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局部枸橼酸抗凝(RCA)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体外循环术后行 CRRT 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低分子肝素组21例,RCA 组12例。监测两组患者平均CRRT 血流量、置换液流量、净超滤量、滤器及管道平均使用时间、CRRT 前后肌酐水平、CRRT 24~72 h 后血小板计数、术后2次开胸止血率,CRRT 后活化凝血时间(ACT)值、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pH 值、iC2+及 Na+水平。结果低分子肝素组的平均 CRRT 血流量显著大于 RCA 组,RCA 组的滤器及管道平均使用时间长于低分子肝素组(P <0.05)。低分子肝素组术后48 h 及72 h 血小板计数低于 RCA 组,CRRT 后平均 ACT 及 APTT、术后引流量大于 RCA 组(P <0.05)。结论体外循环术后局部枸橼酸抗凝 CRRT 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肾替代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以1~1.5倍剂量追加肝素在肝素耐药病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肝素耐药病例[全血凝固时间(ACT)<480 s]27例,分为肝素相对耐药A组(19例)和肝素明显耐药B组(7例),并从肝素抗凝正常患者中,随机选取对照组C组(19例).常规体外循环(CPB)首次肝素抗凝剂量为400 U/kg,肝素耐药时,第1次追加肝素量80~100 U/kg,继后ACT仍小于480 s者,一次性追加肝素使得前后2次追加总量达到首次剂量的1~1.5倍.监测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记录肝素、鱼精蛋白用量及ACT值变化,记录术中、术后出血量.结果:27例肝素耐药病例全部能达到转机的ACT标准.术中、术后出血量,PT、APTT等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结论:加倍剂量追加肝素纠正CPB肝素耐药安全、有效、利于掌握,明显缩短调整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正> 在血液透析时肝素用量的个体化对避免透析中凝血及减轻患者的出血倾向具有重要意义。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是调节肝素用量及实施肝素个体化的基础。为此,我们采用活化全血凝血时间(ACT)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来指导肝素用量。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1.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1~45岁。透析时间最长6个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对冠状动脉造影+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的术中和术后肝素剂量的评价:方法应用ACT机监测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175例患者,根据ACT值及时调整肝素剂量。结果175例中29例联合应用欣维宁(盐酸替罗菲班氯化钠注射液)的患者术后ACT值均达到靶目标值,146例未联合应用欣维宁者中有18例术后ACT值未达标,需追加肝素,发生率最高的是55~65岁组患者,占该组患者的20%。结论在VFCA和支架置入术中和术后监测ACT有助于手术安全有效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任明明  韩振  冯钢  许志锋 《重庆医学》2013,42(7):755-75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脑氧供需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于该院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24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的2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肝素化前、术后即刻、术后1、6h的脑氧供需及凝血纤溶系统指标。结果观察组肝素化前、术后即刻、术后1、6h的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g)均高于对照组,CD62p则低于对照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高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CERO2)、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Ca-jO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患者的脑氧供需及凝血指标均较好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其可有效控制出血及降低脑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持续输鱼精蛋白对肝素反跳的影响.方法: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P组)在中和肝素后5 min至4 h内持续输注鱼精蛋白[0.4 mg/(kg·h)];对照组(C组)则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中和肝素后2、4、6 h测量ACT(激活凝血时间),6 h内胸腔引流量,并记录24 h内输血次数.结果:C组中和肝素后2、4hACT时间均较中和后5min测定值延长(P<0.05),P组在中和后2 hACT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6 h出血量P组少于C组(P<0.05).结论:常规剂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2~4 h ACT时间轻度延长,中和后连续输注一定量的鱼精蛋白可避免ACT时间延长,同时减少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7.
巴曲亭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时应用巴曲亭对凝血全酶时间 (ACT)、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 (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及血小板 (PL T)等凝血指标的影响。 方法 :择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 5 2例 ,随机分为两组 :巴曲亭组 2 7例 ,对照组 2 5例。麻醉方法为全麻。巴曲亭组停体外循环后给巴曲亭 ,给药后 15 m in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1∶ 1) ,10 min后测 ACT;对照组停体外循环后即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1∶ 1) ,10 m in后测 ACT。于术前 1d、术后 1h检测 PT、FIB、PL T、APTT、TT等凝血指标 ,记录术后第 1天出血量。 结果:两组患者给予巴曲亭前后 PL T、PT、TT及 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 1h两组 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两组 APTT在术前和术后 1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组内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肝素化前两组 A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按相同的比例鱼精蛋白中和后两组的 ACT相比 ,巴曲亭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 .0 1)。术后第 1天巴曲亭组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 .0 1

相似文献   


8.
