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InterTan与股骨近端可膨胀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1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InterTan组(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67~88岁,平均(75.3±5.8)岁,左侧20例,右侧22例,骨折按AO分型(A2型31例,A3型11例);可膨胀髓内钉组39例,其中男14例,女25例,年龄65~87岁,平均(74.6±6.1)岁,左侧21例,右侧18例,骨折按AO分型(A2型30例,A3型9例)。比较InterTan与股骨近端可膨胀性髓内钉两种固定方式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Harris评分差异。结果本组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5个月。可膨胀髓内钉组术后出现褥疮2例、尿路感染2例、肺部感染4例,InterTan组术后出现1例股骨远端骨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可膨胀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InterTan组(P=0.0310、P=0.0008);可膨胀髓内钉组术后下床时间晚于InterTan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术后Harris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0)。结论 InterTan固定强度高,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术后并发症少;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的优势,更适合身体耐受能力差,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锁定接骨板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优缺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5年9月,本院经锁定接骨板或PFNA治疗的34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PFNA组)、B组(锁定接骨板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病死率。结果 A组患者随访13~50个月,平均21.3个月;B组患者随访15~60个月,平均22.2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病死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平均总失血量:A组(218±20.5)ml高于B组(143±5.8)ml(P=0.012);隐性失血量:A组(123.6±18.7)ml高于B组(22.4±3.5)ml(P=0.002),患者术中透视次数A组(8.23±1.5)次,大于B组(4.31±2.1)次,P=0.031。术后平均下床负重时间:A组(14.2±3.5)天,早于B组(40.3±8.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对于闭合复位失败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锁定接骨板也是骨折内植物固定的一种选择。锁定接骨板可作为闭合复位失败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植物的选择,出血量相对较少,术中透视次数相对较少,且对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与PF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第二代Gamma钉和InterTan治疗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第二代Gamma钉组)和对照组(InterTan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所有患者均获平均(11~16)(13.3±2.5)个月随访。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行X线片检查,测量Garden指数和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并行髋关节功能Sander评分,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0.575,0.582)。术前和术后1周两组Garde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0.078);术后3个月和1年观察组正侧位Garden指数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TAD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1周和3个月两组T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0.061)。术前两组Sand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术后1周、3个月和1年观察组Sander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0)。观察组术后1例泌尿系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治疗后均获得痊愈。观察组头钉切出1例,对照组头钉切出4例,1例股骨干骨折,2例髋内翻。结论与Gammar钉相比,InterTan在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固定稳定性更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InterTAN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AO/OTA 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老年(≥60岁)骨质疏松AO/OTA 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96例,其中男72例,女124例,患者年龄为60~88岁,平均72.1岁。致伤原因:跌倒损伤142例,车祸伤54例。骨折分型:A2.1型32例,A2.2型73例,A2.3型91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InterTAN组(86例)和PFNA组(110例)。结果本组均获14~38个月随访,平均32.4个月。PFNA组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概率(2.3%)低于InterTAN组(8.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InterTAN组未见近端螺钉切出,而PFNA组发生3例近端螺钉切出,予以翻修处理;PFNA组术后1例出现髋内翻畸形,行翻修手术。两组的失败发生率相比,InterTAN组明显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以及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0.271,0.623);两组术后Harri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相比于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AO/OTA 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有限切开钛缆捆扎辅助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单纯微创辅助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钛捆扎辅助PFNA (A组,23例)与骨拨或复位钳等辅助PFNA治疗(B组,23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两组获平均25.4(12~32)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两组骨折愈合时间(A组平均7.5个月,B组平均7.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A组平均82.6分,B组平均81.1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gtest,TUG)、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钛缆捆扎辅助治疗可降低骨折复杂程度及手术难度、可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nterTan和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FNA-Ⅱ (45例)和InterTan (45例)治疗,其中PFNA-Ⅱ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5~81岁,平均71岁;InterTan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63~80岁,平均71岁。本组致伤原因:高处跌落伤32例,车祸伤26例,自行跌倒受伤32例。外侧壁危险型(对应AO分型中2.2、2.3型) 45例;外侧壁破裂型(对应AO分型中3.1~3.3型) 4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3个月和1年随访摄X线片,测量TAD,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InterTan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Ⅱ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和3个月TAD、术前、术后1周两组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InterTan组TAD小于PFNA-Ⅱ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和1年InterTan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PFNA-Ⅱ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InterTan比PFNA-Ⅱ内固定更牢固,有利于维持合适的TAD,具有更好的防切割和沉降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失效的原因,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13年3月至2017年9月采取PFNA治疗的10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42例,女64例,平均年龄76.4 (61~94)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32例,A2型56例、A3型18例,所有患者均行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本组中,共有102例获平均10.2 (6~12)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有1例死亡,3例失访。