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寇志成  李廷保 《新中医》2021,53(14):32-34
为浅析清代孤本《祁氏家传外科大罗》的学术思想,整理分析《祁氏家传外科大罗》所涉及的以疮疡外科为主的38个专题及37首内服方剂,包括痈疽阳症阴症、肿疡溃疡、五善七恶等歌诀,四言脉诀、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等脉理脉诀,标本兼治、外治技法、药性总义等治法药理,以及16首辨治肿疡方、21首溃疡方等内容,认为《祁氏家传外科大罗》的学术思想主要是:取经尊贤,辨症明理;观察细微,歌诀为要;循按经络,重视脉象;手法精妙,方药相值。  相似文献   

2.
祁坤的《外科大成》是中医外科正宗派的代表作之一,论治肛痈特点鲜明。在病因病机方面,其提出了肛痈病因一为经脉湿痰凝结,二为内虚致疡,核心病机为经络亏虚;在肛痈的治疗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辨证论治、分期论治、内外并重、外治形式丰富。祁氏对肛痈的脓肿切开引流术达到了清代的最高水平,在论治疾病时分类合理、辨证精细、取效佳捷,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的总纲,外科亦不例外,现就阴阳辨证在外科的运用,试谈如下: 一、阴阳是外科辨证施治的指导原则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原则,如《素向·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类经·阴阳类》说:“人  相似文献   

4.
《外科讲义》为广东省名中医管霈民所著的一部优秀的伤科学著作,体现了管氏对于外科疾病的学术理念和用药特点,对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有独特的见解。从《外科讲义》出发,发现过劳可引起诸如痔疮、脱疽等外科疾病,并通过气血脏腑功能等方面对过劳导致外科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梳理,对外科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善本《外科十三方考》是由丹道医家张觉人所撰的关于外科疾病治疗理论、经验、方药的一部价值颇高的中医外科学著作。全书共分为4编,上编载11篇,记载痈疽诊侯辨证;中编共载2篇,记载四味异药的炼制方法和十三方的组成、制法、功用及主治;下编共载45篇,记载常见的59种外科疾病,叙述了疾病的症状、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药;补编6篇,以医案论述外科常见疾病。本书具有内容详实、立法严谨、实用效捷等特点,其对于中医外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来医者辨治外科疾病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婴儿论》是在我国失传但曾在日本盛传的清代儿科著作。该书仿照张仲景《金匮要略》体例撰写而成,凡儿童所犯疾病无不论及,详细周密,涉及内科、外科、眼耳鼻喉等五官科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等,实为一部临床实用的婴幼儿疾病论治全书。本书治防兼重,所论切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临床重视四诊合参,尤以闻诊为见长,且运用独特的儿科三焦辨证方法诊治儿科疾病,其遣方用药既遵从中医经典,又结合历代儿科证治精华,以及大量的时方及个人治疗经验,内容丰富,全面实用,其出版将成为当今儿科病论治有益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7.
腹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以切(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内经》中有丰富的中医腹诊理论,它确立了中医腹诊辨病及辨证的原则,腹诊后的治则治法及禁忌,《内经》[1-2]腹诊理论对五脏六腑疾病,特别是胃肠道疾病及肿瘤疾病的中医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部医典》与《阿维森纳医典》分属藏医和阿拉伯医学经典,两部经典都把尿诊视为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文章以《四部医典》与《阿维森纳医典》中尿诊文献作为背景和基础,通过《四部医典》和《阿维森纳》的尿诊理论背景、尿诊时间、尿诊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异同之处。讨论《四部医典》和《阿维森纳医典》中尿诊的各自特点,探索新的历史时期藏医和阿拉伯医学的结合点和交叉点,为提出传统尿诊的未来发展思路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9.
李荣娟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0):625-626
乳痈是发生在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即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房炎 ,中医历代名家对其成因、诊治均有论述 ,其中明代汪机《外科理例》提出了五种治疗乳痈的原则 ,即疏肝行气、清肝解毒、发表散邪、托里溃脓、大补气血 ,对乳痈成脓后主张早期切开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认为初起应散之、清之、疏肝行气。许芝银教授长期从事外科疾病的临床工作 ,经验颇丰 ,对于乳房疾病的诊治 ,经验尤为丰富。笔者有幸随师临诊 ,耳濡目染 ,受益匪浅。现将其诊治经验介绍于下。乳痈的发生 ,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两种 ,一为肝胃郁热 ,一为乳汁郁积。具体…  相似文献   

