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作用。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应用AO PHILOS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2例。经三角肌胸大肌肌间沟入路,术中C臂透视下复位骨折端,接骨板置于结节间沟外侧0.5cm、大结节顶点下方0.8~1.0cm。术后医生指导下早期康复锻炼。结果32例患者中28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2个月。术后无腋神经血管损伤,无感染和伤口开裂。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满意,钢板螺钉位置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复位丢失,无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病例。7例患者出现短时假性肩关节脱位,功能锻炼后自动复位;骨折端轻度复位不佳3例。骨折愈合时间13—32周,平均16.5周。所有患者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受限,主要是上举受限。NEER评分:优9例,良11例,可8例,优良率71.4%。结论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是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材料具有固定可靠、对肱骨头血供影响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和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纳入82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其中男34例,女48例。观察组采用PHILOS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6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0.32±6.32)岁;22例为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8例交通事故伤、6例跌倒摔伤、11例高处坠落骨折、砸伤及压伤各3例。对照组采用LPHP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男18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71.84±6.88)岁;23例三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16例交通事故伤、8例跌倒摔伤、12例高处坠落损伤、3例压伤、2例砸伤。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愈合时间;对比两组术前、术后4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不同时间点的Lane-Sandhu评分、术后3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愈合时间分别为[(66.83±9.16) min,(205.12±26.22) ml和(2.69±0.51)个月],与对照组[(87.14±11.13) min,(258.66±26.12) ml和(3.81±0.72)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7个月及10个月的Lane-Sandhu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00,0.000,0.000)。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7.6%(40/41),高于对照组80.49%(33/4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结论 PHILOS较传统LPHP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明显优势,可缩短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提升肩关节活动度及Lane-Sandhu评分,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半肩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与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51例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40例,平均年龄73.3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HA组(19例),PHILOS组(32例)。记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花费、末次随访Neer肩关节评分、VAS评分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62个月,平均(31.0±13.2)个月。手术时间:HA组(91±13) min小于PHILOS组(104±1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失血量(212±45) ml小于PHILOS组(362±8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er评分:HA组(1.53±0.77)分优于PHILOS组(2.24±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HA组(85.20±7.50)分优于PHILOS组(79.8±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等待时间:HA组(4.4±1.9)天,PHILOS组(3.2±1.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HA组(16.2±5.0)天,PHILOS组(11.2±4.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花费:HA组(75624±16509)元,PHILOS组(43160±778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HA组和PHILO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PHILOS钢板内固定术,对于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HA住院时间较长、花费较多,但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通过积极的康复锻炼可以获得较好的术后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三部分与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6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术组29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HHR)组3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onstant评分、Neer评分、VAS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末次随访Constant平均总分,LCP组:(74.7±14.1)分,HHR组:(81.6±8.67)分;LCP组:优良率为62.07%,HHR组:优良率为70.9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er平均总分,LCP组:(80.0±11.8)分,HHR组:(83.8±9.0)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3个月及1年VAS评分,LCP组:(4.30±1.54)分、(4.10±1.44)分、(3.92±1.47)分,HHR组:(3.50±1.43)分、(3.10±1.29)分、(2.85±1.26)分,3次VAS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R组术后缓解肩部疼痛效果优于LCP组。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三部分与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LCP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两者疗效相似。最终选择何种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肱骨近端血运破坏程度、骨质情况以及手术医生的经验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运用微创骨膜下隧道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5例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骨盆前环骨折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f44.1±13.9)岁;耻骨支骨折26例,髋臼前柱骨折9例。5例合并后环骨折,11例合并四肢骨折,3例合并胸腹部脏器损伤,3例合并尿道损伤,3例合并颅脑损伤,2例合并颈髓损伤。按损伤骨科理论给予稳定骨盆、抗休克处理、患肢骨牵引等处理,生命体征平稳后全部行微创骨膜下隧道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结果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6±7.4)个月,手术时间30—60min(不包括后环及其它部位骨折固定时间),平均(45.4±6.4)rain,出血量50—90ml(不包括其它骨折固定),平均(65.4±10.6)ml。采用Matta标准对术后x线评估:解剖复位18例,复位良好14例,复位较差3例,采用Lindahl标准对骨盆功能评分:优28例,良7例,平均得分(76.8±1.4)分。结论采用微创骨膜下隧道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出血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p late,LCP)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6年5月,采用LCP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43例,对其进行随访,并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Gaaland和Wedey评分标准,优36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93%。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肌腱损伤等并发症。