随访病例中有16例内固定失败,失效时间为术后2~6个月,平均3.6个月。106例中有16例内固定失效,其中螺旋刀片切割股骨颈6例,髋内翻畸形6例,螺旋刀片松动穿出股骨头3例,骨折远端锁钉处骨折1例;A2型6例,A3型10例。统计学分析显示,骨折复位情况、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螺旋刀片在股骨头内的位置、骨折稳定性及外侧壁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4,0.000,0.029,0.002)。结论外侧壁的破损及不稳定型的骨折类型、螺旋刀片位置不佳、术中骨折复位不良均是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主要原因,通过术前分析骨折类型、提高手术技术及延迟负重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粉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改良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或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118例,其中男51例,女67例,年龄61~88岁,平均73岁。Evans分型III型54例,IV型43例,V型21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A组(PFNA组)和B组(改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骨折愈合及Harris、Parker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进行6~24个月[平均(13.27±5.4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透视次数(5.63±2.1)次,大于B组(2.21±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下床负重时间:A组(18.1±4.2)天,早于B组(35.4±7.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3例肢体短缩、2例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B组无髋内翻、肢体短缩、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Harris、Parker关节功能评分,A组优良率为70.5%,B组优良率为9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粉碎股骨转子间骨折,达到粉碎骨折近端两侧皮质内固定,对抗旋转力、张应力、剪切力、拔出力,骨量丢失少,术中透视次数相对较少,并发症较少,骨折愈合率高,有利于康复,适应证广,应用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下肢     
股骨头坏死的关节镜下表现及分析,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66例体会,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缝匠肌骨瓣移植术与加压螺纹钉联合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螺旋刀片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hip replacement,HR)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IFF患者,平均年龄(71.26±5.27)岁。按照入院顺序分为HR组和PFNA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两组手术、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和切口长度(其中PFNA组为主钉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随访12个月,评估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1)并发症:皮下血肿、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褥疮等;(2)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估,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85,效度系数为0.848,采用人工计分法,共9个条目合计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良好。结果 PFNA组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高于HR组,PFN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HR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HR组和PFN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结论 HR有利于老年IFF患者早期活动和髋关节功能恢复,PFNA内固定术有利于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但两种术式均具有良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应按临床需求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 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以及影响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因素。方法对 2014 年 1 月至 2017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 240 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 103 例,女 137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120 例。对照组男 55 例、女 65 例,骨折分型分为 A1.1~A2.1 型 40 例,A2.2~A3.3 型 80 例,致伤原因分为触地跌伤 72 例和交通伤 48 例,平均年龄 (71.64±3.97) 岁。观察组男 48 例、女 72 例,A1.1~A2.1 型 46 例,A2.2~A3.3 型 74 例,致伤原因分为触地跌伤 66 例和交通伤 54 例,平均年龄 (70.89±3.15) 岁。所有患者均行 PFNA 内固定术,术后对照组给予维 D 钙片补充,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采用 Harris 评分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记录内固定失败例数,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对照组发生 4 例失访,观察组发生 6 例失访。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3 个月、6 个月,观察组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观察组术后 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的 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对照组和观察组内固定失败率分别为 11.21%、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两组围术期其它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愈合时间 (12.03±1.96) 周小于对照组 (13.68±1.47) 周,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术后 1 年新发骨折 16 例,观察组 2 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AO 分型 A2.2~A3.3、尖顶距 TAD ≥ 25 mm、术前 Singh 指数 1~3 级、外壁分型 II~III 型、合并内科疾病是 PFNA 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因素,使用唑来膦酸是其保护因素 (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 PFNA 内固定能缩短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愈合时间,改善髋关节功能和骨密度,有利于降低内固定失败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 治疗老年外侧壁薄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 2016 年 6 月至 2018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外侧壁薄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64 例,其中男 30 例,女 34 例,平均年龄 (72.6±9.1) (65~89) 岁,按年龄分为:≥ 80 岁 (36 例) 和80 岁 (28 例) 两组。肥胖[体质量指数 (BMI):24.9 kg / m~2]患者 29 例,非肥胖 (BMI:18.5~24.9 kg / m~2) 患者 35 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42 例,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22 例。根据 Evans-Jenson 分类方法,I 型 17 例,II 型 26 例,III 型 10 例,IV 型 9 例,V 型 2 例。记录本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术前红细胞压积和隐性失血量,分析发生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80 岁组隐性失血量明显80 岁组 (P=0.02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性别、体重及术前红细胞压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P=0.324)。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是隐性失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FNA 治疗老年外侧壁薄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及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相关,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对照组予以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以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2.47个月。比较两组术后3、6、12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和Constant-Murky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进行评分,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范围、VAS评分、SF-36得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观察组屈、伸、内旋、外旋及外展的度数均大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k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观察组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促进骨折快速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下肢     
