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ime,DD)的动态变化与病情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血浆DD水平测定,入院时评估患者的昏迷程度、脑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出院时进行意识状态评定。同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进行对照,并分析血浆DD变化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病后24h、第3天及第7天,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血肿破入脑室者与未破入脑室者相比血浆DD明显升高(P<0.05),二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情好转组与无好转组DD水平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态观察血浆DD的变化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程、病情判定及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是判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血浆D二聚体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 h及第3天,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发病早期可能存在暂时性的、纤溶活性增高的倾向.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秦然  周卫平 《黑龙江医学》2009,33(8):575-577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动态变化与外伤性颅内血肿部位,治疗后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72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血浆D-dimer含量,并与6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血浆D-dimer致病后6 h、1周及2周血浆D-dimer水平显著升高,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牲差异(P<0.01),并以致病后6 h为最。同时,转归不良组血浆D-dimer水平显著升高,与转归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伤性颅内血肿急性期血浆D-dimer水平显著升高,揭示可能在该病急性期存在短暂的、纤溶活性增强的趋势。检测血浆D-dimer动态水平有助于判断抗纤溶治疗的效果及预测病情变化,并且血浆D-dimer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1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轻、中、重型3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原Ⅲ(AT-Ⅲ)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治疗3个月后依据改良Rankin 量表对所有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PT、APTT、AT-Ⅲ和DD的水平.结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惠者的PT、APTT、和DD的水平随着伤情的加重依次增加,而AT-Ⅲ依次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PT、APTT和DD的水平明显增加,而AT-Ⅲ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与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神经降压素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向红  李志超  贾斌 《医学争鸣》2004,25(7):650-652
目的:观察神经降压素(NT)在脑血管病(CVD)发生、发展中的变化,为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和预后寻找有效指标.方法:用放免测定方法动态观察159例CVD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浆中NT含量.结果:脑出血(CH)患者急性期血浆NT水平峰值为(63.37±27.54)ng/L,与对照组(46.75±5.15)ng/L比较有显著升高(P<0.05);CH患者30d后血浆中N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脑梗死(CI)患者急性期血浆NT水平峰值为(38.69±11.73)ng/L,明显低于对照组NT(46.75±5.15)ng/L水平,发病10d后血浆中N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T在CVD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动态观察血浆中NT含量的变化对于判断CVD的变化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梗死体积的脑梗死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以及在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1)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血浆(D-D)水平的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其与梗死体积的相关性.(2)对恢复期病人进行血浆(D-D)水平的检测,根据恢复期血浆(D-D)水平比急性期下降或升高将病人分为两组,分别对其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较急性期下降者与恢复期病人血浆较急性期升高者的预后进行比较,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梗死病人(D-D)水平的检测可做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柳结 《右江医学》2002,30(3):181-182
目的 :探讨D 二聚体 (D Dimer,DD)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的意义及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试剂盒 ,采用乳胶凝集法测定 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 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D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亚急性期DD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χ2 =49.878,P <0 .0 1) ,恢复期D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腔隙性脑梗死各时期D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DD在急性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不明显 ,亚急性期明显升高 ,恢复期又降至正常 ,DD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D二聚体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采取观察对象空腹静脉血2ml,脑血管病患者为发病后1周内采血,定量检测急性脑血管病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浆DD含量。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塞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出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SAH血浆DD含量与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AH血浆DD含量与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测定DD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有价值,对其鉴别诊断无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1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轻、中、重型3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原Ⅲ(AT-Ⅲ)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治疗3个月后依据改良Rankin量表对所有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PT、APTT、AT-Ⅲ和DD的水平。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PT、APTT、和DD的水平随着伤情的加重依次增加,而AT-Ⅲ依次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PT、APTT和DD的水平明显增加,而AT-Ⅲ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与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苏海  张毅  陈皓  苏祖禄 《重庆医学》2013,(25):2975-2976,2980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患者血浆脑钠肽(BNP)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浆BNP水平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将56例高血压脑出血老年患者分为手术组(26例)和非手术组(30例),2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在发病后6、24、72、168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定量检测BNP血浆浓度,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测定脑水肿程度。