结论LCP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尤其对于骨质疏松和(或)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能够牢固维持复位,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结合深冻同种异体腓骨头髓腔内植入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LPHP结合深冻同种异体腓骨头髓腔内植入治疗15例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62~85岁,平均73岁。致伤原因:摔伤11例,交通事故4例。所有患者均有骨质疏松,骨折均为粉碎性,内侧壁均缺少支撑,复位比较困难;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7例,四部分骨折8例,其中骨折伴肩关节脱位4例。结果手术时间60—180ra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量100~500ml,平均240ml。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免疫排斥反应,无感染、血管及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15—30个月,平均19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未见明显复位丢失和骨折再移位,未见螺钉固定失效或切出,未见肱骨头坏死。术后12个月患肢肩关节功能按照Neer评分系统进行评价,优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86.7%。结论LPHP结合同种异体腓骨头髓腔植入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正肱骨近端骨折在老年人群是第三大常见骨折类型,约占全身所有骨折类型的4%~6%,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骨质疏松患者增多,其发病率正逐年增加。大多数无明显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移位明显或复杂骨折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多采取手术治疗,但手术方式的选择存在争议[1]。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应结合患者年龄、骨折类型、肱骨头的血运破坏,肩袖相关损伤及老年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解剖锁定钢板和半肩关节置换治疗高龄(≥80岁)患者Neer分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0例Neer分型四部分高龄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治疗,15例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治疗。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和骨折类型。比较两组的局部骨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正规抗骨松治疗和康复训练。所有患者经过平均(26.3±14.3)个月的随访,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局部骨量都1.4,解剖锁定钢板组为1.34±0.05,半肩关节置换组为1.35±0.05 (P=0.60)。术中探查肩袖发现75%的患者存在部分肩袖损伤。解剖锁定钢板组平均手术时间(116.5±32.0) min长于半肩关节置换组(93.3±14.0) min (P=0.01),出血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两组的VAS评分锁定钢板组(1.60±1.44)分;半肩关节置换组(1.27±0.59)分,(P=0.40);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Constant-Murley评分锁定钢板组(81.5±6.31)分略优于半肩关节置换组(78.4±3.38)分,(P=0.09)。锁定钢板组发生螺钉穿出1例,肱骨头坏死1例。结论锁定钢板固定和半肩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钢板固定并发症高于半肩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按照值班日,由我科两个创伤骨科治疗组分别收治患者,依照手术方案将两组随机定义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肩关节复位后,复查CT提示大结节骨折块移位5 mm。观察组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复位固定肱骨大结节和修复肩袖;对照组仅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大结节。术后随访评估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均获12~18个月随访,两组肱骨大结节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术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200);且术后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根据功能评级,观察组术后优良率达86.67%,而对照组优良率仅为66.67%。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而对照组有5例出现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移位,2例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更加牢固,并发症更少,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锁定接骨板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优缺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5年9月,本院经锁定接骨板或PFNA治疗的34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PFNA组)、B组(锁定接骨板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病死率。结果 A组患者随访13~50个月,平均21.3个月;B组患者随访15~60个月,平均22.2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病死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平均总失血量:A组(218±20.5)ml高于B组(143±5.8)ml(P=0.012);隐性失血量:A组(123.6±18.7)ml高于B组(22.4±3.5)ml(P=0.002),患者术中透视次数A组(8.23±1.5)次,大于B组(4.31±2.1)次,P=0.031。术后平均下床负重时间:A组(14.2±3.5)天,早于B组(40.3±8.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对于闭合复位失败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锁定接骨板也是骨折内植物固定的一种选择。锁定接骨板可作为闭合复位失败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植物的选择,出血量相对较少,术中透视次数相对较少,且对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与PF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MultiLoc肱骨近端髓内钉和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我院共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ultiLoc髓内钉组(15例)和PHILOS锁定钢板组(19例),对比术后两组的肱骨颈干角、前屈上举、主动体侧外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Constant肩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平均9.5 (6~16)个月。两组在术中出血、术前天数、随访时间和骨折愈合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ltiLoc髓内钉在手术时间上高于PHILOS锁定钢板组(P=0.034),术后颈干角丢失小于PHILOS锁定钢板组(分别为3.4°和4.2°,P=0.038)。MultiLoc髓内钉平均Constant评分为84.8分,PHILOS锁定钢板组为82.4分,两组优良率分别为86.6%和84.2%。结论 MultiLoc髓内钉和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前者在肩关节功能和抗内翻应力方面更具优势,但MultiLoc髓内钉的长期效果需进一步临床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Meta法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关节镜下微创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经过特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临床评价指标包括术后Sander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解剖复位率。采用RevMan5.0软件对纳入试验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文献4篇,共计41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关节镜下经皮切开复位内固定组(arthroscopic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ARIF组)205例,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ORIF组)2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ORIF组相比,ARIF组Sanders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增加[OR=1.78,95%CI(1.07,2.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切口长度减小[WMD=-12.12,95%CI(-12.69,-11.54),P<0.05]、术中出血量减少[WMD=-61.99,95%CI (-64.21,-59.78),P<0.05]及解剖复位率增高[OR=3.00,95%CI(1.16,7.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80,95%CI(-0.64,2.24),P>0.05]。