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技术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急诊科多发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分别以DCS方法和传统治疗方式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各个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恢复时间、碱剩余(BE)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手术时间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多发伤救治中运用DCS技术能有效提高多发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腹部损伤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均为51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并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损伤控制并护理配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记录术后乳酸清除与体温恢复的时间,了解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及护理后,病死率分别为1.96%和15.69%,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84%和29.14%,乳酸清除时间分别为(11.91±4.01)h和(31.82±6.00)h,体温恢复时间分别为(4.34±1.13)h和(13.52±2.42)h,均有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外科腹部损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有利于生存率的提高和术后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吴晖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153-155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急诊外科收治的腹部损伤患者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手术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配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及护理后,研究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及APTT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发生并发症3例(6.52%),死亡1例(2.17%);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3例(28.26%),死亡7例(15.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罗启民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4):2153-2154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即先控制危及生命的原发性损伤,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使患者安全度过创伤急性反应期,以后再行二次确定性手术治疗,可进一步提高危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2005年2月~2008年1月共收治严重创伤患者16例,均用损伤控制技术施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应用于严重创伤急救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急救方法施救,观察组则实施DCS,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观察组的病死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67%(P<0.05)。结论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工作中介入DCS技术有利于及时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肠道损伤的救治在救治时机、方法、手术方式及严重创伤等方面存在着争议。随着损伤控制外科、加速康复外科新理念的提出和临床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为腹部创伤肠道损伤的救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本文对新的外科理念及腹部创伤所致肠道损伤的救治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重点.方法 对2006年1月-2009年10月应用DCS救治的109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3例患者复苏后情况良好痊愈出院,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复苏前(P<0.05),复苏后pH、PT、T、SpO2水平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严重脑外伤.结论 护士应理解DCS的内涵,明确每阶段的护理重点,掌握各项监测指标的动态变化及意义,为成功救治危重患者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重点。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0月应用DCS救治的109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3例患者复苏后情况良好痊愈出院,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复苏前(P<0.05),复苏后pH、PT、T、SpO2水平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严重脑外伤。结论护士应理解DCS的内涵,明确每阶段的护理重点,掌握各项监测指标的动态变化及意义,为成功救治危重患者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损伤控制外科在严重胰腺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在严重胰腺炎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集本院2003年7月至2009年5月住院的24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依照临DCS原则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本文中24例患者21例治愈并出院,3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术中失血性休克。结论在复苏同时应尽快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挽救生命,控制出血和污染、充分引流、保存胰腺功能,病情稳定后再做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严重胰腺外伤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在急诊科早期进行镇痛治疗时不同镇痛药物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九八医院急诊科严重多发伤患者123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酸哌替啶组40例、地佐辛组41例、酮咯酸氨丁三醇组42例.3组入院时分别肌内注射盐酸哌替啶注射液75 mg、地佐辛注射液7.5 mg、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60 mg.观察比较3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3组镇痛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和酮咯酸氨丁三醇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4.6% (6/41),9.5% (4/42)]明显低于盐酸哌替啶组(75.0%,30/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在急诊科早期进行镇痛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在镇痛药选择上应首选镇痛作用强、不良反应低的地佐辛,其次是酮咯酸氨丁三醇,应减少盐酸哌替啶等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急诊应用呼吸机治疗重症急性左心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30例重症急性左心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重症急性左心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重症急性左心心力衰竭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呼吸机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重症急性左心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重症急性左心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及呼吸频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在重症急性左心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规治疗过程中应用呼吸机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路术式治疗高位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我院2006年-2010年高位颈椎损伤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3~62岁。其中,齿状突骨折3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4例。本组采用经颈前入路松解复位,中空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4年,本组通过高位前入路显露完成内固定置入,无1例舌下神经、颈动脉分支、颈动脉鞘和喉上神经损伤以及咽后壁损伤,对术后颈椎生理旋转功能影响较小,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神经症状明显缓解。结论采用经颈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能明显改善高位颈椎的稳定性,固定确切,不影响c1、c2活动,且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目前治疗高位颈椎损伤手术方式众多,各有其优点及缺点,选择不一样的术式需根据患者损伤特点及是否椎体间脱位,严格把握适应症,在解除症状的前提下给予稳定固定和不影响关节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对于急诊救治骨盆骨折合并多发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急救疗法,观察组给予骨科损伤控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骨盆功能、骨折复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存活率100.00%、Majeed评分(89.26±8.57)分均高于参照组的84.62%、(74.21±8.2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84.62%显著高于参照组的5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9.23%显著低于参照组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盆骨折合并多发骨折的急救处理,损伤控制可显著提升患者存活率,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预后,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外科严重创伤急救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其急救模式分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急救模式干预,40例研究组接受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干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救治满意度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抢救成功率77.50%高于对照组37.50%,死亡率5%、致残率17.50%低于对照组22.5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建议临床抢救外科严重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此模式可显著缩短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改善护患关系,有利作用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急救处理方法。方法对236例严重多发伤病例的急救工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抢救成功223例,死亡13例。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要有科学判定并集中力量抢救致命伤,优先抢救“急、危、重”伤员,密切观察和有效处理多发伤。实施科学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处理,为患者的成功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并为后期治疗与预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急救处理方法。方法对236例严重多发伤病例的急救工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抢救成功223例,死亡13例。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要有科学判定并集中力量抢救致命伤,优先抢救“急、危、重”伤员,密切观察和有效处理多发伤。实施科学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处理,为患者的成功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并为后期治疗与预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急诊小儿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 94例惊厥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地西泮治疗,研究组给予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惊厥症状控制时间、实验室相关指标及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的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腹部创伤为主的复合伤280例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飞  陈宇开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9):2883-2883
目的:探讨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复合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收治的280例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复合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诊断性腹腔穿刺,B型超声,CT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急诊剖腹探查268例,非手术治疗12例。结果:手术死亡38例,主要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ARDS、MODS等。结论:提高院前、院内救治水平及早期诊断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救治原则和处理。方法采集本科2006年4月至2009年2月人院的169例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研究,并对其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后依照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恢复良好65例(38.5%),轻残48例(28.4%),重残21例(12.4%),植物生存5例(3.0%),死亡30例(17.8%)。结论合理救治程序至关重要,重视院前急救和术后综合治疗,强调先重后轻,先开放后闭合的救治原则。早诊断早治疗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治疗效果,同时是减少致残率及降低死亡率的最佳选择。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应早期诊断,及时抢救,避免漏诊和误诊,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以及专科治疗配合ICU监护是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