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临床常见问题,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出现的29例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阿托伐他汀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并提出合理用药措施。结果 60岁以上老年患者出现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者较高,所占比例为69.0%;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均为药物服用后30min~3个月之内。联合用药患者中服用2~4种药物的患者有21例,所占比例为72.4%。临床不良反应以骨骼、肌肉损害最为常见,所占比例为48.3%。结论阿托伐他汀临床实际用药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血液、皮肤、肝、胆等方面的观察与监测,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雪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32-33
目的对临床一线调脂药阿托伐他汀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文献检索2001年6月—2011年6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有关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案例,共收集34例,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结果 34例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肌损害最常见(47.06%),其次是肝-胆异常(29.41%),老年患者(≥61岁)发生率较高(64.71%)。结论多种药物合用是导致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杨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3):156-159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临床应用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产生AD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4例死亡。4例死亡患者给药剂量为40 mg/d,其余患者给药剂量均为常规用量(10~20 mg/d)。统计归纳并分析阿托伐他汀ADR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合并疾病以及联合给药种类分布,主要表现,预后情况。结果 68例患者中,男54例,占比79.41%;女14例,占比20.59%。其中年龄≤40岁2例,占比2.94%;年龄41~60岁22例,占比32.25%;年龄61~80岁32例,占比47.06%;年龄≥81岁12例,占比17.65%。其中4例死亡患者年龄均≥85岁。68例患者中联合给药种类2~4种有32例,占比47.06%,联合应用药物主要含抗生素、降糖药、心血管系统药等。68例患者ADR累及骨骼肌肉系统32例(47.06%)、消化系统22例(32.35%)、免疫系统10例(14.71%)、血液系统4例(5.88%),其中累及骨骼肌肉系统表现为横纹肌溶解症(RM)18例,肌炎4例,乏力、关节痛、肌痛10例;累及消化系统表现为腹痛腹泻2例,肝损害和药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与特点。方法对福建省长乐市医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上报的阿托伐他汀所致10例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引起的ADR中,女性7例,男性3例。发生次数最多为心肌、心内膜、心包及瓣膜损害3次(17.65%),肝胆系统损害3次(17.65%)、全身性损害2次(11.7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次(11.76%)、胃肠系统损害2次(11.76%)。结论临床上应加强阿托伐他汀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致相关性肌病的特点、影响因素、临床转归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统计分析他汀相关性肌病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并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服用日剂量、发生ADR时服药时间、合并用药、基础疾病以及ADR临床表现、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变化、转归情况。结果 检索到38篇阿托伐他汀导致肌病发生的相关病例报告,共计41例。男性的发生率(60.98%)明显高于女性;>70岁老人(68.29%)是肌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初次服药或既往服用阿托伐他汀正常患者在服用阿托伐他汀过程中新增合并用药的前2个月内是肌病发生的危险期;肌病始发症状多见乏力、肌痛,偶见血尿/褐色尿/棕红色尿,恶心/食欲不振、抽搐、皮肤黄染,少见发热、心慌、局部肿胀。结论 阿托伐他汀致相关性肌病发生严重时可导致致死性事件;加强用药教育,避免自行添加药物,注意肌病发生的症状,用药后1~2个月密切监护肝肾功能及CK的变化,一旦出现肌病症状或CK升高,及时就医,避免致死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促卡马西平致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性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因同时服用卡马西平及阿托伐他汀而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结果16例患者中剥脱性皮炎7例,荨麻疹型5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2例,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2例。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肝酶的影响是其促卡马西平致皮肤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收集近年来相关文献分析总结阿托伐他汀的药理特点、药代动力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阿托伐他汀是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作用,结合国内临床应用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76例,分成A、B两组,A组43名患者为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33名患者为对照组,给予西洛他唑片治疗。结果经治疗,A组患者病症恢复优于B组患者,患者血脂水平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程度高于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阿托伐他汀对于抗感染、改善血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3—2014年南华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9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中61~76岁组所占比例最高(P﹤0.05);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中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高(P﹤0.05);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P﹤0.05)。结论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种类较多,且发生率较高,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建议.方法 100例使用抗肿瘤药紫杉醇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紫杉醇持续治疗3个月,统计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占比较高的4种类型分别为骨髓抑制(94.00%)、脱发(91.00%)、手足麻木(89.00%)、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5月~2012年1月上报的59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总结。结果左氧氟沙星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性休克10例,占16.95%;消化系统7例,占11.86%;神经系统8例,占13.56%;泌尿系统6例,占10.17%,皮肤及其附件18例,占30.51%;呼吸系统4例,占6.78%;其他6例,占10.17%。在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0~20岁3例,占5.08%,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21~60岁48例,占81.36%,其中男性16例,女性32例;60岁以上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在所有患者中,使用口服8例,占13.56%;静脉输注49例,占83.05%;滴眼液2例,占3.39%。结论左氧氟沙星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涉及全身各个器官与组织,并且以用药剂量较大且给药途径为静脉的中年女性多见,在使用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全身情况,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蔡迪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8):221-223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措施.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68例采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具体类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应用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制定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合理应用措施.结果 头孢菌素类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50例)与对照组(n=50例),对照组患者未实施药学干预,研究组患者接受临床药学干预,在统计100例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基础上,对比两组药学干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丹参注射液(42%)、血塞通(冻干)粉针(19%)、疏血通注射液(14%);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最高的时间段为31min~1h,其发生率为38%,其次分别为1h~1d、11~30min这两个时间段,发病率分别为29%、22%;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及系统发病率占在前三位依次为中枢神经系统(35%)、皮肤及附件(30%)、消化系统(21%),临床表现主要为失眠、局部肿痛、丘疹、消化不良等。对比可知,研究组接受药学干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对照组为5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注射剂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容忽视,药品说明书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补充。因此,要设法加强药物规范管理,做好用药监测及其药学干预,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7.
中药制剂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中药制剂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52例中药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涉及中药制剂59种,在180例次不良反应中变态反应占57.78%(104/180),其次为呼吸系统反应,占13.89%(25/180),其他类型反应占28.33%(51/180)。由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75.00%。结论:中药制剂也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其中静脉给药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最大,应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19.
17例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加替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9年1-12月收集的17例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例不良反应中女性患者偏多,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反应等方面。结论在临床使用中,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密切重视加替沙星不良反应事件,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国内外文献中硼替佐米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3年至2017年国内外医学文献中报道的硼替佐米所致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对患者年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和临床特点及转归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有53篇报道文献纳入统计,涉及硼替佐米所致不良反应62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5例,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涉及多个系统/器官。其中,呼吸系统损害所占比例最大,达28.89%,其次为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占13.33%。结论:硼替佐米所致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规范硼替佐米的用法用量、关注易发生不良反应的高风险人群,早期发现并给予对症治疗可将不良反应引起的损害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