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耿晨  董海航  何俗非  王邈 《河南中医》2022,42(2):186-189
人迎气口脉法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被多次提到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内经》并未明确说明人迎和气口的具体位置,历代医家对《内经》人迎气口脉法诊脉位置的理解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腕,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手太阴脉动点";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足,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趺阳脉动点";还有一种是人迎气口均在腕,人迎在左,气口在右,即"人迎、气口分别在左、右手太阴脉动点"。王叔和的《脉经》最早明确提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中,《脉法赞》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脉法赞》中"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定位更符合《内经》本意,人迎气口脉法中人迎与气口的位置均在腕部,运用左人迎右气口脉法可以指导临床针灸及用药。  相似文献   

2.
人迎气口脉法作为中医临床重要的脉诊方法,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专篇论述,但《黄帝内经》并未说明人迎与气口的具体诊脉部位,历代医家对此莫衷一是。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及脉息术是长桑君脉法传人李树森老师的祖传绝学。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将人体疾病分为六经,依据人迎气口脉的“一盛、二盛、三盛”辨别病在六经中的哪条经络上。脉息术是李树森老师从《黄帝内经》中研究整理出来的一项重要中医理论。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结合脉息术,根据“少气、平人、脉躁”三种状态,能够方便区分疾病是在手六经,还是在足六经上。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脉息术能精准指导中医临床经络辨证、分经取穴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长桑君人迎气口脉针法治疗痹证肢体麻木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3.
人迎气口脉法首见于《灵枢》,是《黄帝内经》中记载最多的诊脉法,同时这套脉法能明确具体病变的部位,为临床带来了极大便利。导师经过大量临床后总结出,以左右手关前一分初步判断定病性,即定疾病的阴阳属性,以同手关前一分与关脉对比来定病位,即先定病性,再定病位,这样为临床诊病提供了简捷、实用,又易于掌握的一个技巧。同时将人迎气口脉法应用于妇科盆腔炎性疾病后显著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三阴三阳脉法为统领,从起始源头至发展巅峰再到发展稳定纵向论述了以诊断三阴三阳为核心的脉法演变,分别是标本脉法、人迎气口脉法、四时阴阳脉法;横向论述了各脉法自身的演变发展关系,分别是标本脉法与寸口分部候经脉法,人迎气口脉法与寸口对比诊法,《黄帝内经》四时阴阳脉法与扁鹊四时阴阳脉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各脉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与其相适应的临床模式,予以诊断阴阳之多少,分辨手足六经,进而明确十二经脉之所病为特长的三阴三阳脉法,做一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5.
人迎寸口脉法乃《黄帝内经》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提出至今颇有争议,本文以王叔和“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为诊断操作依据,以左右分阴阳,左手人迎脉盛则为阳病,右手寸口脉盛则为阴病,并以同手关脉与“关前一分”的盛数躁急定三阴三阳。治疗方面以《黄帝内经》主要基于人迎寸口脉法所提出的手足阴阳经脉补泻法为原则,以五输穴及原穴为针刺主穴,治疗过程重视脉象变化,以人迎寸口脉作为判断“气至”“气调”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创造性地将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 ,提出一套病因、病机、病位、诊断、辨证、治法、用药较完整的全息六经辨证体系。《伤寒论》中强调从一症、一脉来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诊断、辨证、治法、用药的辨证体系 ,就是因为一症、一脉中包含着归属六经辨证全息思想。《伤寒论》中的六经全息辨证思维模式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基础上的升华。1 《伤寒论》病因学的全息思想《伤寒论》以伤寒为主线论病 ,张仲景认为很多种疾病皆因人体为寒邪所中 ,或伤于经络 ,或中于脏腑 ,或因寒 ,温而化热 ,或因寒而生湿。正…  相似文献   

