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收集我院2013年1至12月麻醉药品处方,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共涉及麻醉药品8种,剂型3种(注射剂5种,片剂1种,贴剂2种)。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和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的消耗金额分别位居第一、第二。DDDs最高的是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其次是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和芬太尼透皮贴(4.2mg)DUI<1,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和芬太尼透皮贴(8.4mg)DUI=1。该院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行为,需进一步加强宣传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 统计分析病区及手术室注射用麻醉药品处方书写的规范性,提高处方书写质量,加强麻醉药品的精细化管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病区及手术室2014年6~8月17 103张注射用麻醉药品处方的书写规范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注射用麻醉药品处方书写不规范的比例为9.05%,其中书写不规范类型均为正文项目缺失;而存在使用剩余量、需要标注的处方占总不规范处方数的4.01%。结论:加强麻醉药品管理并统一麻醉药品处方,或条件允许下实施电子处方可达到提高麻醉药品处方质量的效果,进而达到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金辉 《海峡药学》2010,22(11):223-224
调查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急诊常用麻醉药品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以DDD和DUI值为指标,对本院2009年门、急诊7970张麻醉处方进行统计分析。门、急诊使用麻醉药品基本合理,麻醉药品用量前三位是盐酸哌替啶注射液、芬太尼透皮贴、盐酸吗啡缓释片。  相似文献   

4.
陈虹  袁彩玲 《中国药房》2013,(46):4347-4350
目的:旨在给临床医师使用麻醉药品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2010-2012年共3847张麻醉药品处方,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共涉及麻醉药品8种,剂型3种(注射剂4种,片剂3种,贴剂1种)。3年间麻醉药品消耗金额呈递增趋势,2010、2011、2012年消耗金额分别为20133.20、86136.33、171872.86元。盐酸吗啡缓释片的DDDs最高,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的DUI较高。结论:该院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已不再应用于癌症镇痛,仅用于内脏绞痛、创伤、术后镇痛;盐酸吗啡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为治疗癌痛使用的主要药物;盐酸吗啡注射液、盐酸布桂嗪注射液、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则应用较少,符合WHO的癌痛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5.
洪莹 《海峡药学》2012,24(4):232-234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调取我院2009年~2010年麻醉药品使用数据,对期间住院患者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麻醉药品的消耗数量及金额逐年增加;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的用药频度(DDDs)位居首位.我院常用麻醉药品10种,其中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硫酸吗啡缓释片和4.2mg的芬太尼透皮贴的药物利用指数(DUI)>1.0;其他7种麻醉药的药物利用指数均(DUI)<1.0.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本院门诊患者麻醉药品的使用与不合理用药处方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门诊2016年~2017年度患者麻醉药品的具体使用情况,并展开麻醉药物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结果①本院门诊注射类麻醉药物中以盐酸吗啡注射液用药量最多;口服类麻醉药物中以盐酸吗啡缓释片用药量最多。②注射类:氯胺酮注射液用药频度(DDDs)降低,盐酸吗啡注射液、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瑞芬太尼注射液DDDs上升;口服类麻醉药除了盐酸吗啡片其DDDs均增加,透皮贴剂的DDDs增加。③瑞芬太尼注射液、氯胺酮注射液、盐酸吗啡片的利用指数(DUI)均<1,盐酸吗啡注射液、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盐酸吗啡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磷酸可待因、芬太尼透皮贴剂DUI均>1。④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瑞芬太尼注射液的不合理用药处方数量呈上升趋势。结论本院门诊2016年~2017年度麻醉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依旧需要加强用药监督与管理,促进药物使用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麻醉药品使用情况,以促进麻醉药品的合理使用。方法收集2010-2011年麻醉处方1632张,对其用药总量、药物利用指数(DUI)进行计算分析。结果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盐酸吗啡注射液的DUI>1,芬太尼透皮贴剂的DUI=1,盐酸哌替啶注射液、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盐酸布桂嗪注射液和磷酸可待因片的DUI<1。结论麻醉药品的使用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我院门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小春 《海峡药学》2008,20(7):129-131
收集我院门诊2006年度麻醉药品处方共730张,采用处方分析方法,以DDD、DDS和DUI为指标分析其使用情况.结果我院使用麻醉药品共7种,涉及3种剂型(片剂、帖剂和注射剂),使用频率以硫酸吗啡控释片为最高,占28.91%,其次为布桂嗪注射液,占25.89%,哌替啶注射液19.86%,芬太尼贴剂12.87%,磷酸可待因片5.21%,吗啡注射液4.52%,布桂嗪片2.74%。使用频度以硫酸吗啡控释片为最大1093 DDDs,其次为芬太尼帖剂676.2 DDDs,布桂嗪注射液318 DDDs,磷酸可待因221.3 DDDs,哌替啶注射液181.5 DDDs,吗啡注射液121 DDDs,布桂嗪片102 DDDs,除了硫酸吗啡控释片的DUI为1.26,布桂嗪注射液DI U为1.01外,其余麻醉药品的DUI值≤1。说明我院麻醉药品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门急诊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和用药频度,评价临床麻醉药品使用的合理性。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门急诊麻醉药品处方和麻醉药品月终报告表,统计麻醉药品的名称、剂型、规格、用量、处方张数并计算用药频度。结果在2646张门急诊麻醉处方中,用药频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芬太尼透皮贴、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以及硫酸吗啡缓释片。结论我院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但尚有少数医师在麻醉药品的用法、用量上存在不合理,应加强对这部分医师的培训。  相似文献   

