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输血相容性检测弱凝集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26例对微柱凝胶法在ABO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实验中显示弱凝集的患者标本,分别给予相关处理,另选择间接抗人球蛋白法以及盐水法进行对照,分析微柱凝胶法输血相容性检测弱凝集现象的影响因素。结果 ABO抗原性弱共30例(23.81%);ABO抗体效价低共12例,(9.52%);ABO亚型血共13例(10.32%);高效价冷凝集素共23例(18.25)%;纤维蛋白提升共26例(20.63%);自身免疫性抗体共22例(17.46%)。结论微柱凝胶法输血相容性检测弱凝集现象的影响因素较多,包含ABO抗原性弱、ABO抗体效价低、ABO亚型血、高效价冷凝集素、纤维蛋白提升、自身免疫性抗体等,若能够通过相关处理干预,可避免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微柱凝集法与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结果,提高不完全抗体检出率,减少输血反应.方法对微柱凝集配血法和凝聚胺配血法两者的配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00名患者两种方法配血结果主侧均相容,次侧结果不全相容.其中微柱凝集法次侧" ~ "间接有9例,凝聚胺法次侧出现" ~ "有4例,对上述配血试验出现凝集的患者进抗人球蛋白试验,均检测到存在不完全抗体.微柱凝集比凝聚胺法多检出相关抗体.结论为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性,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微柱凝集作常规交叉配血,检测完全抗体与不完全抗体,会越来越得到关注,此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在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武  邢志伟  孙志平 《河北医药》2009,31(20):2826-2827
现代输血技术已将输血的疗效提高了一个层次,血液的配合型输注概念,不仅仅是ABO血型系统的配合,还有Rh等多种稀有血型系统的配合,血型鉴定误差引起的速发性溶血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由于输血或妊娠免疫而引起的迟发性溶血反应还时有发生。为避免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应为所有拟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及时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并鉴定[1],实现血液的配合型输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输血中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意义。方法针对近期需要输血的1983例病例(2010年4月~2012年3月)实施不规则抗体检测,所有病例均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统计阳性率并行抗体分析。结果 5例病例的检测结果呈阳性,阳性率统计值0.25%(5/1983),2例(0.10%)表现为抗-E,1例(0.05%)表现为抗-cE,1例(0.05%)表现为抗-c,1例(0.05%)表现为抗-D。结论在输血中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性,能有效的减少溶血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微柱凝胶间接抗球蛋白法在输血前抗体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厉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5):511-512
目的 :评估微柱凝胶技术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选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取3~5份O型供者红细胞 ,混合、洗涤 ,自制成不规则抗体筛检细胞。用传统的试管抗人球技术和微柱凝胶抗人球技术对4150份受血者血样作抗体筛选双盲平行试验 ,分析、评价两种技术的检出率。结果 :用微柱凝胶技术和传统的试管抗人球技术对4150份受血者血样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 ,阳性率分别为0 .63 %(26/4150)和0 .48 %(20/4150) ,两法共同阳性20例 ,传统的试管抗人球技术有6例漏检 ,两种方法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5)。结论 :微柱凝胶间接抗球蛋白作输血前抗体筛选 ,灵敏度高 ,结果可靠 ,操作简便 ,可以取代传统的试管抗人球技术 ,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吴胜辉  彭晓娟  江小工 《河北医药》2013,(21):3320-3321
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 HDN),多见于Rh血型系统所引起的溶血,其次是ABO血型系统。检查母亲血清中有无IgG性质的抗体,并作IgG抗A( B)效价检测,可预测ABO-HDN发生。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的本质是红细胞凝集试验,是目前国内外血型血清学检查方法之一,操作简单,缩短了试验时间。望能取代传统试管法的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成为检测免疫性抗体的主要方法,本实验采用2种方法来比较孕妇血清中抗体效价的差异,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型鉴定、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验中行卡式微柱凝胶技术、聚凝胺法检验效果。方法 采集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本院1 000例接受输血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随机数表法分观察组(卡式微柱凝胶技术,n=500)与对照组(聚凝胺法,n=500),比较两组的血型鉴定结果、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结果 观察组ABO血型检出率(99.60%)、RhO血型检出率(99.80%)及不规则抗体检出率(3.00%)均高于对照组(98.20%、98.60%、1.20%),χ2=4.5041、4.5363、3.9399,P=0.0338、0.0331、0.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卡式微柱凝胶技术能尽早鉴定血型、提高不规则抗体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本研究将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不规则抗体筛查应用于输血中的作用与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20年9月北京市第六医院收治的输血病例95例,借助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对其不规则抗体进行检测,比较所得的结果.结果 ①凝聚胺法的检测时间(13.16±1.63) min,比微柱凝胶法检测时间(34.70 ±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微柱凝胶卡式法和试管抗人球蛋白法在新生儿ABO溶血三项试验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临床拟诊的108例ABO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法和传统试管法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放散试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确诊102例,其中微柱凝胶卡式法所测得的抗体游离试验阳性率、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抗体放散试验阳性率、符合ABO-HDN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传统试管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卡式法在新生儿溶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且操作简单,耗时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微柱凝胶卡式法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送检的2013年2月~2014年2月有妊娠史、输血史需接受输血治疗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输血前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抗体筛查,并与抗人球蛋白反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00例患者中,抗体检测阳性8例,阳性率为1.6%,其中自身抗体阳性2例(25.0%);Rh血型系统抗体阳性5例(62.5%),其中抗-E阳性4例,抗-Ce联合抗体阳性1例;抗-Lea阳性1例(12.5%).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10例,阳性率为2.00%,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和传统抗人球蛋白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规则抗体筛查是保障输血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且相较传统输血方案而言,微柱凝胶卡卡式法是安全输血的最优方案,可降低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的安全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治疗时输液管中不同液体的配伍变化。方法:做配伍实验和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与甘草酸二铵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实验时,无论是原液或稀释液均没有出现性状外观变化。结论:对尚未列入注射液配伍变化检索表中的新药,使用时更应注意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妥善处理,防止反应产物进入体内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雷厉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4):386-387