目的手术后出血是患者进行体外循环心肺转流(CPB)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而肝素可防止CPB手术期间形成血栓,鱼精蛋白用于CPB结束后中和肝素而恢复正常凝血功能。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不同民族对肝素及其拮抗剂鱼精蛋白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成人患者,其中汉族30例,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为(33.60±17.44)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5∶15,体重38~67 kg,平均体重为(50.83±18.82)kg;维吾尔族患者30例,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为(38.55±16.60)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8∶12,体重41~70 kg,平均体重为(52.93±16.16)kg。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体外循环时间、心功能、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血小板计数方面等一般性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分别测定静注肝素5 min前ACT基础值、注射肝素5 min后ACT值,经鱼精蛋白(1∶1.5)拮抗后ACT值以及肝素总用量和鱼精蛋白总用量,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ACT基础值和经鱼精蛋白拮抗后ACT值在汉族和维吾尔族2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给予首次肝素(400 IU/kg)后,维吾尔族ACT值(374.30±58.88)明显低于汉族(719.45±137.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993,P<0.05)。维吾尔族肝素总用量(522.09±81.33)IU/kg明显高于汉族(400.08±60.05)IU/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342,P<0.05),但鱼精蛋白总用量在2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汉族患者肝素抗凝效果优于维吾尔族患者,鱼精蛋白中和作用与维吾尔族患者相当,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胡艳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797-1798
目的: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采用高岭土作为试剂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监测,以下简称ACT监测,极大的提高了体外循环转流的安全性。方法:本组对43例病人使用高岭土做为试剂,对体外循环转流前ACT基础值(即生理值),体外循环转流中和体外循环转流后病员ACT值进行监测。结果:对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前和转流中肝素用量,以及停机后中和肝素的鱼精蛋白用量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保证与减少了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凝血及手术后创面的出血与渗血。结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用高岭土进行ACT监测,此方法经济、简单、便于操作、确保了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的安全运行有赖于足够的肝素抗凝,体外循环结束后必须中和体内残存的肝素,才能消除术后因之而出血的机会。肝素用量个体差异性很大,其在体内的代谢将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且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用量也因人而异。因此,体外循环中肝素用量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我院自1981年6月至1983年4月先后应用国产硅藻土按Hattersly法作激活凝血时间(ACT)测定,自动ACT测定仪——Hemochron仪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手术中小剂量(0.33~0.67:1)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的临床结果.方法 361例心内直视手术使用小剂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为实验组,87例心内直视手术使用鱼精蛋白1.5:1的比例中和肝素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鱼精蛋白用量、术后引流量、中和后的ACT值、鱼精蛋白毒性反应发生率.结果 小剂量组术后引流量及二次开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和术后的ACT值两组无差异(P>0.05).但实验组鱼精蛋白的用量、鱼精蛋白毒性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小剂量鱼精蛋白0.33-0.67:1(鱼精蛋白/肝素)可有效地中和肝素,防止术后引流量增多,降低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用活化凝血时间(ACT)测定,以了解小儿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血液中肝素的有效浓度。38例中平均年龄为5.8岁,平均体重16公斤,平均转流时间57分33秒。体内肝素剂量为2毫克/公斤体重,预充液中肝素用量为0.5毫克/100毫升。结果指出:其一,肝素化前患儿 ACT 值为86秒±16秒,转流30分中 ACT 值均>400秒。转流中,手术野及心肺机中均未见血凝块。用鱼精蛋白后,ACT 值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手术野亦同时见到血凝块;其二,肝素用量是常规组的23.5~29.7%,鱼精蛋白用量是常规组的17~20%。术后1天内失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P<0.