骨水泥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33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逆行股骨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22例疗效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及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PFNA和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95例,PFNA治疗89例,PFN治疗106例。骨折Evens分型情况、术前伴随疾病、术前准备时间及术前处理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从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PFNA组无感染、股骨颈螺钉切出、骨折断端塌陷吸收、主钉末端股骨干骨折等严重手术并发症,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65min、95m1和90.3%;PFN组分别为79min、145ml和79.6%,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FNA设计合理,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最短,创伤最小,远期并发症最少的带锁髓内钉系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更适用于年老、骨质疏松、骨折粉碎不稳定、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腓骨后外侧入路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A3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不同术式将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A3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常规组(32例)和研究组(36例),常规组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予以腓骨后外侧入路联合MIPPO治疗,并在术后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生活质量、踝关节功能、X线Lane-Sandhu骨痂生产评分。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常规组,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术后12个月,研究组Mazur评分及X线Lane-sandhu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腓骨后外侧入路联合MIPPO治疗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显著改善了A3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的近期预后,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是否需要放置引流管。方法选择我院 2016 年 5 月至 2020 年 10 月进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 18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 83 例对照组 (放置) 与 103 例实验组 (未放置)。比较分析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重点分析引流管术后放置的必要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无引流,对照组术后引流量 (116.5±56.80) ml (P 0.05);两组术后切口发红、切口周围红肿、体温以及术后 5 天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实验组术后 5 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更低,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延迟愈合、切口感染、尿路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均未出现深部感染、胃肠道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出现病情加重而死亡的病例。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在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后,若无特殊原因不需要放置引流管,预后效果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直肠癌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效果。结果手术前后,两组间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 4%(2例),低于对照组的22. 2%(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为97. 8%(44例),高于对照组的80. 0%(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动力髋螺钉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方案均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促进身体康复,但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骨折塌陷对行走能力、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HS治疗的386例AO分型为31A1或31A2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其术后骨折塌陷程度分成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预后以及生存时间。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骨折塌陷程度与年龄[(67.8±3.6)岁vs.(67.3±4.6)岁vs.(72.5±3.9)岁]、骨折分型A1比例(58.3%vs.33.6%vs.30.9%)、最佳接触点到顶点距离25 mm比例(0.4%vs.8.7%vs.0%)以及复位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塌陷程度患者术后行走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塌陷程度患者植入物平移(0.8%vs.5.4%vs.11.5%)、髋关节穿孔及断裂(0%vs.3.3%vs.11.9%)、骨不连合(0%vs.2.2%vs.14.3%)及再手术(0.9%vs.2.4%vs.11.6%)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M分析结果显示骨折塌陷与手术后2.5~7.4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骨折塌陷显著影响患者行走能力,而对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微创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78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钢板组(40例)与螺钉组(38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治疗,钢板组给予路经皮张力带固定与钢板内固定,而螺钉组则为经皮骶髂提供螺钉内固定,记录两组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螺钉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次数高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而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00,0.034)。钢板组术后3个月的钉道感染、骶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5.0%,螺钉组为5.3%,螺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钢板组与螺钉组术后3个月的Majeed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5.0%和94.7%,螺钉组明显高于钢板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相对于钢板内固定,微创后路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创伤小,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提高患者的Majeed评分优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