-α相关性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干扰素(IFN)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对IFN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的应答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100例IFN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中,50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50例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CIFNα—1b),均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联合治疗48周,停药随访24周,分析HCVRNA载量、病毒基因型、药物种类对联合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100例复发患者联合再治疗后,36.00%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其中PEG-IFNα-2a组48.00%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24.00%,P〈0.05)。56例低病毒载量(HCV-RNA〈1×10^5拷贝/mL)患者中,PEG—IFNα-2a组28例,其中57.14%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25.00%,P〈0.05)。HCV非基因1(2a或2b)型组29例,其中55.17%取得SVR,显著高于基因1型组(28.20%,P〈0.05);在CIFNα—1b治疗组,病毒非基因1型17例患者,其中47.06%取得SVR,明显高于基因1型患者(12,12%,P〈0.01);在基因1型组,PEG—IFNα-2a组38例,其中42.11%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12.12%,P〈0.01)。结论 IFN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IFN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存在部分患者无应答;对于HCV病毒载量低、基因1型的复发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的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梅蕾  祝卫东  朱跃红  陈俊飞  丁锷  衣展华 《肝脏》2014,(12):952-95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基因1b 型 CHC 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65.0%、82.5%、90.0%、82.5%,获得 RVR 者均获得 SVR;合并脂肪肝者获得 SVR 的比例低于无脂肪肝者(P <0.05);治疗过程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减量者8例,利巴韦林减量者6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 CHC 疗效良好;合并脂肪肝患者疗效低于无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普遍,但均能耐受。  相似文献   

12.
孙丽杰  于建武  刘伟  李树臣 《肝脏》2008,13(2):121-124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前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频率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筛选HLA—A2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0)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联合口服利巴韦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随访24周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CD4^+CD25^+ Treg细胞占外周血CD4^+T细胞的频率,应用液闪计数仪检测其对HCV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随访24周,患者外周血CD4^+CD25^+ Treg细胞频率为(9.6±3.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1.0±2.3)%(t=2.028,P〈0.05);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CD4^+CD25^+ Treg细胞频率为(8.9±2.7)%,明显低于未获得SVR患者组的(10.4±2.3)%(t=3.324,P〈0.01)。抗病毒治疗后CD4^+CD25^+ Treg细胞抑制HCV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治疗后患者IFN-γ水平为(3959±577)pg/ml,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965±326)pg/ml(t=16.1,P〈0.01);获得SVR患者组IFN-γ(6824±568)pg/ml,明显高于未获得SVR患者组的(2219±286)pg/ml(t=29.853,P〈0.001)。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着HCV RNA水平的下降,CD4^+CD25^+Treg细胞频率降低,抑制HCV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3.
α-内收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u SL  Li DQ  Li HF  Yu Q  Li Y  Zhao HY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0):880-88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α-内收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相关性。方法82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时服用氢氯噻嗪12.5mg,每日1次,共6周,用PCR—RFLP方法检测α-内收蛋白基因第10外显子G614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资料完整的7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IT、GT、GG三种基因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降压疗效。结果含T等位基因患者的△舒张压(DBP)、A平均动脉压(MAP)值大于GG基因型患者的ADBP、AMA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基因型患者的△收缩压(SBP)、AMAP值大于GT、GG基因型患者的ASBP、AMA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基因型患者的降压有效率高于GT、GG基因型患者的降压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T基因型、治疗前SBP水平是影响收缩压下降值的主要因素。结论α-内收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相关,TT基因型患者的降压疗效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启动子基因874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IFNα-2b治疗慢性乙肝(CHB)持久应答的关系。方法选择CHB患者106例,应用PCR-SSP技术分析宿主的IFN-γ启动子基因874位点的SNP,患者给予IFNα-2b治疗1年,随访1年,比较SNP与IFNα-2b疗程结束时完全应答、停药后随访1年完全应答(持久应答)的关系。结果在标准疗程结束时,完全应答的患者中三种基因型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3.594 9,P=0.165 7)。而在持久应答患者中三种基因型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TT基因型患者的持久应答率高于其他两种基因型患者(χ2=6.639 8,P=0.036 1)。结论 CHB患者对IFNα-2b治疗的持久应答与IFN-γ基因型有一定关联性,尤其与TT基因型关联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MTP)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法和基因测序技术测定MTP-493位点基因型,根据大血管并发症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MTP-493位点存在G—T的单碱基变异。MTP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在T2DM有或无大血管并发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2,P=0.01;χ^2=10.322,P=0.001)。(2)与GG或GT组相比,TT组患者的TG、TC、VLDL—C、LDL-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HDL-C明显降低(P=0.009)或有降低趋势。