7.
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论述最为详细的脉法,是指用人迎和气口二部的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脉方法,是古人基于遍诊法理论知识,通过不断临床实践验证而提出的一种对比诊脉方法。周文强主任医师是全国名老中医张永树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福建省针灸学会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临床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工作中继承和发扬张老教授“养阳育阴”“经络辨证”等学术思想,认为针灸治病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可使人体阴阳归于平衡,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诊疗思路及施治经验。周老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中医经典理论总结,提出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处方应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人迎气口脉法,判断机体的阴阳盛衰关系,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准确把握患者病理状态、病变经络、针刺疗效及预后,很大程度上减少针刺的盲目性,可行可靠且简便易操作,不仅仅对咳嗽病有效果,对失眠、慢性痛症、肿瘤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也有显著疗效。文章探究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临床治病的理论依据,并通过病案说明该脉法在针刺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以供临床参考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刘玉良  杨杰 《中医杂志》2011,52(13):1084-1086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伤寒论》六经辨治中脉症合参的思想和经验。张仲景不但脉症合参辨病位和病性,而且脉症合参测病情轻重和病势预后,此外,《伤寒论》尚寓有多方面的辨证深义,蕴涵着极高的中医学思辩水平和成就,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与《黄帝内经》一脉相承,三部九候脉法与人迎寸口脉法对六经辨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经方诊疗必须以脉法为核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深度阅读《黄帝内经》《难经》的有关具体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并付诸临床,探究人迎气口脉法的定位以及结合《难经》等经典的临床应用。得出人迎气口的位置在左右手关脉之前,通过人迎气口脉法可以在临床中明确地确定病变经脉,以及根据脉象的浮沉、四时脉象的不同等方式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结合病案阐述人迎气口脉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人迎诊法是古代切脉方法之一,常与气口相提并论曰人迎气口诊法,究其源流,出自《内经》,主要散见于《素问》、《灵枢》、《太素》等相关篇章(本篇以人迎诊为主)。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经为辨证论治理论及方法的导源,而《金匮要略》从病因、发病、诊断、脉法、治疗等方面加以阐述,以脏腑的病机理进行证候分析,以脏腑辨证的方法对杂病进行论治,合《伤寒论》之六经辨证,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郑丰杰  李宇航 《河南中医》2020,40(6):811-814
宋本《伤寒论》共10卷22篇,原文共计808条。前4篇原文共计122条,其中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虽然多被认为是王叔和采摭群书,附以己意而成,然"辨脉法"与"平脉法"作为脉法总论,"伤寒例"作为外感热病学概论、伤寒辨证之规范,其内容不乏精妙,学术价值亦不可低估;痉湿暍篇虽见于《金匮要略》,然其证与伤寒相似,具有鉴别诊断之意义,示人不可误治。中10篇论六经辨证、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是《伤寒论》的重点与核心,共计398条,不可混同于397法。后8篇原文共计288条,其内容虽与中10篇重复较多,但有学者考证提出后8篇的内容本是王叔和所见散失《伤寒杂病论》的原始状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伤寒来苏集》对《伤寒论》六经的实质有何认识?对六经的作用有何评价?您对它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答《伤寒来苏集》为我国清代医家柯琴注释阐发《伤寒论》的名著,向有“能卓然自立”及“创通大义”之誉。该书中“六经正义”一节专门研究《伤寒论》六经的实质含义。认为六经是将人体从病位上划分为六个区域,并以八纲来分析归纳有关证候,以八法来进行立法施治的辨证论治纲领体系,各经证治不同,又互有联系。如说:“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故于诸病之表里阴阳,分为六经,令各得所司、清理脉证之异同、寒热之虚  相似文献   

15.
《脉经》为脉学经典著作,总结了晋代之前的古代脉学文献,如《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扁鹊脉法、华佗脉法等,是中医诊脉的主流脉法.后人对其脉法各有理解.通过对《脉经》中寸关尺的定位、脏腑分部所属、人迎之辨、八纲辨证的诊疗思想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寸关尺的定位关键是关部的结论,寸部在人迎线、气口线之前,尺部在神门线之后;相表里的脏腑在同部以浮沉分阴阳;人迎在此有两种含义,一指人迎线,一指人迎穴;《脉经》体现了八纲辨证的思想,以阴阳为总纲.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伤寒论》有关脉学原文进行客观全面的探析,总结张仲景以脉判断病位的经验。文章指出张仲景非常重视脉诊价值,且擅长以脉论机,判析病证的诸多信息,如定位、定性、定量和定势等。其中尤其擅于以脉判断病证部位,包括以脉判断表里病位,以脉判断上下病位,以脉进行六经与脏腑定位,以及运用趺阳脉和少阴脉判断病位等。这些理论对于临床辨证定位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对于《伤寒论》脉学理论和中医学辨证理论的研用,以及临床使药至病所而提高疗效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脉诊是中医基本理论和诊察疾病的特色。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跌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强调了脉诊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同时论中六经病皆以“脉证并治”名篇,证,脉并重,把脉象与病因,病机,治疗,予后有机地结合,使之成为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属脉学上的一份宝贵遗产。笔者仅就《伤寒论》中有关脉诊的主要内容略叙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周文强主任运用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五腧穴治疗慢性痛症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门诊跟师学习,整理病理及相关文献,从理论基础及源流、临床运用与特点、在慢性痛症治疗中的临床验案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总结周文强主任运用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治疗慢性痛症临床经验.结果:周老师认为人迎气口脉法源于《黄帝内经》,理论独特,虽在传承...  相似文献   

19.
《类证活人书》的"足六经",即"足六经脉",却误为"经络",后人对"六经"的争论,与单用简称的"经"也有关系,如果用固有全称"经脉"概念,"六经"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省掉了后面的经脉,导致"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的误解。《素问·热论》是外感热病的六经脉分证,未形成系统辨证论治理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辨证论治是系统理论,是在《素问·热论》六经脉分证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概念,每篇之首只有“辨××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伤寒论》六经诸说。1 经络说 以朱肱为代表,主要著作为《南阳话人书》。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为足之六经,即是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朱氏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足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