结果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血浆BNP含量在6、24、72、168h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组BNP含量在168h低于于非手术组;两组患者在24h开始发生脑水肿,手术组72h达高峰,非手术组168h达高峰;血浆BNP水平变化与脑水肿程度呈正相关(r=0.685,P<0.05)。结论动态观察血浆BNP含量是早期诊断和监测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患者急性期脑水肿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检测血浆中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进展及预后进行评估和分组,观察不同预后与不同进展各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组相比,非进展组患者的Hcy、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低,纤溶酶原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Hcy、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D-二聚体含量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cy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含量可有效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和进展,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循环酶法Hcy测定试剂盒检测60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及60名健康人的血清Hcy水平。结果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前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后血清Hcy水平显著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Hcy血症与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生有关,血清Hcy水平可以作为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在脑出血患者病程、预后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 35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NO、血浆ET水平。结果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血浆ET - 1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重型患者血浆ET - 1水平明显高于轻型 (P <0 .0 5 ) ;预后差的患者恢复期血浆ET - 1水平明显高于、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预后好的患者 (P <0 .0 5 )。结论 脑出血后的NO/ET动态平衡破坏参与了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并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②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脑血栓形成、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66例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③结果脑血栓形成、TIA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4.81,q=4.40、3.80,P〈0.01);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TIA病人(q=3.76,P〈0.01)。④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脑缺血的严重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7例,分为早期进展组31例,非早期进展组5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患者入院即刻和第3天的血浆DD浓度,同时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早期进展组入院即刻、第3天的血浆DD水平均高于非早期进展组(P<0.01)。2组入院第3天DD水平高于入院即刻(P<0.01)。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入院即刻DD可作为独立预测ACI早期进展的因素(P<0.05)。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SSS下降分值呈直线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血浆DD水平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展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肽Y与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CH组)、36例脑梗死患者(CI组)、35例同期非脑出血非脑梗死住院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浆神经肽Y及CRP含量。在患者入院当天和发病第4周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结果 CI组和CH组血浆NPY和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NDS评定属重型患者的血浆NPY和CRP含量高于中型、轻型患者(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型患者血浆NPY和CRP含量高于轻型患者(P<0.0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浆NPY和CRP含量异常组患者住院4周时优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CH患者血浆NPY和CRP水平明显升高,病情越重的患者升高越明显,且其预后相对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为高血压脑出血组,同时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比较两组血浆Hcy水平;将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血浆Hey水平分为高Hcy组和正常Hey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CSS)恢复状况.结果:高血压脑出血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高Hcy者神经功能恢复比正常Hey者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密切相关,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血浆Hcy水平判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的轻重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刘礼泉 《医学综述》2012,(19):3304-330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 96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1、3 d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并于发病后1、30 d采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统计分析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发病后1、3 d平均值)与S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轻、中、重型患者发病后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依次增高,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与SSS下降值呈直线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监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对治疗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急性期和治疗15d时行CT平扫和CTPI检查。记录不同时间段血肿中心区、边缘区和外层区三处位置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差异,分析CTPI检测对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的评估意义。结果急性期内,血肿及周围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肿中心区急性期CBV、CBF、MTT水平均显著低于血肿边缘区及血肿外层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处观察区域急性期TTP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检测可准确区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病灶,在临床疗效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积极作用,利于医师掌握患者病情发展动态,确保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n)和血栓前体蛋白(TpP)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1d及3d时血浆Fn、TpP水平,同时采用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1d内血浆Fn、TpP、Fi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5),而2组间PT、APT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病6h内就诊脑梗死患者血浆TpP水平显著高于6~24h就诊者(P<0.01)。而进展型亚组3d时TpP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型亚组(P<0.01)。无论是否是进展型患者血浆Fn水平第3天时均显著高于第1天(P<0.01),但预后差脑梗死亚组发病1d及3d时血浆Fn水平均高于预后好亚组(P<0.05或P<0.01)。结论Fn、TpP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