(3)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等位基因、年龄、糖尿病病程、舒张压、TC是T2DM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与T2DM大血管病变发生呈负相关。结论 携带MTP-493TT基因型者易出现致动脉硬化性血脂异常,该基因型的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大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法检测外周血结核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IFN-γ)应答反应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价值。方法将150例健康者按结核暴露程度分成4级,采用Elispot技术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结核菌抗原特异性IFN-γ分泌水平;其中111例进行结核菌素皮试(PPD皮试);39例采用全血干扰素试剂(Quantiferon—TB—Gold,QFT—G)进行IFN-γ分泌水平的平行检测。结果采用Elispot检测结果显示体外IFN-γ应答反应水平与结核菌暴露程度成正相关(r=0.4155,P〈0.0001),不同暴露程度分级的IFN-γ应答阳性率分别是:4级(55.6%)、3级(33.3%)、2级(16.7%)、1级(6.8%)。不同暴露程度分级与PPD皮试结果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r=0.1206,P=0.2073);不同暴露程度分级的PPD皮试反应阳性率分别为4级(33.3%)、3级(27.8%)、2级(11.1%)、1级(22.0%)。对Elispot检测结果与QTF—G检测结果进行平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125,P=0.7237)。结论外周血结核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IFN-γ)应答反应水平与结核菌暴露程度成正相关,Elispot检测体外IFN-γ应答反应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价值优于PPD皮试,可以用于对潜伏感染者的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及利巴韦林的标准化方案与PEG-IFNα减量治疗对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抗病毒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48例,随机分为G-CSF联合PEG-IFNα及利巴韦林标准治疗组和PEG-IFNα减量组;以慢性丙肝接受标准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患者28例为对照组。观察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停药后复发,并随访48周,同时观察肝功能复常和其他不良反应。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G-CSF治疗组的ETVR率、SVR率等指标与CHC的标准化抗病毒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EG-IFN减量组在ETVR率、SVR率方面均低于CHC的标准化抗病毒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6、4.467,P均〈0.05)。另外,G-CSF治疗组的ETVR率明显高于PEG-IFN减量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P〈0.05)。结论用GM-CSF陪伴标准化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对丙肝肝硬化患者疗效明显优于PEG-IFNα减量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复发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应答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30例经IFN-α或PEG-IFNα标准RGT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均用PEG-IFNα-2a(180μg)或PEG-IFNα-2b(1.5μg/kg)联合利巴韦林(900 mg/d)再治疗,基因1型治疗48周,非基因1型治疗24周,停药随访24周,分析病毒基因型、基线HCV RNA载量、初治药物种类对联合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30例复发患者经联合再治疗后,24例(80%)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8例低病毒载量(HCV RNA≤105拷贝/ml)患者中,17例(94.4%)获得SVR,与高病毒载量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基因1型组18例,其中14例(77.8%)获得SVR,与非基因1型组(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初治应用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的患者17例,其中13例(76.5%)经再治疗后获得SVR,与初治应用IFN-α抗病毒组(84.6%)无明显差异(P=0.672)。结论 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复发CHC患者的疗效较好。基线病毒载量高,再治疗效果差;病毒基因型及初治所采用的IFN类型与再治疗的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序贯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IFN-α1b)治疗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HBe Ag阳性CHB患者48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59例NAs治疗12-36个月HBV DNA检测不到但未发生血清学应答的HBe Ag阳性CHB患者,77例接受序贯联合IFN-α1b治疗48周,82例继续NAs单药治疗48周。基线和治疗期间每12周进行生物化学、病毒学和血清学评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48周,试验组HBe Ag低于检测下限和转换率分别为21.74%和20.29%,对照组HBe Ag低于检测下限和转换率分别为5.63%和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38、6.709,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HBs Ag清除率分别为7.25%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5,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病毒学反弹率分别为0%和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79,P〉0.05)。无论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HBs Ag基线水平高的患者(〉2000 IU/ml)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基线水平低(≤2000 IU/ml)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33、0.147,P〉0.05)。HBs Ag下降幅度与HBe Ag下降幅度具有相关性(r=0.606)。NAs基础治疗时间可能对序贯联合干扰素后的HBe Ag低于检测下限和转换有一定影响,但无论基础治疗时间长短,序贯联合干扰素均可增加HBe Ag应答率。结论序贯联合IFN-α1b有助于提高NAs经治未达满意治疗终点的HBe Ag阳性CHB患者的血清学应答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慢应答患者复发与疗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4月-2013年3月焦作市第三人民医院、焦作市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的基因1型CHC患者157例,采用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其中51例获得慢应答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随机分为A(24例)、B(27例)两组,分别继续原方案治疗6、12个月,停药后随访1年。观察不良反应对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影响,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HCV RNA阴转率、ALT复常率,停药后6个月、1年的复发率及ALT复常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HCV RNA阴转率(95.65% vs 92.59%)、ALT复常率(95.65% vs 88.8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2、0.13,P值均>0.05)。停药6个月、1年后,B组患者复发率均显著低于A组(20.00% vs 50.00%;36.00% vs 6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9、4.85,P值均<0.05);停药6个月、1年后,B组患者ALT复常率均高于A组(84.00% vs 59.09%;72.00% vs 50.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63、2.40,P值均>0.05)。结论 基因1 型CHC 慢应答患者延长疗程6 个月可明显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