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圣济总录》心悸方用药规律。方法:使用方剂配伍信息综合挖掘系统(V1.0)统计药物频次及药类频次,并使用病药关联规则及病证药关联规则分析心悸方证与药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根据用药规律分析得出,心悸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主要表现为心气虚,治疗以补气安神为原则,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远志、炙甘草、防风、天竺黄等,同时病证不同,选择的药物不同。高频药物配伍主要为茯苓-炙甘草,麦冬-炙甘草,人参-炙甘草等。结论:通过对《圣济总录》心悸方的系统分析研究,可了解治疗心悸病的基本思路,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总结刘红旭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将心悸的病机归纳为虚、实两个主要方面。在临床实践中,虚证多以气血亏虚为主,实证多以肝经郁热为主。系统阐述心悸产生的病机,根据病机在临床中分别给予炙甘草汤及加味逍遥散治疗,并结合经典文献,了解炙甘草汤、加味逍遥散的历史渊源,结合临床经验,分析在治疗心悸病中两者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心悸理论发展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呈现较明确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秦汉时期,该阶段对心悸的病因病机、脉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世有关心悸与五脏相关的理论即源于此。第二阶段为晋唐时期,该阶段医家在认识到心悸属于“本虚标实”之病的基础上开始探讨心脏与五脏虚实的密切关系。第三阶段为宋金元时期,在此阶段心悸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各医家从多个方面全面探讨了心悸的病因病机理论。第四阶段为明清时期,各医家从心脏及其他脏腑虚实等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对心悸的理论认识,全面总结归纳了历代医家对心悸的认识,并补充了温病心悸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孙秀英老中医认为痰火扰心、心神不宁是心悸病的主要病机,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是心悸病的主要治法,黄连温胆汤是治疗心悸病的有效方剂。举孙秀英老中医以黄连温胆汤治疗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验案各一例,加以分析,示其用药特点及加减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心悸病因繁多,而邪毒犯心、痰火扰神是其主要的病理因素之一,伍炳彩教授临床从咽喉、胆论心悸,临床运用银马温胆汤治疗心悸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心悸病的优势所在及伍老在治疗心悸病上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6.
心悸,俗名“心慌”“心跳”,亦称“怔忡”,乃心中动悸不宁之谓也。笔者近读《伤寒杂病论》(注:引文凡注明条文者即引自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之《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注以篇名),深感仲景对心悸之辨证论治阐述得颇为详尽,实为后世治疗本病的理论基础。今不揣粗陋,试就是书有关心悸的病机证治,略要分析如次,其属管窥之见,聊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内经》心悸病证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证候等方面进行总结梳理,揭示其对后世心悸定名诊治的影响,进一步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内经》心悸病证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证候等方面进行总结梳理,揭示其对后世心悸定名诊治的影响,进一步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冼绍祥教授多年来从事中西结合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在系统总结岭南医学流派对心悸、心衰病、胸痹心痛的证治思想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通过跟师出诊、研读导师学术著作、对导师进行深度访谈等学习方法,总结导师学术思想,凝炼导师学术特色,从心悸的病机、益气健脾及活血化痰法定悸、辨病辨证相结合以及炙甘草汤、温胆汤在心悸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对冼绍祥教授论治心悸的相关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程志清教授系浙江省名中医,从事医疗、教学、临床研究工作几十载,经验丰富,精于心脑血管系统疑难疾病的中医治疗,尤其对诊治心悸具有独到的经验和心法。临床辨治紧扣病机,认为心悸不仅是心之疾病,而应从整体出发,分析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从而采用多脏同治之法。现将其从脏腑相关辨治心悸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瘀热搏结病机及临证遣方用药总结首届岐黄学者方祝元教授辨治心悸的学术经验.方教授认为瘀热搏结是心悸的病机关键之一,治疗上应以化瘀清热为要,同时兼顾气阴、脏腑并治.以此学术思想指导心悸的临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心悸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以见于多种疾病.本文对心悸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作一探讨.特别是在治疗上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助疗法,标本兼治,疗程较长,不可轻言放弃.  相似文献   

13.
心悸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以见于多种疾病.本文对心悸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作一探讨.特别是在治疗上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助疗法,标本兼治,疗程较长,不可轻言放弃.  相似文献   