10.
门诊患者麻醉性镇痛药品使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门诊患者麻醉性镇痛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麻醉药品提供依据。方法以WHO推荐的DDD和DUI为指标,对我院2008年门诊患者的498张麻醉性镇痛处方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处方使用频率分别为硫酸吗啡控缓释片67.47%,芬太尼透皮贴16.87%,磷酸可待因13.65%,复方桔梗片1.21%,盐酸吗啡注射液0.4%;硫酸吗啡缓释片、磷酸可待因片的DUI均>1,盐酸吗啡注射液、复方桔梗片的DUI=1,硫酸吗啡控释片、芬太尼透皮贴的DUI值均<1。结论我院麻醉性镇痛药应用基本合理,吗啡口服剂型、芬太尼透皮贴已经成为缓释癌症疼痛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光照核黄素产生氧自由基,观察后者在外周和脊髓水平对疼痛的影响。发现在外周,小鼠足跖部皮下注射LRF0.06,0.67mmol.mouse^-1有致痛作用;脊髓水平,小鼠鞘内注射LRF0.106-0.665nmol.mouse^-1有致痛敏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OFR的脊髓痛敏与Ca^2+有密切关系,用维拉帕米,尼莫地平,EGTA可拮抗OFR的痛敏作用。  相似文献   

13.
骆晓莺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887-2888
目的探讨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与女性不孕症的关系。方法对305例不孕症患者(观察组)和130例正常女性(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生殖道分泌物中的UU和CT,观察两组的差异。结果观察组UU、CT、UU和CT双重感染率分别为59.3%、41.0%和17.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89.82、44.86、19.11,均P〈0.05);原发性不孕组UU、CT感染率与继发性不孕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U和CT的感染与女性不孕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医院以及医院药学的定位和服务方式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容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现有医院与医院药学的现状,并与国外医疗体系做对比;提出了公立医院的定位问题及如何发挥医院药学在医院中的作用,转变服务方式,加强药师队伍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在膀胱癌虚拟立体模型及体积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膀胱镜活检病理确诊的29例膀胱癌患者,进行实时三维超声扫查,然后应用虚拟组织计算机辅助分析(VOCAL)技术对癌体虚拟立体模型及体积测量。结果实时三维超声不仅在膀胱癌虚拟立体模型明显优于三维图像,并且癌体体积测量十分准确。结论应用实时三维超声VOCAL技术,在膀胱癌虚拟立体模型,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癌体空间形态,并且对癌体积测量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分娩方式及其对母婴的不良影响,从而预防巨大儿的发生,减少其并发症,降低产科风险.方法对1989-2004年在我院分娩的巨大胎儿69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择紧接巨大儿之后分娩的单胎足月(2500~3999g)孕妇作为对照组,对巨大儿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巨大儿发生率近年来逐步上升,发生率为7.12%,巨大儿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孕妇身高、BMI、宫高 腹围和胎儿BPD FL有显著的差异(P<0.01),且巨大儿组手术助产、剖宫产、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重视巨大儿的预防,加强产前检查,及时诊断,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对于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减少母婴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