10.
《外科正宗》非常强调内治,尤其重视脾胃、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消、托、补三法为其常用内治法,其中托法最具特色。外治法以陈氏腐蚀药、灸法、刀针及手术的应用最具特色。陈氏还非常重视疾病的调护,其中尤重情志及饮食。《外科正宗》对中医皮肤、肛肠、五官、男科、乳腺、肿瘤等疾病有独到见解与论治。陈氏提出的医家"五戒十要",强调医者应医德与医术并重。《外科正宗》是一部有关中医外科疾病诊疗的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所载内服外敷方药疗效确切、肯定,值得后人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11.
薛己在外科疾病诊治中非常重视运用脉诊,如将其用于判断病邪深浅、病性虚实;用于推断疾病部位、成脓与否;用于推断疾病预后;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等。另外,在妇女外科疾病、小儿外科疾病脉诊方面,薛氏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秦汉到隋唐时期是江苏中医外科的草创阶段,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宋元时期以《卫济宝书》、《外科精义》为代表的外科著作,注重对外科疾病的阐发与论述;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中医外科流派,理论已趋完善和成熟,特别注重内外并治;民国时期中医外科仍然在临床发挥作用,理论也有发展,而现代中医外科则趋衰弱,但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相似文献   

13.
蒙医脉诊历史悠久,一直以来在临床上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早在18世纪蒙古族著名医学家伊喜巴拉珠尔所著《四部甘露》,18世纪末著名蒙医学家罗布桑苏勒和木所著《脉诊概要》,19世纪著名蒙医学家罗布桑朝佩勒所著《蒙医药选编》,19世纪末著名蒙医学家伊喜丹增旺扎拉所著《蒙医药简编》等蒙医经典著作中对蒙医脉诊的诊断、治疗疾病都有详细的记载。蒙医脉诊是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外科针灸派,即在外科临床中善于运用针刺或者灸法,并形成了独特的见解和学术成就的针灸学流派。1、外科针灸派形成的基础:成书于三世纪的《五十二病方》已经有就灸法运用于外科疾患的记载。《黄帝内经》对针灸治疗外科病的思想和技术有了重要发展,成为后世医家运用针灸治疗外科病的滥觞,九针中的铍针和锋针多用于外科疾病的痈脓切排、放血泻毒,成为后世外科医家的重要工具。晋唐时期,针灸治疗外科疾病在方法和适应范围上有了很大发展。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  相似文献   

15.
谈中医闻诊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斌  杨爱萍 《陕西中医》2005,26(12):1398-1399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患者病情的诊察方法。早在殷代就已有“疾言”,即语言方面的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而《难经》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无论教学或是临床,闻诊的重要性均难以得到重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不能四诊合参,使许多疾病漏…  相似文献   

16.
《刘涓子鬼遗方》作为存世最早的中医外科学著作,书中发挥并扩展了《内经.灵枢》的痈疽分类法,备述诊候、治法等,使其理论与临床实现更好地衔接。另外还首创经络分类和三焦分类,对外科发展可谓贡献颇大。从部位分类法等三方面来探究全书的分类方法以及特点。  相似文献   

17.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对外科学辨证诊疗非常重视,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收集了十六世纪以前诸多先贤和自己关于外科治疗的理论和经验,给后世治疗外科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现就《本草纲目》对外科学的贡献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郑勇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9):378-379
唐汉钧教授为中医外科名家,对外科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余有幸侍诊于旁,时有感悟,现将唐师治疗乳痈的临证经验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分析了外科 (含皮肤科 ,下同 ) 辨证的特点 ,论述建立具有外科特色辨证的必要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以下简称《术语》) 的基础上 ,进行补充修改 ,使其体系基本完整 ,并对外科辨证中证名的应用进行了规范。1 外科辨证的特点中医学以往对外科疾病的病名诊断较为具体 ,但对辨证则显得不足 ,缺乏特征性。现有的八钢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等 ,主要都是适用于内、妇、儿科 ,特别是适合内科疾病的辨证 ,对于外科疾病的特异性反映不够。因此 ,要提高中医临床对外科疾病的防治水平 …  相似文献   

20.
逆从思维是《黄帝内经》考察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视角,涉及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诊疾病之逆从是逆从思维在《黄帝内经》诊法应用中的特色体现,尤以色诊和脉诊为重。文章首先探讨了色、脉诊逆从的原理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通过色、脉的常变与奇恒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否顺应自然界及人体自身的变化规律,其次总结了色、脉诊逆从的原则分别是以阴阳四时为纲,遵五行生克之理,以神和胃气察正气之所在,同时还要色脉合参以保完全,最后讨论了《黄帝内经》色、脉诊逆从的具体应用方法和应用案例,阐释了《黄帝内经》诊逆从的临床意义,旨在突出中医经典原创思维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拓展中医思维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