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TA)在婴儿先心病体外循环(CPB)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婴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治疗的100例患儿,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给予氯化钠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ICU留置时间、肝素用量、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凝血功能指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留置时间、出血量以及不良反应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但肝素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甲环酸在婴儿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凝血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全血活化凝固时间(ACT)法测定了16例紫绀型先心病患者的2组肝素用量。旨在探讨紫绀型先心病患者术中适宜的肝素用量。结果首次肝素化量2mg/kg适用于大多数紫绀型先心病患者,此剂量既能保证体外循环的安全运行,又可避免抗凝过分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静脉应用伊诺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与普通肝素对比的疗效差别。方法将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给予125U/kg的普通肝素;试验组32例给予1mg/kg的伊诺肝素。分别测定活化凝血时间(ACT)或抗Xa因子活性并定义有效达标范围,术后随访观察30d主、次要终点结果。结果对照组在各时段(5,60,120,240min)的ACT分别为(371±39)s,(332±34)s,(258±39)s,(175±24)s,术中有效抗凝达标率为17例(40.5%),其中未达标的25例(59.5%)患者中的24例为抗凝过度(57.1%),其ACT平均为(401±27)s,仅1例患者为ACT均低于300s。试验组伊诺肝素静推5min后,抗Xa因子活性为(0.91±0.27)IU/ml,术后为(0.73±0.22)IU/ml,术中有效抗凝达标率为29例(90.6%)。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抗凝达标率高(P<0.01)。结论于择期PCI术中静脉应用1mg/kg剂量的伊诺肝素作为抗凝药物是安全有效的,术中不需要监测抗Xa因子活性。在择期PCI术中应用125U/kg剂量的普通肝素存在抗凝过度的情况,但未发现其出血倾向的增加,适当提高普通肝素抗凝强度的用量及范围,则其应用安全有效,术中不需要监测ACT来调整其用量。  相似文献   

16.
无肝素连续肾脏替代治疗3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钰  徐建国  徐敏  张雪良 《包头医学》2007,31(4):204-206
目的:研究无肝素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37例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行无肝素CRRT治疗,记录不同APTT(>65s;65s~45s;<45s)情况下滤器使用时间,同时监测无肝素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溶质清除率、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的效果。结果:当APTT>65s时,滤器和管路的使用时间和凝血情况基本和普通肝素抗凝法相似;同时,无肝素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在溶质清除率、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依然可获得极佳的效果。结论:对于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行CRRT治疗时,无肝素CRRT治疗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对体外循环(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PB瓣膜置换术患者34例,根据术前是否合并房颤分为A、B两组,各17例,A组合并有房颤,B组未合并房颤。检测两组患者切皮前(T1)、给鱼精蛋白后10 min(T2)、关胸时(T3)、术后4 h(T4)4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等凝血相关指标,记录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结果两组各时间点PLT、PT、APTT、TT、FIB、DD、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对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者近二年来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测定激活凝血时间及肝素一鱼精蛋白剂量反应曲线(见图),以指导术中肝素补充用量及中和肝素的鱼精蛋白用量。本文介绍作者设计的一种测定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肝素与鱼精蛋白用量的简单方法。先用 Hemochron 测定 ACT,可连续或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总结106例无肝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透析管道凝血情况,发现无肝素CRRT透析管道凝血发生率高(69.70%),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密切相关,为无肝素CRRT治疗护理观察及处理提供指导。方法:护理人员观察并记录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与发生凝血时间,分析凝血发生规律与特点。结果:CRRT治疗模式不同、PT不同的患者,透析管道凝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94,P=0.479;χ2=0.287,P=0.866)。凝血发生时间多在透析开始后第4 h。结论:通过观察CRRT患者透析管道凝血特点,如加强前4 h机面压力参数变化的观察,增加盐水冲管的频率,调整置换液前后稀释的治疗模式等,来防止或减少透析管道凝血的发生频率及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大剂量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连续肾替代治疗(CRRT)应用于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72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剂量血必净注射液+CRRT,观察组采取大剂量血必净注射液+CRR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SCr、BUN较对照组低,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FIB较对照组高,APTT、PT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应用大剂量血必净注射液联合CRRT可显著抑制肾功能持续恶化,减轻病情恶化程度,还可明显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