14.
心悸是心血管病科的常见病,祖国医学治疗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疗效。本文梳理了近代杰出的医家对心悸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不同认识,总结了中医对心悸的科学诊治与创见,进而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关联规则,对何立人教授治疗心悸的150例(595诊次)病案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方剂595首,共涉及中药380味;治疗心悸最常用的药物16味(支持度为30%)、高频药对9对(支持度为40%)、高概率的多药物组合3组(置信度为70%)。临床表现以心悸和心律失常为主,部分病案可见不寐、胸痞和乏力症状;治疗心悸病的基础方药是炒党参、灵芝草、生白果、景天三七、生地黄、炒白术、丹参、脱力草、苦参;以心悸为主要表现重用淮小麦,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重用生黄芪。针对症状用药规律有:治疗不寐加用淮小麦、五味子、熟地黄;治疗胸痞加用景天三七、灵芝草、生地黄;治疗乏力首选脱力草、景天三七、灵芝草。结论:数据挖掘的结果与何立人教授治疗心悸病的经验相符合,基本体现了其学术思想与药用特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笔者运用膏方辨治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心悸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出现心悸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总结笔者运用膏方辨治此类心悸的观点、临床经验及独到之处,并通过案例具体说明。[结果] 笔者认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心悸的病机为术后脏腑失养、阴阳气血亏虚,复因药物扰心、情志内伤。病性虚实兼杂,虚处常见气血不足、阴阳失衡、心神失养,实者为药毒、血瘀、痰饮。临证时应根据心率,辨清虚实病机。制膏时注意选择道地药材,注重辅料。所举验案一属阳气亏虚、痰湿郁滞,拟温阳化浊膏治疗;验案二属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治以益气养阴、化痰行瘀,拟养阴通络膏治疗。同时,两案均配以原剂量左甲状腺素钠片,终获良效。[结论]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心悸患者,在三因制宜的基础上,注重中西理念融合,参考患者病机、临床用药特点,自拟膏方用于临床,增效防复。膏方药效稳定,患者依从性更高,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恢复期患者心悸高发且普遍伴有气虚症状。分析其病机,首先,因疫疠之毒暴伤人体,正气急性亏虚,三焦元气受损致营气、卫气、宗气化生不及,心、肺气阴耗伤,瘀血内停,胸中大气下陷,气机滞碍,心失所养,瘀阻心络。其次,过汗伤正、阴阳失调也会导致心悸。再次,气虚湿阻、余邪未尽也是引发心悸的病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恢复期引发的心悸须针对病机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治以益气养阴、补气升提、活血化瘀,余邪未尽者辅以透邪祛湿。  相似文献   

18.
心衰的中医辨证施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王素琴 《河北医学》2002,8(3):283-284
“心衰”中医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积聚的范畴 ,往往数证合并存在 ,现代医学将“心衰”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左心衰竭多为心悸、喘证二证并存 ,右心衰竭多为心悸、水肿、积聚三证合见 ,全心衰竭数证并存 ,所以辩证分析时 ,必须综合考虑。现将心悸、水肿、喘证、积聚的病因病机逐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心悸 :心悸分惊悸、怔忡。惊悸多为外因所致 ,因惊恐而悸 ,突发突止 ,全身症状轻微 ;怔肿经常反复心悸不安 ,无惊即悸 ,惊则悸重 ,全身症状较重。“心衰”患者多为心悸日久 ,反复发作 ,无惊即悸。有惊则心悸加重 ,或劳累…  相似文献   

19.
心悸作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日益增加,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及预后欠佳,更需要中医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本文从心悸肾虚血瘀的病机出发,浅谈补肾通络治疗心悸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20.
近年从肝郁脾虚证论治心悸受到很多医家重视,但其中病机仍未阐明清楚。本文以“肝郁脾虚”为引线,对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梳理,涉及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相关病证,旨在为调肝理脾法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文献佐证,丰富该法的理论内涵。文献研究发现古代医家重视肝郁、脾虚对心悸发病的影响,病机以气血失调为主,涉及脏腑相合、七情、病理产物等多个环节,治法区分益气补血、疏肝解郁、化饮祛痰、安神定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