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国外5种评分系统在中国人群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 HT)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的262例AIS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应用HAT模型、MSS模型、GRASPS模型、SEDAN模型以及SITS模型的量表进行测评。观察5种评分系统与HT发生率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下面积大小比较5种评分系统对HT的预测能力;单因素分析5种评分系统内的指标和HT的相关因素,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认为是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种评分系统测评的分值增加,HT发生率随之上升,在5种评分系统组间中HT发生率的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五种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5;两两比较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GRASPS模型优于MSS模型和SITS模型(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的心房颤动剔除,余下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院行头颅CT的早期梗死征象、既往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史、基线NIHSS评分均是非心源性脑栓塞rt-PA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五种评分系统均可以预测中国人群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风险,其中GRASPS模型可能拥有相对较好的预测价值;对非心源性脑栓塞rt-PA静脉溶栓患者应注意了解其年龄、既往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史,评估入院行头颅CT的早期梗死征象和基线NIHSS评分,以避免发生HT。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溶栓的临床结局改良效果分为预后良好组(130例)和预后不良组(130例).两组均给予阿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缺损评分,并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急诊科遇到的常见病,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1],年发病率为150/10万,病死率120/10万,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目前,该病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课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对预后起关键性作用,国内外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2],超早期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溶栓治疗可使许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益。但是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很短,超过时间窗溶栓将会增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前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7年5月~2018年8月在某院行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12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PH(Cerebral parenchymal hematoma,脑实质血肿)组8例、 HI(Hemorrhagic infarct,出血性梗死)组16例与non-HT(No bleeding after thrombolysis,溶栓后未出血)组98例,对3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期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测定,并探讨其与出血转化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结果:与HI组、non-HT组相比,HI组患者溶栓之前的NIHSS评分更高,P0.05;溶栓后2h,3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溶栓前均有所降低;溶栓24h后,3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有所上升,但依旧低于溶栓前,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颅内血肿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24h内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因素。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实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根据m RS评分,将110例患者分为A组(预后良好,n=65)、B组(预后不良,n=45),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发病90 d病死率等,分析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治疗后,出现颅内出血的有9例,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发病后90 d,死亡6例。A组、B组在年龄、发病到治疗时间、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与预后不良具有相关性。结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包括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等,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治疗过程中准确识别这些高危因素,并进行有效干预,以提升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曹晨  岳伟 《世界临床药物》2021,42(7):532-535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起病急、进展快,且致残率及致死率高.目前,静脉溶栓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能得到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不在少数.为了帮助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得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展性研究进行提炼...  相似文献   

7.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患者在6h之内出现新的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头颅CT未见出血和新发梗死,采取尿激酶100-15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100ml,30min-2h滴完,观察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2005年1月-2008年12月对3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静脉溶栓,并发脑出血1例,占2.5%;上消化道出血2例,占5%;另外完全缓解者30例,占77%;未恢复4例,占10%;病情加重2例,占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8月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1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24 h内是否发生END,分为恶化组29例及非恶化组6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恶化组患者女性、发热、责任大动脉狭窄或闭塞、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等比例以及入院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随机血糖均高于非恶化组(P <0.05),而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白细胞计数、随机血糖、责任大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溶栓剂是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END的影响因素。结论 女性、治疗前白细胞计数及血糖偏高、有责任大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使用rt-PA溶栓的AIS患者,较易发生溶栓后END。  相似文献   

9.
10.
11.
张磊  钱辰肖  罗国君 《安徽医药》2022,26(4):815-81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 90 d后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 2016年 1月至 2019年 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进行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病人,收集病人的基线资料,测定溶栓后 90 d病人改良 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病人分为预后良好组( 0~2分)与预后不良组(3~6分)。采用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病人 112例。其中,男 66例( 58.93%),女 46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出现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3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溶栓24 h后采用头颅CT检查.将病人分为出血转化组(n=25)和非出血转化组(n=98).对比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溶栓前...  相似文献   

13.
邵琳  朱言芳  赵国  腾继军 《安徽医药》2023,27(8):1637-1641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AIS)病人静脉溶栓后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33例AIS病人作为研究组,根据AIS病人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20例,非HT组113例;分析影响AIS病人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因素;检测并比较各组PLR、FAR大小;使用ROC曲线分析PLR、FAR对AIS病人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病人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20±4.35)分比(10.09±3.15)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4.55±0.89)分比(1.33±0.47)分]、空腹血糖(FPG)[(8.91±1.21)mmol/L比(7.43±1.10)mmol/L]、纤维蛋白原(FBI)[(3.56±0.14)g/L比(3.31±0.11)g/L]、中性粒细胞计数[(6.92±1.73)×109/...  相似文献   

14.
15.
循证医学已证明溶栓治疗是唯一能促成血栓溶解,使闭塞血管即刻再通,从而缩小缺血性脑卒中体积的有效方法。溶栓时间窗目前倾向于有3h、4.5h、6h三种,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但>6h时间窗的治疗也可使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得到功能恢复。溶栓时间窗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仅以发病时间<6h作为治疗标准是不够全面的,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基础病情、侧支循环建立等情况合理选择放宽溶栓时间窗,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V-tPA) remains the only approved therapy that may reverse neurological defici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accumulating real-word experience have provide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its safety and efficacy in various clinical settings that were originally considered as contraindications for systemic thrombolysis.

Areas covered: In this narrative review, we address the safety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 in specific conditions: dissection of the aortic arch of extracranial and intracranial arteries, concomitant presence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nd dural fistulas, co-existing brain tumors as well as in conditions mimicking AIS. The review systematically evaluates the safety of off-label use of IVT and summarizes data from case reports of uncommon complications of systemic thrombolysis administration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Expert opinion: The present narrative review summarizing 20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IVT for AIS highlights that many of the current guidelines and protocols should be adjusted to accommodate recent data from registries and real-world experience underscoring the safety of IVT in numerous conditions of AIS that were originally considered as relative or absolute contraindications for administration of IV-tPA.  相似文献   


17.
溶栓治疗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有效治疗方法 ,但同时有再灌注损伤、症状性颅内出血、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且起病至溶栓治疗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年龄、溶栓药物剂量、高血压、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等因素均可能增加溶栓并发症的发生及影响临床预后,在临床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以此指导溶栓治疗。现将临床常见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急诊静脉溶栓护理路径来减少绿色通道院内延误。方法分析我科实施AIS急诊静脉溶栓护理路径前后患者从到达急诊至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的时间(DNT)和疗效。结果28例静脉溶栓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数等基线匹配良好,组间具有可比性;观察组DNT有下降趋势、DNT≤60min增加至3例;治疗后第7天,25例存活患者NIHSS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9,P<0.01);治疗后第7天,观察组溶栓后存活患者NIHSS减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19,P=0.069)。结论 AIS急诊静脉溶栓护理路径进一步减少院内延误;急诊室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应紧跟国内外指南,严格把握溶栓适应证,加强溶栓前后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8例自起病至溶栓时间在 1h~ 12h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闭塞血管后 ,先用导丝及微导丝通过血栓到达血栓远端 ,撤出导丝后将导管置于靶血管闭塞点或患侧颈内动脉内 ,用注射泵缓慢注射尿激酶行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2 8例中 14例完全再通 ,8例部分再通 ,6例无效 ,2 4h ,1个月 ,3个月NIHSS评分 ,分别较溶栓前≤ 4分 ,治疗后 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为 70 % (2 2 / 2 8) ,3例合并无症状性脑出血均痊愈。结论 :本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 70 % ,经股动脉插管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可使闭塞血管再通 ,此疗法是目前治疗脑梗死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