结论与O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相比较, ARIF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解剖复位率高及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等优点;但与ORIF组手术时间相比,ARIF组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6例NeerⅢ—Ⅳ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男12例,女14例;年龄64—86岁,平均73.3岁。左侧10例,右侧16例。Neer分型Ⅲ型8例,Ⅳ型18例。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按Neer评分系统,26例中优8例,良1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6%。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近期疗效满意,重视肩袖损伤修复及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加,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肱骨近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5%~([1]),其中约70%为老年患者且我国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较高,因此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亦被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其治疗难度大,应被重点关注~([2])。近年来,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生物材料学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对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也不断发展。肱骨近端骨折的分型方法包括Neer分型、AO分型,最为经典的还是Neer的四部分分型法,此分型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动态牵引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近端指间关节(the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PIPJ)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采用动态牵引联合切开复位螺丝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10例PIPJ骨折脱位。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32岁。示指1例,中指2例,环指7例。骨折平均累及关节面的54%。10例于伤后1~9天,平均4天接受手术。采用手指PIPJ掌侧V形切口,Shotgun入路显露关节面骨折。直视下撬起塌陷的关节面,复位骨折块,以1~2枚?1.7 mm螺丝钉或2~3枚?0.8 mm克氏针固定骨折。其中,1例采用自体桡骨茎突松质骨移植,2例采用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闭合伤口后,安装动态牵引外固定架,术后第2天开始PIPJ主动活动,术后5~6周拆除外架。术后从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和患者满意度3个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10例均获3~29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无感染、异体骨排斥反应、克氏针松动及关节侧方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8例骨折愈合良好,无关节半脱位。2例出现关节面磨损,并再次进行手术。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握力为对侧的90%,PIPJ平均关节活动度为97°,远端指间关节(the 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DIPJ)平均关节活动度为68°。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0.3分,平均Quick DASH(quick 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and hand)评分为4分。10例均对结果满意,返回原工作岗位。结论动态牵引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PIPJ骨折脱位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面的解剖结构和关节活动度,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折部植骨、股骨近端外侧加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13~2015年我院收治的3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骨折部植骨、股骨近端外侧加压锁定板内固定进行治疗。对骨折愈合、并发症、关节功能等指标进行统计观察。结果本组均获1~24个月随访,3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4个月和6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29例骨折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分≥90分13例,70~90分15例,40~70分3例,平均(81.3±5.4)分。结论采用骨折部植骨,股骨近端外侧加压锁定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良好。重视合并症的治疗,有效防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安全,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及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锁定接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伴病理性骨折的的疗效.方法 选取了60例良性骨肿瘤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1例)行锁定接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对照组(29例)行锁定接骨板.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的患肢功能,血清骨折愈合相关因子,VAS评分,2年内的排斥反应率,病灶复发率和骨折愈合时间,以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术后12个月,研究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期间,研究组排斥反应率、骨折愈合时间、病灶复发率均少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碱性磷酸酶(ALP)、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痛觉感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接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对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伴病理性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提高患肢功能,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降低肿瘤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正肱骨近端骨折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PHF) 是成人第七大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 5%[1]。目前关于 PHF 治疗随机对照研究和系统评价的文献屡见不鲜,但对于特殊的骨折-脱位类型相关论述却较少。肩关节前脱位合并 PHF 属于 Neer 分型中 VI 型,是复杂的肩部损伤,这种骨折-脱位类型更易造成血管神经的损伤[2]。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措施有:手法复位保守治疗、微创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和肩关节置换。随着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接受切开复位手术治疗的31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1个月~14岁,平均4.5岁。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为10 h~13天,平均1.8天。均采用肱骨远端外侧入路切开复位,直视下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支具功能位外固定。术后3、6、12、18、24、30个月时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资料完整,随访12~30个月,平均24.6个月。闭合复位失败者23例;开放骨折者4例;合并神经损伤者4例。本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38.2(30~48)min,术中出血平均20.8(15~40)ml,平均住院日6.2(4~15)天。按照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术后3个月优良率为74.2%(23/31),术后12个月优良率为96.8%(30/31),其中1例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减少15°。术后患儿均未出现伤口不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血管损伤、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肘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确切。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手术风险小、时间短,对患儿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有效治疗上述类型的肱骨髁上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