目的 :比较传统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全自动血型系统鉴定婴儿ABO及Rh(D)血型的研究。方法 :选取500份婴儿脐带血标本 ,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ABO和Rh(D)血型 ,并选项取40份抗原性减弱的标本采用两种方法比较。结果 :在鉴定婴儿ABO和Rh(D)血型时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微柱凝胶法可取代试管法用于婴儿的ABO和Rh(D)血型鉴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在血液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ZITI—2000型血液回收机回收与回输自体血116例。监测术前、术中HR、MAP、SPO2、HB、Hct、plt的变化 ;测定红细胞悬液的Hct;记录每例回收血量、回输血量和异体输血率。结果 :(1)平均每例回收血3379ml,回输血液1235ml,异体输血率为25.8 %。(2)回输后HR、MAP、SPO2、HB、Hct显著上升 (P<0.01) ,plt无显著变化。(3)回输红细胞悬液Hct为0.41~0.49。结论 :自体血液回收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血液保护技术 ,可大大节约血源和减少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分析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提出防范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9年3月反馈至我中心血站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1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在临床输血时存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分析,记录输血患者科室分布情况及不同血制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并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的主要原因。结果输血患者科室分布情况比较,血液科有33例(22.0%),外科有40例(26.7%),肝病科有29例(19.3%),内科26例(17.3%),ICU 15例(10.0%),妇产科7例(4.7%)。其中血液科、外科所占比例较大。以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共54例(36.0%),所有患者中未见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过敏史、输血次数、发血至输血间隔时间、原发性血液病为输血常见不良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严格控制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是临床输血安全的有效保障,全面的评估临床输血时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风险因素,输血前制定并严格完成针对性的输血检验方案,排除输血时潜在的风险因素,必须做好交叉配血试验等,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血气分析与常规生化的电解质测定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不同仪器测定电解质的差异,本研究拟对血气分析中检测的电解质与常规生化检测的电解质作对比分析。方法对55例25~76岁的本院住院患者同时采集动脉和静脉血,采用ABL800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分析动脉血电解质,静脉血离心分离出血清用Vitro-250全自动干化学分析仪测定电解质。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ABL800测定的动脉血中的钾、钠低于Vitro-250测定的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氯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气分析中检测的电解质还不能替代常规生化检测的电解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卡式配血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并指导临床安全用血。方法对327例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327例患者中,发生凝集的有13例,其中因红细胞浓度过高而凝集的有3例,因纤维蛋白影响的有2例,因疾病因素发生凝集的有7例,因冷凝集的有1例。结论卡式配血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科学》2016,(21):208-210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采取不同自体输血及同种异体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整取抽样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08例患者,术中按不同输血方法,分为A组(n=32例,术前存储式自体输血)、B组(n=46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C组(n=30例,同种异体输血),比较三组输血情况及血液指标。结果 A、B组未输异体血比例均高于C组(P0.05);A、B组异体输血量均低于C组(P0.05);A组术后3d仅WBC水平较采血后明显提高(P0.05);B组术后3d WBC水平较术前提升,RBC水平下降(P0.05);C组术后3d仅WBC水平较术前提升(P0.05),但均在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采取自体输血可有效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潜在风险,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成人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输血治疗有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进行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治疗的患者的相关数据,评估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情况;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输血次数和基础疾病对患者进行分组,探讨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的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82例红细胞输血治疗患者和98例血小板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82例红细胞输血治疗患者中男性136例,女性146例,年龄18~82岁。98例血小板输血治疗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52例,年龄18~88岁。经分析,282例患者红细胞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81.91%(231/282),98例患者血小板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84/98)。经卡方检验,18~60岁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60岁患者(χ2红细胞=7.415,P=0.006;χ2血小板=4.961,P=0.026),输血次数<3的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输血次数≥3的患者(χ2红细胞=7.760,P=0.005;χ2血小板=6.853,P=0.009);急性失血性疾病和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慢性失血性疾病患者(χ2红细胞=18.653,P<0.001;χ2血小板=10.597,P=0.005);发热患者血小板输血有效率低于体温正常患者(χ2=8.459,P=0.004);手术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低于非手术患者(χ2红细胞=9.928,P=0.002;χ2血小板=5.878,P=0.015)。结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成人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相对较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与患者年龄、输血次数和基础疾病有关,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与异体输血在颅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颅内手术患者78例,根据术中采用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自体血回输组(A组)和异体输血组(B组)。记录、分析两组术中输血量;术前、术后24h、术后7d患者的Sp O2、RBC、Hb变化及PT、APTT、ALT、AST、TBIL变化;比较两组术后24h至术后7d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红细胞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24h检测RBC、Hb、Sp O2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携氧能力各时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术毕24h、术后7d PT、APTT、ALT、AST、TBIL指标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体血回输技术安全、有效,携氧功能良好,输血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